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心法」惟精惟一——把握民心道心之精髓,專注於為萬民造福
「惟精惟一」,是說,(王者之道,在於)準確把握民心變化之道的精髓,自始至終秉道不移;在於始終如一專注於王者之本,為天下萬民造福。蔚蔚古風,潤我心田「惟」是形聲字,心(忄)表意,表示用心思考;「隹」是鳥,表示思維敏捷如鳥飛;本義是思考、想;在此,表示「在於」之義,相當於英語中的
-
義者,利之和也:深明大義、見利忘義中的義到底指的是什麼
孔孟之道,仁義也;仁義者,孔孟之道也。仁和義是孔孟思想體系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前面我們探討了孔子的仁,那麼義又是什麼呢? 【一,義者,宜也。】 義字,繁體作義。《說文解字》中說:義,己之威儀也。
-
林子「九序心法」入門要領
祖上歷代為官,祖、叔、兄、弟都中進士,任過朝庭官職。林子學識廣博,十八歲就拔置高等補邑弟子員,後遇仙人卓晚春指點,棄舉子業,去官學道,銳志於心身性命之學,遍叩三門,集三教心法之精華於一體,著書幾百萬言,統稱《三教正宗統論》,獨創「九序內功」心法傳於世,以化度拯救萬民百姓,功極千古。明代中葉,朝政腐改,東南沿海受倭寇侵害極其嚴重。加上連年災害,瘟疫流行,死者相枕,民不聊生。
-
道可道,非常道,佛祖拈花一笑傳心法
佛祖傳的是其心法,難得以心印心,以心傳心。佛理易懂,即心即佛,即心即空,即空即法。佛法無相,一旦言出,即有聲色之相。但是,佛法是當下的佛道,是自性如來,各人的因緣不同,怎麼可以幾句話就說清楚呢?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孔門十哲之「多才多藝」冉求
孔門十哲(政事科)之一,以政事與仲由並稱,其師孔子稱其「也藝」。冉求系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性情謙遜,多才多藝,長於政事,尤擅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魯哀公十一年率左師抵抗齊人入侵,身先士卒執矛突擊取勝,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後隨孔子周遊列國。
-
天道三寶心法之殊勝
今時大道普傳,修持一貫法門者盈千盈萬,蓋師尊師母所傳的三寶心法,乃是千古不輕洩的秘寶, 諸法之王,五教真傳的妙諦,千經萬典的核心。很多人得了三寶心法,其領受感應各有不同,有的感應到平穩安然,是消災的法寶,有的感應到脫劫避難,為通天的信物。有智慧、有根基的,若是真誠修持三寶心法。同助彌勒收圓,可道果結成而證佛仙也。如何修持三寶心法呢?
-
太極心法:心即太極,太極即心.
關於這一求三修的具體內涵分述如下。關於一求三修的太極心法,本人依據自身學悟的體會,用今天的詞語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一個核心即處處求中。為什麼把求中視為太極拳修煉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嶽先師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師亦云:「無過不及者,中也。」
-
【龍門心法】心法真言、皈依三寶
「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劫不壞真性,亙古長存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也。」因此在《龍門心法》之中,王常月從戒律行特的角度,強調悟道以修正心性為先,再次闡發了全真北宗'先性後命'的修道思想。共二十二篇。
-
怎樣做才是行菩薩道呢?
