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父親因公犧牲,他中考前被診斷為白血病
萬幸!母親悉心照料,配型成功完成了骨髓移植
一場特殊的「重生一周歲慶生會」
兩年前,明奇從事公安工作的父親因公犧牲,一家人陷於悲痛中;去年中考前,15歲的明奇被診斷為白血病,接下來是漫長的化療和治療;去年12月6日,明奇在母親林莉悉心陪伴下在蘇州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今年9月18日,明奇回到了株洲。
12月5日晚,母子倆舉辦了「重生一周歲慶生會」,感謝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的熱心人。
老師和同學為他慶祝「重生一周歲」
明奇與老師、同學以及愛心人士合影留念
同學們看到明奇(戴口罩者)回來,都為他感到十分高興
5日晚上7點30分,天元區建寧實驗中學教室裡,一場溫馨的生日聚會準時開啟。這場「因為有您,我都挺好」慶生會的主角是「重生一周歲」的明奇。
明奇的初中老師以及40多位初中同學相聚在一起為他過生日。明奇母子和同學們一起通過手語舞蹈《感恩的心》表達對大家的感恩之情。大家邊唱《你笑起來真好看》邊玩遊戲,祝福明奇「重生」。
明奇說,自己患病後,父親生前所在的公安系統,自己學校的師生,都為他組織了募捐活動,「沒有你們伸出援手相救,我難以『重生』。」
「希望明奇早日返回校園。」天元區建寧實驗中學副校長張春嬌說,明奇和母親的抗癌故事讓她很感動。明奇向陽而生的積極能量,使得他生命如此美麗;明奇媽媽對生活從未抱怨,永遠是那麼樂觀和光鮮。
晚上8點多,大家齊唱生日快樂歌,分享生日蛋糕。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千言萬語化作『謝謝』兩個字。」林莉說,雖然她一直告訴自己,在兒子的生日會上不能流淚,但她還是沒有忍住,儘管只是講了一句話。
蘇州「戰友」發來視頻加油祝福
慶生會上,蘇州的「戰友」通過視頻為明奇送來了祝福。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仇惠英教授:一年前,明奇母子帶著厚厚的病例來到醫院,非常忐忑不安。化療和移植過程中,明奇經歷了很多痛苦和磨難,他堅強挺過來了,現在恢復得越來越好,希望明奇今後的生活越來越精彩,早日返回校園。
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老師沈雪洪(昔日白血病患者):你是一名初中生,我是一名老師。在蘇州,我們成了同病相憐的「戰友」。造化弄人,你嬌弱的身軀承受巨大疼痛;命運多舛,青春年少時卻遭遇狂風暴雨。在與疾病的抗爭中,你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豁達,越來越善良,越來越堅強。相信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中,這場磨難終將化作你未來璀璨人生的巨大財富。祝福你今生永遠心存喜樂,擁抱無限光明,成就未來傳奇。
蘇州陳霞愛心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霞(昔日白血病患者):祝陽光帥氣的明奇重生一歲生日快樂。社會各界無私奉獻和媽媽無私奉獻,給了你第二次生命,希望你在成長的路上感恩所有人。
化療期間,母子隔玻璃窗交流
據悉,去年11月25日,經過半年的前期治療和尋找合適的配型,明奇和媽媽來到了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這裡等待骨髓移植。明奇住進了醫院無菌艙,家屬禁止入內,病房裡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只有吃飯時間才能夠看到媽媽,而且是隔著一扇玻璃。
「媽媽在玻璃那頭,我在病房裡頭,我們只能通過電話聊天。」明奇說,連續多日的化療讓他分不清現實還是噩夢,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林莉說,兒子很堅強,雖然他很痛苦,但他會強忍悲傷,儼然一個十足的男子漢。「兒子多次安慰我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一起努力。」林莉哽咽道,實際上因為化療,兒子吃東西經常嘔吐,但他每次都會強忍住,實在忍不住才會吐出來。
去年12月6日,明奇進入醫院層流室準備接受骨髓移植手術。值得一提的是,和明奇匹配成功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是一名武漢市民。
躺在病房裡,明奇會用書本來打發時間和給自己加油鼓勁。
「媽媽曾經對我說,每個人的生命長度有限,但生命的寬度無限,要做一個溫暖且有責任的人。」明奇說,那段時間,除了媽媽,每天陪伴他的就是一些勵志書籍。
「一路走來,有那麼多幫助我的叔叔阿姨,我更應該好好地活下去,而且力所能及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溫暖身邊需要溫暖的人。」明奇說。
母親從職場精英變成全職媽媽
「為母則剛」用在林莉身上再合適不過。
林莉在我市從事教育事業20多年,此前是一家幼兒園的園長,前些年在神農城開了一家培訓機構。
「我要是垮掉了話,那整個家就沒了,明奇更沒有信心了。」林莉說,她不能在兒子面前展示出任何消極情緒,必須振作起來,樂觀面對。
從去年5月到今年9月,職場上風風火火的林莉按下了工作暫停鍵,從職場精英變成了全職媽媽,每天負責兒子的飲食起居。
為了湊錢,林莉毫不猶豫地賣掉了自己的住房。
在蘇州一年間,林莉先後搬了九次家。每一次搬家,林莉都化身「女漢子」,獨自搬運大包小包。一室一廳的房子,兒子住在臥室,林莉則在客廳里舖上一層墊子睡地鋪。每到一處新房,林莉會反覆擦洗地面,清潔房間,只為給兒子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
因為病情和吃藥,明奇胃口不斷變化,此前很少進廚房的林莉每天都會在廚房裡,給明奇準備一日三餐。
天蒙蒙亮,林莉就會到附近的農貿市場選購最新鮮的食材,然後扎進廚房裡,通過手機學習如何煲湯、做營養餐。
「一點鹽都不能多,一點營養也不能少。」林莉說,她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一個幾乎不進廚房的職場人士,變成大家眼中的「美食家」。在蘇州,一些病友也會請林莉為自己製作營養餐,林莉也順便憑著自己的廚藝賺點零花錢。
明奇說:「媽媽很神奇,好像知道我的胃的喜好,每天會變魔術般地送來各種美食。」
(記者 何春林/文 謝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