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汕:離婚率為何在全國墊底?近7成丈夫主外,70%女人不外嫁

2020-12-26 老隱隱於宅

近些年,有關廣東潮汕的熱議話題,除了李超人、pony馬及牛肉丸外,大概得數「離婚率為何全國墊底」了。

潮汕一帶.攝影/林文強

所謂「潮汕地區」,主要涵蓋粵東潮州、汕頭、揭陽等市。其離婚率在國內都首屈一指,並非信口開河的胡扯,而是有許多調查數據可佐證的。一份社會學調查表明,在1985~2003年期間,全國離婚訴訟率平均為77.77%,而潮汕僅22.14%,佔比1/3還不到。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難道我潮汕人獨信愛情嗎?

而據民政部2018年發布的數據,近15年來國內離婚率呈遞增狀態,其中80、90後的比率已高達51%,而潮汕依然保持在最低之列;整個廣東省21個市,近年離婚率排名上,深圳、珠海與廣州囊括前三,包尾的還是潮汕3市,只在0.67%~0.52%之間浮動。這意味著,在潮汕要找個離婚的,概率上要比找個985名校畢業生都難。

2018年的數據

潮汕又不是化外之地,「潮汕商幫」一眾國際大亨名震海內外,何以偏離婚率會如此之低?這似乎已成謎團。有人說(多本地人),這證明「潮汕家庭幸福程度高」;有人鄙夷(多外地人),指責「潮汕最盛行大男人主義」,甚至有「地域黑」傾向。多年來,正反兩方針鋒相對,各說各話。

在我看來,雙方都不免片面了。正如波伏娃《第二性》中說的,「女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這裡面顯然有更深層的左右因素。

女權領袖西蒙娜·德·波伏娃

很多人認為,潮汕離婚率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此地素來重男輕女,女性地位不高。缺乏自主權與話語權。

這一點,潮汕本地鄉親向來嗤之以鼻,甚至由於護鄉心切,一聞此論就暴跳如雷,我意其實沒必要過分敏感。一方面,需要正視的事實是,早有社會學表明,離婚率一直都與女性地位息息相關的,全世界範圍內躋身離婚率前10的,清一色歐美發達國家。另一方面,咱也有自信,請看當代潮汕,社會風氣的開放,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據2018年《廣東省21地市戶籍人口調查》,潮汕3市男女比例正常,全部失衡的倒在粵西,這也是可以拿去「打臉」的間接證據。

潮汕女明星何美鈿.潮汕名女人向來偏少

而且,潮汕著實很大,10346萬平方公裡相當5.5個深圳、9.9個香港、334.8個澳門,發展很不平衡,楓橋區與饒平偏村的娃可能像活在兩個世界,不好一概而論。若將離婚率低完全歸因於此,且認定此地男女不平等很嚴重,「潮汕男人是中國最大男子主義地區」云云,顯然對今日潮汕隔膜太深了,是錯把天涯、知乎的道聽途說當全部事實。不怕得罪,我等潮汕「小男人」的大男子主義程度,絕對比不上一些北方地區。

但同樣無需諱莫如深的是,重男輕女問題,潮汕過去積弊太深,而今確實還有殘餘。在如今不少潮汕家庭,尤其是農村及中老輩人中,男女平權程度尚有欠缺,無形中影響到了離婚率,這是某種事實而非完全「抹黑」。譬如,至今在潮汕人口中,男孩子還是「逗仔」(逗留在家),則女孩子則是「走仔」(嫁出為他人婦),養女兒似乎還被認為是不值之事。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

遍布海內外的「潮州會館」

所謂「潮汕女人低一輩」,妻子隨子女叫丈夫兄弟為叔伯、叫丈夫叔伯為老叔老伯,都還是日常不平等的陋習遺留,潛移默化中也形成某種抑制,令女性有自卑的心理。從現實而言,橫向比較廣府地帶,潮汕女子難道不是自小背負更多條條框框嗎?什麼「潮汕有三寶」——潮州菜、潮州工藝、潮汕姑娘,什麼「娶妻當娶潮汕女」,我從來不覺得是一種表揚。沒有人願意自套枷鎖,「格外的賢惠」,則意味著有各種有形無形的精神壓制。

