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你不是神,你不能拯救誰,只能忠於自己

2020-12-16 心理諮詢師沫沫

文|沫沫

你可能不知道什麼叫邊緣性人格,但你一定聽說過瑪麗蓮·夢露。

夢露,榮獲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世界最佳女演員獎。童年悲慘,先後經歷了12次寄養,情史混亂,一周必看兩次心理醫生,36歲便香消玉損。

心理學家認為,夢露具有典型的邊緣性人格特徵:

情緒不穩定,害怕被拋棄,有社交恐懼,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容易把人妖魔化和神化。

邊緣性人格和你的生活很遠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普通人中大約有6%的人會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

因此,識別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並學會與之相處,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迫切需要。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的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對於那些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關係親密的人們來說,這本書能夠幫他們重獲新生。該書內容豐富詳實,指導人們理解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這些行為會對人們的親密關係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其他人面對這些行為時會如何反應,並且指導人們學會如何應對。

一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特徵:混亂,我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1、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者想像中被拋棄的可能性

很多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是缺乏關愛的,這種缺愛的體驗讓他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每一個孩童時期的心性成長,奠定了這一生的幸福與否。嬰孩時期以及少年時代裡缺失的,都會終其一生來尋找答案。

一個不幸的童年,會讓邊緣性人格患者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愛,很難和別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2、一種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主要特徵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與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分裂)

邊緣性人格者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無法忍受他人的前後不一、模稜兩可,也無法將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綜合在一起,穩定連續的去看待一個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一個人要麼好,要麼壞,沒有中間過渡的灰色地帶。

3、認同障礙:持續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他們缺乏對自己的基本認知,他們的自我形象充滿矛盾,他們經常感到內心空虛,感覺生活毫無意義,不管事業上有多麼成功,他們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除了有以上特徵,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會有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甚至會發生自殺行為。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容易感到空虛等。

二 改變認知: 你不是神,你拯救不了別人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邏輯是這樣的:看起來好像有問題,但這不是我的問題,因此絕對是你的問題。

對於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他們的防禦機制往往是持續不斷的指責和批評:這都是你的錯。

他們真正要的,不過是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關心。

有些與邊緣性人格者關係密切的成年人,會覺得自己似乎被對方的指責和批評洗了腦。

當我們常年和邊緣性人格患者相處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傳染」給我們,再加上非邊緣性人格者總會對邊緣性人格者的感覺和行動負責,結果導致邊緣性人格者的不良行為得到了強化。

非邊緣性人格者通常會做出英勇無畏的善舉,他們遏制內心的憤怒,忽視自己的需求,接受大部分人都無法忍受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寬恕同樣的傷害。

然而,你不是神,這不是你的責任,你誰都拯救不了。你的任務就是要接受現實。

三如果一定得面對邊緣性人格患者,你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邊緣性人格患者恰好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孩子,再或者是你不願意離開的愛人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1 從內心開始改變,照顧好自己

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相處的時候,人們總是想去改變他們。這其實只是一種幻想。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你自己。

不要認為邊緣性人格的行為是衝著你來的,無論他指責你什麼,你要知道,這都不是你的錯。照顧好自己,尋回你的生活,不管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如何貶損你,批評你,要鞏固自我認同感和自尊心。

2 認識你的處境,設置界限,磨鍊技巧

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相處,設置界限非常重要。

界限就像一枚雞蛋的蛋殼一樣,塑造出你的樣子,保護你,幫助你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當然你可以選擇忽略自己的個人界限,關鍵是你要覺得自己是有選擇權的。

健康的界限能幫你界定自己是誰,為你的生活帶來秩序感,讓你感到安全。

一些非邊緣性人格只相信放棄自己的所有需求,最終能感化他們所愛的邊緣性人格者。然而,這不是真的。

事實上,當你設置並維持個人界限時,你身邊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也會從中受益。因為您的表現,就是他們的行為榜樣。

一旦你設置了界限,一定要學會表達你的界限,要堅持,更要通過你能控制的事情來衡量你的成果。

3 制定安全計劃

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可能是非常恐怖的,甚至可能完全失去控制。當他們處於情緒激動的狀態下,不要指望他們能夠採取符合邏輯的行為。

