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數位經濟產業協會成立數位經濟大聯盟,催生臺灣的數位發展部會以共創臺灣數位經濟力!

2021-01-15 臺灣物聯網聯盟TIOTA

 

由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以下簡稱FinTech產促會)主辦,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臺灣金融科技協會(TFTA)、中華民國數位通路發展協會(ECDA)、臺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臺灣物聯網協會(TIOTA),KPMG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協辧的臺灣數位經濟大會,今(24日)在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展開。行政院郭耀煌政務委員代表行政院開幕致詞並發表專題演講。出席開幕致詞嘉賓,包括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許永欽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遊建華副主委、經濟部林全能次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蕭祈宏委員、科技部徐碩鴻司長;立法院數位國力促進會會長劉世芳、立法委員李貴敏、高嘉瑜、林奕華、江永昌等人也在緊迫的行程中前來參加開幕表達支持,展現朝野對臺灣數位經濟產業發展的決心。

 

楊瑞芬理事長在開場時表示,數位經濟的新武功是「重軟不重硬,做虛不做實」!臺灣過去在硬體時代表現亮眼,但隨著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各國調整心態與作法,由代工轉型成品牌主導,用虛軟功黏住用戶佔據市場,因此今天的數位經濟大會,彰顯我們數位經濟產業團結合作一同向前的決心,未來數位發展部的成立,應協助解決臺灣數位創新產業的問題,更將以推動臺灣數位經濟成為亞洲名列前茅為目標的決心,一同在數位時代為臺灣打造經濟的未來!

臺灣物聯網協會 梁賓先理事長為綜合座談與談人,與來賓探討臺灣數位經濟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由立法院數位國力促進會秘書長餘宛如主持,各協會理事長及代表參與的臺灣數位經濟產業發展關鍵問題座談;多數協會認為法令政策、投資資金的取得、以及消費者資料權和開放資料或數位身分認證等困難,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並期待有專責的行政機關,協助解決產業跨領域所遭遇的問題。

 

本次活動也特別邀請到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臺北辦事處孔培恩代表(Bengt G Carlsson),以及英國在臺辦事處貿易投資署艾芬霓署長(Stephanie Ashmore),在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前立法委員許毓仁的主持下,分享該國對於發展數位經濟的策略與實務。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也以「國際數位經濟發展新趨勢」發表專題演講,指出數位化經營將創造下一個世代營運模式;而新興科技與人才職能發展將是全球投資重點。

 

綜合座談2「對數位發展部的期待」則由立法院數位治理委員會會長、現任立法委員範雲擔綱主持,由相關協會理事長代表及立法委員高虹安與談,多數協會希望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能提出提出扶持數位創新產業與國際資金接軌的長期政策與作法,推動消費者資料流通,並協助跨部會協調、支援跨域跨界數位科技應用。

 

最後大會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葉俊顯副院長宣布下,出席與會的各協會組成數位經濟大聯盟畫下完美句點,讓產業界與政府共同為臺灣打造出具競爭力的數位經濟實力與未來!

 

臺灣物聯網協會(TIOTA)與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臺灣金融科技協會(TFTA)、中華民國數位通路發展協會(ECDA)、臺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國際數位資產協會(IDAA)成立數位經濟大聯盟