道源環境籌建者、維護者在行菩薩道,「沒有帶隊」的修行人是借著這個環境為你們行的「四攝法」,一個在行菩薩道,一個是受菩薩教,言外之意就是一個在努力做「大菩薩」,一個是在做「凡夫」,兩者的結果不一樣,不是認為自己在這裡面受到教育了、有收穫了,而不離不棄,就認為自己將來能成道,「聽法」
-
從「朽木不可雕」的宰予看孔門的反省之道
他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辯。《論語·公冶長篇》記載:「宰予晝寢」。也就是大白天睡覺。當年孔子設文行忠信四教,只要人有好學之心、向學之志他就願意教。好學的人,肯定非常勤奮,很有精氣神,可是有一天宰予當晝而寢,大白天睡覺,昏昧不清,懶散懈怠。
-
《全真必讀》龍門心法
推而廣之,《道德》五千言;約而述之,薪傳十六字。所有分門而別戶者,大抵殊途於同歸耳。乃世之慕道者,徒向崆峒而訪問。伐毛洗髓,欲換凡骨而無丹;立命尋真,語玄機而莫悟。殊未解理貴專心,法求一貫,要得其中之宗旨,端賴指示之相承。餘在公餘之暇,志道多年,素守國初白雲觀開山王氏真人《龍門心法》一經,朝夕窮其體用,恍然有所微明。隨向契友白雲觀方丈張耕雲,與鍊師秦雲樵,同道三人,言及惜是抄本,不得流行於世。
-
孔門十哲: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是誰?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四期:孔門十哲 孔子門徒眾多,除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賢,還有著名的孔門十哲。所謂孔門十哲,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
-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之一,孔子名揚天下,全靠他!
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被孔子讚譽為「瑚璉之器」,瑚璉在當時都是宗廟盛放黍稷的禮器,是和鼎一起搭配起來使用的。這個孔子眼中的「瑚璉之器」就是孔門十哲之中以「言語」而聞名的富商子貢。孔子去世之後,別人守墓三年,他卻堅持了六年之久,在他一生的經商曆程之中,他都恪守老師的教誨,成為儒學思想和經商之道完美融合的第一人。子貢子貢,本名端木賜,公元前520年生於衛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最富有的,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
-
孔門十哲之「桃李天下」子夏
孔門十哲(文學科)之一,以擅長文學與子遊並稱,著有《子夏易傳》傳世。少時家貧,才思敏捷,苦學而入仕,曾做過魯國太宰。子夏是一位具有獨創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不提倡「克己復禮」嚴守孔子之道,而是對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主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和「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的思想。
-
孔門弟子三千 為何聖人只愛他一個人
對於儒家來說最快樂的事就是——學習在孔門三千弟子當中,最閃耀的兩顆明星,一文一武,分別是子路和子貢。子路是勇氣和擔當的代表。子路平生衝動,但最終取義而死,頗為壯烈。他那時任衛大夫孔悝之邑宰,適逢衛國內亂,子路為救主不肯獨自逃離,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與叛軍戰鬥時,他寡不敵眾,臨死之際還鎮定地大呼:「君子死,冠不免!」
-
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時陳伉為自然家長,幾年後,伯宣子陳崇接任陳伉為義門第三任家長,故有「青,顯祖也;伉,二世長;崇,三世長」之說。此時義門人從陳旺建莊算起,到家庭最小輩成員,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陳伯宣一支併入,人口百餘。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
-
悟學.第一篇.悟學三心法之覺心
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如何開啟悟學之門?讓我們從悟學三心法開始,悟學三心法:「覺心」、「雄心」、「恆心」,是悟學的入門心法,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悟學三心法,最難理解的是第一心法,即「覺心」。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與趙需、張薦共劾盧杞,帝器之。謂有宰相才,將用之。會病狂易,遷給事中,罷為秘書少監。娶楊氏,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註:據《義門碑》說:公乃唐大曆年進士)。 陳齊;字慶治,兼公四子。娶寧氏,遷瑞州, 陳歸;兼公五子,唐德宗時,考功員外郎。
-
中華陳氏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世家之一:江州義門世家
陳叔明(555-618),行六,字子昭,儀容美麗,舉止寬和。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授宣惠將軍,歷任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升遷輕騎將軍,衛尉卿,後主時為侍中,翊右將軍,晉號安右將軍,入隋為鴻臚少卿。叔明公生五子,長子志高,隋時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司馬,志高生陳才,唐會稽郡司馬。陳才生三子,長子蘊圭官晉陵郡司馬參軍,後隱居山林自樂。
-
10句哲理老話兒: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頷聯承上,依舊觀景抒情,用「碧山」「芳草」抒發知己之思與離別之恨。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從感喟中抽身而出,轉為安慰張祜只要有真才實學,無須再向別處追求「大道」。尾聯以稱頌友人作結:有誰比得上你張公子呢,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要。 「睫在眼前長不見」,一作「睫在眼前猶不見」,典出《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