從你自己最大的利益出發,不要用自己的憤怒去回應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

你可以圍繞憤怒設置個人界限,如果邊緣性人格者不想尋求幫助或者總是重複他們的行為,那麼,你可以決定,你想要什麼和不要什麼。

和邊緣性人格者相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付出很多,更需要做好自己。最後我想用貝蒂·戴維斯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系好你的安全帶,今晚的路不好走。

相關焦點

  • 忠於自己的內心,是女人另一種活法,婚姻不是唯一的宿命
    而大多數人會覺得活在人群中比較安逸,覺得別人怎麼活我就怎麼活,父母要我怎麼活就怎麼活,那你就真不能責怪世界對你不公,或者內心有不甘了,因為你從未為自己付出過努力,所以,也不必去羨慕那些在浪花中衝浪的女子,羨慕她們自由而豁達的靈魂。忠於自己或許沒有那麼的容易,但人生就這幾十年,如果可以忠於自己,也是極好的。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正面你的問題,我也需要愛和理解!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這本書的作者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用書中的知識和經驗,告訴很多人一個不被大眾熟悉的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詞很長時間不被大眾所了解,無數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種疾病存在。
  • 忠於自己,忠於內心
    2020年6月15日,我毅然決然地來到北京,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北漂生活。身邊有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還不如回家相親嫁人,過屬於這個年齡該過的生活。也有朋友建議我找份穩定點的工作,不要再來回到處折騰了。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大聲誦讀10句聖經經文 靠神的話語趕走內心恐懼
    每個人內心都有脆弱的一面,每個人心裡也都有不能得勝的恐懼,它就藏在心靈的一個角落,時不時探出頭來在人的神經上扎一下。再勇敢的人,也有他懼怕的東西。
  • 忠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體驗,開啟生命之光
    向外走得越遠,就離自已越來越遠,儘管那個自己還混跡於世,但那是個虛假的自己,一個連自己也不認識的自己。向內走得越深,就離自己越來越近,儘管向內行走需要穿越孤獨、越過欲望、放棄誘惑,但當抵達心的最深處時,自已就成了自己的神。如果你要了解外面的這個世界,首先必須向內去了解自己。如果一個人只是積累了一些外在世界的知識,而不了解自己內在的主觀世界,那麼他對整個世界的理解一定是片面和不真實的。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因他是邊緣性人格者,你就要忍受折磨嗎?
    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合著的這本《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提供了從甄別到應對的一系列系統的方法,這本歷時三年、收集了大量真實案例並加以分析的書條理清晰,真實可信。本書面向的讀者並非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而是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那些非邊緣型人格者。
  •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身不由己,希望你可以忠於自己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身不由己,希望你可以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靈魂,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有時候,我們會開始尋找那個遺失的自己,懷念青春年少時的輕狂和無憂。 有時候,我們會很後悔便責備曾經任性的自己,想如果沒有當初如今是不是更好。
  • 願你忠於自己,笑的認真,活的放肆,走也走的瀟灑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去思考,我是誰,我到哪裡去,我要怎麼活。當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內心真正的覺醒。忠於自己就是內在的一種信仰,是對自己想要生活的選擇。忠於自己,並不是時刻推翻自己的決定,而是可以為了內在的信念活出最好的自己,只有一個敢忠於自己的人,才是內心最為成熟的人,也是一束光,照亮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對自己好一點,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說出來,想哭的時候你就大聲的哭,想笑就放肆的笑,做最真實的自己,你要相信,經歷了風雨,彩虹可能會遲到,到永遠不會缺席。
  • 我不能臣服於內心的恐懼