相關焦點

  • DIGI+ 驅動數位創新,超前部署未來科技
    在這些產品或服務的背後,蘊含許多新科技,端賴各產業持續投入與創新研發,為加速企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轉型,政府於 2016 年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優先推動包括物聯網(亞洲‧矽谷)、生醫產業、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產業,後來加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形成「5+2 產業創新」,確保在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同時,也兼顧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 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年會 秀未來趨勢
    會中並邀請工研院 ISTI 蘇孟宗所長以物 聯網產業趨勢進行專題演講,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局長分享智慧城鄉成果及展望。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於11月13日舉辦「2020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年會」,國發會龔明鑫主委、聯盟施振榮榮譽會長、經濟部林全能次長等貴賓與物聯網大聯盟會員廠商一同合影。
  • 觀察│基建安全維護 善用數位科技
    回顧臺灣歷年重大斷橋事件,如1986年的中興大橋、2000年高屏大橋、2008年后豐大橋,以及今年的南方澳跨港大橋,幾乎每十年就會發生嚴重的斷橋事故。因素包括臺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發生次數頻繁,加上夏季颱風豪雨多,橋梁結構屢有基礎沖刷風險的惡劣環境挑戰,使得橋梁的設計、施工、使用與維護管理更需周延。
  • 觀察│以數位轉型重塑臺灣產業競爭力
    報告同時指出,至2021年前,數位轉型將為臺灣的生產毛額(GDP)增加新臺幣4,000億元,每年GDP成長率將因而提升0.5個百分點,顯見數位轉型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基本上,近幾年不僅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各類新興科技如AI、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等技術也不斷迅猛發展,一項國際性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亞太地區有八成的企業主認為自身企業需要轉型,以面對未來局勢持續成長。
  • 臺灣經濟增長率下修,2020年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不堪虧損的不僅僅是餐飲,臺灣經濟研究院4月24日公佈3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皆連續3個月下滑。其中,製造業82.35點,月減6.48點,為2009年2月以來新低。臺灣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整個旅行業產值會消退約1500億元(新臺幣,下同)以上。其中,製造業82.35點,月減6.48點,為2009年2月以來新低。
  • 觀察│企業數位轉型 政府須有策略思維
    在多元數位科技迅猛發展的趨勢下,近來不論是資通訊科技服務業者、產業公協會,甚至政府官員,都大聲疾呼業界應該積極進行數位轉型。
  • 觀察│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第二階段則是遲至7月15日,才能領取紙本消費券或使用數位支付工具開始消費,享有所得增加2,000元,以及政府開始收穫可能促進消費的效益。這項措施開始執行後的結果,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振興三倍券的紙本券預購(第二輪),至12日下午4時的紙本預定人數已突破千萬人;數位綁定人數則為157萬人,包括信用卡106萬人、電子票證20萬人、行動支付31萬人。
  • 臺商情報│寶悍搶市 複製臺灣運動行銷
    寶悍/提供寶成集團旗下寶悍運動平臺公司,成立僅一年,就在寶成的加持下,成功拿下美國第二大運動鞋品牌SKECHERS在大陸12個城市舉辦的大學生路跑活動,今年還要承辦New Balance在大陸的六大城市大學生路跑賽事。寶悍副總經理胡瓏智昨(2)日表示,寶悍將以臺灣的運動行銷成功模式,搶進中國龐大的運動產業市場。
  • 焦點│生醫掀創業潮 臺灣當種子
    記者曾學仁/攝影 創新創業局勢瞬息萬變,創業導師與專家昨(30)日直指,未來十年,生物科技、醫療將面臨最大創新創業潮;「醫療」將成為臺灣的新名片,由於擁有醫療資料庫的優勢,將可跨足大陸市場,布局全球。 經濟日報、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主辦的「點亮創業之星,走向全世界」論壇,昨日在臺北集思臺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 【綜合新聞(4大看點)】阿里CEO張勇:數位經濟 五新邁向百新
    對日本主要產業汽車業而言,對日本產汽車和相關零部件的關稅暫不取消,內容或對美作出明顯讓步,不過汽車追加關稅和數量限制得以避免。據報道,美國曾在TPP中承諾,全面取消對日本產汽車等工業製品的關稅。與之相比,對日本國內製造業而言,結果並不理想。
  • 焦點│文博會「品臺中」 臺灣898攤位展活力
    廈門文博會昨開幕,大陸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前左一)與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前右二)參觀臺中館,由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
  • ​【IUMR】 | 數位聲響-感知可能性與自我觀察的聲響拓展
    感知可能性與自我觀察的聲響拓展文章轉載自: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然而,當我們擁有了史上最強大、最快速最便捷的數位工具時,是否理之當然聽到了更多,或被淹沒而麻痺不自覺?這是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所要挖掘,當代的重要核心問題,去探測媒介技術和感知的關係能實驗性的延展到何處,並在這個旅程中定位數位技術對當代社會的影響。中心除了技術的研發、展覽、藝術節、還是舉辦數位相關的獎項,也不忘藉由論述的書寫替臺灣藝術發展進行紮根。
  • 區域經濟整合潮 臺商更應善用兩岸優惠政策
    )改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USMCA)加入許多反自貿條款甚至「毒藥丸條款」(poison pill),但自由貿易仍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如果不能順應這個潮流,臺灣的經濟當然會受到衝擊,包括出口商品因不能免稅而降低競爭力。
  • 觀察|加速國際跨域整合 驅動產業升級
    新北市政府日前宣布與國際雲端大廠Amazon共同打造聯合創新中心,期望透過導入國際雲端服務、強化創業投資資金、鏈結業界輔導資源、培育雲端產業人才和接軌在地產業優勢等五面向
  • 王建民:臺灣經濟形勢如何?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日前對中評社記者表示,2017年以來,臺灣經濟確實在回溫,形勢比之前好,但是這不是蔡英文經濟改革達到的效果,而是新一波國際經濟復蘇和大陸經濟良好表現帶動的,但臺灣經濟受制於兩岸關係變差等因素,還有潛力沒有釋放出來。另外,臺灣缺電、缺水問題嚴重,成為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風險。
  • 評論│砸一兆元能買臺灣生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最近頻頻強調拚經濟,其藍圖是行政院的「擴大內需加強投資臺灣計畫」,涵蓋軌道、綠能、水環境、數位四大項,內容包山包海,投資規模達到一兆元。正在政府財政困窘又大砍軍公教勞年金之際,這項兆元計畫的手筆,不免讓民眾感到突兀。拚經濟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亂撒錢,拚不出成績,恐將債留子孫。
  • 【IUMR】 數位時代的沈浸感:為什麼數位藝術又重提時空問題?
    The Immersion in the Digital Age: Why the Time-Space Question Is Reiterated by the Digital Art文章轉載自:http://www.daf.org.tw/criticism/download/2edWANG.pdf此文獲得
  • 【IUMR】 | 數位藝術可能論
    同時,攝影所提供的視覺影像,是一種無需人為直接參與 的擬像,而這種現實世界的切面正是數位科技建構「虛擬真實」的基礎。 另一個巨大的衝擊是二十世紀科技產業的進展,現代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方式,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模式;你可以在電腦前即時地與全世界各 地聯繫,或是透過網路認識一些從未見面的「陌生」朋友。藝術,在科技時代也 必須進入了數位化的洪流,探索數位時代藝術的變化與可能。
  • 評論│eID、天網、亡者資料:失控的數位巨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爭議逾年的數位身分證(eID),終於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叫停,先立專法或修法後再說。長期在質疑聲浪中裝睡叫不醒的政府,這回在數位治理上總算有些遲來的回應。 喧鬧數年、耗費鉅資的eID,證明政府對人民數位自主權的不在乎,更演成資安鬧劇。即使中研院及各大學的電機、資安、法律學者連署反對,要求須解決隱私與資安破口。
  • 從「自經區」與中美貿易戰看臺灣的經濟困境
    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臺灣藍綠陣營近來針對是否應該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