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酸湯魚火鍋,酸酸辣辣就是我!圖/網絡
-風物君語-
貴州人的火鍋
才是餐桌上最包容的存在
▲ 重慶的毛肚火鍋,夏天吃的時候得光著膀子「散熱」。攝影/學文映像
重慶人吃毛肚火鍋,終於不用再像夏天那樣光著膀子;老北京的銅鍋涮羊肉,則成為了「欽定」的禦寒聖品;廣東人還不知道冬天在哪裡,四季如一地在室內室外「打邊爐」……
▲ 貴州的酸湯魚火鍋。 攝影/學文映像
當全國各地人民將火鍋擺上桌,貴州人的火鍋尤為特別——從形態上說,貴州火鍋不拘一格,兼有湯鍋、乾鍋和烙鍋等形式;從口味來講,也是清湯、酸湯和麻辣味並存;更別提火鍋的「靈魂伴侶」蘸水,出了滇、黔一帶幾乎再也見不到,極富地方特色。火鍋煮一切
在貴州人眼中,不管往火鍋裡下什麼都是合情合理的。
在黔東南北部的侗區,每年各個侗寨的清明節比春節都熱鬧——家家戶戶比賽似的炒菜、打粑粑,菜做好後挑到山上祭祖,之後隨地搭個灶,支一口大鐵鍋,各家菜挨個往裡倒,混合翻炒後,變成一鍋極具鄉野風情的「百味火鍋」。
▲ 黔東南,侗族人在室外將魚下入酸湯鍋中。圖/視覺中國
等到鍋中菜餚吃得差不多了,還可以再加湯,變成湯煮火鍋,隨時放入不同食材,豐儉由人,各憑喜好。這種看似原始的料理方式,模糊了乾鍋、烙鍋和湯鍋的界限——好吃就完事兒了!試想在山間野地,親朋好友、鄉裡鄉親一同圍在大鍋邊上,吃著火鍋說些家長裡短的小事,是一幅極具人間情味的畫面。
▲ 水城烙鍋。繪畫/林曦
到六盤水,水城烙鍋可謂「烙天烙地」。這種吃法據傳源自清朝官兵在外打仗的無奈之舉,挑幾塊瓦片或瓦罐底子,支起一團野外的篝火,將黔地特產的山珍野味放在「鍋」上烙。到今天,瓦片換成了中間凸起的黑砂烙鍋,食材也從海鮮禽畜、雞鴨牛羊、家野鮮蔬以至於包子、饅頭,「無所不烙」。山間、田野和海洋的風味,盡在一鍋之間。
▲ 水城烙鍋配菜,第一行依次為:臭豆腐、小海魚;第二行右為蘸水;第三行:冰粉、黃餈粑等。繪畫/林曦
而到與廣西交界的榕江、從江、黎平一帶,還有一種常人「聞之色變」的獨到食材——牛癟和羊癟。
▲ 新鮮牛癟。圖/視覺中國
牛癟、羊癟即是在牛羊胃中取出半消化的草來擠出的湯,加上膽汁一鍋煮沸。以前人捨不得宰牛,取活牛反芻時候嘴裡嚼的草,「牛口奪食」,更讓人望而卻步。現在改為宰牛宰羊時候從胃裡取出,擠出的湯汁做鍋底,加以花椒、辣椒,用來煮食羊肉和蔬菜。
▲ 貴州牛癟湯火鍋。圖/視覺中國
一鍋羊癟湯紅紅綠綠,細嗅則隱隱帶著清香,撈出羊肉,是最本真的自然風味。吃到一半添入各色時蔬,尤其是當地的野菜,本身帶有苦味,兩苦交疊,味道奇絕。而且吃火鍋時的羊癟湯半道上不會加水,只管熬,老饕們等到熬得剩個底兒,苦味更醇更香,這時候連佐餐的花生米、酸蘿蔔,甚至老酒喝著都是甜的!酸辣調一切
貴州飲食裡,酸和辣是火鍋的底色。
與同樣嗜酸的山西人不同,別的菜系中常用的醋,在貴州被遠拒門外。
▲ 酸湯魚火鍋。繪畫/林曦
貴州火鍋中的酸,主要源於當地古老的酸湯,湯分紅、白,白酸湯有面酸有米酸,紅酸湯用料則更豐,布依族的都勻四酸就有酸菜酸、蝦酸、香酸和糟辣酸,皆有獨到之處。
▲ 酸湯魚火鍋配菜,第一行依次為:糟辣椒、辣椒、木姜子;第二行:桄菜、折耳根、蘸水;第三行:鮮豆腐、生薑。繪畫/林曦
酸湯所制菜餚中又以凱裡的酸湯魚最為出名,酸湯火鍋的靈感便出自其中。古法多以白色的酸米湯為底,酸得醇厚自然,而紅酸湯用的是貴州本土的野生小西紅柿,當地人稱「毛辣角」,與當地出產的稻花鯉或鯰魚、草魚並花椒、辣椒等香料一同由冷煮沸。由此衍生出酸湯牛肉、酸筍魚、酸辣燙火鍋等類別,早已名揚全國。而貴州人的辣,也與以火鍋出名的川渝一帶不同。
▲ 貴州版辣子雞。如果連鍋端上桌,加湯涮菜就成了辣子雞火鍋。 攝影/學文映像
貴州火鍋的辣,多表現在香辣上,稍有青花椒之麻味,辣出了與重慶火鍋不一樣的風格,慣常混用遵義辣椒、花溪辣椒和大方皺皮椒,兼顧了辣度與香味,製成餈粑辣椒後作為火鍋底料,加上配菜後演化出毛肚、辣子雞、糟辣魚等火鍋品類。
