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對中國藝術史上的「吉祥圖像」進行了歷史性檢索和思考,通過新的材料和一些以前不被注意的材料,以吉祥圖像的發展史為線索,在文字文獻、圖像圖形、語音雙關三個方面進行了聯繫,描述了其從民間到宮廷的變化軌跡,揭示了中國吉祥圖像、文字的語意與字形、語音的互相轉換關係,並對這種聯繫的邏輯合理性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吉祥圖像 「文 - 圖 - 語音」關係 諧音圖像 《歷代帝王圖》
文字及文獻絕不是我們理解歷史和文明的唯一平臺,圖像與文字一道為人類文明的兩大載體。圖像、文字、符號一起構成了中華藝術的「表意 - 敘事 - 裝飾」綜合性體系。其中的吉祥圖像是一個極有特色的系統,無論是宮廷藝術、宗教藝術、民俗藝術還是文人藝術,都大量使用了吉祥圖像(本文使用的「吉祥圖像」概念,包括禳兇祈福、寓意象徵、祥瑞各個範疇)。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期盼吉祥,是人們普遍的意願。通過圖像的形式表現這種意願,是中國藝術圖譜裡極具特色的一大類圖像。在漢代以來逾兩千年的藝術史中,我們可以找出一條連續的線索:從早期的「闢邪禳兇」到「祈福吉祥」,再到「語意 - 語音 - 圖形 - 字形」結合,形成了中國藝術的一大特色。1481年,當藝術家達·文西等人在義大利開始掀起文藝復興運動高潮的時候,明代皇帝(也是畫家)朱見深繼承了他爺爺(宣帝朱瞻基)的藝術遺產,在紫禁城畫了一幅《百事如意圖》,其圖像與語音的轉換巧妙地表達了中國人普遍的吉祥祈福觀念,此後這種諧音圖像方式逐漸擴展為全民虔誠而嚴肅的圖像遊戲,使得中國藝術呈現出與西方全然不同的「國家顏色」。
學界對中國吉祥圖像的收集、分析與研究,已經有許多成果,主要針對工藝美術設計、民俗學和民間美術(如年畫)領域。【1】以下從不同視點談談它的產生、演變與發展,以及對這種現象研究的反思。最後重點探討吉祥圖像的「文 - 圖 - 語音」對應關係。
一、溯源:圖像的神奇力量
圖 1ˉ 敦煌出土《瑞應圖》畫卷之河圖洛書 ˉ 唐 ˉ 法國吉美博物館
「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傳說源頭。現存早期的河圖洛書圖像見於敦煌魏晉時期墓室磚畫(1991年發掘佛爺廟墓群)和敦煌藏經洞出土唐代繪畫(圖 1)。《易·繫辭上》說:「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2】這個聖人就是伏羲。傳說伏羲氏時,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河圖,河中龍馬負圖,伏羲時出,皆聖王之瑞也。」【3】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另外,《宋書·符瑞志》載:「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氣至,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其文言當禪禹。」【4】這個故事一直到清代皇室還在不斷講述,以表述對中華文明的認同與融入。來自關外的清朝統治者不把自己當外人,在藝術作品中表現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圖 2)。再說說「吉」「祥」的字義,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禳兇祈福,預示未來。「吉,無不利。」【5】「吉,善也。」「善,吉也。」「吉,實也,有善實也。」「祥,福也。」【6】「祥,善也,吉兇之先見也。」【7】「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8】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王者以天下為家。家人將有吉兇之事,而吉兇之兆豫見於人。知者佔之,則知吉兇將至,非吉兇之物有知,故為吉兇之人來也。猶蓍龜之有兆數矣。龜兆蓍數,常有吉兇,吉人卜筮與吉相遇,兇人與兇相逢,非蓍龜神靈,知人吉兇,出兆見數以告之也。虛居卜筮,前無過客,猶得吉兇。然則天地之間,常有吉兇,吉兇之物來至,自當與吉兇之人相逢遇矣。或言天使之所為也。」【9】
圖 2ˉ 粉彩龍馬負圖瓷板 ˉ 清 ˉ 故宮博物院
