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冬天,但凡出太陽的日子,連最懶於出門的人都被陽光抓到了戶外。這之中,就有很多去採風花菜來嘗鮮的朋友。
風花菜,是十字花科蔊菜屬的一種。其名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編撰的《救荒本草》:
「生田野中,苗高二尺餘,味辛微苦。救飢採嫩苗葉煠熟,換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提兩個太子的關注點來說哈。
其一,用油鹽調好後可下米飯。現代吃法更多,比如炒雞蛋炒肉,做葷素湯等。而由於風花菜可見於全國大部地區,就算是在天寒地凍的北方,風花菜也是最早發芽的好吃野菜,北方人常用它包餃子或做煎餅餡。可謂南北口味通吃。
其二,用風花菜度過饑荒。但在民間,一些患肝炎腹水的人,卻常在田間地頭石縫處尋覓它來熬水治病,入藥功效多。
其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的可達半人高。基生葉貼地而生,如蓮座狀,羽狀深裂,長達12釐米。每株抽出很多枝,枝上的莖生葉互生,不分裂,披針形。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黃色花小,呈十字形(難怪為十字花科)。紅黃色種子細小,卵形,有小點。
山坡石縫路旁田邊水溝潮溼地及雜草叢中是其最好的安家地。江蘇、山東、四川、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均可見。
全草入藥,性味苦辛,涼。這一點和太子所述基本相合。
入心肝肺經。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祛痰止咳。治黃疸,水腫,淋病,咽痛,癰腫,湯火傷。
選方:
1、咳嗽氣喘、痰多:風花菜15克,蘇子9克,萊菔子9克,甘草6克,水煎服。
蘇子和萊菔子均是化痰良藥。蘇子辛溫,降氣平喘、化痰止咳。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配風花菜清熱祛痰止咳,甘草清熱和中,強強聯手治病症。
2、外寒感冒、頭痛發熱:風花菜30克,蔥白5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治黃疸、肝炎:風花菜配萹蓄、苦蕎葉、茵陳,煎湯服。
黃疸和肝炎可和溼熱有關,風花菜與茵陳均是利肝膽妙藥,共同向黃疸肝炎發起衝鋒,苦蕎葉苦寒,降氣寬腸健胃。萹蓄清熱利尿,輔助風花菜與茵陳共治病症。
4、治腹水過多:風花菜配播娘蒿子、大黃,煎湯服。
播娘蒿子在藥用上更多的被稱為葶藶子,行水消腫功效佳,大醫張仲景以其冠名創製了葶藶大棗瀉肺湯。苦寒不減大黃,大黃瀉下從中焦腸胃開始瀉,葶藶之瀉從上焦肺部就開始了。故風花菜配伍這二味,環環相扣狙擊腹水。
5、治無名腫毒及骨髓炎:風花菜配牛耳大黃、蒲公英、墨地葉,搗爛敷患處。(選方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本方中牛耳大黃值得一提,它是消無名腫毒瘡毒的良藥,有人腿部肌肉潰爛,渾身無力,氣息奄奄,用牛耳大黃外敷之後,得以回生。
6、治關節風溼痛:風花菜6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7、治尿頻急痛:風花菜60克,車前草30克,水煎,衝紅糖服。
車前草一向是利尿良藥,與同樣清熱利利尿的風花菜相遇,再配上紅糖活血通瘀,共治尿頻急痛。
以上就是風花菜的介紹,朋友們見過吃過風花菜嗎?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