在過去潮汕,重男輕女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往往有太多「不成文」規定。例如我奶奶那一輩,年輕時在家中吃飯都不能「上桌」的,尤其是有客人時,建國後才慢慢改變這種劣習;至今,清明上文或宗族活動,女孩往往被排除在外,只因「女人算夫家人」,農村地區的請客或婚慶也多隻請男主人。

網絡上的各種「質疑」

潮人哭靈時,女人只能站在靈後,男人才能跪在靈前,這是本地習見慣例。分遺產時,女兒也基本無權得到。我與廣府人、外省人接觸,總覺得他們的「封建陋習」真更少點。

在潮汕,坊間一些傳統手藝活兒,例如「褲頭方」啥的,向來不傳「走仔」;在農村地區及年紀大點的家長,普遍還存在「多生是福」思想,甚至說白了「生男是福」。

別具一格的潮劇與宗族宴席.攝\陳志偉

過去我的外公家,為了得一男丁連生8女,導致我大姨閨女比我小姨都大。這種風氣晚近也多有,比如我一80後堂嫂,娘家是潮陽一帶人,家中姐弟還是7個,據說很普遍。「多生是福」乃至「生男不可」的狀況,是到1990年代才剎住的。只因計劃生育的嚴苛、與教育投入的巨大,早就使人不敢生了。這是強制下的「文明」結果。

可以說,在80後往前的潮汕人中,重男輕女觀念多少還會有殘留。即便是80後女人,思想上也不會完全「平等」。在2014年的一份抽樣調查中,面對「女人幹得好還是嫁得好重要」的問卷,仍有63%的潮汕年輕女性選擇了後者;當被問到「是否願做全職家庭主婦」時,尚有37.72的潮汕青年女子選擇「願意」。她們本身不覺得這是落後或地位低下表現,反倒覺得這一切順理成章也理所當然,「是身為一個女性應該服從的」。

饒宗頤.現代以來潮汕出現大量名學者

類似這種「女性服從」觀念,在潮汕顯然非常盛行,比例高出國內其他地域太多。既然女人就當服從丈夫,那不願\不想\不能離婚的結果自然就出現了。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意識,還非常濃厚。也就是說,她們往往容易先入為主地接受這套傳統「集體無意識」,即便日後讀書識字了,甚至是知識女性了,思想抵抗還是會相對乏力些。以至於面對不滿意、不幸福的婚姻,也多會採取隱忍態度。潮汕女子不是生來就賢惠的。

宗祠.民俗.老者

這樣的群體性積澱意識,給婚姻中的無數女性帶來了無形的牽制,使得她們離婚的意願本身就比較低。

潮汕離婚率至低,還不能脫離來自現實經濟的掣肘:即本地的社會家庭結構,基本是以「男主外、女主內」作分工的,「全職主婦」比之外地更普遍的多。

在劉文菊教授的調查報告中,現今潮汕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佔據7成,丈夫主管經濟財政的比例高達75%; 承擔做飯、洗碗、洗衣、打掃衛生等等日常家務勞動的,高達85%都是妻子,「潮汕男人多甩手掌柜」的傳聞只怕不是空穴來風。是潮汕女人更熱愛家務嗎?肯定不是。同樣的問卷中,有56.83%的年輕女性衷心希望丈夫可以承擔「一半家務」,但無法遂願。很多潮汕鄉親愛辯駁說,自己母親如何強勢,可稍微細究即可明白,潮汕媽媽多只是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工夫茶」.鳳凰山、單樅

既然是「女主內」,家庭、丈夫尤其是子女,就會很容易成為女性人生的全部依託;既然是「女主內」,她的信息來源、人際交往乃至思想世界就會更容易形成封閉環;更為重要的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一旦離開丈夫,是缺乏經濟支持的,離婚會成為最大的冒險。這就是魯迅揭示的悖論:娜拉要出走很容易,但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的提醒言猶在耳。女性若沒物質保障,很難在家庭有地可站,實是全國通病。