漢代及早先的圖像使用,更多是出自闢邪和禳兇的目的。追溯原始巫術,最早便是為了提前預知並避免「兇」的出現。除兇闢邪的圖像,諸如楚墓中大量出現的「鎮墓獸」,漢代洛陽墓室壁畫的闢邪獸面和武士圖像等;又如漢代銅鏡的圖像和銘文,流行有青龍白虎圖像,銘文常見「左龍右虎闢不羊(祥)」句【10】,「羊」「祥」為通假字。古人首先是要驅除不祥,其後才是祈求福氣。圖像祈福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被賦予的祥瑞圖像(物件)象徵聯想以產生實際的效果。早些時候的祥瑞圖像,如使用羊的圖像(或浮雕),「羊」通「祥」字,同音轉換,即兼具祥瑞和闢邪的雙重功能。實例如洛陽燒溝漢墓壁畫、洛陽八裡屯漢墓的浮雕羊頭(圖 3,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羊」的圖像具有雙重身份:祥、闢邪。吉祥之意亦如前述。其驅闢陰賊惡魅之意,如《雜五行書》所述:「懸羊頭門上,除盜賊。」【11】墓室中間安排有立體的羊頭,應有「除盜賊」、護墓主之意。
圖 3ˉ 洛陽漢墓出土的浮雕羊頭ˉ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或許正是羊圖像具有的這種雙重功能,使得這類圖像兼有、銜接了禳兇與祈福的含義。東漢時期祥瑞圖像大增,與「王者」的「天命」結合,是「天」意、「仁」「聖」的預兆與圖像感通方式。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王者受富貴之命,故其動出,見吉祥異物,見則謂之瑞……且鳳皇、騏何以為太平之象?鳳皇、騏 ,仁聖之禽也,仁聖之物至,天下將為仁聖之行矣。」【12】東漢普遍出現的「瑞應圖」集中體現了社會的認同,只要王者符合天命,天就會降下祥瑞物象,以稀有的視覺方式顯示祥瑞之兆。其集中體現為異獸瑞禽的出現,如山東嘉祥武氏祠家族墓地,祠堂頂部刻有大量瑞獸圖像,大多與後來《晉書》所描寫的相符。典型一例,如東漢靈帝建寧四年(171年)甘肅成縣摩崖碑刻,為武都太守李翕的頌碑,碑額右下方刻有黃龍、白鹿、連理樹、嘉禾、甘露,即「五瑞圖」,各有榜題。樹旁有一人作承接露水狀,題「承露人」。左側有一段題記:「君昔在黽池,修崤嶔之道,德治精通,致黃龍白鹿之瑞,故圖畫其像。」【13】
早年有法國沙畹發表的圖片,效果清晰(圖4)。又如麒麟形象,本是一個想像中的瑞獸,漢代始見,但明代由鄭和下西洋從孟加拉國帶回來真實的長頸鹿,卻被認為是麒麟現身。沈度所繪的寫實長頸鹿題名為《麒麟圖》,尋找和對應了一個古老的文化概念。該圖後來被反覆臨摹,存世多件。再說一個著名畫家的典故,即東晉顧愷之利用圖像的神奇傳說。顧愷之曾經喜歡鄰家一個女子而不得,便利用圖像的魔力徵服了女子。據《晉書》載:「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愷之因致其情,女從之,遂密去針而愈。」【14】
文中稱,顧愷之將女子的形象圖繪於牆壁之上,用釘子釘其心臟,「女遂患心痛」,顧「去針而愈」。可知圖像與現實被賦予內在的對應關係,圖像是有生命的表徵,可以顯靈。其實更早在商代已經普遍使用灼燒牛骨等來佔卜吉兇之兆,進行重大事項之前都要觀察卜骨的圖案紋理以詢問天意,天通過圖像紋理來將吉兇告於世人。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上有一系列不同的類似場景,有「灼龜」「面相」「周易佔卜」「選日合婚」等活動(圖 5)。
圖 4ˉ 漢代黃龍白鹿木連理圖局部 ˉ 甘肅成縣摩崖碑刻
圖 5ˉ《清明上河圖》局部「灼龜」ˉ 仇英 ˉ 明 ˉ 遼寧省博物館
二、吉祥圖像的主要類型
在數千年的文化史長河中,中國人在吉祥圖像中以動物、植物、神話人物和圖案符號等多種元素,運用象徵、會意、轉形、諧音等不同手法,將抽象的觀念與美好願望轉化為生動具體的視覺形式,表達了中國人普遍的思想、信仰和審美情趣。流行的吉祥圖像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十餘種:松鶴延年、喜上眉梢、三星高照、鶴鹿回春、福壽齊眉、福至心靈、麻姑獻壽、福祿壽喜、喜報三元、長命富貴、五福捧壽、教子成名、萬象昇平、福壽三多、流雲百福、三多九如、歲歲平安、福在眼前、壽比南山、平安如意、年年有餘、一路平安、福從天降、事事如意、諸事遂心、馬上封侯、必定如意、太師少師、八仙過海、群仙祝壽、二龍戲珠、魚龍變化、歲寒三友、平升三級、四海昇平、流傳百子、八寶(分佛道兩類)、官上加官、麒麟圖、四藝圖、博古圖、五世同堂、英雄、天女散花、踏雪尋梅、龜鶴同齡、耄耋圖、送子觀音、十八羅漢、平安氣象、指日高升、翎頂輝煌、君子之交、一琴一鶴、家家得利、羲之愛鵝……【15】
三、皇帝:吉祥圖像的主要推手
圖 6ˉ 明孝宗朱祐樘坐像軸(在位 1488-1505)ˉ 臺北故宮博物院
