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教會幹預世俗政治的源頭——奧託特權
轉眼間,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過去75年光陰,希特勒帶領下的第三帝國仍舊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噩夢。但可能很多人都會疑問,既然希特勒政府統治下的德國為第三帝國,那麼第二帝國與第一帝國又分別指什麼呢?
按照傳統觀點,我們將公元1871年由布蘭登堡-普魯士統一建立的德意志邦聯君主國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公元962年由奧託一世建立的國家(後改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稱為第一帝國。第一帝國被視為德意志國家歷史的開端,其長期存在著的諸侯割據與王權教權相爭的政治問題則是其最顯著的歷史特徵之一,而這個問題的源頭正是奧託一世所實行的允許教會插手世俗政治的制度,即「奧託特權」。但奧託一世頒發「奧託特權」並非是毫無根據的,其背後更有著鮮為人知現實原因。
一、 五大公國構成薩克森王朝,埋下諸侯割據的隱患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歐洲歷史由古典時代走向了中世紀。在失去了羅馬帝國管理的西歐地區,如雨後春筍一般崛起了很多蠻族國家,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就是佔據西歐平原的法蘭克王國。在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統治的後期,因為繼承權問題,於公元843年籤訂的《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分為東法蘭克、西法蘭克與中法蘭克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法蘭克民族是一個新崛起的日耳曼民族分支,正處於部落氏族公社發展階段的後期,儘管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但仍保留了大量的軍事民主制傳統——即親兵制度。這種制度在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宮相查理·馬特執政時期被正式實施為一種政治、軍事制度,查理·馬特的改革也被稱為採邑制改革。採邑制是一種有條件的土地佔有制度,將土地佔有者之間建立起一種領主與附庸的關係,領主在領地上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領主有責任保護附庸,而附庸則要為領主而戰。這種制度逐漸演變就成為了我們所俗稱的騎士領主制度(封建領主制)。
東法蘭克王國延續了這種採邑制,公國是這種採邑制度下最大的領土名稱,其領主被稱為公爵。在薩克森王朝建立的前夕,東法蘭克王國下一共有五個大型公國,分別為薩克森公國、法蘭克公國、施瓦本公國、巴伐利亞公國與洛林公國。
到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德維希(英譯為路易,本文所有人名翻譯皆採用德譯,雙引號內為綽號)無子而終,眾位公爵推選出康拉德一世成為德國新任君主,而康拉德一世去世後,其又推薦薩克森公爵「捕鳥者」海因裡希(因被告知成為繼承人時海因裡希正在捕鳥,故而綽號為捕鳥者)繼承他的王位,由此開啟了東法蘭克王國薩克森王朝的歷史。據部分史料的記載,也正是在「捕鳥者」海因裡希執政期間文獻中開始出現了德意志這個名詞,而逐漸的東法蘭克王國也就變成了德意志王國。
二、 諸侯組成反奧託聯盟,割據隱患暴露,奧託艱難平叛
「捕鳥者」海因裡希在位期間廢除了法蘭克民族的一項傳統制度——諸子繼承制。這種制度類似於中國漢代的推恩令,即父親的領土要由自己的所有兒子分割繼承,這也是法蘭克王國會一分為三的根本原因。「捕鳥者」海因裡希指定了自己的兒子奧託繼承他的全部領土,公元936年8月7日,奧託在美因茨大主教的授禮下正式即位,史稱「奧託一世」。奧託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君主,他從小是閱讀查理大帝徵服西歐的故事長大的,他立志要成為一個像查理大帝一般的君主,他也要徵服羅馬城要在那裡登基成為羅馬皇帝。
奧託在執政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其他四大公國公爵對他王位的威脅。在採邑制下,各公國的都擁有自己的軍隊,軍事實力也相差不大。儘管奧託是德意志的國王,但他所掌控的勢力範圍也僅僅只有薩克森公國而已。
在奧託登基的同一年,東邊的斯拉夫人入侵德意志,奧託通過重用薩克森的兩位年輕貴族,赫爾曼·比隆與格羅,成功阻擋了斯拉夫人的入侵,並將佔領的兩塊領土分封給了這兩位年輕的貴族。但因此而得罪了奧託的王兄唐馬克。公元937年,法蘭克公爵艾伯哈特無端侵略佔領一些小貴族的領土而被奧託處罰,這引發艾伯哈特的不滿。同年7月,巴伐利亞公爵阿努爾夫去世,其兒子艾伯哈特(與法蘭克公爵同名)成為新的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艾伯哈特否認奧託的正統地位試圖挑戰王權。這三人聯合起來武裝反抗奧託,於公元938年被奧託成功鎮壓。最終唐馬克被殺害、「巴伐利亞」艾因哈特被放逐,奧託任命貝特霍爾德為新任巴伐利亞公爵。
在與三人的戰爭中,奧託的親弟弟海因裡希趁亂逃亡到了西法蘭克並獲得了西法蘭克國王的信任與支持,因而其又暗中聯絡法蘭克公爵艾伯哈特與洛林公爵吉澤貝爾特,三人重新組建了三人同盟反抗奧託統治。奧託取得了施瓦本公爵赫爾曼的支持,又暗中策反了西法蘭克王國的公爵反抗西法蘭克國王迫使其退兵。公元939年,奧託在安德納赫地區正面擊潰了聯軍,處死了「法蘭克公爵」艾伯哈特,將「洛林公爵」吉澤貝爾特流放。但對於自己的親弟弟,奧託並沒有痛下殺手,先將其任免為洛林公爵,後又讓他與巴伐利亞的公主尤迪特結姻成為巴伐利亞公爵。施瓦本公爵赫爾曼去世後,奧託又任命自己的兒子利烏多爾夫擔任施瓦本公爵。公元944年,奧託將洛林公國分封給他的女婿「紅髮」康拉德。
三、王權何去何從?權力讓人瘋狂,親情不可信任