現代生活給女性帶去的誘惑

而潮汕「男主外、女主內」的形式,為何會更加普遍、更加穩固?這與潮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今日潮汕,趁著廣東經濟的騰飛、旅遊業的興起,表面上很風光,其實素來是偏僻之地:北為五嶺阻隔,南為海洋包圍,號稱「國尾省腳」。特殊的地理環境、人多地少的殘酷現實、漁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格局、頻繁的自然災害,導致家中主要勞力一般為男性。潮汕人格外重視「多子多福」,也確實成為當代廣東人口繁殖最快速的地方,就與謀生難相關聯的。老輩人說,「活下來不容易,能回來更不容易」。

潮汕富豪特色:低調、內斂、悶聲發大財

同時,如此也自然出現這樣一種普遍格局:潮汕男人不得不離家求生,甚至傾巢而出背井離鄉遠走南洋;女性對男性絕對依賴,且更多地承擔起了相夫教子與料理家務的任務。「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從此固定下來,而「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很容易形成了。李嘉誠、馬化騰、黃光裕這些典型的潮汕男人,明顯地、很矛盾地既開放又保守,也是有這種本地意識桎梏的。

「溫柔賢惠」的潮汕女子,就是這麼產生的。過去潮汕家庭多娃,很多人家沒有條件支撐所有孩子念大學,多數女孩自小就「懂事」,六七歲起起照顧弟妹、八九歲起料理家務、十幾歲後還會打工幫襯。到了眼下時代,生存壓力太大,「全職主婦」的潮汕妻子也逐漸減少,但多數「潮汕姿娘」也不會把主內事務拋卻的,一般是既能專心上班,又能回家後包辦家務。這些,至少在我所接觸80末以前潮汕女子中,是平常不過的事了。

翁帆.當下「最知名」的潮汕籍女性

因此,我自己常聯想,在中國女性中,潮汕女子大概是接近日本女子的,相夫教子從一而終,似乎多為人生終極理想。在如此家庭格局中,潮汕女子即便想離婚,也會有極大經濟壓力,有難以逾越的現實障礙。

另外還有一個面向,是應該想到的:就是潮汕至今仍是一個宗族制遺風十分濃厚的地區,女性要離婚較之別地會有更多的道德、現實壓力。

嶺南偏居一隅,遍布山地丘陵,本身宗法傳統就很頑強。潮汕又是其中最特異的,超過近鄰的梅縣大埔客家。何以故?一來,歷史上的潮汕,既因近海飽受海盜侵襲之苦,又與客家人有地盤上的衝突,可謂千年內憂外患。要生存要自保唯有團結,所以建立在地緣、血緣上的宗族制反覆得到強化,即便到了現在的國際大都市香江,依然還有所謂「潮州幫」,根源也在這裡。

二者,因為地理位置關係,潮汕很容易形成一個比較封閉的大社群。到了如今,外地人其實也特別難融入本地,即便你可能在此工作了數十年,在周邊人、在自身認知中,多半還是「外鄉人」。比如說,潮汕方言號稱「中國最難懂方言",簡直如同「鳥語」,詰屈聱牙難度超過粵語、客家話,外地人只有暈菜的份,想學基本沒門。長久下來,潮汕日漸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區域,外面的新思想進入很費勁,其根底還是一個「熟人社會」。

甲第巷:潮汕民居代表

這樣的社群格局有點奇怪,也導致潮汕女人要離婚,牽涉到的壓力與利益,實在讓人難以招架:整村整城鄰裡鄉親組成,同一祖先同一姓聚居幾萬人比比皆是,鎮與鎮、村與村、族與族互相通婚,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舊宗族體制並沒完全消散,祠堂、長老及繁雜禮俗支起潮人社交鐵三角,每家乃至每個人多少還要受宗族規矩牽制;而且,社會輿論環境很穩固統一,「出格」的言行很難見容於「熟人」中。這意味著,你要跟一個人決裂,往往會是兩個家族的事。

這樣的「城市」,按照費孝通的說法,完全可視為一個擴大版的、繁榮化的「鄉土中國」。在前年的《潮汕城鄉青年女性擇偶模式比較》調查中,本地城鎮青年女性要「經人介紹」的,還有43.33%,有80.18%的「中年女性」不願嫁到外地,青年女子則尚有69.3%明確拒絕外地配偶。這組數據可以想見,本地婚戀市場其「內捲化」有多麼嚴重,大概只有上海可與之抗衡吧!在這種宗族制+熟人化雙重夾擊的社會,表面上女性離婚再自由,但她要瞻前顧後的考量難以盡述。我所見的潮汕女人,寧願逃離也不願去辦離婚證。

