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發病機制

2020-12-23 騰訊網

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鬱症的認知機制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美國心理學家Aron,Beck1976年提出,抑鬱症的產生是由於負性認知圖式所致,隨後大量研究證實,由於抑鬱症患者大腦內存在著負性認知圖式,使他們在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時,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消極圖式相一致的負性信息,出現負性認知加工偏向。引起抑鬱症狀的產生與持續。以往研究從情緒信息的加工異常或者從執行控制的功能下降等認知角度來闡明抑鬱症出現負性認知加工偏向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從神經機制角度來揭示抑鬱發生的機制,發現杏仁核、前額葉、扣帶回等腦區活性異常與抑鬱發生存在相關。近幾年來,研究者們傾向於將認知研究與腦機制研究進行有機結合,從神經認知角度來解釋抑鬱的發病機制。

抑鬱症自下而上的情緒加工特點及腦機制

以往研究從自下而上的情緒加工角度來研究抑鬱症腦機制的研究較多,研究較為成熟的腦區集中於杏仁核和梭狀回,研究認為,杏仁核和梭狀回等腦區的過度激活與抑鬱症自下而上的情緒加工增強有關。

利用情緒面孔匹配任務,研究了抑鬱症患者在加工憤怒、恐懼和快樂情緒時的行為學特點以及其大腦激活模式。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在加工憤怒、恐懼等情緒刺激時的反應時和正確率與正常人無顯著性差異,但其大腦激活模式卻表現出不同,與正常個體相比,抑鬱症患者的雙側杏仁核出現了過度激活。另外,抑鬱症患者雙側杏仁核和扣帶回膝上部的功能聯合性降低,而和扣帶回膝下部的功能聯合性增加。並且,隨著抑鬱症狀的加重,雙側杏仁核和扣帶回膝上部的功能聯合性越差。他們認為,由於扣帶回膝上部與情緒的認知調控有關,扣帶回膝下部與負性自我相關信息的加工有關,故表明抑鬱症患者對情緒的認知調控能力越差,越容易加工與自我相關的負性信息。其他研究者也發現,當對負性情緒刺激進行注意、記憶時,抑鬱症患者的杏仁核等腦區均出現了過度激活。另外,對抑鬱復發病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對抑鬱復發病人進行心境誘導後,讓他們對呈現的情緒詞進行自我相關評價,並在一段時間後進行自由回憶,結果發現,負性心境誘導後,編碼情緒詞時,抑鬱症復發病人的雙側杏仁核出現顯著激活,並且雙側杏仁核的活性增加將預測負性自我相關詞彙回憶量的增加,說明雙側杏仁核的顯著激活可能是抑鬱復發的因素之一。

梭狀回過度激活與抑鬱症患者對負性刺激自下而上的情緒加工增強有關

除杏仁核外,梭狀回也是抑鬱個體負性情緒加工時一個明顯的活性異常區。以悲傷面孔照片為實驗材料,研究了重性抑鬱患者加工悲傷情緒時的大腦激活模式。結果發現,相對於正常個體而言,重性抑鬱患者的右梭狀回等區域出現了過度激活,說明抑鬱發生也可能與右梭狀回等區域過度激活有關。另外,對抑鬱易感性人群的研究也得到了與之一致的結論,Chan,Norbury,Goodwin和Harmer(1009)將抑鬱易感性人群分為抑鬱高風險人群和低風險人群,研究了他們在加工高興和恐懼情緒面孔時的大腦激活模式。結果發現,相對於高興情緒面孔,恐懼情緒面孔引起抑鬱高風險組的右梭狀回、顳葉左中回的活性出現顯著增加,而抑鬱低風險組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除此之外,抑鬱高風險人群的右杏仁核、小腦、額葉左中回以及雙側頂葉的活性均出現了顯著增加,說明雖然抑鬱高易感性病人未出現顯著的抑鬱症狀,但其梭狀回等腦區的功能可能已經出現了選擇性異常。Robe~son,Wang,Diaz,Aiello,Gersing,Beyer等人(2007)則從抑鬱治療的角度,反面證明了抑鬱發生可能與右梭狀回過度激活有關。經過抗抑鬱治療後,抑鬱症患者加工負性信息時,其右梭狀回、眼窩前額皮質、右杏仁核等區域的活性出現顯著下降。