吉祥圖像雖然以不同的方式一直普遍存在於民間文化之中,但是明代開始呈現突然蔓延昌盛之勢。我認為,明代皇帝是推廣吉祥圖像的主要推手。我們比較明代前期五幅明代皇帝御容: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從五幅御容圖像來看,他們對於祥瑞圖像的喜好呈現增長趨勢。從前往後,五位皇帝的御容(皇袍)圖像漸次增多,前兩位皇帝的服飾圖像尤為簡要,到了明英宗以後,服飾上的圖像逐漸變多、突出,主要是十二章紋,又稱十二章,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圖 6)。十二種紋飾分別為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有時候分花和鳥兩個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隻老虎和一隻猴子)、藻、火、粉米(晉朝以前是粉和米兩個章)、黼、黻,通稱「十二章」,實際上「十六章」。繪繡有龍紋的九章禮服稱為「袞服」。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美麗花朵和蟲羽毛五色,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淨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粉和米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據說十二章紋的起源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到了周公旦制定《周禮》時,規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畫於旗幟,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紋,以龍為首章而稱為「龍袞」。後來秦始皇登基,廢除十二章紋制度,祭祀禮服一律為純黑,稱為「袀玄」。直到東漢才再度恢復十二章紋。此後成為歷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不過圖像實物顯示,唐代帝王圖像只出現了十二章的部分紋樣,有日月、龍虎、華蟲、山。實例如敦煌莫高窟 220窟、103窟等窟的壁畫,如傳為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如近年西安出土「大唐皇帝皇后立佛經幢構件」上的白描圖^ 。明代是十二章的完整表達時期,如《明孝宗坐像軸》,皇袍幾乎成了國家吉祥圖像的「廣告牌」。
四、寓意與象徵
圖 7ˉ 有八仙圖像的清代乾隆年間青花葫蘆瓶 ˉ 故宮博物院
宋代《宣和畫譜》花鳥敘論:「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故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閒。至於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於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17】這段話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闡述了花鳥畫的文化意義。通過花鳥畫的寓意,產生觀看的精神性聯想。宋徽宗常常以詩文配圖的形式引導這種聯繫。如他的《芙蓉錦雞圖》(錦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鷗」,用雞的五德來指涉人的品德)、《瑞鶴圖》,圖像、圖贊、詩書構成一個綜合表意系統。元代倪瓚畫有《六君子圖》,黃公望在題贊中描述此六棵樹木比喻著君子的品行,把文人的價值觀比附在樹木圖像上,以樹代人。畫中有松、柏、樟、楠、槐、榆六樹,黃公望題贊:「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陁。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痴贊,雲林畫。」
鄭板橋喜愛畫竹子、蘭花、石頭,他自稱所畫之物為「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送給「千秋不變之人」。【18】如現藏南京博物院的《甘谷菊泉圖》,他題跋:「蘭竹芳馨不等閒,同根並蒂好相攀。百年兄弟開懷抱,莫謂分居彼此山。」清代張若靄奉乾隆之命畫《五君子圖》,松、柏、梅、蘭、石,根據畫後的乾隆跋文來看,這些圖像象徵君子品行。明代以來的「八仙」與「暗八仙」圖案,以物代人——八仙各自有一「法寶」,如呂洞賓的劍、何仙姑的「荷」等(圖 7)。圖像的意義成了一種精神符號,成了文化觀念的一種符號表述系統。明清官服的「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是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織物,為明清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其各有瑞獸禽鳥,每一位官員均身著這些吉祥圖像,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