「熟人」社會中的人,不怎麼依賴法律。生活中人與人乃至夫妻之間矛盾,會更多依靠宗親氏系從中調節,換句話說法律在此地重要性沒其餘地區那麼強。在潮汕,並沒有多少人會把一紙婚書太當回事,同理也不會將一紙離婚證視為多麼重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女人若要「背棄」家庭另找出路,不僅會令夫家顏面不存,甚至娘家也會為此自卑,現實與道德壓力無形中要比別地要重的。我自己的奶奶,32歲就喪夫,此後50多年孑然一身,拉扯子女六個,從未想過改嫁。像她這樣的潮汕女人,過去與現在都比比皆是。

試想,一個沒有獨立收入的女人,要面對周邊人的指指點點,回到娘家也分不到絲毫財產,如何敢輕言離婚呢?人到中年,多數人也不會把所謂的愛情看得那麼重,誰知道離婚再結婚,不會是此坑掉入彼坑呢?

就這樣,在社會習俗、宗族舊制、經濟困境、道德壓力等諸多因素掣肘下,太多潮汕女人即便面臨不幸婚姻,也不想離、不願離、不敢離。她們寧願犧牲掉自由選擇權,一生一世被釘在家庭的十字架上,一心只盼孩子長大成人有出息。

圖\潮汕人擅吃:「舌尖上中國」總顧問蔡瀾與張新民,均為潮汕籍

只是,需要再三說明的是,近20多年來,潮汕地區的這些現象,已經改變太多太多。尤其是對城市中人來說,有些話題或指責實在未免可笑。在如今的90往後幾代,所謂「大男人主義」、所謂「女人地位低」等舊症,在潮汕也近乎消散。而從統計數據看,近些年湘橋區的離婚登記增長率也是驚人地攀升。

年輕一代潮汕女性,顯然已經「站」起來了。正如知乎一位潮汕女人講的,「我每個月大大方方花3000多買膠原蛋白喝,婆婆是不敢有意見的,因為我掙得比我老公還多,住也都不在一塊」......改革開放都這麼久了,全國都在改變,不要老是對某個地方地域黑、貼標籤,這也是無數潮汕鄉親的心聲吧。

可以說,我所寫下的無非是一份個人化、強主觀的閒扯,屬於無聊至極的「自揭舊痛」,並無詆毀的用心。我這裡更不是也乏資格去數落潮汕人,而是冀望本地的男人們,可以更尊重、更體諒、更關懷自己「枕邊人」——此正如胡適說的,「愛老婆、怕老婆,是最大的文明」。這些,實際上也是全國「爺們」該檢點、該做的事。

咱面對不理解,繼續從容喝自己的單樅茶,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豈不美哉?

參考資料:1,劉文菊、林秀玲.《關於當代潮汕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調查研究》,《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4.10; 2,杜式敏《從潮汕僑批看海外潮人的女性觀》,《汕頭大學學報》2005,3; 3,韋志明、謝武《城鎮化進程中潮汕傳統婚姻觀念與婚姻法破裂主義的衝突與調適》,見2012年《民間法》14卷

