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團圓節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漢代時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熱鬧非凡。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
-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 關於張燈習俗的來歷
大街小巷在這一天都會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四周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氛圍。在傳統文化裡,元宵節這一天又被叫做燈節。關於張燈的習俗,其實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傳說故事。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元宵又被稱為「燈節」。元宵期間,城市山鄉往往要舉行燈會,觀燈、賞燈賽燈之餘,還形成燈市,晝夜喧闐,熱鬧非常。
-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在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朝 到了元朝,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
2020年正月十五點面燈
今年的正月十五熱鬧全掃,封城了,大街小巷,都有防疫據點,拉上鐵絲網和紅色標語條幅,有人在那裡排查,並檢查出入證,你看:大街小巷都空蕩蕩的,從這頭能望到那頭,疫情真可怕!但願熱鬧的街景早回歸,街燈好幾條,買燈的擠破腦袋,看燈的成群結隊,光復前景多美好!張洪峰開了出門證,出來買青菜,只看到一家賣面燈的,她照例買了兩個龍燈,兩個鼠燈,龍燈要到二月二,龍抬頭再吃;今年是鼠年,點亮鼠燈寓意著這一年來都活得亮亮堂堂。他愛人張美鳳說:「買面燈幹啥?
-
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春節傳統禮儀全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
電子長明燈祭英烈 龍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文明祭祀活動
文明祭祀 膠東在線2月8日訊2月8日,龍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為龍口市烈士陵園內的799座烈士墓碑逐一擺上電子長明燈,並舉行了簡樸莊重的祭奠革命英烈儀式。正月十五元宵節,龍口民間有為逝去親人上燈祭祀的傳統習俗。受當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的影響,烈士陵園實行臨時關閉,取消一切活動。為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烈士家屬寄託哀思的迫切願望,龍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創新祭祀方式,通過電視、報紙、簡訊、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倡議開展網上祭祀、文明祭祀,切實保障烈士親屬等祭掃人群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聖緣博藝 | 鬧元宵 賞燈去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事實上,「走百病」也是這一節日的重要習俗,大約在唐代,走百病習俗逐漸與祛病逐疫、元宵節俗相融合。明清以來,走百病成為傳統元宵節裡的一項重要風俗。「走百病」中,參與者元宵節夜晚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這樣可以驅病除災。
-
全民戰「疫」,煙臺長島大欽島鄉暫停集中祭祀等群體性聚集活動
當前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關鍵時期,2月7日,記者從煙臺長島大欽島鄉人民政府獲悉,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群眾人身安全,大欽島鄉積極響應區工委、管委號召,宣傳發動黨員幹部群眾暫停集中祭祀等群體性聚集活動。
-
2018年中元節文明祭祀倡議書
2018年中元節文明祭祀倡議書全區廣大居民: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強化環保意識,中元節祭祀做到不汙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自覺維護優美整潔的城鄉環境,大力提倡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社會集體公祭等文明祭祀方式,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以及清掃墓碑、頌讀祭文等方式寄託哀思,提升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二、轉變觀念,摒棄陋習。
-
正月十五元宵節與佛教的淵源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
正月十五,點一盞心燈,願人間安康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元宵節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還準嗎?
摘要:元宵節到了,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一晃眼,2020年的春節就要畫上句號了。今天已經是農曆正月十四了,在明天就要迎來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又到了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在農村裡也有一些和元宵節相關的俗語,比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就流傳很廣,那麼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還準嗎?在我國的民間流傳著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些可以預測天氣,有些還能預測年景好壞等,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因為是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正月十五,點一盞心燈,願人間安康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準確嗎?我明白了
我媽媽說女人可以崇拜,男人不能,老年人不能崇拜月亮,至於為什麼,我沒怎麼明白,我也從來沒有問過,在我母親在祭壇上燒香拜月之後。家人賞月,吃月餅,吃各種瓜果,一家人團圓,其樂融融。只是有時候,晚上,天氣不太好,多雲或在下雨,賞月真令人沮喪。
-
【倡議書】中元節文明祭祀倡議書
在這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時節,為確保中元節祭祀安全有序,積極營造文明、和諧、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我們向您倡議:一、轉變觀念,摒棄陋習。樹立文明祭祀觀念,倡導綠色祭祀新風,破除傳統祭祀中的陳規陋習。
-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裡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過年習俗大全版,老傳統不要忘了!
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
農村俗話:「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什麼意思?
初看到「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的時候,覺得毫無邏輯可言,但經過仔細推理分析以後,卻覺得非常有道理。文字上特別好理解,八月十五的時候烏雲遮住了月亮,就預示著正月十五的時候會有大雪。在古代,正月十五,人們一般都會有遊園觀燈的習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燈」的說法。
-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
【非遺】彬州燈山會 ‖ 世界上最早的霓虹燈景觀
我們的宣傳口號是:彬州燈山會是彬州元宵節民間傳統廟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在彬州市水簾村的花果山舉行。元宵之夜,當地居民組成燈山會,按照獨有的傳統禮儀程式和儀軌,點燃放置在露天崖面上石穴中的清油瓷燈千餘盞,遠遠望去,燦若群星,自東向西依次組成寺院、雷峰塔、北鬥七星、轎頂、牌樓等圖案。夜幕之下,整個山咀一片通明,形成獨特的原始霓虹燈景觀,俗稱「點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