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2020-12-15 史家評

前言

中世紀時期的法蘭西王國其實原來說與查理曼帝國的統治地區,也就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統治時期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墨洛溫王朝對於法蘭克王國的統治結束之後,由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並且在查理曼擔任王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戰爭,使得法蘭克王國最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囊括了之後的德意志、法蘭西以及義大利的中北部地區,史稱查理曼帝國。

但是查理曼去世之後,其子虔誠者路易即位,他對於龐大帝國的統治與其父王相比差了許多,當然其中也存在查理曼時期通過殘忍的軍事戰爭徵服地區所以留下的不穩定性。路易統治時期,帝國新徵服的地區已經開始有了動亂的跡象,並且地方的大封建主和貴族也對於當時的加洛林王室的地位不是很尊重。再加上當時封土製的盛行,使得法蘭克國王的統治力在不斷下降,地方獨立性顯著增強。

查理曼大帝

到了路易之子羅退爾即位之後,這種分裂的形勢在繼續加劇,並且羅退爾對於當時帝國的有效統治已經基本喪失,他的兩位兄弟路易和查理在不斷挑戰他的權威。公元847年,帝國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三人籤署了凡爾登條約直接將帝國瓜分,形成了中世紀西歐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三個王國。法蘭西地區由查理統治,但是不久之後遭遇了諾曼人的入侵,加洛林王室不斷衰落,最終在公元987年被地方大貴族封建主加佩取代,從此法蘭西進入了加佩王朝的統治時期。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國王加佩同樣面臨著加洛林時期查理的艱難局面,當時法蘭西地區基本上處於脫離中央控制的狀態,地方政治、經濟完全被地方的大封建主所掌控,宗教統治則完全由法國教會控制,作為一國之主的加佩顯然毫無存在感。加佩為了改變這種王權不斷衰落的狀況,開始了加強王權的改革,並且之後加佩王朝的繼承者在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的鬥爭中也逐漸佔據了上風。

查理曼帝國的分裂

加佩統治時期法王權力的增強

從原來法蘭克王國分裂出來的法蘭西地區在經過加佩王室的短暫統治之後,進入了加佩王朝近350年的統治時期。加佩王朝的開創者加佩本人就是一個憑藉其強大的封建主勢力上位的,因此他對於當時法蘭西內部地方的封建主格局狀態十分了解,並且他也十分害怕王國統治下的某個大封建主再次重演當年自己取代加洛林王室的劇情,因此加佩統治時期就開始了加強國王權力的改革。

加佩作為法蘭西王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卻沒能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力,王權在地方大封建主和貴族以及法國教會的威脅下變得惴惴不安,為了緩解這一尷尬統治現象以及加強法蘭西王國的中央集權,加佩率先在下一任國王的加冕儀式上進行改革。之前的法蘭克王國時期新國王加冕的儀式一般都是在前人國王去世之後才會舉行,加佩為了保證王朝統治者的順利繼承,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對認定能夠繼承王位的王子舉行加冕禮。

加佩

加佩的這一舉動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在向地方封建主和貴族們表示王國的統治者人選只能是加佩王室,任何人不得幹涉,從此以後的多為法王均是效仿加佩國王的這一預先加冕新王的作法,直到法王權力得到徹底穩固之後才得已取消。但是這種預先加冕儀式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法王的平穩變更,但是沒有解決當時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地方勢力的獨立性和分散性相當強。

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兼併地方的強大封建主勢力,也可以先進行小封建主的兼併補充加佩王室的勢力,然後再去和大封建主較量,最終完成法蘭西中央集權的加強。加佩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礙於當時地方封建主勢力的過於強大,法王權力的過於衰弱,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加佩主要針對的就是加強王權的基礎性改革。

法蘭西王國地圖

法蘭西國王對於地方封建主的徵服以及蠶食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

加佩去世之後,加佩王朝後繼的即位國王都能夠得到平穩的更替,宮廷政變幾乎沒有發生,這與當初法蘭克王國時期墨洛溫王朝末期和加洛林王朝末期相比都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也一定程度彰顯了法王權力在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加佩王室對於法蘭西王國宮廷內部的勢力得到穩固之後,後續的幾位國王便開始針對上文所說的地方封建主進行兼併,以便加強中央集權。

中世紀的西歐正流行著封君封臣制度,當時的法王也不例外,法王利用自己在名義上是全國最高等級的封君的優勢不斷拉攏其他等級較低的封君,同時也成分利用王室領地的合理分封得到越來越多效忠加佩王室的封臣,由此法王的勢力在不斷上升。到了亨利一世統治時期,法王的勢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亨利一世開始針對距離王室統治範圍較近的小封建主進行徵服。

