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2020-12-23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抗抑鬱藥與安慰劑治療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皮層連接調節作用: 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

2,人淋巴母細胞系中潛在的抑鬱和抗抑鬱反應生物標誌物:來自對治療有反應和對治療有抵抗力的受試者的SSRI和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作用

3,內源性阿片類藥物在阿片類藥物成癮、疼痛和抑鬱症的交匯點:尋找精準醫學的方法

4,新型神經因子FAM19A5/TAFA5在小鼠的抑鬱樣行為和空間記憶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5,腸道微生物組以區域特異性方式調節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抑鬱模型腦-腸軸的甘油磷脂代謝

1,抗抑鬱藥與安慰劑治療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皮層連接調節作用: 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

期刊:Jama Psychiatry

作者:Ayden

靜息狀態下,在α、β和γ頻段內,使用舍曲林(SER)與安慰劑(PLA)治療的效果

儘管fMRI的發現表明大腦皮層連接網絡在重度抑鬱症的治療方法選擇中發揮作用,但其臨床應用仍然有限。本研究探討了腦電連接性是否能揭示抗抑鬱治療的神經調節因子。

這是一項安慰劑對照、雙盲隨機臨床試驗,數據分析來自臨床護理研究中抗抑鬱藥物反應的調節因子和生物特徵。患者接受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鹽酸舍曲林(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ertraline hydrochloride)或安慰劑治療8周。

結果顯示,整個連接組的分析中,在抗抑鬱劑組和安慰劑組中存在廣泛的皮層區域內部和之間連接的減少。較強的α頻段和較低的γ頻段連接性預示了較好的安慰劑療效和較差的抗抑鬱療效。這些調節的連接水平越低,快感缺乏的程度越高。在治療組中,緩解治療反應的連接性特徵不同於從基線到治療後1周變化的連接性特徵。

這些發現顯示了基於腦電的網絡功能連接分析區分抗抑鬱藥和安慰劑的反應的效用。頂葉皮層區域在預測安慰劑結果中發揮了作用。從治療的角度來看,充分利用導致安慰劑反應與抗抑鬱反應不同的治療成分,可為在臨床試驗中建立安慰劑特徵提供一個替代方向,從而增強隨機臨床試驗中的信號檢測。

2,人淋巴母細胞系中潛在的抑鬱和抗抑鬱反應生物標誌物:來自對治療有反應和對治療有抵抗力的受試者的SSRI和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作用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健康對照組和抑鬱症患者抗抑鬱治療後LCL基因的基礎表達水平

雖然存在現有一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策略,但大多數抗抑鬱藥需要幾周才能達到完全的生化功效,且許多患者無法實現緩解。因此,找到抑鬱和藥物反應的生物標誌物將有助於調整治療策略。這項研究基於來自正常人和抑鬱症患者的人類淋巴母細胞系(lymphoblast cell lines, LCLs),後者再分為緩者(remitters) 和對藥物無反應者(non-remitters),共三組被試。

由於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對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cAMP生成系統要素的影響可作為抑鬱和抗抑鬱作用的潛在生物標記物,因此在LCLs中對這些生物標記物進行了研究。三組中與神經內分泌和炎症功能有關的信號級聯反應的初始基因和蛋白質表達譜不同。生長因子基因,包括抑鬱症患者的細胞中VEGFA和BDNF明顯下調。先前有報導稱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n-3 PUFA)既可以起到抗抑鬱藥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消炎作用,但是尚未確定這些效果的作用機理。

本研究顯示了n-3 PUFA和escitalopram(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治療可增加LCLs中腺苷酸環化酶AC和BDNF的基因表達。這些數據與臨床觀察結果一致,臨床觀察的結果表明n-3 PUFA和SSRI具有抗抑鬱作用,且可能具有累加作用。

與在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觀察到的結果相反,n-3 PUFA處理可減弱LCLs中cAMP的積累。然而,儘管淋巴母細胞顯示出對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的相悖反應,但源自患者的淋巴母細胞似乎帶有潛在的抑鬱生物標誌物,使其可作為研究抑鬱症患者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此外,這些數據證實了n-3 PUFA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有用性。

3,內源性阿片類藥物在阿片類藥物成癮、疼痛和抑鬱症的交匯點:尋找精準醫學的方法

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作者:Ann Yang

在美國,阿片類藥物成癮和藥物過量使用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其部分原因是由於阿片類藥物被廣泛用於治療疼痛的處方,這也增加了尋求刺激的使用者轉移用途的機會。儘管對成癮的神經生物學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於阿片類藥物濫用的治療方案仍然有限。

情緒障礙,尤其是抑鬱症,通常與疼痛障礙和阿片類藥物濫用並存。內源性阿片樣物質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神經調節系統,位於這三種合併症的神經生物學交匯點。

