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對聯規則:三句話15個字,輕鬆掌握對聯規則(含平仄對照表)

2020-12-14 牛皮社

有很多喜歡對聯的朋友。但是我發現,其中有不少的朋友雖然對的很歡,卻對對聯的基本規則,特別是平仄規則並不怎麼清楚。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朋友是願意學習平仄規則的,但可能一下子沒找到學習的地方。也有一部分人覺得,我只要對得高興,句子意境有了就行,現代人誰還在乎那些平仄規則啊。

對於後面這一部分人,我想說的是,既然你說是在對聯,那總得給對聯一些尊重,按照對聯的規矩來吧。打個比方,一個小孩子,可以拿著足球當皮球拍;但一個大人,嘴裡說著去踢足球,手裡卻運著球投到對方球門裡去,雖然也可以玩得很熱鬧,但總是有些彆扭吧。又比如下象棋,「將、士」出了九宮到處跑,「車」能夠拐彎,總不是個事兒吧?

所以,既然玩對聯了,總應該了解一下對聯的規則吧。其實對聯的基本規則很簡單,就三句話15個字:字數要相等、句子要對仗、平仄要合律。

對聯基本規則一:字數要相等

這是對聯最基礎的規則。如果你願意在你家大門左邊貼五個字,右邊貼七個字,當然也不犯法,但這個肯定不是對聯。可能有人不屑一顧:這個還用說?但其實,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副上下聯字數不等的對聯。

話說袁世凱復闢帝制83天後,一命嗚呼歸天去了。於是有人寫了如下這副對聯:

袁世凱 千古中國人民萬歲

眾所周知,對聯的基本要求就是上下聯字數相等。在這幅對聯中,「千古」對「萬歲」沒問題(其實也有問題,尾字都是仄聲),但是「袁世凱」對「中國人民」字數就不對了,不成對。所以,這幅奇特的對聯的真正含義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看懂了背後意義的人,都對這幅「對聯」讚不絕口。不過這是在特定情況下出現的特殊「對聯」,並不能說明對聯上下聯字數可以不相等。恰恰相反,它正是利用對聯「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這一規則實現了諷刺目的。

對聯基本規則二:句子要對仗

對聯的第二個基本規則,就是上下聯彼此對仗。對仗有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上下聯在相應位置的詞類必須相當

舉例說明如下: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這副對聯中,「牆」對「山」,「蘆葦」對「竹筍」,「頭」對「嘴」,「腳」對「皮」,「根」對「腹」,都是名詞對名詞;「上」對「間」,「底」對「中」,都是方位詞對方位詞;「重」對「尖」,「輕」對「厚」,「淺」對「空」,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除了大的詞類之外,還有各種小類。比如,名詞下面還可以細分為人名、地名、動物、植物、天文、時令、服飾……動詞、形容詞等也一樣可以再細分。如果可能的話,用小類來對更好,比如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植物對植物,等等。上面這副對聯,「蘆葦」對「竹筍」,都是植物;「頭」對「嘴」,都是人體部位,就非常好。

二是上下聯結構必須相應

指的是上下聯必需具有相同的語法結構。仍以上面的對聯為例: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的上下聯語法結構是完全一樣的。整個句子是個主謂結構,前半句四個字是主,後半句七個字是謂。其中,前四字是個偏正結構,中心詞是「蘆葦」和「竹筍」,「牆上」和「山間」是定語;後七字則是個聯合結構,「頭/重」「腳/輕」「根底/淺」三個主謂結構並列在一起。

三是節奏必須相同

指的是上下兩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還是這幅對聯:

牆上 蘆葦,頭重 腳輕 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 皮厚 腹中空

上下聯的節奏完全一樣,都是二——二——二——二——三。

滿足了以上對仗要求的對聯,屬於工對。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叫做寬對。對對聯,首先要考慮工對,實在不得已,才退而求寬對。

對聯基本規則三:平仄要合律

平仄規則稍微複雜一點,下面分為句末、句中以及句間三個層面來講。

(1)上聯句末要仄收,下聯平收

也就是說,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則必須是平聲。這是對聯平仄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搞反或者不管。

所以,如果你出了個末字為平聲字的句子,千萬不能說「請對下聯」,可以說「請對上聯」或者直接「請對」就好。在家貼春聯的時候,也要根據這個規則分清楚左右,上聯貼右邊,下聯貼左邊。

(2)句中要平仄交替,上下聯要平仄相對

對聯平仄規則的專業叫法是馬蹄韻。因為對聯平仄交替變換的規律,與馬蹄行進之規律一樣,所以得名。為方便記憶,我將不同字數對聯的平仄格式列成一張表,直接對照著用就好:

