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韓國時尚在中國走進困局。早先年的熱門詞彙「韓版」早就被中國消費者拋在腦後,原先擁有大批擁躉的幾個韓國品牌與一部分韓劇、韓流一起,慢慢只在記憶中存留。
韓國時尚在中國走進困局。早先年的熱門詞彙「韓版」早就被中國消費者拋在腦後,原先擁有大批擁躉的幾個韓國品牌與一部分韓劇、韓流一起,慢慢只在記憶中存留。
十多年時間,韓國時尚在中國從興盛走到衰敗,背後成因更在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
曾經「橫著走」的韓國時尚
資深服裝設計師雨辰(化名),2004年服裝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本土處於上升期的服裝品牌工作,兩年後,他開始跟隨設計團隊去韓國看市場。2006年的韓國時尚業在國人看來非常有吸引力,韓劇所呈現的城市風貌、衣著特點,都讓這個國度閃耀著浪漫、時尚的光環。
雨辰於2006年拍攝的韓國街景
東大門這類韓國服裝批發集散地的繁茂讓他非常驚訝,這裡通宵營業,好些店鋪請了中國銷售員,國人買貨沒有多少溝通障礙。
大量的中國商人在此搶貨,對,是搶,新款一到店就會被操著中國口音的批發商迅速買走,為了快速達成交易,他們甚至不看貨,也不講價,一大袋一大袋地裝好往國內運。早一點拿到衣服,早一點開賣,早一點賺錢,完全不需要擔心衣服在國內不好賣。
韓版、東大門等字樣,在國內代表著來快錢。
雨辰於2010年拍攝的韓國街景
設計師買樣衣一款買一件,雖然單件購買會貴些,但換算成幾百塊人民幣的售價依舊比歐美大牌有更高的性價比,而且,當地的市場商戶極多,可供挑選的款式豐富,好像怎麼都逛不完。
他們一行也會去商場看看韓國品牌,但並不喜歡當時國內很流行的百家好(BASIC HOUSE),原因是「感覺誰都能模仿,誰都能照著做」,更青睞少數韓國設計師品牌。
雨辰於2006年拍攝的韓國街景
「百家好風格」是那幾年另一個與韓版、東大門具有相似吸引力的關鍵詞。
2007年-2010年算是百家好在中國的全盛時期,每當國內商場在進行統一的促銷活動時,百家好專櫃的銷售人員總是會微笑地告訴你:「抱歉,我們不參加活動。」
但依然擋不住姑娘們在店內熱情挑選。
尹恩惠拍攝的百家好2010年冬季廣告
正值淘寶崛起的那幾年,品牌仿版在線上橫衝直撞,那時候很多消費者對購買「原單」貨並不會產生多少道德負擔,賣方亦是如此。百家好風格、百家好同款養活了一大批線上、線下商家,甚至有網店靠賣「百家好」原單起家並迅速發展成為員工達一百多人的大店。
2009年左右,淘寶銷售的百家好同款是專櫃售價的30%-50%,從外觀看與原版沒有多少區別。仿版的熱銷也促使百家好成為某種風格的代名詞。
休閒西裝是那些年該品牌的殺手鐧之一,米色、深灰、藏青,面料從全棉細帆布到條絨,外觀簡單,修身效果良好,偶爾有些款稍稍採用解構手法增添了設計感。一到秋天,姑娘們在論壇上特別喜歡討論百家好的西服。
除了休閒西服,寬鬆版的略微工裝風格外套和衛衣也是品牌一大特色,而且與歐美的街頭風格相比,「韓範」顯得更整潔,不那麼「垮」。
尹恩惠與金賢重拍攝的百家好 2010年冬季廣告
在院校工作的孫老師就曾喜歡購買百家好,「衣服版型很好,看起來寬鬆,其實穿上很合身很舒服「,孫老師回憶道。不過,她更多時候找代購,覺得商場零售價偏貴。
十多年前,百家好與其它韓國品牌售價差不多,衛衣500左右,長西服800左右,外套過千,相比歐美大牌便宜,但對比國內休閒品牌,則貴了不少。當然,那時候很少有人將這個韓國的休閒品牌與國內的休閒品牌相提並論,畢竟當大多本土休閒品牌喊著要時尚轉型卻還轉不過來時,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信心有限,國外的設計更香。
「取經」
國內設計師們在韓國逛街的頻次越來越高,一些行業組織也組團帶本土企業去「取經」。
俞東勝,南京市工商聯服裝商會秘書長,十多年前開始帶著南京企業去韓國,他曾任職的《服飾導報》與韓國某行業媒體有合作,能夠更深層次地接觸到品牌方和參與當地活動。
他帶的「韓國團」除了看市場這個慣例活動,還參加韓國獨立品牌展,以及由韓國合作方安排參觀LG、CULTURE CALL、RYAN、ELLE等服裝公司,與韓國設計師工作室進行交流也很受國內從業者的歡迎。
2012年俞東盛帶團去韓國時拍的街景