據《明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 ,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19】清代圖案各品級略有區別,大同小異。我們可以想見,紫禁城百官聚集,每人胸前背後背負著漂亮的方形圖案,各不相同(圖 8),這些圖案似乎在明白告知天下「我是廳長」「我是部長」。簡直就是吉祥百圖的「活體展覽會」。實例如多幅《萬國來朝圖軸》(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 8ˉ 一品官員仙鶴補子 ˉ 清ˉ 清華大學博物館
五、文字的妙用
圖 9ˉ 祝壽圖局部 ˉ 張凱等三人合作ˉ1883 年 ˉ 故宮博物院
文字的字形有時被賦予特殊的意義。人們把字寫出來,再和某些吉祥寓意巧妙地吻合。如明代剔紅的漆器,在故宮博物院藏「歲寒三友圖圓盒」中,用松竹梅的盤曲造出「福祿壽」三個字來寄寓吉祥的意義——巧妙地把「福祿壽」三字與「歲寒三友」圖像結合起來。又如藏於德國林頓博物館的明嘉靖漆箱子,利用松樹圖像來造「壽」字。清光緒年間,張凱等作《祝壽圖》,「壽」字中間布滿了神仙和仙境圖像(圖 9)。另一種方式是文字筆畫重合的妙用,如清代的年畫有「黃金萬兩」,以疊加筆畫的方式造字符。還有《康熙南巡圖》第十二卷,運河岸邊迎接皇帝的人群擺成了「天子萬年」四字,似乎可稱作「行為藝術」的鼻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利用了這種方式,如谷文達 2016 年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進行大型行為藝術,其中廣告的字符,利用文字筆畫重疊表現了「青山綠水、平安未來」(圖 10)。
圖 10ˉ 青山綠水平安未來ˉ 谷文達 ˉ 網絡圖片
六、圖形的妙用
圖 11ˉ 一團和氣圖 ˉ 朱見深 ˉ 明ˉ 故宮博物院
通過圖像形式的巧合來表現吉祥,如宋徽宗《祥龍石圖》,以太湖石外形形似騰龍,故命名為「祥龍石」,石頭中間還寫有「祥龍」二字,並在畫後用長篇圖贊來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元代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的仙女手上的「牛頭形貢石」,牛形引申為「犧牲」。抽象與具象之間也可巧妙地聯想與轉換。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元年的《一團和氣圖》(圖11),把儒、釋、道三家重疊在同一個圖像中,即分即合,初看一人,細看三人,並作《御製一團和氣圖贊》,對圖像進行解釋,並徵引白蓮社《三笑圖》的典故,將圖像的意義追溯到「虎溪三笑」的典故。寓意儒、釋、道看似三家實為一體。其後衍生出類似形式的民間年畫《一團和氣》,但原初的圖像重合之意被遺忘,只有簡單的一個人形。圖像在發展中其原初圖像影響慢慢淡化,但還是保留了一團和氣的「團」之寓意。
七、「圖像 - 語言」對應系統
圖 12ˉ 銜綬銅鏡 ˉ 唐 ˉ 洛陽博物館藏
關於語言的「雙關」性研究,早已引起一些學人關注。【20】但「語言 - 語音 - 圖像」關係的研究似乎著墨不多。「圖像諧音」,即「圖像 - 語言」對應系統,是明清吉祥圖像的一種主要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戰國至漢代的玉器名稱,如「環」與「還」「玦」與「決」(裂)的諧音轉換。《荀子》:「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楊倞註:「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皆所以見意也。」【21】不過這似乎限於實物與語音對應,未見轉換為圖像。文字表述最明確的一例,有盛唐玄宗時期宰相張說提議製作「千秋鏡」的記載。張說脾氣暴躁,與同僚關係不睦,屢次被貶,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川途倐忽間,風景依如昨。湘浦未賜環,荊門猶主諾。何時與美人,載酒遊宛洛。」【22】
