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整合潮 臺商更應善用兩岸優惠政策

2021-02-15 臺商匯資訊

從區域經濟整合大格局來看,儘管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以來掀起「保護主義」、「反自由主義」浪潮,例如退出TPP,重簽「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USMCA)加入許多反自貿條款甚至「毒藥丸條款」(poison pill),但自由貿易仍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如果不能順應這個潮流,臺灣的經濟當然會受到衝擊,包括出口商品因不能免稅而降低競爭力。

2018年3月9日,智利等11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新華社)

過去幾年,國際多邊自貿區已簽署並運作的CPTPP,臺灣未能加入。目前緊鑼密鼓的RCEP,臺灣也不是發起者,而這兩者對新會員的加入均採「共識決」。RCEP主要成員有大陸,如果兩岸關係不能和諧,加入機會渺茫。CPTPP雖無大陸,但成員敢出面力挺臺灣者恐亦不多見。

紐西蘭與新加坡是屬於2個特例,僅在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就與臺灣完成雙邊協議,但自此之後,就再沒有國家與臺灣談成貿易協議。換言之「先兩岸,後國際」要比「先國際,後兩岸」,容易達成。

也因此近期兩岸ECFA備受討論。包含是否有「10年大限」與可能衝擊。對此認為兩岸ECFA並無「10年大限」,雖說WTO諒解備忘錄第24條規定,會員雙方在簽署「架構」協議後,應在「合理期限」完成FTA實質內容;補充說明中也將「合理期限」訂為10年,但實際無硬性規定。例如大陸與澳洲FTA就談了12年才完成。

而截至目前,大陸並未發出ECFA終止通知給臺灣,臺灣也無發出終止通知大陸。

但ECFA若真的終止,對列入「早期收穫清單」免關稅的產品影響很大,特別是石化、機械、紡織等產業,這些產品原本關稅稅率從最低2%(丙烯)到最高35%(電熨鬥)都有。一旦終止將恢復原稅率被吞噬利潤,將可能喪失大陸市場,甚至被迫得到大陸設廠或赴東南亞設廠再出口至大陸。

舉例來說,就有朋友在臺灣生產「其他印刷油墨」出口至大陸、每年規模約3億元,如果因為沒了ECFA恢復到原本稅率的話,換算要多繳每年1980萬元關稅,競爭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此外,加上若是RCEP生效後,臺灣產品可能進一步在大陸市場喪失競爭力,並形成「投資移轉效果」,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近年眾多臺商到大陸設廠如臺塑;烽聯到越南設廠,都是受此效果影響。

甚至可以想像,臺灣與南韓出口大陸的產品超過70%是一樣的,如果南韓出口大陸產品能享零關稅與通關便捷優惠,臺灣出口卻要面對高關稅,臺灣如何在大陸市場與南韓競爭?

因此,臺灣當務之急不應只是想持續ECFA,更要把服貿生效及貨貿完成,一方面符合WTO簽署架構協議及自貿協議的慣例,另一方可放大格局,才能與他國協商經濟合作協議,為參加CPTPP及RCEP做好準備,臺灣才有機會走向世界,避免被邊緣化。

至於在核心競爭力上,政府應如何輔導臺商重建全球產業鏈?若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且長鏈產業,建議回臺建立基地,只是政府方面需做好配套,包括水電、土地供應、技術教育培訓人才。

如果是以歐美市場為主且關稅稅率較高者,應朝向供應鏈在地化、長鏈改為短鏈,並適當規畫符合原產地規範,又或運用「中歐班列」縮減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

而勞力密集產業則包含思考佈局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同時政府應協助業者調查產業需求,集合主要供應鏈業者及金融業者,加上生活配套包括學校、醫院等,以團隊方式交涉談判;同時可依產業類別對申請原產地證明者收一定比例成立基金,並對弱勢受影響產業補助。

