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華期間於1907年建立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中長鐵路局接管,改名為「中長鐵路大連科學研究所」。1949年3月移交給大連大學,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50年9月改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1952年歸屬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1954年6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1961年12月,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
歷任所長
現任領導
回憶錄
在大化所工作的日子裡——侯祥麟20世紀五六十年代,清華大學院系調整,石油管理總局與清華大學協商,決定停辦燃料研究室,把專職科研人員調往中國科學院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的前身是日本人留下的一個研究機構(原屬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據說曾是東亞條件最好的煉油科研所。解放後,東北工業部起初在長春成立了一個東北科學研究所,並在日本人留下的這個科研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大連分所。不久,東北研究所和大連分所分別改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
我屬於燃料工業部,應當去大連,但當時我剛接手民盟清華區分部的工作時間不長,組織不想讓我走,我也很想進一步把這項工作做好,曾想能不能不去大連呢?後來,時任石油管理總局副局長的劉放對我說,這是組織調動。我也就二話沒說,去了大連。我是12月份去的,作為燃料工業部派出的代表,負責組織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的煉油科研工作。從清華燃料研究室過來的還有楊廉平、鄭世耀等十幾位同志。
石油管理總局曾於1950年開始在北京籌備成立石油研究所,由陳慶寧負責籌備工作,當時安排了一些大學畢業生過來工作。但這個所一無地盤,二無實驗室和辦公室,總局與中國科學院協商,決定派朱惟雄、惠曉霞、葉祖衡、梁國培、虞鴻範、韓長寧、李昌齡等幾位大學畢業生去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帶隊負責人是梁國培。他們一到那裡,很快就開始了研究試驗工作。後來,因國家財政困難,在北京籌建石油研究所的工作就此停止。所以,1951年陳慶寧也從石油管理總局到大連去了。既然北京建所已不可能,石油管理總局為了加強大連的科研力量,又從玉門石油管理局調去範希孟、盧明道、嚴可居、閭丘禔均等一批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在我去之前,範希孟研究員作為石油管理總局的代表,負責組織在大連進行煉油科研工作。1951年分配到石油管理總局的大學畢業生張壽增、施焯善、華慧珍等也去了大連。
那時的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真是人才濟濟。石油管理總局把科技人才儲備在那裡,在科研工作中進行培養和鍛鍊,為將來燃料工業部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打下了基礎。
我到大連後,去大連市委組織部報到。組織部的同志很高興有個做民主黨派工作的地下黨員到那裡工作,就把我轉給統戰部。時任統戰部部長的張志誠很歡迎我,同我商討如何團結進步人士、發展民主黨派。因此,我在那裡也搞了一些統戰工作,在研究所發展了一些民盟盟員,成立了組織。
張大煜(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時,他也是首批學部委員)所長很歡迎我的到來。所裡有個高級汽油研究室,室主任叫彭少逸(後來是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正要隨中國科學院的代表團訪問蘇聯,張大煜就讓我代理室主任。我的正式職務是石油管理總局代表,也兼研究員和室主任。
在高級汽油研究室,我帶來一個項目,原是李範一提出來的,叫懸浮催化裂化,即在加熱爐的爐管裡直接放催化劑,與進料混合,在加熱過程中進行反應,不另設反應器。我籌備了很久,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爐管,我又調到瀋陽工作,因此,這個項目沒有正式開展起來。
解放初期,中國科學院很重視應用研究,重視科研成果的工業化。當時,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搞出了一些工業應用的成果。張大煜所長也很重視科研成果工業化,所以這個所搞的許多項目後來都用上了,出了一些工業應用的成果,其中一個項目是從直鏈烷烴通過催化劑脫氫,把正庚烷環化製成甲苯。甲苯是做TNT炸藥的原料,原先主要從煉焦爐的煤焦油裡提煉。那時,中國科學院有位管軍工項目的同志錢志道(學部委員),他對此很感興趣。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仍在進行,前線需要大量炸藥,苯來源緊缺,錢志道因此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同我商量如何搞工業生產。我說石油六廠用水煤氣合成出來的油,都是直鏈烷烴,用七碳烴做環化原料很好,可以在那裡搞甲苯工業化生產。因為設備基本都是成熟的,安裝、調試、開工,施工很快,順利投入運轉。1954年,一套年產2000噸甲苯的裝置就全部建成了。這是我們自己研究開發、設計建立的第一套工業裝置,其增強了我們自己研究設計、自己開發建設工業裝置的信心。
