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青島的話,如果只能去旅遊景點的話,我不推薦金濱和八大關,薪院和五四廣場也沒有排隊。
我推薦你,外觀一般,但擔負青島百年歷史變遷的古橋是棧橋。
碼頭只有440米,從外觀上看確實不顯眼,但卻是中國最有名的橋之一,而且還被列入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4A級旅遊景點。
很多青島人的記憶中都有棧橋的身影,那夜的海浪聲是兒時難以忘懷的交響樂,熱鬧的棧橋上記錄著青島這個「東方瑞士」的最初面貌。
1891年,李鴻章被帶到山東巡撫,來到膠州灣一帶視察,回到北京後,向青島口提出防衛方案,同年6月,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在此設立。
一年後,為了運送軍需物資,在青島建了兩個碼頭,規模小,長度只有100米,當時被稱為「蝸牛橋」,另一個規模稍大,長度200米,寬10米,這是「棧橋」,也被稱為「李鴻章橋」。
棧橋的軍事地位有多高,其經歷的命運有多曲折?
清朝末期的青島是北方海防的重要部分,棧橋是當時唯一的海上軍需物資供應線,換句話說,是誰控制了棧橋,誰控制了膠州灣。
德國人當然知道,1897年,德軍稱為演習,從棧橋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在這裡進行閱兵,宣布對青島的主權。
1914年,日本第二艦隊抵達青島海域,佔領青島後,似乎覺得有什麼不足,德國人在棧橋舉行閱兵儀式,證明青島有「充分的主權」。
像這樣,為了保護青島而生的棧橋,卻搞錯了成為殖民地時的目擊。
幸好沒有讓棧橋失望,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回收,中國的水兵也在棧橋檢閱,表示中國主權的恢復。
現在看到的棧橋大概是1931年修建的,工程承包給德國的製造商,將橋墩延伸到440米,消除了防衛機能的棧橋成為了旅遊地,為了方便市民,當局在北側開設了棧橋公園,在橋畔的盡頭建造了「回瀾閣」。
我去碼頭上,仰望這座二層樓屋簷的八角亭,感受從四面八方吹來的海風。
從空中往下看,棧橋像箭頭一樣深入大海,周圍的波浪一個接一個地湧過來,撞到橋上後又捲起浪花回來,幾秒鐘後會再次湧過來,光明正大地站在浪上,架子上的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回瀾閣完成後,「飛閣回瀾」被選為青島十景之一,然後被選為第一名,所以,棧橋就在青島老百姓的心中。
因為離車站很近,所以每天都有很多遊客來,雖然橋上風很大,但是不能把遊客的熱情吹散,他們擺出姿勢拍照,和家人一起拍照,遊客太多了,回瀾閣舉行了限流式旅遊,遊客在門前排起了長隊。
我在寒風中等了十分鐘,才輪到我參觀,裡面有青島的歷史資料和棧橋的詳細歷史和文物展示,我想登上「回瀾閣」的頂峰,但是因為樓上的翻修而無法開放,很遺憾。
棧橋西面是第六海水浴場,面積小,環境和質量也不好在青島的很多沙灘中,但是,還是離市區很近,還有很多市民,現在是初冬,市民在這裡散步,一到夏天,很多人就遊泳、玩水。
但是,初冬也有好的地方,迎接遠方的精靈——海鷗。
這些海鷗不久就要來青島過冬了,在橋上打轉,在海面上休息,吸引了很多攝影師,海鷗膽大,飛躍性地往遊客手裡叼食物,在人們中叫苦不迭。
聽說棧橋的夜晚景色很美,橋上有星星般的路燈,全身呈現出金黃色的波瀾閣,只是,日程太緊而錯過了,下次來青島一定來看。地址:在山東青島市中山路最南端,不收門票。交通:坐地鐵去青島站,往南走700米就可以了,也可以乘坐觀光1號線去棧橋站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