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共青團貴州省委、貴州省學生聯合會等單位主辦的「我的大學時光」——《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讀書活動在貴州大學舉行。與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交流過的大學生代表、貴州各時期優秀大學生代表、在築省屬高校團委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等參加了活動。 活動開始,與會人員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大學、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調研時的視頻,大學生宣講團誦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與大學生交流時的重要講話摘選,貴州大學廖銀老師、貴州裝備製造職業李明揚老師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到校考察時的場景。
廖銀回憶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大學與青年學生座談時,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目的在於學以致用,古為今用,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任高校團幹部的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致力於學生社團建設,希望通過社團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明揚老師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習近平總書記「核心技術是買不了的」的感想,並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總書記的期望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生,傳承好工匠精神,為我國建設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接著,貴州各時期大學生代表分享了他們在大學期間學習生活和在工作崗位上散發光和熱的故事。70後的脫貧攻堅青年科技工作者潘學軍(現任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已經在田間地頭工作了十幾年,他培育出的核桃品種高產且質量優良,被當地農民開玩笑稱為「核專家」。他說:「在高校工作,能很好地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希望在校大學生能發揮一技之長,到農村、到基層開展社會實踐,更好助力貴州鄉村振興。」
80後的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秀祥,因背著母親上大學而為眾人所知。在山東讀完大學後拒絕了多家企業開出的高薪,回到家鄉望謨縣,成為一名高中教師。活動現場他回顧了大學4年讀了1836本書,認為要珍惜大學期間的學習時光,多讀有字之書,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說:「我們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回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90後的貴州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陳蕾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參加脫貧攻堅夜校,為老人開設識字課程,教會了100多個老人寫名字、認路等故事。她說,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這些話一直激勵著自己,希望能夠在服務社會中增長才幹、磨鍊自己。」 在聆聽了分享後,團省委副書記丁毅介紹了團省委、省學聯在全省高校團組織中開展此次讀書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丁毅認為,《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是指導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寶典,是高校團學幹部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指引。他希望我省大學生朋友們,按照總書記要求,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不斷加強學習,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將「大有可為」轉化為「大有作為」,努力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活動現場,團省委還向高校團學組織代表贈送了《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 據悉,貴州各級團組織還將通過主題團日活動、徵文、團課競賽、討論分享會等多種形式把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愛大學生的故事作為常態化學習內容,引導廣大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牢記教導,為實現我國「十四五」時期的宏偉藍圖和2035年的美好願景凝聚青春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許邵庭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