面對全球多變的經營環境,臺商應該沈澱下來,好好靜思未來發展方向,若維持原有營運模式,應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分散風險;若有可能數位轉型,發展新型產業,則需培養高科技人才,並要尋求諮詢顧問,同時善用兩岸各自推出的優惠政策,如此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點個「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RCEP磁吸 臺商增投大陸東協
    有臺商坦言,在拜登勝選有望緩和中美關稅、貿易戰,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定,原本臺灣政府鼓勵臺商返臺投資政策勢必會大打折扣
  • 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
    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大陸的發展機遇、在大陸臺胞臺企的發展,有力拉動島內經濟發展,增進了臺灣同胞福祉。兩岸同胞加強合作,臺灣經濟才有更好前景,臺灣同胞才能更多獲益受惠。   朱鳳蓮介紹,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2020年兩岸經貿往來總體穩中有進。
  • 觀察│區域經濟整合洗牌 臺灣須找對策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主要修訂重點有三:第一是納入操縱匯率的條款;第二是加強對於邊界管制,以抑制非法移民及走私;第三則是大幅修改汽車產業的原產地規定,美國除了主張NAFTA生效已久,所以應納入一些新產品(例如汽車電子)的規定,也主張提高在NAFTA區域內製造價值百分比,甚至主張直接明訂在美國製造價值百分比。上述議題都非常具有爭議性,而使談判陷入僵局。
  • ——溫州臺商科技產業園動工
    項目分為臺企總部經濟及企業研發區、科技生產區、綜合配套區等3部分,重點引進臺灣高新科技、智能智造、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領域的知名企業、區域總部項目和臺灣高層次人才及臺灣青年創業項目。   作為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的標杆項目,園區建成後將發揮集群效應整合上下遊產業鏈,打造浙江省首個臺商科技產業集聚發展新樣板,實踐「民資+臺智」臺商溫商融合發展新模式。
  • 從「惠臺31條」到新「惠臺26條」 看兩岸的融合發展
    (新華社圖片)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發展過程中,中共中央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逐步提出了融合發展理念與主張,而且使其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從起初強調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擴充為兩岸整體融合發展,從強調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轉變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再提升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 越南關稅優惠 臺商:大家都回來了
    近來臺越間往來密切,航空市場看好,越南第一家廉價航空公司越捷航空,6月18日起不但臺北飛胡志明市從每天一班增為每天兩班;還將開設臺南—胡志明線
  • 關注│臺商兩岸資金直通 有譜
    想把中國大陸的錢「搬」回臺灣的選擇增加了,大陸最近開放外資經常性項目下人民幣所得可原幣別直接匯出境外,不必先換成美元,法人與自然人均適用,在大陸有子、分行據點的多家臺資銀行與外銀陸續上線,方便大陸臺商與個人資金兩岸直通
  • 臺商│簡廷在:澳門10年蛻變 可供臺灣借鏡
    特派記者賴錦宏/攝影 創造上海迪士尼樂園城堡傳奇、澳門威尼斯人藝術造景的珠海豪門國際集團董事長簡廷在表示,澳門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扶持發展觀光旅遊業的路徑,可以提供臺灣借鏡。而臺商也應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臺澳企業家進一步融合,發展臺商第二春。
  • 【臺客新知】兩岸租稅協議 - 臺客、企業必讀! (上篇)
    兩岸租稅協議係參照雙方目前已生效的租稅協定,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稅約範本及聯合國(UN)稅約範本為藍本,考量雙方稅法規定、經貿往來情況及租稅政策等因素,本於平等互惠原則,就跨境活動產生的各類所得,商訂合宜的減免稅措施,以避免雙重課稅,保障企業合理租稅權益,進而提升臺商競爭力及改善臺灣投資環境,同時商訂雙方稅務合作範圍,以解決租稅爭議及維護租稅公平。