    無奈之下我只能拖著我的行李箱去肯德基,買了一個漢堡坐在肯德基難過地邊哭邊改籤機票。12日早晨我又拖著行李箱坐地鐵回學校,在學校門口看到一個紅衣男子與早餐攤阿姨發生爭吵,爭吵過程中他踢翻早餐攤,隨後突然把早餐攤阿姨踹倒在地、拳打腳踢,我無法忍受這暴行,就立馬上去制止,但也遭到男子毆打,直至被他打斷兩顆牙,在此過程之中我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 想做一件真正忠於自己內心的事情,那麼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三、生命那就是一種緣,你刻意的去追求的東西也許終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燦爛反而會在你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每件事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說明還是沒到最後。晚安。四、真想帶你去見見以前的我,這樣你就知道,你的出現,究竟改變了怎麼樣的一個人。五、想做一件真正忠於自己內心的事情,那麼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 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
    馬可福音 10:27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什麼是「在人不能」?最簡單的真理是:人不能靠自己勝過罪惡,救自己脫離「罪」與「死」的捆綁。如同物質界的律,人不能往上一跳就飛上天空,因為受地心引力定律的制約。人永遠無法憑著自己突破罪與死的定律。「在人不能」似乎叫我們徹底絕望。不過,神能做成你我做不到的---他差遣獨生愛子耶穌降世,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又從死裡復活,使人脫離罪與死的律,不單使人得救,更叫人過得勝不犯罪、滿有豐盛恩典、充滿榮光的生活。
  • 《無問西東》忠於自己的內心只管心之所向,無問西東,你能做到嗎
    「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就不過這些日子,你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所希望你在意的東西。」影片以這句話開頭,也以這句話結尾,我們的青春正當時,但是我們在意的應該是什麼東西呢?只管忠於自己的內心,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 願你不舍晝夜,忠於自己
    習俗是一個傳承,但有時候就變成了道德的枷鎖,讓你無法自由地做自己,成長的代價就是你需要背負各種「恩情」,這種情甚至讓你一輩子都沒法還清。前段時間回娘家,原本只是想簡單地陪一下父母,不想弄得很複雜,但父母忠於祖輩留下的習俗,讓我為數不多的假期被「營業」填得滿滿的。
  • 懂得忠於自己的人,往往才會過得幸福
    不能說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因為長安居大不易而對生活低頭,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不能忘記,有時候要懂得忠於自己,這樣的人,往往才會過得幸福。什麼叫忠於自己?其實,人生有相當的選擇,看起來是顧全大局,但走下去才會發現,違心過頭,很難長久下去。人在工作中,其實也在尋求獲得感和成就感,但要是從事著自己所不喜歡的行業,就很難有這方面的感受和體會,以至於心生疲累。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解析3點如何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本書是著名一名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老師極力推薦的,還有另一本《與內心的小孩對話》本書獻給生活中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影響的孩子、年輕人和老人,以及拆解這種人心理的老師,他們見證、講述、分享了這些故事,尋找辦法,幫助更多人去應對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 《內向心理學》:忠於自我,內向的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自我探索:從自己的體驗出發,強調本質,傳達有意義、有深度、有素養的內容,做到言之有物。對於一個追求深度的內向者來說,與少數人進行真正的對話比粗淺地結識一群人更有價值,也更愉快。善於傾聽:從對方的言談中過濾出信息、立場與需求,更好地完成對話。安靜:以內心的安靜作為專注、放鬆、清醒以及忠於自我的基礎。
  • 電影推薦《超脫》———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它讓你焦躁,讓你惋惜,在故事的最後告訴你: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亨利,一位代課老師,為這所中學代幾周的課,這所問題學生充斥的可悲中學。總有些學生是社會的棄子,於是總要有所學校去接受這些棄子,於是可悲的學校便誕生了。學校的使命是賦予學生能力,指引學生方向,這一光榮的使命是教師和學校共同珍重的,即使是過分難辦的學生,他們也盡力拯救。
  • 心理諮詢不是打雞血,它不會提升你的境界只能讓你看到真實的自己
    斯科特派克很多人來心理諮詢的目的,不是為了看清真實的自己,而是要提升自己。我很膽小,諮詢之後就會變得很膽兒大。我害怕人際關係,諮詢之後我就變得和誰都能聊天,從不會尷尬,總有話題讓別人快樂高興。所以很多人接受諮詢的目的不是為了承認自己,而是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代表著我一直在否定自己,我此刻是不好的。我考上研究生了,我考上博士了,我才是最好的。我工作出色,我被領導重視,我被提升,那個我才是最好的。此刻的我膽小怕事,此刻的我遇事逃避,此刻的我社交恐懼,自己認為這些都是不對的。
  • 你越是不敢直面內心的恐懼,你就越焦慮!
    其實,有很多事情是這樣的,當你遇到一件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時,第一反應會是緊張、害怕,還會想到很多令自己感覺不好的畫面。而當靜下心去面對這些讓自己緊張的事情時,你便會鼓足勇氣,並想到很多辦法去應對它。即使這些方法未必有用,但總歸你會去嘗試解決它了,而不是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