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碳中和這道關一定要過

2021-01-10 經濟日報

1月9日,在經濟日報社舉辦的「2021中國經濟趨勢年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會長潘家華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碳中和這道關我們一定要過。

潘家華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全球氣候,是為了人類的共同未來。控制氣候變暖速度和幅度,我們需要邁開腿,疾步走,加速清零碳排放。中國向世界莊重宣示提前碳排放達峰、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節點,體現出國際責任、大國擔當,也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明確碳中和目標,提振了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更高屋建瓴推進了中國減碳進程。

潘家華說,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應該說,如此大的投資,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大的雄心,體現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決心和信心。

他說,在國際社會關於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的承諾,從根本上講,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減少乃至於中止化石能源消費,不僅可以推進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更為重要的是消除了大氣汙染的重要汙染源。我們需要的是能源服務,而不是化石能源。不論電力是來自於零碳的風力、光伏或水能,還是來自於煤炭、天然氣,只要有電力能源服務,社會經濟的需求就可以滿足。化石能源行業的就業,就可以被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就業所替代,而且更安全,更清潔。

潘家華指出,森林碳匯具有固碳效應,可以在一定時間範圍內「中和」掉一部分碳排放。要明確的是,森林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乾物質;通過燃燒腐爛,將乾物質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釋放到大氣。因此,從生命周期或長時間尺度看,森林是嚴格意義上的「碳中性」。所以,不要寄希望於植樹造林就可以中和掉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

潘家華表示,實現碳排放達峰,是走向碳中和的第一步和關鍵一步。社會上有一種錯覺,就是碳排放峰值越高,發展的空間越大。殊不知,碳中和剛性表明,峰值越高,碳排放清零越困難。這是因為,化石能源利用,投資鎖定效果強。現在投資建設的煤電廠,至少要40年才能經濟理性地退役,現在投資燃油汽車生產線,也不是10年或20年就可以回收成本。這樣一來,峰值不僅高,還會有一個很長的高峰平臺期。如果早轉型,實現削峰發展,並縮短峰值平臺期,不僅是高質量發展,高效率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還由於其零碳導向,更加有利於走向淨零碳。(記者喬金亮整理)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揭牌
    12月11日,由南京市發改委和東南大學共同主辦的「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發展研討會」在南京市江北新區開幕。會上,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揭牌。省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委主任、碳研院院長朱曉明,東南大學副校長丁輝,東南大學原副校長沈炯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出席了大會。  楊偉民在致辭中肯定了成立碳研院的戰略眼光。他表示,南京成立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實現碳中和既是一項偉大的目標和充滿挑戰的任務,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 啥是碳中和?全球首家研究院在南京揭牌
    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成立暨碳中和發展研討會現場。 碳研院由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有關方面共同組建,將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地方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諮詢,為企業提供綠色轉型的解決方案。
  •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如果要問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你是不是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何要實現、以及怎樣實現呢?
  • 實現「碳中和」,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實際上,消費者行為偏好不僅決定了自身消費,對生產部門的生產決策也有一定的引導和制約作用。因此,消費者對碳中和目標的行為反應,以及對碳減排的支付意願等,很可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引導中國消費者的行為轉變,將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會逐漸增加。消費側排放量持續增加將提高碳中和的成本和難度。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由來《新牛津英語字典》公布二零零六年的年度字彙為「carbonneutral」,意思為「碳中和」。
  • 什麼碳中和?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更多的公司希望成為「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
    公司或地區不能僅僅說他們是碳中和的。從理論上講,他們應該能夠證明並證明,他們已經從化石燃料能源轉向了可再生能源。H&M於2010年推出了其首個Conscious Collection系列,這是朝著可持續服裝發展的方向,一些批評家認為這是綠色的。
  • 科普圖解 | 都說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
    科普圖解 | 都說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
  •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一文了解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 奧迪、奔馳、特斯拉,他們為什麼擁護「碳中和」?
    大體意思是,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簡言之,就是要跟環境算一筆帳:「吐」出來的(二氧化碳),全都要「吃」回去。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在此背景下,銀行作為經濟社會系統中的重要金融中介機構,同時也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金融機構,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國家碳中和目標。「碳中和」目標意味著什麼?那麼,我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也就意味著到2060年,我國經濟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與二氧化碳移除量相等,那麼這將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加大力度,減少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針對無法減少的碳排放,通過負排放技術等進行移除。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碳中和目標宜分省推進
    文丨本報記者 姚金楠「中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是一個全國的大概念,但如果分解到各個省,壓力是完全不同的,責任也不一樣。比如北京、四川、青海、內蒙古,這幾個省(市)就天差地別,如果籠統地混為一談,責任界定就會模糊不清。所以,我國更適宜走分省碳中和的道路。」
  • 「汽車人」「碳中和」不僅是達摩克裡斯之劍,更是催化劑
    實際上,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只是全球追求「碳中和」大戰略中的一環。日前,由大眾汽車中國攜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編著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0汽車藍皮書)發布,報告以「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中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道路」為主題,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及汽車產業碳減排系統工程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碳中和目標帶給我們什麼?
    北極星大氣網訊: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向世界表明堅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更是國內未來綠色發展的動員令。
  • 碳中和+|沒想到,承諾最早實現碳中的是這個國家
    關注遠鑑智庫,直達2060年美好世界本文共2400字,閱讀時間約為8分鐘導語:美國退群就不說了,日本承諾的碳中和時間,竟然比中國還要遲10年。而達到淨碳匯最早的國家,真是意料之外。中國提出要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和承諾後,引發了全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