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父母的「應該」想法,是如何「綁架」子女的?

2021-01-19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昨天,聽老公講了一件有關他同事的事情,非常不解。

這個同事有兩個女兒,相差兩歲,兩個女兒今年都參加高考(大女兒是初中畢業的3+2大專)。成績出來後,大女兒沒考上,準備參加工作,小女兒考上一個三本院校,學費很高,所在城市消費水平也很高。

同事今年剛剛買了房子,還貸壓力很大,於是就和大女兒說,讓她儘快工作賺錢給妹妹生活費。大女兒有點不願意,因為她想工作後,攢些錢,圓自己的大學夢。

但這個同事說,這是她當姐姐「應該」做的,還表示當年自己也是這樣照顧弟弟的。

老公和我都對這件事不解:為什麼姐姐「應該」負責妹妹的生活費?這個不是父母或妹妹自己的責任嗎(妹妹已經成人)?

這樣的「應該」想法,讓很多父母理直氣壯,同時也讓付出一方有種被「綁架」的感覺。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父母經濟壓力大,作為家裡長女參加工作給妹妹生活費,沒什麼不妥呀?在我看來,如果姐姐自願出資幫助父母,那這件事當然沒有不妥。

問題關鍵在於,父母的「應該」想法。

因為這樣的想法,不僅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還被父母的情感綁架,失去自我。

那麼,子女是怎樣被父母「應該」想法「綁架」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每個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這是人的需求。尤其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得到他人的肯定,代表著自己是優秀的、被人喜歡和被人愛的。

前面說到的父母,讓大女兒工作來負責妹妹讀書時的生活費,這種「應該」想法雖然帶有強迫的感覺,但大女兒還是會答應,因為她害怕失去父母和妹妹的愛。

如果她不同意父母的要求,就會被父母看成是不聽話的孩子,這樣的看法讓她害怕。於是,她寧願被不公平對待,犧牲自己的生活規劃也會滿足父母的「應該」想法,這樣,父母就成功「綁架」了她。

子女多的父母,他們會習慣性地用「相互幫助」來緩解家裡的經濟危機。本來一家人,遇到困難相互扶持是應該的,子女面對父母的「強行」團結就會有一種被綁架的感覺。

我一個朋友,他們兄妹三人(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只有她通過讀書從農村走出來,在大城市生活,有房有車,生活條件不錯。她父母有點兒重男輕女,對哥哥一家特別照顧。

最近,哥哥在老家蓋房子,缺錢,她父母就直接和她說,要她給幾萬塊錢(是給錢不是借錢)。她當時剛剛生了二胎,又買了二套房,經濟壓力也很大。後來,她把生育補貼取出來湊了三萬給了哥哥,才讓父母滿意。

在農村家裡,依靠讀書走出來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多少都會有些內疚感,因為他們覺得家裡條件不好,當時花錢讓自己讀書是犧牲其他兄弟姐妹的讀書機會,這會讓他們在內心深處有虧欠感和內疚感。

在他們父母看來,家裡供她讀書不容易,幫助兄弟姐妹是「應該」的,這種想法就是抓住子女的「內疚感」來實施綁架的。

責任感,本來是一個人優秀的品質,但太在乎責任感,就會變成父母綁架自己的機會。因為,沒完成責任感,就會自責,以致對他人過分負責,讓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比如眾所周知的「扶弟魔」。

我的一個學生,是從四川大山走出來的,在她遠嫁時,她父母要求對方拿出十萬塊錢給他們造房子,留給弟弟結婚用,並且強調這房子沒有一塊磚頭屬於她,特別像賣女兒。這個學生心中有不滿,但也不敢拒絕。因為她覺得父母供自己讀書,自己有責任完成父母的要求,無論多麼的無禮、苛刻。

在她看來,給父母蓋房子是自己的責任,哪怕房子是留給弟弟的,這就是父母的「應該」想法,遇上「責任感」,完成綁架行為的。

對於父母來說,讓他們去改變想法,很困難,因為思維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加上,父母還有一種權威感和控制感,覺得自己是父母,子女就應該聽從自己,不能反對和拒絕,這也讓他們不願改變。

改變的前提是「願意」,否則「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在與父母相處中,子女感覺自己被綁架,有失望和痛苦,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首先,認清自己被綁架的緣由。

子女被父母的「應該」想法綁架,那就說明自己既是綁架行為的幫兇,也是受害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子女要考慮自己為什麼會成為受害者,就有可能解除自己被綁架的狀態。

子女會聽從父母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他們恐懼,害怕失去父母的認可,也不想讓父母失望,加上自己的內疚感和責任感,父母就很容易綁架自己。

可見,自己被綁架,是源於自己內心的想法。

其次,停下來,聽聽內心真實的想法。

遇到自己無法做主的事情,停下來,冷靜思考一下,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自己心裡會不舒服?」

就像我那個朋友,就可以冷靜下來,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內心真實的想法:父母為什麼會有「應該」的想法,自己為什麼會順從?是害怕父母傷心,覺得自己不孝順,不懂得感恩嗎?自己為什麼會有內疚和自責?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