「湘浦未賜環」即是盼望還朝回京的願望。張說曾先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八月初五本是玄宗的生日,張說等人提議設為「千秋節」(後為中秋節),全國放假,君臣互贈賀禮,《唐會要》載:「(開元十七年)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鹹令休假。群臣當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裡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絲結承露囊,更相遺問。」【23】
其中千秋鏡就是一種主要賀禮。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千秋鏡圖像是雙鸞銜綬,通過「銜綬」來諧音表示「獻壽」(圖12),通過長長的綬帶來暗示皇帝長壽。張說《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裡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24】張悅在這首寫給唐玄宗的詩中注釋道「以長綬為帶,取長壽之義」。長綬即長壽。這種「物 - 圖 - 音」的對應系統還見於唐代其他文獻記載,如張佑《團扇郎》團扇——團圓;杜甫《古柏行》老柏——懷才不遇(「古來材大難為用」)。
宋代「雙疊勝」(頭飾)稱作「二勝環」,諧音「二聖還」,暗指對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南返的期望。明憲宗畫《歲朝佳兆圖》自題「柏柿如意」——鍾馗手持的如意、小鬼所捧的「柏樹枝葉」「柿子」,表示「百事如意」(圖13)。乾隆《歲朝圖》(癸未歲)——石榴、柏樹枝、如意、吉祥草兩根,表示「歲歲(穗)如意」。清宮擺設「瓶鞍騎象」對應於「平安氣象」。故宮在去年做了一個大型展覽,展出部分清宮年畫,其中有「五穀豐登」年畫,畫五個鼓、蜜蜂、宮燈(圖14)。音圖轉換,不勝枚舉。似乎清宮上下普及的「腦筋急轉彎」遊戲。
圖 13ˉ 歲朝佳兆圖局部 ˉ 朱見深 ˉ 明ˉ 故宮博物院
圖 14ˉ 清代五穀豐登年畫 ˉ 故宮博物院
前些年筆者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看到一件清代皇袍(圖 15),其圖案設計與眾不同。這是一件清代皇帝吉服,如慣例,正面主要布置有五條龍,下部為山水。但在龍水之間有一組特別的設計圖案(圖16):一條船,船上有一巨大開口石榴,上有方鼎,鼎中插三戟,其前方有彩雲,雲端有一華冠和一隻青銅爵。何意?鼎、戟、冠、爵、船、石榴,如果我們發聲念出來,就會發現對應如下:頂級官爵傳子孫(石榴象徵多子)。我們似乎可以想像,當皇上穿著這件吉服出入大殿時,幾乎就是考驗侍臣們對圖像感知能力的一張試卷。
圖 15ˉ 清代皇帝吉服 ˉ 中國絲綢博物館
圖 16ˉ 清代皇帝吉服局部 ˉ 中國絲綢博物館
八、追認還是發現
這種語音與圖像對應轉換系統起於何時?常常有學人將它比附於漢代圖像,如畫像石上有馬猴,被解釋為「馬上封侯」。然而這有以後代文獻釋前世圖像之嫌。【25】早先的相關文獻有北齊劉晝《劉子集證》:「今野人晝見蟢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夜夢見雀者,以為有爵位之象。」【26】這段記載說明「蟢—喜」「雀—爵」的語音轉換已經是大眾常識。
明宣宗宣德四年《三羊開泰圖》,畫面明確寫了「三陽開泰」,以三頭羊表示「三陽開泰」。但是宋代也有《三羊圖》冊,該圖卻沒有題字。問題就是,這幅宋畫真的也表示「三陽開泰」嗎?宋代人是否有「三陽開泰」與三頭羊之間的關聯?相似的畫面還有宋代的《貓蝶圖》,明代才明確引申為「耄耋圖」。再說四大天王與「風調雨順」。明代人通過四大天王的劍、琵琶、傘、蛇(蜃),諧音「風調雨順」,實存如元代居庸關四大天王浮雕。但是我們無法確定,是元代人就將該浮雕比附為「風調雨順」,還是後來人的重新「發現」?亦即,是我們後人過度闡釋,還是重新發現了歷史的隱秘?現存早先的解釋出自明代楊慎(1488年—1559年)云:「今寺門金剛,風調雨潤。手執劍者,風也;彈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手拏蛇者,蜃也。蜃、潤同音。」【27】明代楊慎的解釋或許該有出處,只是我們不知,未能連成有效的證據鏈。
