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青春無悔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7月23日,省委書記婁勤儉給第21屆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回信,對他們一年來的支教工作給予肯定和讚賞,希望同學們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婁書記的回信在江蘇高校師生中激起強烈反響,令高校師生感到振奮和鼓舞,他們表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進一步弘揚支教精神,繼續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貢獻高校的新力量,為祖國教育扶貧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這是最暖的「勵志書」:新時代需要弘揚支教精神
「經過20餘年的傳承和浸潤,『莫文隋』的無私大愛精神已成為學校獨特的文化基因。我們將進一步放大『莫文隋』的志願者品牌效應,將志願服務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浦玉忠說,婁書記的回信,令南通大學上下備受鼓舞。作為全國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發源地,學校將進一步傳承弘揚莫文隋精神,做好、做大、做強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
「婁書記的回信一方面是對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的肯定,也是對我們西部計劃全體大學生志願者的勉勵。」在南京師範大學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馮甲銘看來,這是一封特別的「勵志書」。去年,包括他在內的南師大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的24名95後,曾給婁勤儉書記寫了一封真摯的手寫信,匯報支教情況和工作感悟,婁書記就來信作出批示,表示「深受感染」「深為感動」。那一年的支教經歷一直激勵著他。「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西部我們真實地觸摸祖國大地,了解國情,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 馮甲銘說。
鹽城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戴斌榮告訴記者,2009年以來,鹽城師範學院共派出22批1335名同學和41名指導老師奔赴新疆,在哈密、伊犁、克州三地11個縣區的學校頂崗實習支教。22批學子、1335名熱血青年、11年愛心接力,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婁書記給南通大學支教團的回信也給我們鹽城師院莫大的鼓舞與激勵,我們要進一步激發教育援疆效應,充實「厚度」,提升「熱度」,引導廣大學子在教育援疆的實踐中,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教育扶貧事業添磚加瓦;激發廣大學子在教育援疆的實踐中涵養家國情懷,把「小我」融入「大我」,把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東南大學自2002年參與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以來,已累計派遣18批共255名支教團成員赴中西部地區開展支教工作,前往內蒙古準格爾旗、江西共青城、雲南南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開展支教工作。東南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隊隊長陳建潤即將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支教,他說,只要我們堅信投身西部建設的選擇、堅守光榮人民教師的崗位、堅定將個人理想融入祖國建設的信念,就一定能讓青春之花在西部綻放。
這是最美的「支教精神」:青春因磨礪而出彩
「讀完這封信,我閉上眼回顧了自己一年的支教生活,一切歷歷在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西藏分隊柳鶯感慨,今天是離藏的第四天,是與孩子們分別的第90個小時。「2小時前,幾個孩子剛給我發完期末考試考取了好成績的喜訊。還記得去年此時,我在西藏意外骨折了,當我拖著傷腿硬撐著為學生上完課後,這群可愛的孩子爭相攙扶我,為我倒水、送零食,這更讓我下定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正如婁勤儉書記在信中所言,這一年的支教生活,一定會成為今後人生路上最美好的回憶、最珍貴的財富。「離開西藏之前,我給100多個孩子每人寫了一封告別信,真心祝願他們將來的一切得償所願。」
南航黨委副書記陶勇表示,學校一直高度重視研究生支教團的組織選拔和培養工作,這既是對學生責任意識、人文情懷的培養,也是牢記使命,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把青春和奉獻書寫在扶貧扶智、精準脫貧的西部大地上」最好的表現方式。據南航校團委副書記王靜介紹,研究生支教團是我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航自2012年加入以來,至今已連續開展9年,累計輸送隊員116人,服務於西藏拉薩、新疆伊寧、四川樂山、貴州安順四個支教地。
去年暑假,作為江蘇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卓然來到青海省門源縣二中,沒多久就遇到了5.0級地震,但當父母、朋友勸他放棄支教時,他堅定地回覆:「這裡的孩子真的需要我們,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會照顧好自己!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當地的孩子心中點亮一盞燈、打開一扇窗,為發展門源教育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是我們支教團來這裡的初心和使命。」
去年,揚州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江瑩瑩與雙胞胎姐姐江晶晶,在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一起支教,「那裡位於雲貴高原群山的最深處,為了幫助當地打通鄉村教育的『最後一公裡』,從2014年起,來自揚大的支教團以馬背為載體,開展起以『走教』為特徵的流動教育,針對大山最深處的『袖珍村小』,送教上門,面向村民和學校,構建起以山區教學為主線,涵蓋政策普及、科技幫扶、醫療診斷等內容的精準幫扶體系。」
這是最激昂的出發:接過支教「接力棒」,奔赴廣闊天地
一紙書信,萬千情懷。即將開啟一年支教生涯的大學生們壯志滿懷,摩拳擦掌為祖國教育扶貧事業貢獻自身一份力量。
「看到婁書記的回信,此時身處西藏的我深感親切,對未來一年的支教生活更添一份期待與憧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西藏分隊的張延波說,「琅琅書聲、稚嫩面孔、三尺講臺,一切都在等著我。期待這一年不凡的經歷,終生難忘!」
這幾天,南京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總隊長周鈴鈴正在認真學習雲南省項目辦安排的線上培訓。「西行二十載,不負家國情。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周鈴鈴說,經過20多年的接力與傳承,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已經從最初的5人壯大到了現在的388人,「接過支教團前輩的『接力棒』,我將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砥礪奮鬥,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隨著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很多地方已經天塹變通途。「走教」課堂也從馬背轉換到車輪上。今年7月,揚州大學最新一屆支教團成員李麗接力江瑩瑩、江晶晶來到支教崗位。其實,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名長期接受社會資助的貧困生。畢業後,本可以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她毅然選擇西部支教。她說,我們每一個志願者的支教筆記上都記錄著一句話,「做人應該像蠟燭,有一份熱,發一份光。」
綿延群山擋不住青春的腳步,迢迢遠途阻不斷對愛的執著。正是這樣一群胸懷家國、放棄繁華,一心紮根山區的新時代「園丁」,讓如火如荼的教育扶貧事業,迸發出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授課的班級在本學期期末考試中取得全鎮第一的好成績!」過去的一年裡,蘇州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金澤琪支教於西安藍田縣灞源鎮中心學校,承擔三年級英語、科學、體育、信息技術等科目教學工作。「今年教學受疫情影響,我所教的班裡多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學生家裡設備條件、網絡質量堪憂,統一的線上課程無法開展。」金澤琪就將教材每頁的單詞、句子製作成四線格版本,供學生對照書寫,培養學生的書寫規範,並錄製知識要點講解視頻和習題講解視頻,增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截至目前,我省已招募、派遣21批1747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今年,我省共有21所高校參與第二十二屆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選派252人分赴西藏、新疆(含兵團)、四川、重慶、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寧夏、內蒙古、廣西、青海、陝西、山西等15個省(區、市)開展志願服務。(本報記者 楊頻萍 王 拓 沈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