  • 觀察│資金匯回享租稅優惠?租稅特赦?
    政府利用世界經貿情勢詭譎多變的機會,適時對臺商釋出善意,應可為大家所認同與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政府發心想做一件對的事情,卻不必然表示政府所用的方法一定會是對的,該資金專法的訂定即是一例。由於專戶資金最少五年不能任意提用,且不準購買不動產,故應不至於對股匯巿與房價造成異常的幹擾與衝擊。 檢視臺灣這幾年經濟發展困境,工商界普遍認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再加缺人才等「五缺」問題最嚴重,從未有擔心資金的不足者。
  • 蔡英文:現在是進場臺灣好機會│聯合報臺商版1014曬新聞
    政治大學教授殷乃平也說,臺商若自大陸回臺投資,因為沒有高關稅制裁,的確有一些好處,但境內投資環境對臺商來說,必須更為友善;也就是說,臺商要回來投資,至少要保證不缺水、缺電。且臺商自大陸回臺投資,也有額外成本,臺灣有無提供租稅優惠也是關鍵。3.返鄉投票 臺商協會擬爭取優惠機票
  • 從「自經區」與中美貿易戰看臺灣的經濟困境
    2006年時任行政管理機構副負責人的蔡英文表示,「自由貿易港區」是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環。由於「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的確對臺灣的經濟做出貢獻,馬英九上臺後乃於2014年提出「自由貿易港區」升級版,即「自由經濟示範區」。由此可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構想,有其一貫的脈絡可循。
  • 紫金山峰會|蕭萬長籲大陸:提供臺商比照內資企業待遇
    特派記者林則宏/攝影 前副總統蕭萬長6日在南京提出,兩岸產業的融合應建立「兩岸企業共同體」意識。他呼籲大陸方面,在政策上,不再區分臺資或內資,讓臺資企業的待遇能比照內資企業,以體現兩岸企業共同體的合作意識。
  • 歹年冬 臺商先求活再發展
    還好,大陸臺商是我經貿的最大支柱,它佔我外銷總額的45%,每年為臺灣創造了一千億美元的順差,這些一生「逐市場水草」的族群,本著「風吹柳動,不見柳折」的硬頸精神,為兩岸締造經濟奇蹟。然而,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卻讓世界供應兩鏈中斷,復工復產及復單備極辛苦,客戶賴帳、拖帳時有所聞,致現金周轉出現危機,稍不小心就被拖累而連鎖倒閉,真有「非戰之罪」之嘆。
  • 聯合報臺商版0503午間曬新聞
    中新社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天上午飛往上海,晚間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會面,俞正聲指出,兩岸長期的認知差距都需要時間化解,要有耐心,但是前提是「一個中國」;朱立倫則表示,兩岸要「求同尊異」,「我們要同理心看待兩岸關係中不一樣的聲音」,相信透過新世代的交流,就可逐步化解兩岸心理障礙。
  • 聯合報臺商版1104曬新聞
    3.新聞幕後∕馬習會提前曝光 總統府深夜應變馬英九總統七日將赴新加坡與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馬習會」。據了解,兩岸原打算同時於今天宣布此重大訊息,卻疑因須先向國會報告而提前曝光,也讓昨夜總統府上下忙翻,緊急因應企盼能搶回主導權。
  • 臺商情報│東莞臺商撤退潮? 「沒有一半那麼多」
    不過郭山輝認為,即使是三分之一,仍是相當驚人的數字,可見臺商在大陸正面臨很大困境。 郭山輝說,廣大臺商正面臨轉型升級或「打包止血」的抉擇,心情與投資都處於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的狀態。臺商想離開但捨不得,想留下來但大陸投資環境又不比東南亞有競爭力,轉型升級也需要時間醞釀,這種矛盾徬徨的狀態,需兩岸政府提供大量政策,讓大家吃下定心丸。
  • 若幹臺灣人關於ECFA的推演 你更贊成哪一個?
    林富男認為,終止ECFA將導致兩岸陷入雙輸的局面。從經濟層面上看,協議終止將導致兩岸的紡織、機械、化工、農牧等關稅優惠產品失去價格競爭力,減損兩岸貿易的熱絡程度。尤其於新冠疫情打擊下,產業界已是非死即傷,若再做出終止ECFA決定損害兩岸經濟,會是不妥的選擇。再從政治層面上看,終止協議屬於懲罰性的舉措,意在對臺灣「獨派」意識的施壓。
  • 聯合報臺商版0116午間曬新聞
    邱順天認為,政府應該建立完整的生產履歷,「往後只要禽類有狀況,就能查出問題來源,而不是等到疫情嚴重,再全面撲殺」,目前的做法對畜牧、屠宰業者都不公平。邱順天建議政府應強力推動室內養殖,臺灣盛行開放式飼養,「推動室內養殖,可避免業者每年到冬季就擔心、害怕。」 2.馬總統:王必成維繫正派辦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