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同學們有更多的居家時間,不如每天堅持讀書讓心靈更加豐澤。為此,吉林大學圖書館特別邀請多位「閱讀導師」推薦一系列優秀書籍,希望能為同學們帶來收穫與感悟。
李龍教師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博士後,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美學。
推薦理由
抗「疫」期間,丹·布朗的作品是消遣之佳品。他的小說將通俗文學和經典文學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有經典懸疑小說的敘述模式,同時又有一種電影「蒙太奇」式的敘事轉換。在他的小說裡,常常把古代的宗教、傳說等神秘主義等要素同現代生活聯繫起來,作品裡涉及到了大量的西方宗教、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知識,同時又巧妙地揉合了密碼學、數學、宗教、藝術、文化、海洋學、地質學、天體物理學、古生物學、冰川學等現代知識,對於讀者來說,也是一種有趣的學習和挑戰。與此同時,在他的小說裡還有對人類生存命運的關注和思考,讓讀者即能獲得閱讀的快感,又能有深刻的思考。
本書簡介
丹·布朗堪稱美國最著名暢銷書作家之一。他的小說《達·文西密碼》自問世以來,一直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父親是知名數學教授,母親則是宗教音樂家,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中,科學與宗教這兩種在人類歷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信仰成為他的創作主題。
李慧娟教授是河南新鄉人,哲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基礎理論、啟蒙哲學。
作者: [英]彼得·沃德姆斯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譯者: 李果
推薦理由
本書是「為純粹的求知而出版」的鵜鶘叢書中的一本。今日的世界雖然通過互聯變得越來越小,可是有些地方還是非常遙遠和陌生,冰川世界就是其中之一。本書的作者是世界頂尖海冰專家,他從專業的角度為我們打開了「冰川」這扇窗。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冰川的歷史,感受大自然的壯闊,知曉人類所面臨的挑戰。
作者簡介
彼得•沃德姆斯 (Peter Wadhams)是英國劍橋大學斯科特極地研究所主任、海洋物理系教授。他曾50多次考察南北極地區,開展海冰實地考察工作。曾獲愛丁堡皇家學會授予的W.S.布魯斯獎、英國極地勳章和艾塔加斯環境科學獎。
本書簡介
你能相信30年後,北極的冰蓋就將不復存在嗎?
世界頂尖海冰專家彼得•沃德姆斯從1970年起 50多次考察極地。結合個人觀察和權威的科考數據,他描述了海冰的形成原理和關鍵作用,並指出海冰在過去30年中消退的速度,遠超所有科學家和當權者的預料:在本書出版之際,北極可能在10萬年的時間裡首次出現無冰的情況。當我們告別最後的冰川時,地球的生態危機已迫在眉睫。
曹險峰教授是法學博士,第二屆「吉林省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創新人才第三層次人選,現為吉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 [英]哈特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譯者: 許家馨 / 李冠宜
推薦理由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被學術界譽為20世紀法學的經典作品。在這部著作中,哈特以檢討與批評奧斯丁的早期分析法學之法律定義為突破口,分別從內容、適用範圍、起源模式這三個方面,分析了法律與以威脅為後盾的命令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哈特提出了他著名的「法律規則說」,即把法律看成是初級規則與次級規則的結合,進而對法律的概念及權利、義務、規則等其他概念進行全新的解釋與評析,同時還對自然法學、現實主義法學等近代有代表性的法學思潮進行適當的評價。
該書系統表達了作者於法理學層面上的獨特思想,影響深遠,被學界推崇為20世紀法學經典之作。
希望通過閱讀,您能感受到法律實證主義的意蘊,感受到法學推理的邏輯,法學思想的魅力。
作者簡介
哈特(H. L. A. Hart,1907~1992),20世紀最重要的法律哲學家之一,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代表人物,牛津大學法理學教授。哈特在分析哲學框架內發展了一套精深的法律實證主義理論。他最大的貢獻在於以語言分析哲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法理學體系,挽救了「二戰」後飽受批評的分析實證法學。代表作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自由與道德》《懲罰與責任》《法律中的因果關係》以及《論邊沁》。
本書簡介
毫無疑問地,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紀法律哲學領域重要的一本書,哈特教授對法律哲學和法理學的理論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從1961年問世以來,本書以它優美的文筆和清晰的論證,激發了無數學生去思考與法律相關的種種問題,諸如「什麼是法律 」以及法律、道德與正義的區別。本書也是學習法理學與法律哲學不可或缺的經典,且已經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的版本。
朱振教授是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哲學、權利理論和司法理論,現為吉林大學法學院、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
[英] 安東尼·吉登斯
田禾譯,黃平校注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中譯本只有155頁的篇幅。吉登斯高度凝練地論述了現代性的動力機制及其造成的後果,其對現代性的深刻洞察,使我們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運轉機制及其風險。儘管這是一本社會理論的書,但是它所討論的問題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所以不僅僅對於社會學的研習者,而且對於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和學習者都有幫助。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戰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1938年出生於北倫敦的埃德蒙頓,1976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萊切斯特大學、西蒙·弗雷澤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劍橋大學,1997年起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吉登斯一直處於當代社會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前沿,尤以構成理論和「第三條道路」的學說為全球學界所矚目。主要著作還有:《社會學》(1982)、《社會的構成》(1984)、《民族國家與暴力》(1985)、《超越左與右》(1994)、《第三條道路》(1998)。
本書簡介
在這本重要的理論著作中,作者從一種全新的、富有啟發性的角度闡釋了與現代性相聯繫的制度變革。他認為,在世紀終結之時,我們進入了「盛期現代性」時期,現代性的後果變得前所未有地激劇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現實地考察了許多人備加褒揚的現代性的各種嚴重後果,並且探討了人類在這些問題面前的出路。無論是對於專業學者,還是對於一般讀者,本書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馬大勇教授是文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教育部基金項目主持人,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教學會、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理事,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
推薦理由
袁枚的性靈詩學集中國古典詩學之大成,更重要的是,其中處處閃現著袁枚的趣味、人格與思想,令人親近,令人尊敬。
作者簡介
《隨園詩話》是清代文學理論著作,袁枚著。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一號存齋,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放,歷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乾隆十三年,年33歲即辭官,卜居於江寧小倉山之隨園,除乾隆十七年曾官陝西一年外,不再出仕,以詩文名於世。他交遊甚廣,為當時詩壇所宗仰者近50年,著述甚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80餘卷,詩話、尺牘、說部共30餘種,影響很大。隨園,在江寧(今南京)小倉山,是袁枚辭官後所築別墅名。袁枚的詩話即撰寫於此,故名《隨園詩話》。
本書簡介
《隨園詩話》是袁枚論詩的主要著作,集中體現了袁枚作詩尚性靈的主張。他所主張的「性靈」,就是認為作詩應抒寫胸臆,辭貴自然,而不必過於講究境界的大小和格調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