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昨天,聽老公講了一件有關他同事的事情,非常不解。
這個同事有兩個女兒,相差兩歲,兩個女兒今年都參加高考(大女兒是初中畢業的3+2大專)。成績出來後,大女兒沒考上,準備參加工作,小女兒考上一個三本院校,學費很高,所在城市消費水平也很高。
同事今年剛剛買了房子,還貸壓力很大,於是就和大女兒說,讓她儘快工作賺錢給妹妹生活費。大女兒有點不願意,因為她想工作後,攢些錢,圓自己的大學夢。
但這個同事說,這是她當姐姐「應該」做的,還表示當年自己也是這樣照顧弟弟的。
老公和我都對這件事不解:為什麼姐姐「應該」負責妹妹的生活費?這個不是父母或妹妹自己的責任嗎(妹妹已經成人)?
這樣的「應該」想法,讓很多父母理直氣壯,同時也讓付出一方有種被「綁架」的感覺。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父母經濟壓力大,作為家裡長女參加工作給妹妹生活費,沒什麼不妥呀?在我看來,如果姐姐自願出資幫助父母,那這件事當然沒有不妥。
問題關鍵在於,父母的「應該」想法。
因為這樣的想法,不僅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還被父母的情感綁架,失去自我。
那麼,子女是怎樣被父母「應該」想法「綁架」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每個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這是人的需求。尤其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得到他人的肯定,代表著自己是優秀的、被人喜歡和被人愛的。
前面說到的父母,讓大女兒工作來負責妹妹讀書時的生活費,這種「應該」想法雖然帶有強迫的感覺,但大女兒還是會答應,因為她害怕失去父母和妹妹的愛。
如果她不同意父母的要求,就會被父母看成是不聽話的孩子,這樣的看法讓她害怕。於是,她寧願被不公平對待,犧牲自己的生活規劃也會滿足父母的「應該」想法,這樣,父母就成功「綁架」了她。
子女多的父母,他們會習慣性地用「相互幫助」來緩解家裡的經濟危機。本來一家人,遇到困難相互扶持是應該的,子女面對父母的「強行」團結就會有一種被綁架的感覺。
我一個朋友,他們兄妹三人(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只有她通過讀書從農村走出來,在大城市生活,有房有車,生活條件不錯。她父母有點兒重男輕女,對哥哥一家特別照顧。
最近,哥哥在老家蓋房子,缺錢,她父母就直接和她說,要她給幾萬塊錢(是給錢不是借錢)。她當時剛剛生了二胎,又買了二套房,經濟壓力也很大。後來,她把生育補貼取出來湊了三萬給了哥哥,才讓父母滿意。
在農村家裡,依靠讀書走出來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多少都會有些內疚感,因為他們覺得家裡條件不好,當時花錢讓自己讀書是犧牲其他兄弟姐妹的讀書機會,這會讓他們在內心深處有虧欠感和內疚感。
在他們父母看來,家裡供她讀書不容易,幫助兄弟姐妹是「應該」的,這種想法就是抓住子女的「內疚感」來實施綁架的。
責任感,本來是一個人優秀的品質,但太在乎責任感,就會變成父母綁架自己的機會。因為,沒完成責任感,就會自責,以致對他人過分負責,讓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比如眾所周知的「扶弟魔」。
我的一個學生,是從四川大山走出來的,在她遠嫁時,她父母要求對方拿出十萬塊錢給他們造房子,留給弟弟結婚用,並且強調這房子沒有一塊磚頭屬於她,特別像賣女兒。這個學生心中有不滿,但也不敢拒絕。因為她覺得父母供自己讀書,自己有責任完成父母的要求,無論多麼的無禮、苛刻。
在她看來,給父母蓋房子是自己的責任,哪怕房子是留給弟弟的,這就是父母的「應該」想法,遇上「責任感」,完成綁架行為的。
對於父母來說,讓他們去改變想法,很困難,因為思維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加上,父母還有一種權威感和控制感,覺得自己是父母,子女就應該聽從自己,不能反對和拒絕,這也讓他們不願改變。
改變的前提是「願意」,否則「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在與父母相處中,子女感覺自己被綁架,有失望和痛苦,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首先,認清自己被綁架的緣由。
子女被父母的「應該」想法綁架,那就說明自己既是綁架行為的幫兇,也是受害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子女要考慮自己為什麼會成為受害者,就有可能解除自己被綁架的狀態。
子女會聽從父母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他們恐懼,害怕失去父母的認可,也不想讓父母失望,加上自己的內疚感和責任感,父母就很容易綁架自己。
可見,自己被綁架,是源於自己內心的想法。
其次,停下來,聽聽內心真實的想法。
遇到自己無法做主的事情,停下來,冷靜思考一下,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自己心裡會不舒服?」
就像我那個朋友,就可以冷靜下來,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內心真實的想法:父母為什麼會有「應該」的想法,自己為什麼會順從?是害怕父母傷心,覺得自己不孝順,不懂得感恩嗎?自己為什麼會有內疚和自責?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
在反思和審視的過程中,她就會找到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再次,用非防禦性溝通,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想法。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情感勒索》中詮釋過非防禦溝通,主要有兩個步驟;首先要適當肯定對方的說法,以讓對方狀態好些,以利於後面的有效溝通;其次,用溫和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且語言或眼神中透露著堅定。
比如,我朋友就可以和父母說,「你們說得沒錯,我是該幫助哥哥,但是現在我自己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我也是東拼西湊的錢。另外,我總是這樣貼補我哥,我老公肯定會有想法的。要不這樣,我先少拿一點,然後讓我哥寫個欠條,以後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這樣我和老公也說得過去」。
我想,如果能這樣溝通,說出真實想法,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自己內心恐懼感、內疚感和責任感帶來的痛苦。
其實,敢於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是關鍵一步,這樣可以給他人設限,也可以給自己敢說「不」的勇氣,更重要的是,活出了自己。
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就是活出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是子女,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父母的情感勒索對象,即受害者;如果你是父母,更不要用「應該」想法去綁架子女,因為你們的這些想法,會讓孩子非常痛苦。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