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就是:走了冤枉路,空客終於搗鼓出適合當今民航環境的遠程大型飛機。
當波音開發7E7(即是後來的787),空客認為這只是波音對於A330-200所做的回應而沒有特別理會。在此以前,A330-200因為提供高於767-300ER的載運能力與續航距離而受到航空公司歡迎,引發波音研究其他可以吸引航空公司的賣點,在推廣「音速巡航機」(Sonic Cruiser)失敗以後,波音轉而以節省燃料,以及為中型飛機提供遠距飛行能力為基礎,開發出787。然而空客認為世界民航的格局,會是以幾個設於國家首都或重要城市的樞紐為中心,乘客作遠程出行,都是會經航空樞紐乘坐超大型飛機,因而集中開發載運能力高於747的A380。
所以空客再開發其他新的幹線飛機,就算要考慮樞紐至國內次要城市的交通需要,也不會下重本開發這些飛機;空客迎戰787的方案,是以A330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的A330-200 Lite,所做的改良無非是改進燃料消耗之類。。。
然而航空公司對此並不賣帳,認為各國的次要城市,會有越來越大的航空出行需求,希望空客會提供進一步改進的設計,於是出現了A350。後來為了滿足航空公司提供更舒適乘坐空間的要求,空客放棄以往使用的5.64米的「傳統空客寬體」,改為使用更寬的機身設計,因而這個型號正式命名為「A350XWB」,即「Extra Wide Body」,「特寬機體」之意。
其實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空客對於民航的展望,仍然是「樞紐為主」,所以對於開發A350一類的雙發飛機仍然未算積極;不過,隨著時間過去,A380的銷售未如理想,除了一些中東的「土豪」航空公司有較多的訂單,其他航空公司對於A380的興趣沒有那麼的大,甚至北美洲更沒有賣出一架。相比之下,波音正確預計了「點到點」航線模式,成為當前民航發展的主流,787的銷售水漲船高,即使出現了延遲投入服務、鋰電池安全問題,甚至後來Trent 1000發動機問題等情況,也沒有對787的銷售構成明顯影響。
所以踏入2010年代,空客意識到在全球範圍內,中至大型雙發飛機才能切合世界航空業的發展,這樣才加大了開發A350的力度。與波音開發787一樣,空客也增加了複合材料的使用,並且對機身結構進行優化,令其有更充裕而靈活的增長空間。以初始型號A350-900為例,可以在只增加輔助燃料箱,與減少載客量的情況下,開發出A350-900ULR,在最大起飛重量280噸的情況下可飛16,000公裡以上;更厲害的是,這個情況下還只需要使用四輪主起落架(原來的A350-900R設計,是要使用與A350-1000一樣的六輪主起落架)。
而就是加大的A350-1000,不單提供與777-300ER相若的載客量與續航距離,飛機的總重量仍然低於777-300ER(316噸對351噸),較少的死重也意味著較低的燃料消耗與較高的運營負載能力,更何況這並非發展的盡頭:近期空客透露,A350-1000還可以進一步增長,令其可以與777-9X競爭,而提供更低的每座位運營成本與燃料消耗(雖然也有人擔心,這樣的增長型號,可能會蠶食A350-1000的銷售)。
而另外一個大家可能沒留意,但是仍然存在的「底牌」,就是開發出一種以-900機身為基礎,但配上-1000機翼、發動機與主起落架設計的-900F,這種設計絕對能為空客提供一個運營負載達一百噸,而燃料消耗與運營成本比777F更低的貨機解決方案,只是空客目前好像還未看到這樣的一個商機(雖然短期內要撼動以747機隊為主的波音陣營還是困難重重。。。)。
其實,考慮到世界民航發展的格局,A350本來就是空客用以更有效開展各種點到點航線的利器,再加上低端有A330neo補足較低客量、較短航線的需要,本來就應該先行發展,才有可能搶佔民航市場的份額。只是空客以往的目光太集中於樞紐航線,因而比起波音晚了接近十年共同競爭主要的民航發展戰場;所幸的是,空客決定在完成已有的訂單後,暫停A380的生產線,期待空客會認清「把錢放在刀刃上」的道理,更靈活的利用生產大型雙發飛機的優勢,更有能力適應民航市場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