在反思和審視的過程中,她就會找到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再次,用非防禦性溝通,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想法。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情感勒索》中詮釋過非防禦溝通,主要有兩個步驟;首先要適當肯定對方的說法,以讓對方狀態好些,以利於後面的有效溝通;其次,用溫和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且語言或眼神中透露著堅定。

比如,我朋友就可以和父母說,「你們說得沒錯,我是該幫助哥哥,但是現在我自己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我也是東拼西湊的錢。另外,我總是這樣貼補我哥,我老公肯定會有想法的。要不這樣,我先少拿一點,然後讓我哥寫個欠條,以後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這樣我和老公也說得過去」。

我想,如果能這樣溝通,說出真實想法,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自己內心恐懼感、內疚感和責任感帶來的痛苦。

其實,敢於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是關鍵一步,這樣可以給他人設限,也可以給自己敢說「不」的勇氣,更重要的是,活出了自己。

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就是活出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是子女,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父母的情感勒索對象,即受害者;如果你是父母,更不要用「應該」想法去綁架子女,因為你們的這些想法,會讓孩子非常痛苦。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原來老年人玩手機也達到王者水平,你父母是否也被手機綁架了
    其他的數據更驚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結婚人數為301.7萬對同比下降了5.7%,同年前的那個同期相比下降了29.5%次,說好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就算退一步起碼你應該想願得一人心免得老鄉親,怎麼就越來越流行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的,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呢?
  • 家有長壽父母,子女該「喜」還是該「悲」?看看子女的回答
    如果父母很長壽,子女是喜還是悲呢?看看他們的回答。陳老太家庭比較特殊,她今年已經73歲了,有一個姐姐和哥哥,他們都是80歲左右的年紀,如今他們一身病痛全靠子女照顧。而陳老太的母親已經是一位100多歲的老人,還在人世,陳老太因比著自家哥哥和姐姐年輕,所以照顧老母親的重擔就落在了她身上。
  • 子女越孝順,父母越應該守住這幾條底線,不注意晚年日子會很難
    子女越孝順,父母越應該守住這幾條底線①不要把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他們生養孩子,似乎就是為了完成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夢想,最後還有個很好聽的說法,說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真的是這樣嗎?
  • 383萬人圍觀「不愛父母,正常嗎」:父母該如何面對子女的不愛?
    偶爾打電話,父母也頂多問問今天吃什麼,然後就是催婚什麼的。而他每次聽了都會很煩,覺得父母根本沒有權力幹涉他的生活。這個發牢騷似的提問引來了383萬人圍觀,當代社會的父母應該怎麼和成年子女相處?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迫在眉梢的社會問題。父母和子女成長的時代不同,對事物的認知、看法和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
  • 父母「棒打鴛鴦」子女怎麼辦?過來人教你幾招
    父母"棒打鴛鴦"子女該如何處理? 過來人教你幾招  「如果你堅持要跟他結婚,就不要再叫我媽媽!」  父母「棒打鴛鴦」,子女該如何處理?  回顧往期讀者的情感求助,其中也不乏被父母強行拆散的例子。有的父母為什麼要拆散子女的姻緣?如何才能解決父母「棒打鴛鴦」的問題?
  • 「養老潛規則」正在蔓延,子女不明說,父母遭罪卻還以為子女孝順
    女兒告訴李婆婆,自己的公公婆婆身體不好,她和丈夫平時工作又比較忙,所以希望李婆婆可以到她家裡暫住一段時間,幫她看看孩子。在不知情的人士看來,兒子女兒爭相搶著要李婆婆到家中住,這似乎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但實際上她們不過是希望李婆婆能夠幫忙帶帶孩子,榨取父母最後一絲價值。
  • 「新型啃老族」來襲,父母有苦難言,值得老人和子女反思
    作者:雪影導語:說起「啃老族」,大家想到的,就是子女雙手朝上,跟父母要錢的樣子,這樣的子女有個別名叫「吸血鬼」,仗著有血緣關係,就得寸進尺,就像餵不飽的狼,對父母進行金錢和精力的壓榨,自己不想吃苦,就壓榨自己的老人,還有一些變本加厲的,已經四十好幾的人還在問父母要錢,每每提到啃老族,
  • 北大女學霸自殺,是情感綁架嗎?父母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
    2 情感綁架是毒藥很多感情在局外人看來是不合適的,分手是最明智的選擇,但是對於戀愛中的男女很難做到,他們就像是被關在一間房門緊鎖的房間裡,想出去但是卻找不到鑰匙,深陷愛情陷阱中,無法自拔。一、情感綁架,你意識到了嗎?情感綁架是戀愛中有心計的人最喜歡做也是最擅長做的事情。他們會問:「你愛我嗎?
  • 「假孝順」成趨勢,子女們爭相模仿,孰不知對父母來說是種傷害