貴州作為移民大省,不同時期從各地遷徙而來的移民也帶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與本土食材和食俗融合後,貴州的火鍋種類變得更加精彩紛呈——烏江魚、花江狗肉、花溪鵝、青椒童子雞、陽朗雞、辣子雞、老豬腳、雞絲豆花、圓子連渣鬧、油渣、一鍋香、牛羊肉雜、牛背筋等等,數不勝數。
▲ 遵義蝦子鎮,農戶在採摘和製作鮮辣椒。圖/ 視覺中國這些食材來到這片嗜酸嗜辣的土地上,不可避免地加入「酸辣大軍」之中。儘管有時候湯底只有清水,也逃不過一疊又酸又辣,還可能放了折耳根的蘸水;而對於貴州人來說,這疊蘸水裡,包含著火鍋的靈魂。
蘸水蘸一切
貴州人吃火鍋的時候,少不了蘸水。遇上性子急或肚子餓的食客,菜還沒下鍋呢,蘸水拌飯先呼呼兩碗下肚。▲ 糊辣椒麵,蘸水的靈魂之一。圖/ 視覺中國
無論是涮菜還是煮菜,蘸水的風味主要由湯決定——先是一小把辣椒鋪底作為「主調」,再伴以蔥花、薑末、醬油、食鹽等調味,最精髓的在於舀上一大勺鍋裡翻滾的湯汁,澆在碗裡將底料化開,吃什麼鍋就得放什麼湯。▲ 在鋪滿調料的碗裡,澆上一勺羊肉湯。 攝影/學文映像最為知名的酸湯魚火鍋,它的蘸水同時用了煮酸湯的熟青辣椒、擂成茸的擂椒、煳辣椒麵,最後用豆腐乳增加其黏稠度,豐滿酸湯蘸水的口感。入口前還得放幾片當地的「魚香菜」,當清涼的魚香菜遇上狂野的辣和徹骨的酸,口腔裡仿佛上演了一出盪氣迴腸的「冰火大戰」,全面衝擊著味覺感官。▲ 蒼翠欲滴的魚香菜,遇上火辣的貴州火鍋,就如同夏天裡的一抹清涼。 攝影/學文映像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配花江狗肉的蘸水:把切碎的「狗肉香葉」(野薄荷)混入煳辣椒麵、青花椒麵、姜米、蒜米之中,把菜籽油、豬油和狗油混制而成的香油燒熱,迅速澆到辣椒上,上桌時滿屋飄香,讓人垂涎欲滴。還有號稱「貴州第一蘸」的素辣椒蘸水,搭配名菜「金鉤掛玉牌」——清湯煮熟、形似金鉤的黃豆芽和切片如玉牌的白豆腐,原湯灌進不帶絲毫油葷的素辣椒蘸水中,豆芽和豆腐既可分別呈現口味,又有融合後的別樣清香,蘸水煳香不壓味,可謂三味合一。▲ 貴州人味蕾的初戀——折耳根。 攝影/學文映像
對於折耳根,貴州人更是有著如同初戀般的執念。拌上以煳辣椒為主的佐料,涼拌著就可端上桌;而將煳辣椒麵灑在切碎的折耳根上,澆上一勺湯,就成了直擊靈魂的折耳根蘸水。尤其在小吃裡用得多,豆腐果、洋芋粑、絲娃娃、狼牙土豆、豆腐圓子……全部都離不開這味特立獨行的食材,它與辣椒形影不離,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版的「貴州味道」。▲ 包夾著折耳根蘸水的豆腐果。圖/圖蟲·創意
貴州人對於蘸水的熱愛,大約可以套用姜文描述醋和餃子關係的一句話來概括——「我就是為了這疊蘸水,才來吃的這頓火鍋!」而且,在吃完貴州火鍋之後,風物君還要帶你大飽眼福!
自今日(2019年10月27日)開始,至10月29日,貴陽市國際山地旅遊聯盟總部B1,「2019貴州國際山地攝影大展」將全方位講述貴州山地的故事。
這次活動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和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聯合主辦,以「山地」為主題,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山地愛好者,一同發現美、記錄美。
- END -
文丨吳茂釗、葉吟嘯
編輯丨葉吟嘯
封圖 | 學文映像
📖
本文部分文字和繪圖來源於《地道風物·貴州》中
《無火鍋不貴州》 撰文/吳茂釗 繪圖/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