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2020-12-15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

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

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

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作者:Sniper

抽象規則會在很多方面影響人類的認知,因為這些規則會幫助我們描述離散的事件和體驗,並且將其連接和分類為有意義的概念。然而,對抽象規則的認知能力在靈長類動物大腦中何處,由何種神經機制產生仍然是當前被廣泛研究和爭論的主題。

來自人類影像學和猴子單神經元記錄的證據表明,前額葉皮層在抽象規則表徵中起著關鍵作用。另外,來自前額葉病變猴子中進行的行為研究以及對前額葉受損的人類患者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的數據表明,前額葉對規則引導的行為的貢獻存在實質性的功能分離和任務依賴性。

這篇綜述中,作者描述了當前學界對靈長類動物對抽象規則的認知發生動態,以及支持抽象規則形成、維護、修訂和任務實現的分布式神經網絡的理解。

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交互中心影響的範圍

人類是超社會的,然而認知理論往往被孤立心理佔據。在過去的十年裡,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個體認知是如何受到他人在場的影響的。我們不僅能迅速識別環境中的其他人,而且還能將注意力與他們的注意力聯繫起來,這會影響我們的感知、表現和記憶,即使我們當下的目標並不涉及對他們的協調。

本文將人類對他人的敏感度以及他們關注的目標和內容稱為「交互中心主義」(altercentrism);目的是將看似不同的發現放在一起,表明它們都反映了人類認知的異質性。

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圖註:抑制控制需要額葉紋狀體神經元的參與

從前額葉皮層(PFC)到背側紋狀體(DS)的神經通路被認為可以介導行為的認知控制,包括主動抑制控制和注意。但是,這一觀點缺乏直接的因果關係證明。

在本研究中,我們顯示通過化學遺傳學的方法選擇性靜默小鼠皮質紋狀體PFC神經元的活動能夠增加不成熟的反應。無線單細胞電生理記錄採用光遺傳學方法鑑定的皮質紋狀體PFC神經元的活動顯示,其中大多數神經元編碼行為試次的結果,並伴隨著放電頻率的持續變化。注意的參數不受皮質紋狀皮層PFC神經元靜默的影響,表明這些投射神經元編碼認知行為的一些特定子單元。與PFC中一般的未鑑定神經元群體相比,額葉紋狀體神經元在抑制控制期間表現出選擇性參與。

研究結果表明皮質紋狀體神經元在抑制控制中的作用,並且可能表明對行為的認知控制的不同領域是由特定的投射神經元群體編碼的。

4,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在決策研究中,一直有個常見的隱喻把人們比作直覺統計學家。對於這一隱喻的通常解釋認為,人們表現環境的方式是事先設定好且固定的。這種說法存在一個主要缺陷,即沒有說清人們如何知道環境的哪些方面是重要的,如何解釋這些方面,以及如何根據這些方面做出決策。

我們建議從理論上對決策的統計解釋進行重新理解,轉而關注於解釋人們是如何自我定義什麼是需要重點表達的。這種觀點使決策者成為直覺科學家,能夠靈活地構建、修改和替換他們所面臨的決策問題的表現形式。