法蘭西王國軍隊

路易六世統治時期,也就是在公元12世紀前中期,法王基本上完成對於全國範圍內小封建主的兼併,這樣加佩王室就成為了全國勢力最大的封君,而國王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王國領導者。鑑於王權的不斷上升,路易六世開始試圖運用這種空前增強的王權勢力去幹涉地方大封建主和貴族的領地事務,淡了公元13世紀時期法王基本上實現了對全國封建主的控制,中央集權得到大大加強。

法王權力得到加強之後,便開始不斷兼併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和領土。公元1152年法王路易七世與王后離婚,而王后隨即嫁給了當時還只是伯爵身份的亨利。亨利乃是時任英王亨利一世的外孫,亨利一世在公元1154年去世之後,亨利變成了英王,開啟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此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引發了法王的忌憚並且阻礙了法王統一全國的道路。隨後在多次英法戰爭中,英國不斷失利,最終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被法國兼併。

腓力四世

加佩王朝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的鬥爭—阿維農之囚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其實和法國教會的關係非常好,加佩能夠成功實行預先加冕國王儀式的舉措也是在法國教會的大力支持下實現的。基督教在中世紀時期西歐社會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必多說,歷任法王也明顯能夠認識到一點,因此和法國教會保持好關係也是為了加強王權的需要。

當然法國教會以及羅馬教皇能夠願意和當時的加佩王室合作自然也有他們的利益需求。當時的羅馬教皇正處於危機境地當中,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一直都在不停地向義大利羅馬進行軍事進攻,前任教皇格裡戈裡七世就在德意志帝國騎士的進攻下客死他鄉。因此羅馬教皇授意法國教會要和法王保持良好關係,希望能夠取得法王對於教會和教皇的保護。

阿維農之囚

既然雙方的合作都是各取所需那就必然會出現利益失衡的時候,羅馬教皇格裡戈裡七世進行的改革要求各國教會的主教要由羅馬教皇選拔和任命,不再允許世俗世界的代表者國王幹預,這就嚴重侵犯了當時勢力在不斷上升的法王。法王意識到教皇以及法國教會有著想要脫離自己控制的趨勢,便開始加緊對於法國教會的掌控。

法王腓力四世在位期間,國王與教會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為了表示對於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不尊重法王權力和地位的懲罰,腓力四世宣布向法國教會徵稅,實現對其政治和經濟上的控制。不僅如此,腓力四世更激進的做法就是派兵前往羅馬將時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囚禁到了阿維農。之後連續7任教皇都是在法王的授意下任命的,因此羅馬教皇已經完全成了法王手下的傀儡,法王的神權也得到了空前加強。

卜尼法斯八世

評價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的法蘭西王國的王權繼續面臨著法蘭克王國時期王權不斷衰落的形勢,但是加佩對此並沒妥協,而是積極採取加強王權的措施來阻止王權的繼續衰落。並且加佩本人對於當時法蘭西政治形勢的觀察還是非常全面的,為此他並沒有採取激進的辦法去鎮壓地方的大封建主和貴族,相反他卻先從王宮內部的王權入手。

預先加冕新王的措施可以說是當時法蘭西王國的一個創舉,也凸顯了加佩本人傑出的政治頭腦。他知道要想加強法國王權,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國王的位置要穩定掌握在加佩王室的成員手中,最大限度上減輕地方封建主勢力對於法王位置的威脅,可以說加佩奠定了今後法王權力不斷加強的基礎。

法王的地位得到穩固之後,便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擴大自己的勢力,通過進行大量的封臣然後兼併中小封建主的勢力,最終形成對於剩下大封建主勢力的政治和經濟優勢,使得中央集權的加強能夠順利進行。隨後的法王又開始在與英王的政治博弈和軍事戰爭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由此使得法蘭西王國的統一趨勢不斷加強。通過在與英王戰爭中佔領了其歐洲大陸部分的領土,使得加佩王室所掌握的土地已經完全超越地方大封建主,徹底鞏固了全國最高封君的地位。

在法王權力擴張的過程中,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可以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雙方之間的合作也是各取所需,都有著各自的目的,一旦這種利益出現了失衡,或者哪一方勢力開始崛起便會使得雙方的關係開始發生破裂,甚至出現對立。法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以武力手段進行的阿維農之囚就是法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參考文獻:《玫瑰傳奇》等。

