在PCB設計中,大家知道射頻傳輸線,單端線阻抗都是控制在50歐姆。你知道為什麼嗎?這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為了適應生產加工的原因。上尉哥特地查了不少資源,給你講一講這其中緣由。
首先是歷史原因,流傳較為廣泛的版本是來自於Harmon Banning的《電纜:關於50歐姆的來歷可能有很多故事》。這是在二次大戰期間,阻抗應各種需要有很多種。大功率的,採用30歐姆,40歐姆常用。最低損耗的空氣填充線的阻抗是93歐姆。但技術在進步,文明在進步,阻抗需要一種統一的標準,才能滿足各個領域在經濟上,生產上,使用上都能得到方便。
在美國,50歐姆是在使用中剛好折中,得到大家的認可。美國在軍事上為了使陸軍和海軍都能解決一些問題,一個名為JAN的組織成立了,就是後來的DESC,由MIL特別發展的。而在歐洲,他們卻選擇了60姆。但在像Hewlett-Packard這樣業界大佬的影響下,歐洲人不得不被迫改變了。
下面上尉哥給你講講,在生產製造上的緣由。如SI9000計算下圖所示
PCB單端阻抗主要是線寬,銅厚,介質厚度三個因素決定的。如上圖,50歐姆,這三個參數是5.5mil,1.4mil,3.5mil。這些參數對生產來說比較容易製造,阻抗再小,介質厚度得越小,介質厚度再小就會超出生產設備的製程能力。5-6mil也是現在一般PCB生產廠家都能生產的。線寬一點對於現在高密度高速PCB來說,設計工程師又得叫苦不迭了。所以50歐姆在業界成為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下面再從損耗的角度看看。在高頻高速線路中有個趨膚效應,大家大學學過電子知識的都知道。業界己經證明50歐姆對於趨膚效應來說,它的損耗是最小的。通常電纜的趨膚效應損耗L(以分貝做單位)跟總的趨膚效應電阻R(單位長度)除以特性阻抗Z0成正比。總的趨膚效應電阻R是屏蔽層和中間導體電阻之和。屏蔽層的趨膚效應電阻在高頻時,和它的直徑d2成反比。同軸電纜內部導體的趨膚效應電阻在高頻時,和他的直徑d1成反比。總共的串聯電阻R,因此和(1/d2+1/d1)成正比。綜合這些因素,給定d2和相應的隔離材料的介電常數Er,可以用以下公式來使得趨膚效應損耗最小。
下面是Z0是d2,d1和Er的函數,大家可以從很多電磁場理論的書中都可以找到。
公式2代入公式1中,再將分子分母同時乘以d2,就能得到
從公式3分離出常數項
,有效的項((1+d2/d1)/ln(d2/d1))來確定最小值點。大家仔細看看在公式3中,最小值點僅由d2/d1控制,和Er以及固定值d2無關。我們以d2/d1為參數,為L做圖,在d2/d1=3.5911時,得得最小值。假定固態聚乙烯的介電常數為2.25,d2/d1=3.5911 得出特性阻抗為51.1歐姆。很久之前,電子工程師們在實踐中,為了方便使用,把這個值近似為50歐姆的值,作為同軸電纜最優值。這就證明了在50歐姆附近,L即損耗是最小的。
對於電氣性能上說,50歐姆阻抗所需要的介質厚度3-4MIL之間,也是能有效減少幹擾。因為介質厚度小,信號與參考平面的距離越小,對相鄰信號的幹擾會越小。
所以對於射頻50歐姆阻抗標準緣由是業界經過長期的實踐統一下來的,從經濟上,生產製造上,電氣性能上都是一個折中的選擇。
更多精彩,專注PCB技術,請關注
QQ公眾號: 中國PCB技術
微信公眾號:PCB_technique
這裡是中國PCB技術部落,也是PCB行業的外包,接單,學習,招聘等全方位信息發布平臺。分享是一種美德,給你朋友圈分享一下,可能會得到朋友更多的好文章的分享。突破10萬關注,更多精彩請加微:PCB_technique (← 長按複製)
小編微信:shineware (← 長按複製) 歡迎加好友諮詢 加我注名PCB技術
詳情請看下面「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