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是綜合的藝術,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如何探索舞蹈藝術的傳播和普及,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命題。
12月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藝術對談,活動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嘉賓,共同探討舞蹈藝術在舞臺之上和舞臺之下的呈現和傳播方式,以及在當前大眾多元觀演模式下,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在劇場舞臺感悟離合悲歡
被稱作「藝術之母」的舞蹈從其起源時,就承載著以肢體動作傳遞和表達人類情感的特質。當法國路易十四正式確立起芭蕾舞的審美範式,當中國的唐玄宗以霓裳羽衣舞表達出古人的精神嚮往,舞蹈早已從「自娛」到「娛人」。無論是芭蕾舞的典雅、古典舞的規範、民間舞的灑脫,亦或是現代舞的不羈,乃至充滿街頭元素的街舞,觀眾都已習慣在鏡框式劇場舞臺的方寸之間感悟離合悲歡、喜怒哀樂。
二十世紀中葉,「舞蹈劇場」概念的形成讓舞蹈的表現手段在肢體動作基礎上,有了更多綜合的可能性。儘管如此,在傳統的思維裡,大眾依然將劇場舞臺認定為欣賞舞蹈藝術欣賞的最佳方式,這也決定了從過去到現在,大部分舞蹈創作或表演,都是以劇場的視角為出發點。
電視作為「第二舞臺」正成為舞蹈靠近大眾的新形式
從古至今,舞蹈的表達形式、功能以及表演空間一直在演變。那麼,在當今如何使舞蹈藝術與大眾銜接、讓大眾學會欣賞和接受專業性較強的舞蹈,則成為舞蹈藝術推廣的一項重要議題。隨著電視傳媒影響力的擴大,電視節目這種全方位、立體的傳播形式帶著先進的視聽技術而來,為舞蹈藝術的展示和推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循著這一思路,湖南衛視播出的《舞蹈風暴》第二季作為當下電視節目融合舞蹈藝術進行普及推廣的典型代表,成為現場嘉賓們深度研討的素材藍本。在表現形式上,節目匯聚了國內外眾多頂級青年舞者,以舞蹈藝術為核心,突破舞種與文化界限,打破了高雅藝術與大眾藝術的壁壘,為大眾呈現一場舞蹈盛宴,也為小眾藝術的大眾化傳播開闢新途徑。在方法論上,以視聽語言為載體,通過高科技化的呈現讓現代舞、古典舞、芭蕾舞等建立、豐富了大眾的舞蹈、身體美學認知。
探討舞蹈藝術的多元融合
此次活動既邀請了北京舞蹈學院教師張昊客串主持人,也邀請了國內眾多文藝工作者和電視工作者作為嘉賓:有作家楊好,有湖南衛視金牌製作人、導演洪嘯,還有著名編舞家、視覺藝術家、導演沈偉,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譚元元,國內全滿貫、首位國際六項舞蹈大獎獲得者黎星,青年舞蹈家華宵一、李昂等。
這些在國內外成績斐然的文化、舞蹈行業嘉賓從「舞臺意味著什麼」這一命題出發,以電視節目《舞蹈風暴》第二季的內容呈現與創新技術為例,結合自身舞臺經驗與感悟展開對話。沈偉向大眾闡述了舞蹈藝術作為無國界的語言如何進行跨文化的創作與探索;譚元元探討了如何以西方的舞蹈語言重塑身體與美學,如何將芭蕾之美貫通於身心,傳達給觀眾;黎星分享了青年藝術家的舞蹈劇場之路,以編導視角結合電視節目的呈現方式進行新探索;華宵一通過自身對於電視節目和傳統劇場的差異化感受,提出了將古典舞與現代技術手段融合的思考;李昂分享了當代街舞舞者的藝術探索現狀,以及近距離和各舞種藝術碰撞的體驗;洪嘯分析了綜藝節目如何引導大眾感知審美的多樣性,提升大眾對於美的分辨層次,並向大眾談到《舞蹈風暴》第二季設計初衷——讓舞蹈藝術突破邊界、擁抱大眾;楊好從舞蹈愛好者和觀眾視角出發探討舞蹈藝術的創造性、美學價值與生命體驗。
(圖為活動現場,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