至於八言以上(含八言)聯句,其平仄要視節奏而定。比如八言句的句子節奏為3+5,則分別符合三言句和五言句的格律就行。以此類推。下面以七言句為例,具體說明一下。

杭州西湖嶽廟有一副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

其平仄如下圖所示,與七言句的第(1)種平仄格式完全吻合。

另外,詩詞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對聯中一樣成立。「一三五不論」是指七言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個字可平可仄(五言句則是第一第三字);「二四六分明」是指第二、第四、第六個字的平仄要差異分明,具體來說是二四不同二六同。比如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的這幅對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城山色半城湖

如下圖所示,這副對聯的上聯符合七言句的第(2)種平仄格式,但下聯第一字變成了仄聲(「一」為入聲字,故也是仄聲),第三字變成了平聲,是典型的「一三五不論」。

但「一三五不論」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的。例如,七言句格式(1)的下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須是「平」,否則就要犯「孤平」大忌;而七言句格式(2)的下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須是仄,否則就要犯「三平尾」大忌。

(3)多句對聯的句腳,也有平仄要求

假如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不止一句,那麼,除了每一句中有平仄要求之外,每一句的句腳也有平仄要求。

多句對聯的句腳平仄,完全符合馬蹄韻要求的,為正格。

舉例說明:

我去太匆匆,騎鶴仙人還送客茲遊良倦倦,落花時節其登樓

——這是武昌黃鶴樓聯,每邊兩句,其句腳平仄為「平仄,仄平」,屬於正格。

勝地重新,在紅藕花中,綠楊陰裡清遊自昔,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

——這是杭州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聯,每邊三句,其句腳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昔」為入聲字,故也是仄聲),屬於正格。

曉鍾歷歷,曉磬泠泠,細參個裡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幻

嵐氣重重,雲峰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這是四川灌縣青城山建福宮聯,每邊四句,其句腳平仄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屬於正格。