在大連所開展的研究項目還有原油評價、原油脫鹽脫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尿素脫蠟、石油加工流程研究及催化劑(如磷酸疊合催化劑)、費託法水煤氣合成及催化劑、煤和油頁巖低溫乾餾、煤焦油加氫、頁巖油加氫、潤滑油添加劑、餾分油和氣體分析、石油產品規格的制定等。一些項目經過進一步研究,後來在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也為20世紀60年代「五朵金花」煉油技術的成功開發,打下了一些很好的基礎。
應該說,那時大連所一方面為煉油科技事業做了一些開拓工作,另一方面培養了煉油科技隊伍,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等搞費託法合成,陳慶寧搞脫鹽脫水,陳慶寧還與嚴可居、張壽增等搞原油評價和尿素脫蠟,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燮賢一直搞煉油催化劑研究,閭丘禔均搞潤滑油及添加劑研究。至於催化重整及鉑重整催化劑研究,彭少逸、蕭光琰、郭燮賢等都是主力。這些人後來分別成為大連石油工業研究所和石油科學研究院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
1949年,世界上第一套固定床單鉑催化重整裝置在美國問世。應用這種工藝可生產芳烴和高辛烷值汽油。1950年,旅美科學家蕭光琰回國,帶回一些煉油科技資料,其中就包括鉑重整催化劑製備的材料。當時世界上都在搞鉑重整,蕭光琰建議開展鉑重整催化劑研究,大連所已經在搞鉬重整,因此對搞鉑重整,有些人持不同意見。因為中國鉬多鉑少,鉬的價格便宜,而鉑很昂貴,需要進口。從工藝上來說,鉬重整水平低,鉬的產品收率也低,我贊成搞鉑重整。經過多次討論,終於確定了搞鉑重整項目。在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實驗室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後來,北京石油煉製研究所籌建處成立後,接著進行鉑重整中間放大試驗,也很成功。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建成了大型工業生產裝置,成為「五朵金花」新技術之一。
當時中國科學院鼓勵搞科研成果工業化應用的研究,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都作出了一些在工業上得到應用的成果。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院長、物理學家嚴濟慈對兩所的工作很欣賞,曾於1953年下半年組織人員總結兩所的經驗,探討科學研究工作如何密切聯繫生產實際以及怎樣實現科研成果工業化轉化。
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後來兩易其名,1954年更名為大連石油研究所,後來改名為現在的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歷史沿革
1968年1月劃歸國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為國防科委1616所。1970年回歸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建所60年以來,大連化物所曾先後分出了三個研究所,即1958年分建的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現名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1971年在湖北襄樊組建七機部42所(後改名航天科技集團42所,現名襄樊航天化學動力總公司)。
大連化物所先後向國家有關部門和中科院及兄弟院所等輸送了一批領導幹部。如,白介夫(曾任職務(下同):北京市副市長、政協主席),王建業(國防科工委後勤部部長),張存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王煥宇(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局長),顧以健(中科院瀋陽分院副院長、中科院秘書長),李海(中科院化學部副主任),王曉鳴(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長),朱清時(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楊柏齡(中科院副院長),鄧麥村(現任中科院秘書長),張振武(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王弘立(中科院蘭州化物所所長),劉靜宜(中科院環化所所長),沈家祥(北京集才藥物所所長),黃向陽(現任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局長),趙亞平(大連市副市長、人大常委副主任、大連大學校長),洪祖培(大連市科委副主任、大連大學副校長),張濤(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包信和(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等。此外,向兄弟單位輸送約800多名科技人員。
免責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石化行業走出去聯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聯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石化行業走出去聯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化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