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
ほら足元を見てごらん 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 ほら前を見てごらん 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 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しさ 愛を抱いて步めと繰り返した あの時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 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 一緒に步んできた 夢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 屆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殼けるの 自分の物語(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諦めたくない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 前(まえ)を見(み)てごらん【來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みらい) 【那就是你的未來】母(はは)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優(やさ)しさ 【母親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溫暖】愛(あい)を抱(いだ)いて歩(あゆ)めと繰(く)り返(かえ)した 【她告訴我要懷抱著愛前進 】あの時(とき)はまだ幼(おさな)くて 意味(いみ)など知(し)らない 【那時我還年幼 不明白其中的意義】そんな私(わたし)の手(て)を握(にぎ)り 【她拉著那樣的我的手】一緒(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 【一起走了過來】夢(ゆめ)はいつも空高(そらたか)くあるから 【夢想似乎總是在天空的遠方】屆(とど)かなくて怖(こわ)いね だけど追(お)い続(つづ)けるの 【很害怕我達不到 但我一直不停的追逐著 】自分(じぷん))の物語(すとおり)だからこそ諦(あきら)めたくない【因為是自己的故事 所以不想放棄 】不安(ぶあん)になると手(て)を握(にぎ)り 【不安的時候她就握住了我的手】一緒(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 【一起走了過來】その優(やさ)しさを 時(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 【那種溫柔親切 有時也會讓我討厭】離(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 【(遺憾)對已離去的母親沒能坦誠】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 【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 前(まえ)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みらい) 【那就是你的未來】その優(やさ)しさを時(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 【那種溫柔親切 有時也會讓我討厭 】離(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 【(遺憾)對已離去的母親沒能坦誠】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這就是你要走的路】
ほら 前(まえ)を見(み)てごらん【來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來】ほら 足元(あしもと)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腳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 【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 前(まえ)を見(み)てごらん 【來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來(みらい) 【那就是你的未來】未來(みらい)へ向(む)かって 【朝向未來】ゆっくりと歩(ある)いて行(ゆ)こう 【慢慢地走
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點一盞心燈,願人間安康
今年的元宵節時間為2021年2月26日 農曆辛丑年 正月十五 星期五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佳節,寄託著中國人追求團圓和美滿的願望。今天,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唯一的浪漫節日,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燈會,才被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這正好給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遇,因此,元宵節這天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元宵節的燈火,成為愛情故事發生的盛大背景,在熱鬧當中尋找那個一見傾心的人,將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元宵之夜。
有一種愛情始於相遇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有一種愛情源於相思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幾千年來,無論是甜蜜,還是思念,又或是離愁,每一種關於愛情的心境,在今夜都變得如此美麗動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今夜,願人月兩團圓!
今夜,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雖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
平亂之後,漢文帝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火把節
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明帝敬佛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
東方朔擺攤佔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裡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
古代的元宵節,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橋鐵鎖開」。
「金吾不禁夜」,「金吾」一般指負責京城地方治安正二品的大官。這句話說的是元宵節這幾天,警衛部隊一般不幹涉老百姓的活動。
至於「星橋鐵鎖開」,星橋是通往皇宮的橋,平時屬於 「宮禁要地」 ,一般人是不許走的,但是元宵節這幾天老百姓可以自由通過。
更爽的是,元宵節皇帝 「與民同樂」 ,老百姓可以肆無忌憚地大鬧特鬧,前三後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故而稱之為 「鬧元宵」 。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裡燈火不絕。
情人相會
元宵節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猜燈謎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佔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盞盞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的燈籠,把原本寂靜的黑夜裝點得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滿城煙花綻放今宵繁華,年的喜慶氣氛延續到今天,讓我們共同祈禱新一年的生活就像天上的月亮,圓滿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