本文回顧了內源性阿片類藥物系統失調作為阿片類藥物成癮和/或情緒障礙發展的機制的證據。具體而言,阿片類藥物系統功能的個體差異可能是阿片類藥物成癮和情緒障礙的易感性差異的基礎。我們還回顧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有望提供對內源性阿片類神經生物學的個體差異更詳細的了解及其對阿片類藥物成癮敏感性的影響。

4,新型神經因子FAM19A5/TAFA5在小鼠的抑鬱樣行為和空間記憶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FAM19A5在小鼠胚胎及出生後腦中的表達

FAM19A5(也稱TAFA5)是一種與脂肪因子命名的序列相似家族19成員A5,其在情緒和認知調節中的功能未知。研究表明FAM19A5在小鼠胚胎和出生後的腦中表達,尤其是在海馬體中高表達。在行為學上發現,基因敲除Fam19a5可導致抑鬱樣行為增加,海馬依賴性空間記憶能力受損,而這些行為改變與NMDA受體和AMPA受體的表達降低相關,且能夠顯著降低海馬中穀氨酸的釋放和神經元活性。這些變化隨之導致樹突棘密度的降低。

近年來,慢性應激在抑鬱症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確,但其機制尚待闡明。慢性應激誘導的小鼠的血漿和海馬中FAM19A5的水平顯著降低,而在人體海馬中選擇性增加FAM19A5表達可緩解慢性應激誘導的抑鬱行為。

本研究結果首次揭示海馬的FAM19A5在調節抑鬱樣行為和空間認知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研究還顯示了慢性應激誘發的抑鬱症的新機制,也為診斷和治療抑鬱症提供了新的策略。

5,腸道微生物組以區域特異性方式調節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抑鬱模型腦-腸軸的甘油磷脂代謝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健康和抑鬱樣獼猴行為學表徵

近年研究發現微生物腦-腸軸(microbiota-gut-brain, MGB)的變化與抑鬱症的發作有關,但這種變化所依據的機制尚未可知。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類高度相似,一些猴子自然會表現出類似抑鬱的行為,使其成為研究這些現象的理想模型。

本文研究對象為表現出自然發生的抑鬱樣行為的雌性食蟹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主要研究其微生物組成和功能以及腦-腸代謝特徵。抑鬱樣獼猴的微生物和代謝特徵均明顯不同於對照組,抑鬱型猴子具有厚壁菌門的特徵性障礙。

此外,抑鬱樣獼猴的特徵在於MGB軸的3個微生物和4個代謝加權基因相關網絡分析(weighted gene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簇的變化,其始終富含脂肪醯基、鞘脂和甘油磷脂代謝。這些微生物和代謝模塊與各種抑鬱樣行為顯著相關,從而增強了MGB軸的擾動,成為抑鬱發作的潛在介質。這些差異化的腦代謝物主要以區域特異性方式定位到海馬糖脂代謝中。

本研究的發現為理解MGB軸在抑鬱症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微生物和代謝框架,並暗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通過調節外周和中樞甘油磷脂代謝參與抑鬱樣行為的發作。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Nature Reviews Neurosci:藥物成癮中強迫症的發展|導讀 033期