相關焦點

  • 10%結婚率,卻有著56.7%的90後離婚率,婚姻是要門當戶對
    尤其近兩年,國內單身人口的數量還在不斷擴張。10%不到的90後結婚率,想想也是可怕,10個人裡面就只有1個人結婚。然而,你以為結婚了就沒事了,並不是這樣子的,結婚的同時,它伴隨著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據民政局的數據統計,我國90後的離婚率為56.7%,這讓本來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卻顯著升高。
  • 嫁給潮汕的朋友收到的聘禮才一萬塊,潮汕地區的聘禮這麼便宜?
    廣東地區,平常人家兩三萬已經很不錯的了,娘家人不會開口要多少錢,都是男方看自己經濟給的,並且女方回禮很多的!要是男方給的錢多,什麼電視機電冰箱摩託車甚至汽車娘家都有可能陪嫁過去。基本就是虧本嫁女兒,因為娘家不希望搞得賣一樣,搞得女兒嫁過去在家裡沒地位!
  • 結婚率10%,卻有56.7%的90後離婚率,結婚是門當戶對
    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國單身人士的數量還在不斷擴大。不到10%的90後結婚率,想想也很可怕,十個人中只有一個結婚。不過,你覺得結婚沒關係,不是這樣的,同時,也伴隨著高離婚率。據民政局統計,我國90後一代的離婚率為56.7%,這使得原來的結婚率繼續下降,離婚率卻大幅上升。
  • 豔星嫁豪門,丈夫出軌,她隱忍43年不離婚,最終獨吞70億財產
    娛樂圈有不少女星嫁入豪門後,光輝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甚至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也有人嫁入豪門後,低調行事,隱忍多年,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豪門闊太太。而丈夫成龍在影視圈名聲大震,身邊經常圍著很多漂亮的女明星。成龍又花心,在外拈花惹草讓林鳳嬌沒有安全感,但她從沒有抱怨。因人多年終於被成龍重視,如今掌握家裡的財政大權,成為備受尊敬的豪門闊太。
  •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嫁娶這件事情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潮汕宗族,為何如此發達?
    學者黃挺根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得出這一時期潮汕的整體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9.1‰。到1812年時,潮汕一地容納了221萬人,比清初翻了一倍還多。但潮汕的耕地遠不能滿足劇增的人口。明清史專家郭松義推算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7.8畝;但位於兩廣丘陵的潮汕,多山坡低谷,人均耕地只有3.4-3.7畝,還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 離婚率的增高是為什麼?面臨什麼樣的傷害
    其計算公式為:某年離婚率=(某年離婚次數/某年平均總人口數)×1000‰因為離婚次數是兩個人組成一次,和分母不成比例,假如某年平均人口數都結婚再去離婚,則離婚次數為1/2人口總數,離婚率只有50%。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1010.8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380萬對。離婚率近38%,這就普通離婚率。 現在的離婚率接近50%,意思是100對新人結婚,將有一半要走向離婚為什麼? 我們需要婚姻,婚姻能夠極大促進我們的人生幸福。這是人類的普遍行為。
  • 2019全國婚姻圖鑑:河南結婚人數最多,重慶離婚率超北京
    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數量近10年來首次降至1000萬對以下,僅有926萬對,離婚登記數量卻衝上了近10年來新高,達到404萬對。那麼具體到各省區市呢?哪些地區去年結婚、離婚數量最多?哪些地區離結比最高?與10年前又有哪些變化?今天搜狐城市就帶你梳理一下。
  • 人口出生率降低:二胎全面遇冷,竟還有近一半的夫妻離婚率?
    山西、湖北、廣東、四川為了鼓勵育齡夫婦生孩子,對生育保險支出的費用做出調整,就是要鼓勵多生孩子。然而生孩子是男女結婚後才會有的事,但前提也要有人願意結婚啊,不結婚就沒有孩子。2019年的結婚人口再創新低,僅有940.7萬對,首次跌破千萬大關。
  • 英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全國男人被強行帶綠帽,離婚率提升五倍
    ,離婚率提升五倍。  而駐紮在英國的美國士兵們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在無聊之際自然也想找女人玩樂。  還有一些婦女是愛自己的丈夫,十分忠貞的,她們不願意和美國士兵在一起,但是有的美國士兵找不到女人作為發洩的對象,便對這些婦女進行勾引,甚至強迫婦女。諾曼第登陸前,便有美國士兵因為強姦罪而被判刑處死的。