以上的研究似乎表明抑鬱症患者的負性認知加工偏向可能反映的是對負性情緒刺激自下而上的反應增強(自下而上的情緒加工),與杏仁核、梭狀回等腦區過度激活有關。也就是說,當抑鬱症患者對情緒性刺激進行知覺、評估和反應(情緒加工)時,負性情緒刺激使其自下而上的反應增強(杏仁核、梭狀回等腦區過度激活),因此,患者更多體驗到負性情緒,從而產生抑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
    該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為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的超前幹預研究提供新思路。1月16日,該項成果發表於精神分裂症頂級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JAMA Psychiatry)。  精神疾病防治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據報導,在中國精神疾病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成為醫療體系的最大負擔。但全球範圍內,針對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一直進展緩慢。
  • 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以及預防
    對於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最主要的還是年齡老化、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這三種病因是被業界普遍認可的,還有一些原因可能至今還尚不明確,通常來說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
  • 神經精神性狼瘡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
    目前,NPSLE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仍然缺乏規範的標準和定義,其診治仍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本文總結了NPSLE的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供大家參考。儘管NPSLE的特徵是自身抗體介導的炎症反應,但這些研究發現也提示了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Cohen等研究發現,與普通SLE患者比較,NPSLE患者顯示出更多的微梗死、血管炎和微血栓;NPSLE瀰漫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明顯高於SLE。
  • 遠離抑鬱症從關愛開始,基因檢測助力我們擁抱陽光人生
    如今,抑鬱症發病已經越來越低齡化。青少年群體內,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高居不下。但抑鬱症的治療,卻十分的困難。 有人對抑鬱症患者進行了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多達75%~80%的抑鬱症患者,會多次復發。研究者建議,抑鬱症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就必須進行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性服藥。
  • 抑鬱症為什麼喜歡在冬天頻頻復發?
    抑鬱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遺傳、神經生化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等對本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影響。其中,神經內分泌異常也重要的神經生化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下丘腦-垂體-生長素軸的功能異常。
  • 克雅氏病發病哪個年齡段?發病機制是什麼?和狂牛症有什麼關係?
    患者可出現睡眠障礙,人格改變,共濟失調,身體、肌陣攣,發病後1年內死亡。該疾病通常有染色體家族遺傳傾向,並報告了新的克雷茲費爾德病(該疾病可能與牛海綿狀腦病有關)。發病機制是什麼?和狂牛症有什麼關係?1、常見症狀患者腦部出現海綿狀病變,出現步態不穩,平衡失調,瘙癢,煩躁等症狀,還有視力喪失,身體、肌肉萎縮,肌陣攣,進行性痴呆,一般會在14~90天內死亡。
  • 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病因與發病機制
    《老年神經病學》對AD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及治療進行概括總結。R S H W H O 渡 氧, 能抑制短暫腦缺血引起的神經細胞死亡,對神經細胞有保護作用。在穀氨酸過多的情況下會出現細胞死,這通常是老年痴呆等症的病因。用於對穀氨酸引起的腦障礙,如腦栓塞、腦出血等腦中風,以及腦手術或腦損傷時出現的虛血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療及預防。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 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具有高患病、高自殺、高致殘的特點,WHO預測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的疾病。目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多項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紊亂與MDD發生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群包含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既往研究更多地關注MDD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但對於其微生物組功能尤其是病毒組功能知之甚少,揭示它們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腸道生態系統紊亂在MDD發病中的作用。
  • 抑鬱症將納入高中生大學生健康普查,你真的理解了嗎?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 據報導,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有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
  •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6月16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突變的致病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這項研究為解釋ADNP突變導致神經發育缺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有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上。在世界範圍內,近些年,自閉症等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
  • 從督脈論脊髓和腦病發病機制
    而中醫學文獻中對有關脊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記載描述甚少,中醫學如何認識這些疾病,其病位如何確立,病因及發病機理如何?督脈循行路線與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督脈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絕大部分功能,督脈病證大多是脊髓和腦的病症,而督脈功能的正常發揮,與腎和絡脈的作用密不可分。
  • 廣州醫學團隊取得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新突破
    新華網廣州12月4日電(記者徐弘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相關團隊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文章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在線發表。  該文章題為《肝臟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致病機制以及潛在的治療靶點》,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共同完成。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肝膽外科主任溫哲表示,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可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這是一個狡猾的病毒,突破了病毒學家與免疫學家的認知。
  • 為何有人會得抑鬱症,除了心理承受力差外,還有這些原因
    社會因素根據對抑鬱症患者的了解發現,遭受應激性事件是導致抑鬱發作的重要原因,在調查統計我們發現,抑鬱發作前約92%的患者有促發生活事件。抑鬱障礙的婦女在發病前的1年所經歷的生活事件頻度是正常人的3倍。同時還發現人們在經歷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後6個月內,抑鬱障礙發病風險增加6倍。
  • 趕走那隻叫抑鬱症的黑狗
    國家衛健委辦公廳9月11日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旨在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方案提出,加大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高壓職業人群等抑鬱症防治重點人群幹預力度。勾建山作(新華社發)什麼是抑鬱症?
  • 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然而,儘管淋巴母細胞顯示出對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的相悖反應,但源自患者的淋巴母細胞似乎帶有潛在的抑鬱生物標誌物,使其可作為研究抑鬱症患者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此外,這些數據證實了n-3 PUFA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有用性。
  • 小頭症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WDR62調控神經發生及大腦尺寸的分子機制依然不太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組利用多種基因敲除小鼠表型分析發現Mekk3,Jnk1和WDR62基因敲除小鼠都會導致類似WDR62缺失的表型,即神經前體細胞增殖減少分化提前。進一步生化分析表明蛋白激酶MEKK3可以與WDR62蛋白形成一個蛋白複合體,穩定WDR62蛋白並協同調控JNK信號通路的活性。
  • 膀胱惡性腫瘤病因很多,患者不僅身體狀態異常,且可能伴有抑鬱症
    接下來,本文將結合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對膀胱惡性腫瘤相關抑鬱的發病機制、病因及其治療進行綜述。02膀胱惡性腫瘤發病機制複雜,常伴有抑鬱症,這些發病機制值得借鑑研究1、心理神經免疫學機制此外,與腫瘤血管生成有關的細胞因子機制是膀胱惡性腫瘤相關抑鬱的另一重要發病機制。生長激素(GH)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能夠促進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膀胱惡性腫瘤患者中分泌增多。
  •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什麼傻傻分不清?
    那我會立即告訴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恰恰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在生活中,很多關心精神健康的人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傻傻的分不清。那麼,這三種病症到底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不是精神病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 理解罕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胰島素產生的奧秘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罕見類型的糖尿病進行研究揭示了胰島素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揭示為何嬰兒會患上一種罕見類型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