2,大腦如何編碼時間?大腦預測能力如何形成?|頂刊導讀 031期

相關焦點

  • 五篇頂刊文章聚焦抑鬱症的前沿進展|腦科學頂刊導讀6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抑鬱症中與獎勵相關的內側前額皮層-邊緣皮層的有效連通性減弱2,小鼠伏隔核中的生物鐘成分隱色素調節了無助行為的脆弱性 -邊緣皮層的有效連通性減弱期刊:Brain作者:CholeFu重度抑鬱症是造成殘疾和重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對其病理機制的理解仍然有限。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了帕金森病視幻覺伴隨的結構連通性變化,以及優先受影響區域網絡的組織和基因表達特徵。我們對100名帕金森病患者(81名無幻覺,19名有視覺幻覺)和34名年齡匹配的健康對照組進行彌散加權成像。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最後,我們討論了在闡明腦間神經動態的細胞水平機制方面的最新進展,並概述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這項研究還評估了已知會影響神經和行為動機過程的炎症機制是否可能是其中某些變化的基礎。這些問題是在氯胺酮的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的背景下進行探討的,該試驗對33例難治性重度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D)個體和25名健康志願者(healthy volunteers, HV)進行了研究。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腦科學頂刊導讀04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2,從BNST到伏隔核微清蛋白神經元的一個新GABA能生長抑素投射調控了焦慮 3,腹側被蓋區GABA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躁狂樣行為4,脊髓損傷後,通過移植神經祖細胞來重建神經元聯結5,腦至頸髓的運動神經束多發性硬化損失的空間分布及其與殘疾的關係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期刊:Trends
  • Nat Rev Neurosci:獼猴腦中的面部識別系統|腦科學頂刊導讀7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顱內記錄揭示虛幻視覺事件中人類視覺皮層響應的獨特形狀和時間特性 2,人臉圖像重建的進展、缺陷和前景 對成功檢索(回憶)的項目數量的概率限制是隨機抽樣的緊急性質,並不需要明確的機制來強制實施。這些發現解決了以前的理論之間的差異,並為工作記憶建立了一個符合神經原理的統一計算框架。
  • 腦科學頂刊導讀第21期|PNAS:聚焦視覺與神經科學
    頂刊導讀目錄 1,NC:空間背景效應限制了初級視覺皮層在簇擁環境中的特徵表徵2,PNAS:面孔和位置皮層網絡中區域特異性起源的連接性我們建議這種基因表達可能是腦網絡功能障礙的原因。摘要:視運動障礙是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和神經遺傳症候群的特徵,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和Dravet,Fragile X,Prader-Willi,Turner和Williams症候群。儘管最近在系統神經科學方面取得了進步,但與這些臨床狀況相關的視覺運動功能障礙的生物學基礎卻知之甚少。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9期|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0_vol3
    4,星形膠質細胞提示(cueing)的神經元遷移在早期發育中,中間神經元從產生區遷移至丘腦視覺部分,但其背後機制尚不清楚。此研究中,缺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輸入到外膝體)的小鼠的LGN中神經元數量很少,這與發育中外膝體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5(FGF15)的水平低有關。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5,背外側被蓋核中的GLP-1受體信號通路通過激活投射到VTA的GABA能環路來緩解古柯鹼渴求行為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的網絡定位2,阿爾茨海默症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解釋風險基因座我們的研究支持萎縮網絡映射作為一種將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定位到腦網絡的方法,為AD患者的大腦行為關係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記憶是為了什麼?記憶對價值決策影響的多重機制許多決策需要靈活的推理,這依賴於推斷、概括和深思熟慮。本文回顧了一些新的發現,表明以其在長期記憶中的作用而聞名的海馬體,有助於基於價值的靈活決策。
  • 精神障礙患者受暴力和實施暴力的風險|頂刊導讀02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使用[11C]Ro154513 PET研究精神分裂症中GABA-A受體的差異2,精神分裂症中基於額顳連接障礙的因此,了解這種情況的潛在分子機制對於開發針對患者的新療法至關重要。PTSD和高度共病的神經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均涉及神經精神病風險基因CACNA1C的突變,該基因編碼L型鈣通道的同工型Cav1.2。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慧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最近,腦科學研究成就的消息頻出。
  • 腦科學頂刊導讀58期-睡眠研究專題:睡眠缺失與社會情緒大腦
    頂刊導讀目錄 1,關於睡眠和晝夜節律的神經膠質細胞觀點 2,睡眠缺失與社會情緒大腦 3,睡眠不足與清醒體驗對大腦可塑性的影響:是平行關係還是正交關係?
  • 「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
    據了解,「南京腦觀象臺」是江北新區聚焦腦成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託新區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布局打造的高端科研平臺。目前,「南京腦觀象臺」已匯集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三大高精尖成像裝備,將「立足江北,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為腦科學研究者們提供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為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腦科學領域的尖端創新支撐。
  • 腦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 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腦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 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原標題: 打一個比方,腦科學現在的處境,相當於物理學和化學在20世紀初期的處境,有很多事情已經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還沒有出現。  所以現在的腦科學是生物科學裡比較神秘的領域,從這點來說,腦科學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年輕人將來想鑽研科學的話,腦科學就是前沿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3期|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_vol1
    2,發現腦網絡結構的計算相關性理解神經認知計算不僅需要定位分布在大腦中的認知信息,還需要確定信息是如何到達大腦特定位置的。我們回顧了近年來將實驗和模擬腦網絡結果與認知信息處理聯繫起來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個理解腦網絡連接性在認知中作用的新框架:網絡編解碼模型。
  • 腦科學公司「優腦銀河」完成上億元Pre-A輪融資,光速中國領投
    公開資料顯示,優腦銀河是一家創新型腦科學公司,由哈佛醫學院劉河生教授,麻省理工學院Robert Desimone院士,麻省理工學院馮國平院士和企業家魏可成於2019年7月聯合創辦。全球目前大約有10億人口患有腦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腦卒中、帕金森、癲癇和小兒自閉等,腦疾病佔全球所有疾病負擔的28%。
  •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
    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鬱症的認知機制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以往研究從情緒信息的加工異常或者從執行控制的功能下降等認知角度來闡明抑鬱症出現負性認知加工偏向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從神經機制角度來揭示抑鬱發生的機制,發現杏仁核、前額葉、扣帶回等腦區活性異常與抑鬱發生存在相關。近幾年來,研究者們傾向於將認知研究與腦機制研究進行有機結合,從神經認知角度來解釋抑鬱的發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