又如元代畫家鄭思肖《墨蘭圖》,落款時間「正月十五」,許多解釋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時間的意義。眾所周知,「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南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有「元宵」,開頭便是「正月十五日元宵節」【28】,可知此時(鄭思肖生於南宋末年)就把正月十五叫作「元宵節」。我認為其中似乎暗藏了一個激烈的政治密碼:豈非「元宵」——「元消」?以暗藏畫作者強烈的反元立場。此種暗語只有漢人知曉而蒙人不知。類似的新發現如宋代(及遼金)流行的《三教會棋圖》,畫有一僧、一道、一儒圍坐弈棋,豈非「三教會(齊)」耶?【29】以寓意建設和諧文化的國策。不過謹慎地看,宋人這樣說了嗎?我們可能需要再仔細斟酌:是合理的追述、深度的理解還是掉進了過度想像的陷阱?
2019 年(豬年)春節期間,「諸(豬)事順利」的圖像和吉語到處流傳,正是這個傳統的最新版本。無論如何,吉祥圖像糅合了文字、寓意、圖形、語音多種因素,利用聯想與轉換,造就了一個文化表意的綜合體系。向上對應於國家的文化政策,向下紮根於民間樸素的生活與審美訴求,巧妙且富有積極的正能量,是我們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有趣的切入窗口。吉祥圖像是發揮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巨大平臺,歷代不斷擴展豐富,在滿足和實現廣大民眾的精神需求的過程中,成為構建包含不同階層人群文化共同體的最大公約數,和諧的文明由此伸展。
九、未完成的結尾:皇帝的蟬紋
圖 17 ˉ《歷代帝王圖》之隋文帝楊堅 ˉ 唐 ˉ 波士頓美術館
近日在電腦翻看往年在波士頓美術館拍攝的一幅名作,即傳為唐代閻立本作的《歷代帝王圖》,已有許多研究成果。【30】畫面從右至左畫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各帝王圖前均楷書榜題文字,且均有隨侍,人數不等,形成全畫卷相對獨立的十三組人物。這些帝王的圖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帶冕旒冠(7位),一種沒有(6位)——雖然冕旒冠是帝王的「標配」。為何?圖上有一個反覆出現的細節值得注意:蟬紋。帶冕旒冠的諸帝王,其冠正中都有一個蟬紋(圖17)。唐代皇服應該是什麼樣?《舊唐書》有較為充分的描寫,其冠有十二種:「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發纓翠綏,玉若犀簪導……武弁,金附蟬,平巾幘」。【31】
這十二種冠分別適用於不同場所,袞冕最正式:「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徵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按《舊唐書》描寫是沒有飾「蟬」紋的。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似乎與蟬紋有關,但通天冠沒有垂旒十二珠,「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則服之」。適用於較為次要的場所。武弁,明確有「金附蟬」,但武弁只是在「講武、出徵、四時搜狩」這些非正式的使用兵器的場所出現。《歷代帝王圖》是 13 位皇帝的「標準像」,7 位穿袞冕大服的是最正式的禮服,按說不該有「蟬」紋。檢索同期(唐至北宋)敦煌壁畫,帝王常常出現在《維摩詰經變圖》中,服袞冕,其冠的描繪雖然不是十分準確,但無一有蟬紋。近年陝西出土的《大唐皇帝皇后禮佛石經幢構件》,是長安貴族供養之物,十分難得出現有皇帝皇后圖像(帶榜題),據推測作於唐中宗李顯時期(705—710 年在位),皇帝服袞冕(圖18),其冠之前端雖然被頂板遮擋過半,但未見有蟬紋。那麼,在現存圖像及考古材料上,蟬紋冠有哪些?早先有南京一帶出土的東晉蟬紋金鐺(南京市博物館藏),鏤空裝飾,可能原來裝飾於冠上。北朝,有青州出土石造菩薩像(山東青州博物館藏),其冠中央有蟬紋。2019 年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從國外追索歸來的文物,也有一件北齊菩薩戴蟬紋冠。至唐,唐陵石翁仲及墓室壁畫有少量戴蟬紋冠的侍者,集中出現在唐玄宗時期,初唐及唐後期未見。【32】這些戴有蟬紋冠的侍者,只是陪侍在皇帝身邊的臣吏。也就是說,《歷代帝王圖》上 7 位著袞冕服的帝王,冠上出現蟬紋,既不合乎禮制,也不同於考古實物,與身份等級不符。那麼就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畫錯了,二是另有深意。
圖 18ˉ 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經幢構件 ˉ 陝西漢唐博物館
如果畫家畫錯了,那就無話可說。若是另有深意呢?