    1、不要頂撞父母和老人在一起住難免會有隔膜,他們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想法都不同,年代感和代溝會比較明顯,在出現問題和矛盾的時候,子女們可以多站在老人的角度考慮一下,不要去過多的指責老人,也不要去頂撞老人,畢竟他們生氣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為了老人的身體著想,多理解他們。
  • 「我一切都是為你好」,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到底應該怎麼定位?
    #子女在青少年時期,父母即是他們的監護人,更是子女最親近和值得依賴的人。「都為你好」,即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子女表達的關愛,也是站在子女的角度希望能被聽得進去的良言。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在子女的青少年期是一種強勢關係。這很自然,生他、養他,將大量的財富用在子女身上。此時的父母有社會經驗,憑著自己幾十年的人生閱歷,有理由指導子女的行為。
  • 佛學中如何看待父母虐待子女之類的事?
    問:子女是和父母因緣和合才會入胎的,如果遇到那些糟糕的父母,難道就是子女上輩子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嗎?因果報應是一個不變的真理,父母虐待子女,子女心中必有憤恨,如果怨怨相報,豈不是又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要如何的處理雙方的關係呢?另外,父母把子女生出來,把他們撫養成人是父母必須做的事情嗎?答: 一切都是感召來的!
  • 現在興起的「假孝順」被子女爭相模仿,風光了孩子,苦了父母
    文\好孕姐 「孝順」從古延續至今,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也是為人子,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現在卻有很多的家庭,子女表面孝順,把老人安排得妥妥的。但是背地裡對父母不管不顧,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假孝順」,這種行為確實風光了孩子,但是卻苦了父母。
  • 父母去世,子女如何繼承房子?2021年新規實施,統統這樣處理
    父母去世,子女如何繼承房子?2021年新規實施,統統這樣處理!在過去多年,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房價也是節節攀升,先不說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了,就連三四線小城市,房價都快漲到一萬元每平米了,普通人想買一套自己的房子,發現比登天還難,現在房子已經成為很多人「心頭之痛」。
  • 家長的「情感綁架」對孩子傷害有多大?家長要知道
    我想,很多父母會犯這個常見的錯誤——對孩子情感綁架,情感綁架本質上是家長利用孩子的愧疚感控制孩子,讓孩子最終屈服於自己。一、每一個討好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控制型的家長控制型的家長往往利用孩子的「愧疚感」來控制孩子。
  • 「父母皆禍害」,是子女的吶喊,「心理斷乳」讓孩子走向第二人生
    >,這個討論組的人數竟然多於10萬人次,他們大部分人受到過來自父母的傷害,或者父母子女關係受挫,從而藉助這個討論小組互相取暖,說出自己的痛楚。這背後是孩子對於父母子女關係的吶喊,是至親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代溝,是彼此之間相互的傷害以及折磨。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樣的情況,而用這種手段勒索我們的,往往是親密的父母、子女、夫妻或者上司,讓你不知所措。而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都會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時刻告訴自己:不要讓人失望。若父母有情緒勒索的傾向,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人格形成甚至生活的所有細節。
  • 陳惠馨ll父母與成年子女法律關係
    作者透過此一研究,企圖找出臺灣如何將繼受德國法將近百年之經驗,融合影響臺灣社會依舊深遠的「孝道精神」,設計出可能既給予成年子女一定程度之獨立自主的可能,但卻又能夠給予高齡者比較符合期待之父母與成年子女法律規範機制。作者關心的是:如何透過反思學習外國法律制度之經驗,為面臨全球化、高齡化及少子化之臺灣社會,設計符合自己社會父母與成年子女關係期待之法律制度。
  • 這2種父母,到了晚年最拖累子女,子女就怕兩樣都「佔全」
    愛攀比,總是不安於現狀的父母 如果說,子女遇見了那種非常愛攀比、總是不安於現狀的父母,子女的日子會非常難過。像是事件中的李阿姨,就屬於這種父母。 雖然說,作為子女,我們應該給父母養老。但是,如果遇見了這種父母的話,子女的壓力會很大,也會遇見很多麻煩事。這會讓原本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就很大的他們,壓力更大。
  • 這2種父母,到了晚年最拖累子女,子女:就怕兩樣都「佔全」
    像是事件中的李阿姨,就屬於這種父母。雖然說,作為子女,我們應該給父母養老。但是,如果遇見了這種父母的話,子女的壓力會很大,也會遇見很多麻煩事。這會讓原本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就很大的他們,壓力更大。父母,是家人,也是最能給我們溫暖的人。如果父母平時總是不關心子女,只知道打擊子女的話,就會成為子女的拖累,讓子女壓力越來越大。
  • 今年閏四月,父母應該給子女送什麼禮物?有什麼講究?
    實話實說,本來閏月閏年,我們當地是沒有這麼多講究的,根本不存在子女給父母送什麼禮物,或者是父母要給子女送什麼禮物。如果一定要說長輩需要給女兒和兒子送什麼禮物的話,我想了一下,我們山東馬上就要開學了,如果孩子還在讀書期間,那麼長輩可以送一個中藥香囊給孩子。中藥在這次疫情爆發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