  • 【尋味廣東】粿在潮汕
    粿,是廣東潮汕、福建、海南、臺灣等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統稱,是為「粿食」。本是指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後製作成的食品,後引申為糕點、點心的統稱。即是說,粿在華南部分地區的方言中是糕餅典型一類的解饞小食的總稱。「粿」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出各種稱法,如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
  • 近日,廣東省民政廳回應潮汕三市合併問題!為何合併困難重重?
    近日,廣東省民政廳回應潮汕三市合併問題!為何合併之路困難重重?根據澎湃新聞5月2號報導,有網友建議廣東汕頭,潮州,揭陽市合併,民政廳回應:行政區劃調整涉及面廣,必須充分研究,深入論證。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的經濟大省,2018年廣東GDP達到97277.77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廣東省更是成為全國第一個GDP超10萬億的省份,如果將廣東省單獨拎出來,它也能在世界GDP總量排名13,僅略遜於韓國。
  • 中國男性勤快顧家,為何日本姑娘不怎麼願意嫁?坦言:怕會很辛苦
    中國人喜歡稱呼日本姑娘為「大和撫子」,描繪的是那種溫柔賢惠又小家碧玉的姿態,特別是婚後的日本姑娘,總能收起那一份玩心,專心在家相夫教子,處處為丈夫著想。所以日本的姑娘一直都擁有很高的熱度,中國男性的涉外婚姻對象,不少都會選擇日本姑娘, 即便不好看,但她們沉穩恬靜的性格總讓人喜歡。中國男性勤勞顧家,為何日本女性多數不願嫁?
  • 48歲的顏丙燕為何不結婚?前男友說她永遠嫁不出去
    劇中,顏丙燕把一個地地道道的、率直、粗俗的市井小女人演的入木三分,她精明,但不聰明,不知道人前人後給丈夫一點面子,髒話連篇,不施粉黛,她的強勢和咄咄逼人,最終把丈夫逼上了絕路。她以高超的演技,讓劇中的李寶莉既讓人憐,又讓人恨。
  • 從聖經的婚姻觀看中國離婚率逐年攀升的現象
    7月11日,民政部公布《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84.1萬對,粗離婚率為2.8‰。記者統計,相比2002年中國粗離婚率僅有0.90‰,13年來,粗離婚率逐年攀升。中國離婚率12年連漲,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離婚率為28.3%,這意味著,每四對夫妻中就會有1對離婚。
  • 飛行員丈夫在二戰失蹤,妻子苦等70年不嫁,發現真相後淚目
    接著,壞消息來了,按照美國武裝部隊的說法,比利·哈裡斯被列為「行動失蹤人員」,稱哈裡斯在1944年7月的一次行動中「失蹤」了——那正是哈裡斯返回作戰之後。 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信息,讓佩吉心亂如麻。丈夫到底是回國了?還是失蹤了?還是陣亡了?沒有人知道準確答案。
  • 網友自製春節愧疚地圖:四川浙江山東前三,廣東墊底
    根據該趣味地圖顯示,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排第一,浙江、山東位列二三,而向來居家、少出遠門的廣東則排名墊底。地圖作者稱,繪製此地圖希望舒緩很多網友因工作、生活等諸多原因不能回家與親人過年團聚的愧疚情緒,進一步弘揚思鄉、孝順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近年來,越來越多有才華的網友喜歡通過繪製趣味地圖方式,在網絡上弘揚自己的主張。
  • 想靠娶白富美、嫁高富帥,走向人生巔峰可能嗎?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主要意思是:男人不要娶顴骨高的女人為妻,女人不要嫁給有連眉梢的男人。在這句俗語裡,或許有不少朋友不知道何為「顴骨」、「連眉梢」。顴骨,即位於面中部、眼眶外下方,形成面頰部的突起。從大眾的審美觀念看,一般來說臉型輪廓宜平滑,沒有特別的凸出,尤其女性的顴骨不宜高。或許這樣的女性臉會更耐看。
  • 她斷絕父女關係嫁二婚男,丈夫花名在外她不理睬,直到看見一封信
    民國是一個比較亂的時期,新舊思想在國人的腦海中碰撞,出現了很多感情經歷非常不順利的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女子,她跟父親斷絕關係,解除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嫁給了一個二婚男,結婚之後丈夫經常在外廝混,她也不予理睬,直到有一天她看見一封信。
  • 真正的離婚率大概什麼樣子?身邊每10個同事中,有幾位離婚了?
    本篇實際名稱應該叫《真正的離婚率,是什麼樣子?》,這是「還債」,因為之前《為何離婚的人越來越多?》中,我答應大家寫的。我們先看官方公布的離婚率,也就是當年離婚的人在總人口中的佔比,這個數字一般是一個千分數,因為人口總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