業內人士誰不想打造另一個百家好,或者另一個E∙LAND。
「像傳統的中國品牌一樣,韓國家族企業很多,但他們在用人、團隊建設方面更規範,在設計上也願意投入,但那時候中國很多企業在原創設計上不願意投入太多錢」,俞東盛說。
為原創花大價錢或者說花高價聘請設計總監,在十年前的國內火起來更像是附帶營銷價值的設計投資:
在面料或者工藝方面請日本專家有面子,設計則是邀請韓國設計師有面子。
2010年,將名字改成V.GRASS不久,該品牌就邀請「韓國資深設計總監成立上海工作室」。
也是那幾年,我在中國國際時裝周后臺採訪某品牌,出來接受採訪的除了形象代言人羅志祥,還有他們特邀的韓國企劃總監,一位長得略像林保怡的男士,穿得像韓劇男主,形象上很有說服力。他向我解釋了商品企劃這個彼時在本土還有些陌生的概念。這更像是將市場部與設計部的工作合二為一,在設計師開發新一季產品前,做一個非常理性的貨品計劃。
韓國時尚在中國瘋狂輸出,也吸引韓國設計師開始在上海落地建工作室。2012年,俞東勝帶的「商務團」在上海參觀完某韓國設計工作室之後,有公司立刻籤了50萬人民幣的合同。今天看起來這個數字不高,但要知道那一年在非服裝產業核心城市的品牌,用50萬可以請5名服裝設計師幹1年。
疲態
2006年第一次去韓國感慨當地服裝業發達的雨辰,也看到了首爾漂亮大樓背後的破敗景象,這讓他略吃驚:「那時候夜裡還見到有人在市區的街邊小便,感覺有些繁華是表面文章」。
之後六年每年都要去韓國逛街的他,在2012年開始改道歐洲,韓國則成了公司裡新人的逛街地。
設計老手更容易嗅到市場風向的一絲絲變化,儘管韓流依舊在中國市場風行。
雨辰於2010年拍攝的韓國街景
天津女孩大果高考失利後,在2012年選擇去韓國留學。這個決定多少受到了韓流的影響。她小時候常常看韓劇,《天橋風雲》裡的造型讓她記憶尤新,「那時候說韓劇裡的造型是時尚標杆也不為過」,剛好她對時尚感興趣,於是選擇去慶熙大學念服裝設計。
但讀到大三,她開始覺得自己就是很普通的出來上了個大學,沒覺得這個國家的時尚業有多麼強的優勢。
同樣是這一年,我在任職的《服飾導報》發表了《BASIC HOUSE怎麼了》的文章。這個從2004年進入中國並迅速發展的韓國品牌,也成為第一個在國內顯露疲態的韓國熱門大牌。
零售價略有下降,也開始打折了。
當年報紙截圖
當時我在西祠胡同發起來了一項消費調查,大多數網友的評價是性價比不高,另外,設計沒有進步和款式「爛大街」的說法也頗受認同。有一位曾經喜歡買百家好的網友說,改成買國內品牌拉夏貝爾了。
今年已經宣布倒閉的拉夏貝爾,在2012年正是上升期,店鋪的裝修讓你分不清這是哪國品牌,看起來很時髦,衣服也帶有韓流的影子,但款式更多,更接近快時尚的產品豐富度,價格相比韓國品牌便宜不少,折扣起來很瘋狂。業內總結,國內品牌開啟了"一流店鋪裝修,二流服裝,三流價格」的模式。
雨辰說的那句「百家好太容易被模仿」,似乎也預示了它將以何種面貌被淘汰。
根據當時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統計報表顯示,百家好在2010、2011、2012年只有1月份進入銷售前十榜單,2011年1月排第三,月銷售額520.7萬,2012年1月滑至第八,月銷售額422.9萬。2011年在南京多個商場樓層排名前五,到2012年,則常常看不到它的名字。很多城市的商場排名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衰敗
中國時尚業變天了。
2013年9月,中國設計師集合店棟梁參與了Design By Shanghai在倫敦時裝周的海外推廣項目,帶去了五位中國設計師在倫敦展示,2014年,棟梁開始在上海時裝周舉辦「棟梁一日」專場活動,本土獨立設計師在國內市場冒頭。
獨立設計師冒頭預示著市場已經逐漸向本土原創傾斜,業內更關注的行業信息和流行風向轉向了歐美,爭做中國的H&M、ZARA成為大型商業體系的目標。
在中國的韓國時尚開始走向衰敗。
在中國熱銷的韓國品牌顯然不只有百家好,同公司旗下更側重OL風格的Mind Bridge後來居上,在一段時間內接替了百家好的位置。韓國知名的衣戀系下諸多品牌E∙LAND、TEENIE WEENIE、ROEM、SPAO、PRICH等也都曾佔據國內市場的不小份額,但其發展、落下都很像曾經的百家好。風格過於穩定,缺乏進步,容易被模仿。