蟬,有兩個讀音:chan(二聲)、shan(四聲)。作蟬科動物時讀 chan(二聲);還有形容盤曲行動貌:「蜿蟬」,讀 shan(四聲)。【33】而「禪讓」之「禪」也讀作 shan(四聲)。蟬—禪讓?這就轉到了皇帝繼位的重大問題,還涉及《歷代帝王圖》的作者和時間問題。
作者:李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術觀察|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劉金霞山水畫作品欣賞!
美術觀察|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高樹晨書法篆刻欣賞
美術觀察|名家名作|朱全增國畫作品欣賞
美術觀察|陳文杰國畫作品欣賞
美術觀察|徐培書畫作品欣賞
注釋 :
【1】薄松年 .中國年畫史 [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6.周進.吉祥圖案題解 [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陳輝 .中國吉祥符 [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李學英,舒彤.中國傳統圖案賞析 [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2.左漢中.中國吉祥圖像大觀:修訂版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朱熹.周易本義:卷三:繫辭上傳 [M].廖名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241.
【3】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卷五,子罕第九 [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1.
【4】沈約.宋書: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符瑞上 [M].北京:中華書局:763.
【5】朱熹.周易本義:卷一:周易上經 [M].廖名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97.
【6】劉熙.釋名疏證:補卷第四[M].畢沅,疏證.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124.
【7】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M].北京:中華書局,2002:3289.
【8】郭象.南華真經註疏:卷第二:養生主第三 [M].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84.
【9】黃暉.論衡校釋:卷第十七:指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90:750.
【10】王士倫.浙江出土銅鏡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8.
【11】太平御覽:卷第九百二十四 [M].涵芬樓影印宋刊本:4.
【12】同【9】:747.
【13】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石索二 [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1216-1217.
【14】房玄齡,等.晉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六十二 [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05.
【15】左漢中.中國吉祥圖像大觀:修訂版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22.
【16】原件藏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據推測可能建造於唐中宗時期(705-710年)。
【17】宣和畫譜 [M]// 於安瀾.畫史叢書: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163.
【18】卞孝萱,卞岐.鄭板橋全集:增補本卷一三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434.
【19】張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 [M]. 北京:中華書局,2003:1638.
【20】於廣元.雙關的歷史演進 [J].揚州大學學報,1997 (3):38-46.
【21】焦循.孟子正義:卷二十一 [M].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729.
【22】張說.張說集校註:卷七 [M].熊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339.
【23】王溥.唐會要:卷二九:節日 [M]. 北京:中華書局,1990:542.
【24】 同【22】:91.
【25】這個問題我與同事劉晨有過討論,得到她的一些啟示。
【26】劉晝.劉子集證:卷之四:鄙名第十七 [M].王叔岷,集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79.
【27】陶澍,等.洞庭湖志:卷十一 [M].長沙:嶽麓書社,2009:418.
【28】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 [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540.
【29】此乃中央美術學院羅世平教授啟迪。
【30】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沈偉著《〈歷代帝王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年。
【3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輿服 [M].北京:中華書局,2002:1930-1937.
【32】關於唐陵石翁仲,我與西安美術學院沈俐教授有過討論,得到她的幫助。
【33】樂韶鳳 .洪武正韻:卷八 [M]// 四庫全書:經部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