每邊四句以上的長聯,初學者基本上不會涉及,所以省略。記住了上面這些,對聯的規則基本上也就掌握了。

相關焦點

  • 協智:對聯規則與平仄辨別
    規則1:上仄下平。上聯以仄聲字結尾,下聯以平聲字結尾。即所謂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你看,上聯尾字歲,便是一仄聲字,下聯尾字年,則為一平聲字。規則2:偶數字平仄相反上面兩例對聯都是行業聯。紅框裡都是處在偶數位上,上下聯要求平仄必須相反。
  • 對聯常識:對聯平仄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 學科語文: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 寫對聯可以不管平仄嗎?到底對聯該怎麼寫
    正是因為方塊字的特點,我們產生了對聯這種文體。對聯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要求和規則。如果創作時,不遵守其規則便不能稱之為對聯。這就好像你寫了一篇說明文,你不能說他是散文,你寫了篇議論文,你不能說他是詩一樣。對聯的格律規則1、對聯不是韻文,不能押韻。
  •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的藝術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通常被寫在紙上或刻在竹子上,講究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是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會在很多場合對對子,那麼在做對子的時候有什麼要求呢?首先字數要相等,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使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但是情況是極其少的;其次,對聯是允許同一個字多次出現,但是要儘量避免同一個字在上下聯中同時出現;並且對聯中,上下聯相對應的字或詞的詞性要相同;同時,上下聯的結構也應該相同,這裡的結構指語法結構;除此之外,上下聯節奏也應該相同,就是說,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當然,對聯最重要的就是平仄,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反。
  • 對聯
    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對聯中應儘量避免「異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 對聯的平仄格律
    當然不行,三仄尾了(無論是對聯律詩也好,三平尾,三仄尾,孤平都是不允許出現的)       這裡我們說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概念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就是說,一句詩裡面,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的平仄可以不用那麼嚴謹,可以隨意一些,那麼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就一定要按「替」的方法去寫。
  • 聯海行舟手記之對聯的平仄
    自古以來,詩詞、駢文、曲賦,直至對聯,要想使文字讀起來能夠抑揚頓挫,憑的就是平仄運用得當,以使詞句聽起來有一種跌宕起伏的韻味。如果平仄在句中有諧地交替,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很多講究,但是平仄的運用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什麼是平仄?
  • 對聯創作技巧以及意境、格律對仗示例
    春聯實景圖片對聯的基本規則對聯的字面意思是即相對又有所關聯,上下句應互為支撐,相互包容。字數相同,詞性也要相同,意境講究相互切合,可反襯也可同襯,平仄韻律一定要相對,以增加語句韻律美感。一般情況下,只要上句聯語的二、四、六字掌握好平仄交替就算合格,但上聯尾字必須仄音收句。掌握以上基本規則算入門,高深的技巧可以邊玩邊學。頭條對聯玩法頭條對聯最火的玩法是「出句求對」,有人掛出上聯,求高手對出下句。有點擺擂臺的意思,接對者根據上句意境,結合平仄韻律給出恰當的下句即可。
  • 說說春聯和對聯的平仄
    這工業品的春聯真不是標準的對聯。最後的兩個字根本不是「平仄」對應的。這副所謂的對聯,一聯是「仄仄仄仄仄平平」、一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到人間」與「景色妍」,並不成對。我根本搞不明白是商家配錯了,還是咋啦。橫批還和對聯重複。但懶得自己動手寫,顧不上別人可能嘲笑我們沒文化,就圖個紅火,湊合貼上了。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喜歡對聯不懂平仄?一文讓你看懂會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面一篇文章我們簡單地談了一下對聯的基本要求。今天我們就其中一個相對難一點的做個闡釋,那就是對聯的平仄問題。首先什麼是平仄?每個漢字都有讀音,讀音裡面有聲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二三四聲。比如:ma,可以拼讀成「媽、麻、馬、罵」四聲,其中的一二聲「媽、麻」就是「平聲」,三四聲「馬、罵」就是仄聲。所以,一二聲的字我們把它稱為「平聲字」,三四聲的字稱為「仄聲字」。
  • 對聯和律詩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麼回事?
    有朋友提問:對聯和律詩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其實不複雜。因為對聯是律詩的中二聯演變而來,所以我們搞清楚律詩中的規則,自然也就回答了對聯的相關問題。既然是律詩,那麼就是講究平仄格律的詩,當然是由律句組成的詩。
  • 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和規則
    請看下面的對照表: (1)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注釋 「**」表示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tiān。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chuán。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而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64年,比律詩成熟年代晚了三個多世紀,所以由此推斷出對聯來源於律詩。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早在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抄錄的經文中,就有「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和「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等多副春聯,並特別標明「書門左右」,為盛唐時期就有對聯提供了確鑿的物證。
  • 認識對聯━━聯律通則及解讀
    按語意節奏確定節奏點時,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中間不再細分節奏點。五、「平仄對立」:是指上下聯語句節奏點平仄聲調相反。具體來講,這一基本規則有三個層面上的含義。一是,單句聯及多句聯的分句,一句之內的若干節奏點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聯對應的節奏點上要平仄相反。
  • 怎麼作對聯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既要用詩一般精練的語言表達完整統一的語義,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優美和諧的韻律來體現。形式工整和韻律優美是對聯最突出的特點。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二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
  • 開放性習題——對聯
    對聯又叫對子、春聯等,古詩詞裡還叫桃符,它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在語文的考試中也頻頻出現。首先,對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在考試中只考上、下聯,上聯貼在門的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其次,對聯有三個特點:對偶(詞性相對,字數相同);平仄(上聯以三或四聲音結尾,下聯以一或二聲音結尾);押韻(上下聯最後一個字韻母相同)最後,根據它的生個特點,有兩種考試形式:一是給上聯,讓寫出下聯,正常情況下只要滿足對偶就可以,如果上聯以三四聲音結尾,那下聯要以一二聲音結尾,押韻可以自由選擇;二是給幾句話,讓選出上下聯,
  • 中華對聯的神韻--文化--人民網
    漢語的特點是「語素單音化」,即「一字、一音節、一語素」,故能孕育出「對聯」這一獨特的「字與字一一對應」的表達「神器」。 嚴謹的對聯講究字的聲調。雖然在遙遠的《詩經》時代已意識到字調的不同,但歸納出「四聲」,則是南北朝的事了。「四聲」引導出的「平仄」把數不盡的漢字「二元化」,分為「平」「仄」兩類,藉以在「對仗」中形成有規律的音高起伏,製造出一種優雅的音樂美。
  • 現代人如何對對聯
    對聯俗稱對子。網上看到很多人喜歡出對子,也有很多人喜歡對對子。看到有些人對的對子,我很想說幾句。對聯是由古代詩詞中演化而來的。起源於桃符,五代開始流行,明清時期達到興盛;講究上下兩句格式工整。格式工整除了必須的押韻、平仄之外,還要講究兩句的詞性相同,詞意相對或相近,而且上下聯要相應成趣。比如我們最基本的對句是小時候學的《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對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才華。往往幾個字就濃縮了很多文化經典。歷史上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對聯的故事,最有名的是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