2017年,在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發布的十大商場銷售排名中,偶爾能擠進前十的韓國品牌只剩下TEENIE WEENIE。其它除了ONLY,多數時候都是「根紅苗正」的中國品牌。而2017年的TEENIE WEENIE,已經被V.GRASS於2016年花57億人民幣現金收購。
從V.GRASS在品牌介紹中打出特邀韓國設計師在上海建立工作室,到收購韓國知名品牌,不過6年時間。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
曾在服裝行業媒體工作的小鄒,在2016年開始成為專業的韓國代購,每個月都要飛韓國採買。不過,韓國本土服裝並不是她代購的主要商品,韓國美妝、在韓國採購歐美奢侈品佔比更多。在她幾年接觸下來,感覺韓國的時尚幾乎沒有多少變化,基本分為兩種風格,她將其中一類形容為「高級淘寶風」,有點像名媛風進階版,也就是韓國上班族真實的穿衣風格,另一種類似於品牌MLB,像「升級版真維斯」。
「韓國風潮在中國還是有相當廣的接受度,只不過現在的消費者不盲目了,有人喜歡潮牌,有人喜歡日式,有人喜歡歐美風,各有所愛,而且,國產品牌在近幾年性價比更高」,小鄒說。
曾在韓國學服裝設計,現在成為了化妝師的大果認為,韓國人的審美普遍挺好,但有些中規中矩,「中國現在不像以前那樣仰視韓國時尚了。其實韓國時尚說不上衰敗,只是中國時尚更強, 也更多元化了 」。
她在韓國服裝公司實習時,深刻感受到當地女性對於體重、服裝、妝容的挑剔,在韓國,服裝搭配、化妝造型是一個整體,於是畢業後留在韓國繼續學了一段時間的化妝和半永久技術。2018年她回到天津加入朋友開的化妝工作室,儘管此時韓國時尚品牌慢慢脫離中國的核心潮流圈,但是韓國乾淨、清爽、減齡的妝面依舊受國人歡迎。
警惕
韓國時尚在中國真的衰敗了嗎?
或許更像小鄒和大果說的,韓國時尚本身並沒有退步,只是我們發展得太快了。
獨立設計師王晨光仍會關注一些韓國設計師品牌,他喜歡JUUN.J、Blindness這類與傳統「韓範」有較大差異的年輕品牌。
「這些品牌給我的感受是乾淨、學院氣又很生猛,但不缺乏精緻。中國大多數消費者關注的是韓國藝人和流行的穿搭風格,但這我與看到的一些韓國品牌有偏差。」
JUUN.J
Blindness
十多年前,我在觸韓國品牌並進行分析報導時就發現一個問題,韓國品牌的設計更像是歐美時尚的翻譯器,因為地域審美的差異性,當年的中國市場對歐美時尚的接受能力有限,但韓國品牌在設計上強大的商業把握能力,可以將歐美流行「翻譯」成本土語言,並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相鄰,加之韓國影視劇、藝人在中國的影響深遠,我們快速成為韓國時尚的擁躉,從消費者到業內都是如此。
但是,隨著國內服裝產業的崛起,中國品牌開始不需要韓國這個「翻譯器」了,自己就能「翻譯」,業內的「學習」轉向歐美時尚。
另外,隨著資訊的爆炸,消費群能輕易接受全世界的流行資訊。近20年的歐美時尚本身具有缺乏創造但多元、去階層化的特點,我們在近10年慢慢跟上這股潮流。
正如韓國娛樂業發達的商業體系,偶像的製造如流水線般精準,韓國的時尚產業亦是如此,商業程度之高像數學公式一般標準。但是當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精準似乎又變成一種阻礙。一個品牌,既需要市場的理性,又需要設計的創造和感性,當設計完完全全變成公式,那麼時尚就逐漸索然無味了。
而且,韓國時尚的輸出給國人留下更多印象的是風格,不是品牌,近十年,歐美對中國的時尚輸出則包括風格和品牌,許多中國消費者多少了解一些歐美奢侈品的歷史故事,都被「教育」會了,但恰恰近十年,這是韓國品牌缺乏的,沒有締造出強大的品牌故事,缺乏溢價能力,消費者們開始挑剔他們的衣服性價比差,但是,買Gucci logo衛衣的消費者卻不會用同等價格去做類比。品牌課修得不夠啊。
再回過頭來看中國時尚行業,同樣走上了極度商業化的道路。通過我們特有的網際網路優勢,大數據帶來的便捷,對流行的把握也越來越精準,在追求利益的道路更加短、平、快,什麼火做什麼,將設計核心拋到腦後,營銷的價值被哄抬,資本對創造力的影響越發深遠。
那我們會不會也走上韓國時尚的道路,最終被優勢吞噬?
希望不會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