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美性蕭條加劇,印度將新增2010萬寶寶。
天下網商記者 貢曉麗
疫情爆發之後,歐美媒體始終對一件事滿懷憧憬——廣泛長期的居家隔離,有沒有可能在年底帶來一波嬰兒潮?
這也不算是憑空臆想——夫妻雙雙隔離在家,有大把時間享受夫妻生活。添丁增口,似乎也順理成章。
英國官員納丁·多裡斯的推文
在老齡化嚴重的西歐國家,很多政府官員對嬰兒潮的到來滿懷期待。英國健康與社會保障部副國務大臣納丁·多裡斯就曾提醒,政府應該儘早為迎接嬰兒潮做好準備:「想像一下,從現在開始的九個月後,我們將變得多忙。」
套套短缺讓日媒很興奮
博彩網站也堅信,居家隔離會讓年輕夫妻變成乾柴烈火。
3月17日,Trojan保險套/美國出生率的賠率
美國博彩網站SportsBettingDime.com便開出賠率,賭美國戰神牌(Trojan)保險套的股價會在疫情期間暴漲。
而保險套廠商,也對這波行情非常看好。
Karex工廠裡一名工人對保險套進行測試
3月,總部位於馬來西亞的Karex在旗下多家工廠因疫情停工後發出警告,稱全球保險套恐將供不應求。
Karex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套生產商,年產50億隻保險套,佔全球產量五分之一,以不同品牌名稱在幾十個國家銷售。
消息一出,可把日本媒體高興壞了。
要知道,2019年,日本出生人數只有86.5234萬人,創1899年有統計記錄以來最低紀錄,連續第四年低於百萬大關。
同一年,日本死亡人數卻有138.1098萬人,創下二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一增一減,日本去年少了51.5864萬人,連續12年刷新歷史新高。
福岡中央區婦產科診所的新生兒
就保險套短缺一事,一家日本媒體專程請教了岡本和不二乳膠,遺憾的是,兩家日本保險套巨頭非常坦誠,老老實實地說,我們還有好多好多保險套,日本民眾根本不用擔心,疫情期間會買不到保險套……
悻悻而歸之後,這家媒體在文章中喟嘆不已:「如果出現(保險套)短缺,可能會導致嬰兒潮,在日本,這將是多麼可喜的一件事啊。」
然而,居家隔離真的會帶來嬰兒潮嗎?也許這是想當然了。
被疫情放大的「性蕭條」
4月底,市場給出的答案讓人大跌眼鏡——發達國家不僅沒有保險套短缺,杜蕾斯的銷量反而下滑了。
擁有杜蕾斯品牌的利潔時集團告訴英國《衛報》,居家隔離奪走了情侶的性生活,同一屋簷下的夫妻,卻因為焦慮導致性趣大減。
印第安納大學疫情期間的一項調查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解釋。
這項調查針對美國1000多名成年人展開,其中大約一半的人表示,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隔離期間,性生活頻率沒變化,其餘的一半人中,性生活頻率減少多於增加,總體而言,美國人的性趣下降了。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兒科副教授德文·亨塞爾認為,人們往往容易忽視硬幣的另一面,「隔離在家,其實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託兒服務沒了,意味著你得在家帶娃,沒準還要在家工作,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夫妻要重新平衡很多新的義務——這可能導致性生活成了夫妻的負擔,而不是一種趣味。」
調查顯示,阻礙夫妻性生活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
那些對居家隔離感到沮喪或孤獨的人,更有可能減少性行為;那些認為自己可能會失業的人,也更有可能減少性行為;孩子在家同樣會製造阻礙。
調查發現,有5歲至12歲年齡段兒童的夫妻,更有可能減少性行為,而孩子在5歲以下或超過12歲的夫妻,幾乎沒有對性生活帶來明顯影響。
亞歷山德拉·所羅門的情感調查頁面
在Instagram上,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德拉·所羅門也對數萬粉絲展開調查,六成粉絲稱性生活在隔離期間驟減。
所羅門就此得出結論——壓力扼殺了人們的性慾。
所羅門認為,人的性慾喚起分兩個階段,自發的性慾多見於兩性關係的早期,那時雙方相互具有很強的生理吸引力。而當關係趨於穩定,人的性慾會變得更加敏感,一些事情會激發欲望,一些事情則會扼殺欲望,這是自然進化導致的結果。
「我們的祖先在洞穴裡做愛時,見到老虎自然會選擇逃命。那些說『忘掉老虎吧,我們來完成這件事』的人都被咬死了。」所羅門說,「所以,壓力讓人類在性愛開始前止步,當威脅出現時,保持警惕是一種對環境的適應。」
夫妻面對的「老虎」,就是被疫情不斷放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其實一直都在。
「性蕭條」作為《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故事刊出
2018年,《大西洋月刊》提出的一個新名詞火了——「性蕭條」。文章指出,當代美國人特別是千禧一代,性生活少得可憐,從1990年代後期到2016年,所有年齡層的成年人每年平均性生活次數從62次下降到了54次。性生活減少,多見於白人、中年人和已婚夫婦。
大量歐洲年輕人打算放棄生育
沒有夫妻性生活,自然就沒有嬰兒潮。事實恰恰相反,出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歐洲的年輕夫妻已經紛紛主動推遲或取消了生育計劃。
