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13日電 見事早行動快,實現新冠肺炎患者「零病亡」、醫務人員「零感染」;通堵點攻難點,發揮經濟大省「壓艙石」作用;鐵腕治汙系統治理,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極不平凡的2020年,江蘇在大戰大考中經受住重大考驗,迸發強大動能。
「十四五」開局,「小康先行者」江蘇如何開啟現代化新徵程?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江蘇如何補短板鍛長板、更好服務全國大局?新華社記者近日專訪了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
GDP超10萬億元,大考交出「高分卷」
從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到「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江蘇如何找準定位「邁好第一步」?
「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既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又包含更高期望、賦予更大責任。」婁勤儉說,「爭」的要義在力取,「走」的本義為奔跑。江蘇將始終沿著指引方向,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創造性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應對風險挑戰。
疾風知勁草。過去一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江蘇奮力打贏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防汛抗洪三場硬仗,是疫情控制最好、馳援湖北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0萬億元,為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恢復正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江蘇如何把「強富美高」大寫意變為精緻細膩「工筆畫」,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
「中央有重託,江蘇有基礎,幹群敢擔當,奮進正當時。」婁勤儉說,我們充分認識到江蘇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壓艙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杆、展現中國高度的重要窗口,各項工作都要立足國際視野、堅持一流標準,展現「蘇大強」的情懷和擔當。
「強」的潛力加速激發,人均GDP穩居全國省(區)第一,製造業規模、工業利潤總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全國名列前茅,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
「富」的成色愈發飽滿,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25,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54.9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
「美」的氣韻日益可感,累計騰退沿江岸線超60公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生態市縣等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高」的境界持續攀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成為示範樣板,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全國第一,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激發創新引擎,擦亮生態底色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戰略支撐,江蘇如何「見到新氣象」?
「江蘇最大的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實體經濟,必須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當好開路先鋒。」婁勤儉介紹,江蘇擁有高校167所,科研機構850多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擁有全國最大規模製造業集群,產值約佔全國七分之一。
壯大戰略科技力量,舉全省之力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紫金山、姑蘇和太湖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定向突破「卡脖子」問題;加速產業基礎再造,著手建立必要產業備份系統;強化數位技術賦能,打造全球信息網絡重要樞紐節點……江蘇將全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讓創新創造成為江蘇大地上的滾滾熱潮。
經濟發展快、體量大,但長期高速發展積累下來的問題相對較多,遇到「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也較早,江蘇如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我們繼承了前人艱苦創業打下的堅實基礎,也必須擔負起解決問題的歷史責任。」婁勤儉表示,江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極大定力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不為指標波動所慌亂、不為短期變化所幹擾、不為困難增多所畏懼、不為外部議論所困惑。
「十三五」期間,江蘇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過去三年化工企業減少3900多家,減少工業產值超4200億元。
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開展一年來,全省推動近34萬家工業企業、240多萬人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去年全省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均下降60%以上,預計全年經濟增長3.5%,實現發展和安全協調共進。
沿江綠色產業帶再現「春江花月夜」美景,沿海打造令人嚮往的生態風光帶,沿大運河建設高品位文化、生態、旅遊走廊……江蘇系統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讓「美麗江蘇」更加可感。
服務全國大局,先富帶動後富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江蘇如何在服務全國大局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把江蘇發展放在全國全球大坐標中審視、謀劃和推進,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歸零心態,勇當探路者。」婁勤儉表示,「十四五」時期,江蘇將積極擴大內需,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中展示江蘇擔當。
融入國家戰略,重塑競合優勢。提升揚子江城市群、沿大運河城鎮帶等發展能級和水平;系統謀劃海洋經濟,打造「藍色新增長極」;建設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和徐州國際陸港、淮安空港、連雲港海港「物流金三角」……江蘇將加快改變南強北弱、江強海弱現狀,構建現代化省域發展形態,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通道。
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江蘇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江蘇要實現的發展,是遵循新發展理念、解決深層次問題、推動轉型升級、實現鳳凰涅槃的發展。」婁勤儉表示,江蘇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扛起先富幫後富責任,為全國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多挑擔子。
「十三五」期間,江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實現度超過90%,居民健康、養老、託幼、住房、體育等水平全國領先。投入近500億元,實施支援幫扶項目8100多個,助力10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近400萬人實現脫貧。
「努力讓農民和市民不再有明顯界限,讓城鄉生活品質不再有明顯落差,實現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互補共生。」婁勤儉說,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誌性工程,蘇北農房集中改善已完成20餘萬戶,今年將再推進10萬戶。
從「春到上塘」到「崑山之路」,從提出創新型發展到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江蘇始終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推動各級幹部的視野格局、思維理念、工作方法全面適應新時代新要求。
「全省13個設區市就是13支敢打硬仗的奇兵勁旅,合在一起就是能打勝仗的鐵陣強軍,共鑄江蘇之『大』、江蘇之『強』。」婁勤儉表示,江蘇將力爭在「沒有先例」的方面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做得更好更快,在解決「共性問題」上積累先行經驗,奮力譜寫「強富美高」現代化新篇章。
策劃:趙承、劉亢、劉潔
監製:鄔煥慶、劉兆權
統籌:崔潁、凌軍輝、張維革、王敏
文字記者:陳剛
海報製作:盧哲、季春鵬、李博
視頻記者:吳新生、林凱
視覺/編輯:王乃水、賈伊寧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