在穩定國內局勢後,奧託準備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開始調動軍隊徵服義大利。先徵服了倫巴第地區(義大利北部),其被稱為「法蘭克與倫巴第人的國王」。但在即將徵服羅馬之際,後院再度起火,「紅髮」康拉德聯合利烏多爾夫綁架了奧託,迫使奧託傳位給利烏多爾夫。此時奧託清楚地認識到,在王權面前,任何親情都無法被信任與依賴。
公元954年,匈牙利人入侵德意志王國,利烏多爾夫並不具備其父親的軍事才能,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在眾多公爵的壓力下,利烏多爾夫被迫讓位給奧託使其重掌王權。很快,匈牙利人就被奧託鎮壓,他剝奪了利烏多爾夫的施瓦本公爵席位,任命立下戰功的布爾夏德三世為施瓦本公爵。
四、奧託特權:本欲以教輔國,卻開啟教權幹預世俗政治的兩權相爭時代
在苦惱如何重新分配國內政治權力的時候,奧託看到了基督教會的崛起,他發現這個集體具有超脫於世俗政治的特性,在土地自治上又具有一定的封建領主特徵。在經歷至親的屢次背叛後,他認為自己應該選擇一種「特殊」的管理體系,奧託先是任命自己的弟弟布魯諾管理洛林公國,而這個布魯諾本身也是基督教會的一個主教。為了牽制領主的自治權,由此而開創了教堂幹預世俗政治的管理模式,使教會與世俗相互牽制從而鞏固王權。在布魯諾的試驗成功之後,奧託逐漸將領土的自治權更多地交給了其他的基督教會勢力,即稱為「奧託特權」,給予教會以特恩權。正是這些連綿不斷的國內叛亂讓奧託真正下定決心要讓教會來幹涉政治,這正是奧託特權背後的現實性原因。
公元962年,重振旗鼓的奧託再度入侵義大利,並順利掌控了羅馬城,在羅馬教皇約翰內斯十二世的主持下,奧託加冕成為羅馬的皇帝,史稱「奧託大帝」。儘管「奧託特權」使奧託一世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但卻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問題,其子孫奧託二世與三世整個執政期都在鎮壓國內叛亂,並在三世時薩克森王朝走向了滅亡,王權交替到了薩利爾王朝的手上。
五、奧託一世為何要頒發奧託特權?
所有制度制定的出發點無疑都是希望服務於現實,奧託特權也不例外,只是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讓人難以捉摸,奧託特權推行後,不僅未能達到輔助治國的目的,反而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奧託一世為何要執意頒行奧託特權?換而言之,頒行奧託特權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根本原因是在於德國實行的封建領主制度。早期國家生產力的嚴重低下、惡劣的交通條件、落後的政治素養、日耳曼民族傳統的親兵制度影響,諸多因素構成了早期德國必然延續、推行查理馬特的採邑制,而這也必然導致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的分散。諸侯叛亂將是這種封建領主制在推行過程中所長期面對的現實問題,奧託大帝推行特權的原因在於他想要通過引入基督教勢力而解決這個現實問題,但並沒有成功,因為引入基督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良這種制度最核心的弊端——權力分散問題。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對外侵略擴張,勢必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
2.直接原因是奧託一世個人對於徵服義大利的強烈願望以至於忽視了國內的矛盾。奧託大帝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能夠徵服羅馬,在羅馬大教堂受洗稱帝。所以他的主要目光一直凝聚在亞平寧半島上而忽視了國內的矛盾,他與兒子的矛盾歸根結底也是因為徵服義大利所導致的,並且他如果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治理國內矛盾也尚不需要通過頒發特恩權來治理國家。簡而言之,奧託頒發特恩權的本質是為了能夠更快地獲得內部支持去徵服義大利,如果沒有遠徵義大利的這一目標,或許奧託特權就不會出現在這一歷史時期。
3.基督教的崛起是奧託特權誕生的重要原因。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頒發《米蘭敕令》以來,基督教的勢力快速增長,並在蠻族建立的政權中取得了崇高的地位。法蘭克王國自克洛維建立之初就信奉基督教,後代的君主更將得到羅馬教皇的授禮戴冠視為最高的榮耀,這也是奧託大帝所想要得到的。基督教勢力的崛起為其能夠幹涉世俗政治奠定了政治基礎,同時基督教前期在德國所做的行為與宣傳讓君主對其產生了信任感,這些都是奧託特權頒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也能看出,儘管基督教作為一種超脫世俗的宗教勢力,前期也已經充分展現出了純潔性,但其終究是由人所組成的,一旦沾染世俗權力就會變得物質化與欲望化。
小結:奧託特權——為眼前利益透支未來潛力的失敗舉措
解讀歷史將會使我們變得睿智,分析歷史將會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從奧託身上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比如人永遠不可好高騖遠,要想達到一個目標必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前行,不可為了眼前利益而透支未來的潛力。要想辦大事就要能夠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只有核心力量強大,才能匯集出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達到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德國通史》
2:《全球通史》
3:《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