3月下旬至4月初,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調查了歐洲五國(英、法、德、意、西)18至34歲年輕人的生育計劃,發現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嚴重壓制了人們的生育願望。
在法國和德國,一半以上受訪者表示,他們已推遲生育計劃。14%的德國人表示將放棄生育,法國人這一比例為17%。
而在英國,58%的人表示將推遲生育,19%的人宣布放棄,只有23%的受訪者,將排除萬難繼續造人。
25歲的克萊爾·菲利普斯和她28歲的李·布萊克莫爾決定放棄生育孩子的計劃
英國加的夫的一對小夫妻,原計劃在今年7月辦完婚禮就要孩子,但現在卻打起了退堂鼓:「疫情讓人恐懼,在家工作的人還要兼顧做飯和家務,壓力非常大。我們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緊張,必須三思而後行,暫時不要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
薩曼莎和加雷斯擔心他們可能無力負擔起養育孩子
還有一對廚師夫妻,也推遲了生育計劃,「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才能收到下一張薪水支票,擔心負擔不起生育孩子的費用。」
受2009年歐元區危機影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在歐洲最高,許多年輕夫妻早已放棄生育,兩國生育率持續低迷。
疫情一到,年輕人的第一反應是經濟危機又來了,足足36%的義大利人表示不會考慮生育,抱著同樣打算的西班牙人則有29%,另有一半的西班牙人決定推遲生育。
歐洲疫情之後沒有嬰兒潮,生育率反而會下降
經濟學家們早就發現,在相對平靜和經濟繁榮的時代,收入越高的人會生育更多的孩子,這被稱為「正收入效應」。
美國最大規模的嬰兒潮,就發生在二戰結束後的十多年裡。
美國經濟學家調查發現,大都市地區失業率每上升1%,出生率就會下降1.4%。
疫情前,美國失業率為3.5%,四月上升到14.7%,五月則為13.3%,而2020年整年的失業率,預計會在10.6%至13.6%間波動。
根據這一數值推算,明年美國出生率將下降7%至10%。也許這種估算尚屬樂觀,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期間,美國的出生人數下降了足足15%,而且相比新冠疫情,當年那場疫情並未伴隨經濟衰退,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製造業提供了充足就業機會。
而在5月,美國失業人數已達4400萬,其中42%是永久性裁員。
印度9個月將增2010萬新生兒
發達國家對嬰兒潮求之不得,而在那些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很高,甚至人口密度超負荷的中低收入國家,新冠疫情卻帶來了額外的人口負擔。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一份報告預測,在那些中低收入國家,比如印度、菲律賓等地,大約有4700萬婦女,在疫情期間無法使用現代避孕藥具,這可能會導致700萬起意外懷孕。
2019年,印度有大約340萬婦女接受絕育手術,570萬婦女放置宮內節育器,180萬婦女依賴公共衛生系統提供的注射避孕藥具。此外,公共衛生系統還分發了3.22億個保險套、4180萬份口服避孕藥和250萬份緊急避孕藥。
然而疫情期間,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已經建議各邦,在封鎖期間暫停實施絕育手術和宮內節育器放置術,全力以赴對抗疫情。
另外,印度私營企業每年合計也要銷售約22億個保險套、1.12億份口服避孕藥和360萬份緊急避孕藥,可是封國之後,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大量性活躍夫婦無法從公共衛生系統或市場獲得避孕藥具。
一項分析估測,新冠疫情至少影響了2780萬對印度夫婦的避孕能力,這可能導致295萬起意外懷孕和179萬起墮胎手術,可能導致84.5萬新生兒和2165名產婦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則預計印度將迎來嬰兒潮——自3月11日宣布疫情爆發以來的九個月內,印度新生兒數量預計將達到2010萬的最高水平。然而,疫情導致醫療能力短缺,可能將這些母親和新生兒陷於危險之中。
在東南亞和非洲等國,民眾都在為避孕藥具短缺發愁。
在辛巴威,人們過去在診所和酒館領取免費保險套,社交隔離之後,一盒杜蕾斯保險套的價格,已經飆升到了107至119美元。
為此,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合作開展一項計劃,在辛巴威60個地區的1500多個糧食援助分發點,分發了100萬個免費保險套。
新冠嬰兒潮確實來了,但來得不是地方,人口老齡化甚至負增長的發達國家,只能想別的法子拯救生育率了。
CNN:Why these experts don't think we'll see a coronavirus baby boom
outlookindiaIndia May See An Unintended Baby Boom Due To COVID-19 Lockdown. Is Govt Prepared?
thesun:Three couples reveal why coronavirus lockdown scuppered their baby dreams
miamiherald: 『Coronavirus baby boom』? It’s likely as America braces for condom shor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