相關焦點

  • 沙特的政教聯盟:王權為教權提供庇護,教權為王權提供合法性依據
    穆陶威的資歷與烏裡瑪大相逕庭,他們大多出身寒微,識字不多,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只是有虔誠的信仰和嚴守教規,他們受命於官方烏裡瑪,是沙特家族統治和管理國家宗教事務的工具。烏裡瑪階層內部也存在明顯差異。具有崇高地位和宗教權威的教界上層人士,獲得王國的定期補貼,享有尊貴身份。其活動主要取決於國家的政治需要。有的烏裡瑪在宗教公職之外,還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甚至因大規模的商業活動而變得十分富有。
  • 本意鞏固王權,卻陷王權教權相爭困局,奧託一世為何頒發奧託特權
    第一帝國被視為德意志國家歷史的開端,其長期存在著的諸侯割據與王權教權相爭的政治問題則是其最顯著的歷史特徵之一,而這個問題的源頭正是奧託一世所實行的允許教會插手世俗政治的制度,即「奧託特權」。但奧託一世頒發「奧託特權」並非是毫無根據的,其背後更有著鮮為人知現實原因。
  • 英國內戰觸發:擺脫王權統治專制,軍政改革迫在眉睫
    貴族婦女有些天真的議會派成員卻依然幻想著化解與國王之間的矛盾,這種意見從根本上來說,一方面是由於王權專制的根深蒂固,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意識形態的僵化,不敢勇於打破這種專制統治的局面。好在議會派勢力陷入迷茫以及嚴重的內部政治矛盾之時,群眾運動於此時大規模爆發,幫助議會派中的激進勢力進行相應的社會政治宣傳,保證反王權社會基礎的鞏固。群眾運動在此時表現出了極為堅決的鬥爭態度,他們將矛頭除了指向王權派之外,還指向了議會派中的保守勢力。
  • 渣男國王為情慾引發王權與教權的鬥爭,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做為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與羅馬教皇反目,推行了宗教改革,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還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從亨利八世六段並未善始善終的婚姻來看,他算不上是好丈夫,雖然推行宗教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滿足情慾,展開了一場王權和教權的鬥爭,但最後英格蘭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使英國王室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 教權VS王權:教皇為什麼逃離羅馬?
    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位(1161-1216年)時,教權凌駕君權達到頂峰,英格蘭、葡萄牙、匈牙利、阿拉貢和法國都成為教皇的封地,最終英諾森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繼承人的決定者。他之後的諸位教皇雖然沒有如此權勢燻天,但1250年皇帝腓特烈二世死後,神聖羅馬帝國支離破碎。歐洲的封建君主們似乎屈服於至上的教權了。        在教皇與皇帝的持續鬥爭過程中,法國卡佩王朝悄然崛起。
  •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王權的形成
    雖然我們強調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諸國王軍事特性的持續性,然而也要看到這種軍事特性並非始終如一地濃鬱,其分界線應是英格蘭的初步統一。處於草創時期的英格蘭諸王國,王位並不穩固,統治集團的內鬥,與不列顛人、皮克特人的紛爭,還有諸小王國間的爭霸戰爭,使王位難以平穩有序地繼承。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法國人十分重視這類國家慶典的儀式性,就像英國人重視其憲政性一樣,法國人將塗油加冕禮視為"王座與聖壇的結合"以將法國王權與教權聯合起來,"即使到了啟蒙運動時代也不允許對於加冕禮的貶低"以至於"法國的加冕儀式一直延續到了1825年",這是其他國家儀式(葬禮、進城禮和君主蒞臨高等法院儀式)沒做到的。
  • 「皇權」在與「教權」的鬥爭中失利
    丕平通過主動獻土的方式不斷拉攏教皇和表示感激,這也展現了法蘭克王國時期的王權開始已經受制於教權。"矮子"丕平這種不斷提高教皇權力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加洛林王朝分裂之時,公元841年,查理曼大帝去世之後,整個查理曼帝國陷入了分裂當中,首先查理曼的幾個兒子不斷發動戰爭將帝國弄得四分五裂。公元843年,路易的三個兒子籤訂了條約瓜分了帝國領土。
  • 英國早年時代: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國王與王權(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英國早年時代: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國王與王權: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戰士另一特權是在法律方面。國王的旨諭命令不少帶有法律效用,國人不得違抗和修改。一些有作為的君主,為了建立和維護統治秩序,還主持修訂法典,使王權制度化。再者,就個人而言,國王的司法特權也是無人可比。
