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主要精神有哪些?為什麼強調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個新」?如何理解「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14日上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報告廳座無虛席,700餘名師生代表現場聆聽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兩個半小時的宣講,不時有人奮筆疾書,記錄精彩的宣講內容。通俗易懂、注重實效、內涵豐富,深入淺出的宣講,引發全場共鳴、共振,激發了大家奮進新徵程、開創更美好未來的熱情和幹勁。
這堂乾貨滿滿的宣講都有哪些精彩內容?聽完宣講的南大師生有何感想?隨「瞭望君」一起來看。
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婁勤儉圍繞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結合「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實踐以及今年我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引用大量生動的案例事例進行系統闡述。
聽完宣講的南京大學師生們紛紛表示,對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理解更加深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在新起點上推動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需要青年一代薪火相繼奮鬥、共同創造未來。」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良說,宣講內容對五中全會精神的解讀深入淺出,鞭辟入裡。
「作為陝西籍南大學子,對報告更是深有感觸。從陝西『追趕超越』新篇章,到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再到如今『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我深刻認識到目標引領的重要作用。」來自陝西的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張浩然,對江蘇的未來充滿期待。「我要努力提高綜合素質、鍛造過硬本領,爭取能留在江蘇工作,為江蘇現代化建設和蘇陝協作貢獻力量!」
江蘇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海洋事業發展前景廣闊。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劉紹文說,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他建議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全局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十四五』是江蘇海洋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養,面向江蘇海洋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組織力量協同攻關,推進江蘇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
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堅持陸海統籌,加強海陸對比研究;
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發揮好海洋科技工作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不斷提高海洋資源勘查開發能力;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海洋開發方式轉變。
02
這段時間,江蘇上下最大的喜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視察,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要使命。
11月12日,總書記視察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南通博物苑。
11月13日,總書記在揚州視察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江都水利樞紐。
11月14日在南京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充分肯定江蘇工作,並專門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婁勤儉說,江蘇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最關鍵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對照「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標準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科學謀劃江蘇「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
如何理解總書記對江蘇的高標準、高要求?婁勤儉從「中央有重託」「江蘇有基礎」「幹群敢擔當」「奮進正當時」四個方面進行闡釋,對此,現場聽課的多位南大師生深有感觸。他們表示,江蘇發展已經站上新起點,總書記親自擘畫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正在成為江蘇發展的最鮮明標識。對照「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江蘇的「十四五」必將取得更多更加過硬的發展成果。
宣講中,婁勤儉還跟師生們分享了江蘇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全力以赴復工復產背後的故事。現場聆聽報告的師生們心潮澎湃。
「瞭望君」了解到,疫情以來,南京大學醫學院就有這麼一個群體,在學校還沒恢復正常科研活動時,就投入到抗疫戰鬥。比如,南大醫學院教授吳稚偉第一時間組織科研隊伍,在新冠病毒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其中,檢測試劑盒試製產品實現量產並向國內外捐贈3萬餘份,治療性抗體也即將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宣講中特別提到江蘇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貢獻,作為一名江蘇人、一名醫學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南京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阿妮說,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江蘇上下迅速響應、勠力同心,醫務工作者風雨同舟、眾志成城,交出「病人零死亡、醫護零感染」的滿意答卷,為全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江蘇力量。南大醫學院各附屬醫院始終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累計出徵430餘人次,他們中有臨床教師、有畢業校友、有在讀研究生。還有很多師生在後方以科研助力抗疫,用所學服務社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家應該如何把握規律積極作為?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吳俊華聽完報告深切地認識到,科學家首先要有家國情懷。「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像鍾南山院士那樣做出重大貢獻,但是每個科學家都應該像鍾南山一樣具有家國情懷,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竭盡所能,多做貢獻。」
03
黨的十九大以來,創新體系建設成為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創新又提出許多新的要求,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下一步江蘇怎麼幹?
宣講中,婁勤儉結合大學科技創新的實際,對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部署安排,專門進行了深入闡釋。他簡要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科技創新曆程,同大家分享一個個生動的科技創新故事後指出,科技落後必然處處挨打,國家富強、科技必須自立自強,對中國科技任何的封鎖只會激發我們的志氣和鬥志,讓我們科技發展更快更強大。現場聽報告的師生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要把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第一位的工作來抓,捨得花精力、捨得投入、捨得坐長時間的冷板凳、捨得承擔創新活動的風險。
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補齊短板、打牢基礎,關鍵時候不能被人「卡脖子」;解決「拿什麼與別人交換」的問題,鍛造長板、形成獨有優勢,支撐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這些年,南京大學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全鏈條科學研究創新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成果。
「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探索政產學研高質量合作新模式上始終不遺餘力,高度重視創新資源建設與科技成果轉化。」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良告訴「瞭望君」,面向國家力爭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重大需求,在二氧化碳礦物資源化利用方面,他所帶領的團隊受自然界 CO2-DIC-CaCO3 轉變過程的啟發,創新性開發了以可溶鎂廢棄物為原料實現二氧化碳礦物資源化的工藝流程。在浦口經濟開發區的支持下,依託於南京大學浦口資源環境研究院,此項技術順利轉化落地,並獨立建設全球首條全系統二氧化碳礦物封存(利用)實驗裝置,實現300噸級封存產品再利用建設CCUS工程示範。
「聽了婁書記的宣講後,作為從事基礎科研及教學的老師,我深深感受到國家將科技創新提高到前所未有之高度,也為能夠身處中國科技創新的偉大時代而感到自豪。」國家傑青、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江德臣說,這些年,江蘇持續加大對基礎科研及轉化的支持力度,讓高校科研人員可以安心從事原始創新科研工作。「我們將根據總書記所提出的『四個面向』和『兩個更加』,進一步聚焦科研的主攻方向,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接續奮鬥,勇立潮頭,將科研實力從『國際並跑』提升至『國際領跑』水平,進而更好的服務社會,助力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瞭望君」獲悉,江德臣團隊所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細胞活性分析儀」已完成技術轉化,在全國多所科研單位和高校推廣使用。
宣講中,婁勤儉對高校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中所應發揮的作用給出殷切期許。「作為一名高校基層科研工作者,我聽完講話備受鼓舞,更覺得重任在肩。」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卜磊認為,核心技術絕不能受制於人,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不斷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研發「自主可控」的基礎軟硬體技術與系統,對於計算機領域科研人員而言,任重道遠,責無旁貸。
在「卡脖子」領域勇於突破,潛心從事「從0到1」的基礎研究,對於科研人員意味著巨大的責任與挑戰。秉承南大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優良傳統,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去摘取荊棘叢中最美的花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成為南大科研人員的普遍共識。
04
「南大是世界的南大、中國的南大,更是江蘇的南大,江蘇人以這樣一所百年名校而感到無比自豪,期待南大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科研創新的一面旗幟。」宣講最後,婁勤儉對南京大學發展提出殷切希望,並深情寄語當代大學生。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研究生管藝添對「文化自信」印象深刻。她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容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密碼」。「我們要努力夯實專業基礎知識,主動學習和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全面提升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做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讀好書、走好路、做好事」,南京大學商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許潤達聽完宣講後,用「三個好」概括所思所想。他將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立足國情現實,紮根江蘇大地,發揮自身優勢,更多關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將黨和國家的重託與個人的發展緊密相連,為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做好知識和能力準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華日報記者 陳明慧 通訊員 齊琦
圖片 肖勇視覺中國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
歡迎轉發 侵權必究
版 權 說 明
如需轉載本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眾號ID、作者、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的,本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