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行為改變失敗的分類

行為改變技術目前被全球許多組織和公共機構使用。日益增加的證據集用於回答,哪些認知、情感和環境因素會導致實驗條件下和真實場景下的成功行為改變。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展示了研究無意中未能實現預期行為改變的幹預措施(例如,適得其反的影響)也是有價值的。我們確定了不同類型失敗的潛在因果路徑,並展示了導致失敗的因果交互的分類如何揭示出新的見解,從而推進行為改變的理論和實踐。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Nat Rev Neurosci:獼猴腦中的面部識別系統|腦科學頂刊導讀77期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相關焦點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利用這些技術,我們在帕金森氏症幻覺中發現了一個連接減少的子網絡。然後,我們使用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人類轉錄組圖譜來識別與網絡受影響區域相關的區域性基因表達模式。我們的結果發現,與沒有幻覺的帕金森病患者和對照組相比,有幻覺的帕金森病患者的這個子網絡表現出控制性下降,但對大腦其他腦區的影響較小。
  • 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頂刊導讀目錄 1,抗抑鬱藥與安慰劑治療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皮層連接調節作用: 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2,人淋巴母細胞系中潛在的抑鬱和抗抑鬱反應生物標誌物FAM19A5在小鼠胚胎及出生後腦中的表達FAM19A5(也稱TAFA5)是一種與脂肪因子命名的序列相似家族19成員A5,其在情緒和認知調節中的功能未知。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9期|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0_vol3
    此外,這些外部輸入可能也會產生這種具有時序信息的活動模式。這篇文章中的研究者以小鼠為模型,發現控制前肢的運動皮層,需要接受具有時間模式的輸入,才能執行一個經受良好訓練到達(reaching)行為。小鼠中有條件地敲除Kif5b基因可降低海馬中的樹突棘數量、興奮性傳遞受損並導致學習和記憶障礙。因此,KIF5蛋白家族具有功能多樣性,並且KIF5B在樹突中起關鍵作用。6,帕金森建模此研究中,作者從誘導多能幹細胞中誘導產生了多巴胺神經元,這些幹細胞來自青年帕金森病患者(YOPD)。
  • Nat Rev Neurosci:獼猴腦中的面部識別系統|腦科學頂刊導讀7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顱內記錄揭示虛幻視覺事件中人類視覺皮層響應的獨特形狀和時間特性 2,人臉圖像重建的進展、缺陷和前景 對於靈長類動物而言,「面部」是最重要的外部物體之一。近年來,對獼猴面部識別相關腦區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物體識別詳細過程的窗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顧了獼猴面部識別系統的相關研究,包括其解剖結構、編碼原理、行為作用以及與其他大腦區域的相互作用。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腦科學頂刊導讀04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2,從BNST到伏隔核微清蛋白神經元的一個新GABA能生長抑素投射調控了焦慮 3,腹側被蓋區GABA神經元功能異常導致躁狂樣行為研究顯示在小鼠處於抗焦慮狀態時,伏隔核殼(nucleus accumbens shell, sNAc)內的PV活性是產生焦慮狀躲避時所必需的。sNAcPV神經元的放電頻率與張開雙臂(威脅環境)的探索時間負相關。此外,sNAcPV神經元在慢性應激小鼠模型中表現出高興奮性,在抗焦慮狀態下會產生過度的適應不良迴避行為。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的網絡定位2,阿爾茨海默症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解釋風險基因座我們的研究支持萎縮網絡映射作為一種將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定位到腦網絡的方法,為AD患者的大腦行為關係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5,背外側被蓋核中的GLP-1受體信號通路通過激活投射到VTA的GABA能環路來緩解古柯鹼渴求行為
  • 腦科學頂刊導讀第21期|PNAS:聚焦視覺與神經科學
    頂刊導讀目錄 1,NC:空間背景效應限制了初級視覺皮層在簇擁環境中的特徵表徵2,PNAS:面孔和位置皮層網絡中區域特異性起源的連接性摘要:從簡單的提醒中回憶詳細事件的能力通過模式完形實現,模式完形是海馬執行的一項認知操作,從不完整的輸入中檢索現有的記憶表徵。在行為研究中,模式完形通常是通過對誘餌刺激(即類似物品)的錯誤認可來推斷的。但是,缺乏證據說明這種響應是由於類似的先前編碼項目的特定檢索而引起。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3期|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_vol1
    2,發現腦網絡結構的計算相關性理解神經認知計算不僅需要定位分布在大腦中的認知信息,還需要確定信息是如何到達大腦特定位置的。我們回顧了近年來將實驗和模擬腦網絡結果與認知信息處理聯繫起來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個理解腦網絡連接性在認知中作用的新框架:網絡編解碼模型。
  • 五篇頂刊文章聚焦抑鬱症的前沿進展|腦科學頂刊導讀6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抑鬱症中與獎勵相關的內側前額皮層-邊緣皮層的有效連通性減弱2,小鼠伏隔核中的生物鐘成分隱色素調節了無助行為的脆弱性 瘦素治療可以增加海馬中具有特定外顯子的不同表達特徵的總Bdnf mRNA水平,而缺乏瘦素或瘦素受體則會降低這一水平。表觀遺傳學分析表明組蛋白修飾,而不是DNA甲基化,是瘦素誘導的Bdnf基因外顯子特異性轉錄的基礎。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想要更全面地了解社會互動中的大腦,就需要描述耦合大腦的神經動態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演進。本文詳細闡述了一個多大腦框架,將社會互動視為一個神經系統的綜合網絡,動態地塑造行為、共享認知狀態和社會關係。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5月26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用於大腦研究的早期胚胎模型,以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大腦區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了對人腦發育的獨特見解。2,《自然·醫學》:刷新認知!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記憶是為了什麼?對目標區域的cTBS減少了為模擬任務而產生的情景細節的數量,減少了發散性思維的生成。控制任務並沒有因cTBS站點的不同而在統計學上有所不同。fMRI的分析顯示,cTBS作用於角回與頂葉後,在情景模擬和發散思維過程中,海馬活動有選擇性地同時降低,但在非情景性的控制任務中則沒有。
  • FM腦科學新聞 | 足球、籃球等運動會增加慢性創傷性腦部病變的機率!
    然而在這些動物上的研究成果能為人類自閉症的治療提供的參考價值是有限的,而靈長類動物(如猴子和猩猩)與人類有更相似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以及社交行為。(導讀:Dah Hi)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78-0圖片來源:Pixabay大腦會從先前的經歷中獲取知識,並將其應用於接下來的學習中。那麼從之前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會立馬對新的經歷有影響嗎?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讓被試首先看了一組圖片,記住它們的排列規則。
  • 腦科學日報:父母抑鬱子女更易抑鬱;年輕時血壓高會加速認知衰退
    它也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就產生了,利用猴子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具有堅實的生物學基礎。 2,埃克塞特大學郭歌等發現人原始態多能幹細胞中沒有高致癌突變 來源:小柯生命 近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物系統實驗室(LSI)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使用特定的培養體系在體外將人胚胎幹細胞維持在原始態或者更早期的狀態時,其不會產生任何可能致癌的突變
  • 腦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 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所以現在的腦科學是生物科學裡比較神秘的領域,從這點來說,腦科學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年輕人將來想鑽研科學的話,腦科學就是前沿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腦科學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腦科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對腦的各種功能和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知道得非常粗略。
  • 腦科學與教育|幼兒也有「數學腦」!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從這幾方面...
    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圍繞這些問題已經展開了許多討論,但隨著腦科學研究技術、方法的發展,對兒童大腦結構和功能發展的認識更深入了一些。基於已有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幼兒可以學會一些數學,也有必要發展一些基礎數學能力。
  • 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半月談記者 朱涵 張璇腦科學是科學探知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明珠」。2019年底,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並籌備在國內率先創設腦科學專業、開展本科生教育。為什麼要專門設立腦科學學院和本科專業?這個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腦科學的發展又將給未來的科學研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  來源:腦友記BrainUp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