  • 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和鄭州商城考古發現的早期銅鼎實物,使我們聯想到夏禹鑄九鼎來作為王權的象徵,以及圍繞著九鼎遷徙而演繹出來的許多有趣故事。夏禹「鑄九鼎」的故事,發生在夏代初年。這九尊大鼎的形制大小如何?今天,我們已很難確知。然而,我們可從夏商周時期的考古發現裡,窺見當時銅鼎形狀、大小的一般狀況。
  • 商朝:貴族的神權傾軋,疲於奔命的王權
    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對於夏桀是如何和諸侯貴族爭奪利益的也就不得而知;對於成湯是如何對諸侯貴族放權讓利的也不得而知,但根據歷史文獻相對完整的周朝記載,大概可以推測一二。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厲王在位三十年,貪圖錢財,好利,和榮夷公親近。
  • 古埃及獨特的隼鷹崇拜——荷魯斯神是如何維護和保障王權的?
    在希拉康波裡斯的墓穴中發現古埃及第6王朝時期用黃金打造的隼鷹頭,還有一個第19王朝時期的銀制隼鷹的雕像。除此以外,還有隼鷹和國王出現在一幅畫中的作品。由此可見,隼鷹的形象與王權的之間早已有了關聯。但通過對古埃及人民信仰的考證之後,可以看出古埃及對動物的崇拜遍及整個社會。尤其是對鷹的崇拜更加盛行,而當時對荷魯斯神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希拉康波利斯和埃德福兩地。
  • 亨利一世時期的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前夜
    (一)國王與貴族——擢新保舊、恩威並施威廉二世「棄舊擢新」的政策,使得諾曼元老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情緒極其強烈。亨利一世即位後,元老貴族支持諾曼第公爵羅伯特爭奪王位;法王為了遏制英格蘭,也大力支持羅伯特。因此,亨利一世綜合考慮諾曼王朝的統治經驗和教訓,為鞏固王權與貴族的關係,實行「擢新保舊、恩威並施」的方略。
  • 君臨天下,忠君盡孝,從王權禮儀看日本如何做好唐朝的「小迷弟」
    「王權禮儀」在日本的出現,讓我們看到在唐朝時期盛傳的「君臨天下」思想的影子。我們發現,有著王權思想的日本統治政策,其實是來源於唐代歷史悠久的「王權禮儀」,本文從王權禮儀看日本如何做好唐朝的「小迷弟」。
  • 大衛·格雷伯、馬歇爾·薩林斯丨王權諸命題
    雖然我們不能知道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確切歷史起源,但事實證明幾乎所有大陸的所有時代它都存在,且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王權統治的趨勢都是越來越普遍,而非越來越罕見。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君主,便很難擺脫。
  • 《權遊》背後的歷史原型,一場英格蘭王權遊戲的終極對決
    戰爭從1455年持續至1485年,耗時近30年的時間,最終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弟的兒子,都鐸家族的亨利·都鐸(1457—1509)一統兩族,將紅玫瑰、白玫瑰這兩個原先對立的符號合併到都鐸王朝的徽章之中,並即位為英格蘭國王,史稱亨利七世。自古以來,帝王之家的權力鬥爭兇險殘暴,弒兄繼位、殺父討伐、奪母為妻、手足相殘……皆是權力鬥爭的必然。
  • 狐妖小紅娘:王權篇的主題曲意味深長,詩意王權,劍指月紅
    而王權篇的主題曲《夢回還》還被觀眾們稱為戰歌,除了激動人心的節奏外,還蘊含著一些深意。《夢回還》這首歌意味深長,詩意王權,劍指月紅!《夢回還》是由濃縮排骨作詞,呦貓演唱的一首歌,是狐妖小紅娘王權富貴篇的片頭曲。持有一半的夢尚未回還,許三生緣定的千萬羈絆。歌詞中呢喃著王權富貴篇中的故事,感嘆王權富貴的一生。富貴為了自由,為了心中的道選擇了一條殊途,並且堅定的走了下去。
  • 吳哥寺:神聖王權的遺蹟
    在近1500年的柬埔寨古代歷史中,吳哥時期是最為興旺繁盛的時期。一方面,疆域範圍達到歷史最廣,覆蓋大半個中南半島。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技藝之高令人嘆為觀止。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吳哥古建築群就有大小古蹟600餘座。其中,吳哥寺是規模最為宏大的傑作。
  • 狐妖小紅娘:王權富貴練成了王權劍意,那麼王權劍去哪了?
    王權劍有「天地一劍」的稱號,是王權家族最強的一把劍,當初王權富貴用這把劍殺了不少的妖怪。後來只要妖怪看到這把劍,都會不自覺的害怕,就好像又看到了那個「最強道門兵人」,之前王富貴還用利用這一點,嚇退了一隻黑狐。王權富貴從小就和父親一直訓練,整個人都變得麻木了,眼睛中看不出一絲絲的感情。
  • 《王權》+《權力的遊戲》 這款遊戲如何把劇集融入遊戲之中?
    《權力的遊戲》是美國HBO電視網製作推出的一部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電視劇,故事主要講述七大王國的七個貴族家族之間,互相爭奪「鐵王座」的權力鬥爭,隨著冬天的不斷逼近,與「死亡大軍」的鬥爭也即將到來。該劇共獲金球獎等重要獎項33次,提名88次,無論是小說還是劇集都火爆全球。 《王權:權力的遊戲》是以電視劇為藍本,《王權》系列推出的最新遊戲。將劇情、人物角色融合在遊戲的玩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