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
文/好人長安君 排版/好人長安君
在中國海軍實力還未得到提升,中國經濟體量還沒有進入僅次於美國的地位前,美國出於圍堵中國的戰略目的,其戰術基本上就是讓周邊國家圍堵中國,戰術核心在海上國家,並為此構建三道島鏈。但隨著中國的發展,日本、東協跟中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它們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而後兩座航空母艦進入常規作戰序列,這種「貼身防守」戰術基本已經失敗。
但美利堅的戰略目標不會改變,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以及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實力的迅速增長,美利堅調整其戰術,開啟了新一輪更加狂猛的「攻擊」。
上一篇我寫的是印度,這是目前陸地上對我國潛在威脅最大的國家,不過它是一桿握在別人手裡的槍,可能會走火,但是並不用過於擔心。
而這一篇要寫的則是美國「打倒中國2.0版」的重要盟友——英國。在美國的這一新作戰規劃中,除了美國之外還有至少五位重要的參與者,它們是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它們算是各自有任務,分工也明確,看上去英國是一個比日本還要勢弱的島國,但實際上英國在這個聯盟裡的地位僅次於美國,甚至連美國有時也要叫一聲老前輩。
英國究竟有多大能量?它的野望是什麼?我先從老黃曆說起。
一
先簡單聊聊英國如何成為了全球第一位霸主。
如果大家歷史課沒睡覺,肯定還記得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地方,沒錯,就是英國。
歐洲在經過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後,充滿死氣的社會氣氛逐漸激發出越來越多的人文氣息,思想解放的呼聲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響起,而後在14世紀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席捲整個歐洲大陸。
文藝復興早期,西班牙、荷蘭等沿海國家紛紛進入海洋霸權時代,西班牙更是成為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荷蘭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隨後邁入全球霸權時代。而在發生文藝復興更早一些的歐洲內陸,因為封建殘餘勢力更加強大,國家層面的革命乃至改革反而更加遲緩。
從後往前看,法蘭西、普魯士、義大利等國其實已經有了理論基礎,為啥不能像荷蘭一樣推翻國王呢?那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還是不足,資產階級依然很弱小,總之它們需要一個條件。
當歐洲大陸風起雲湧的時候,英國還被國王們統治的好好的,不過作為一個島國,不發展海洋貿易就是不務正業。所以英國加入了大航海時代四處徵服的行列,船隻帶回的不僅僅是貨物商品戰利品,還有歐洲大陸上發生的故事,出現的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品和書籍。英國在宗教上跟歐洲大陸相比獨樹一幟,他們信仰基督教的分支,英國人大多數都是清教徒,它跟主流信仰的區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清教很現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性。
文藝復興的春風姍姍來遲,16世紀才真正光臨這座大西洋上的島國。我們學外國文學繞不開的莎士比亞,名人名言繞不開的培根都來自於這個時代,對英國更重要的事情發生在17世紀中葉,一位叫克倫威爾的新貴族軍官推翻了國王,提出資本主義執政綱領,而在幾十年後,英國成為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英國成立於17世紀下半葉,而當時中國應該是康熙大帝在當家作主。
有人說,英國憑啥就能推翻國王,他們生產力不也不行嗎?這個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英國封建勢力相比歐洲大陸的同行們還是弱得很;第二,海洋貿易催生了資產階級的力量;第三,英國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已經站在了世界之巔,只不過那個劃時代的發明還沒出現。
在克倫威爾發動英國內戰的第二年(1643年),英格蘭林肯郡的一個鄉下農場裡,牛頓出生了。如果英國還是以前那個「君權神授」的國家,那麼想必無論是蘋果還是椰子,都砸不出一個跨時代的科學家來。
牛頓對於經典物理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在他去世將近三百年來,他的地位不斷被抬升,他的科學研究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早已深入人心。牛頓的力學三定律以及其他的科學成就,在後來直接轉化為大工業時代的燃料。
更讓人羨慕的是,君主立憲重新「年輕」起來的英國不僅僅有牛頓,他們擁有完善的大學科研製度,擁有存在至今的皇家學會組織,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科研體系——可以說政治為英國崛起奠定管理基礎,而教育與科學為英國崛起提供了無窮的糧食和彈藥。
1776年,詹姆斯·瓦特製造出第一個實用型的蒸汽機,第一個工業革命拉開大幕,英國因此率先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隨後不久,英國開啟全球擴張步伐,隨著自身的強大,內部信心膨脹,帝國主義道路也就成了眼前最誘人且理所當然的選擇。
下面一段來自於百科,大家自行體會: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併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裡,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這其中就包含了對中國發起的侵略。
舊世界的封建王朝在英國的先進武器面前形同虛設,這不再是冷兵器時代意志與意志之間的較量,這幾乎等同於降維打擊,英國的徵服者們在認識到這種差距後,按下了槍械的扳機。
貪婪,殺戮,掠奪,這是我們出於自身苦痛給他們的標籤;徵服,財富,新世界,這是他們對於侵略的收穫給我們的標籤。
英國的強大迎來了歐洲大陸的學習以及奮起直追,然後是新一輪的碰撞、侵略,舊世界就在這種反差中走向近代世界大戰,新的秩序開始出現。
二
明面上有個論斷:英國在二戰後開始實力大降。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夠準確。
實際上英國的實力從未下降過,下降的是它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而下降的原因是其他國家追趕上了它。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都是眾多近現代國家仰望、學習至少深受其影響的對象,比如說法國這個英國的世仇,它跟英國比是妥妥的資本主義後進國家,法蘭西很鍾情於封建主義,拿破崙明明算是進步分子,但卻鑽了資本主義革命的空子去建立新的帝國,但法蘭西畢竟近水樓臺。普魯士的統一歸功於俾斯麥,但他也不算是徹頭徹尾的革命派,德意志作為現代國家還要等到十九世紀後期。
真正的變數出現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殖民地,18世紀70年代,移民到美洲大陸的西方白人們不甘於歐洲那些帝國的貪婪和愚蠢,在這片新大陸上建立了獨立的國家。
美國從出生那天就是資本主義共和國,所以僅以現代國家存在時間來說,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在全球所有現代國家中一點都不年輕,絕對是老前輩。
美國的條件有多好就不多說了,歐洲大陸的風起雲湧波及不到它,而新世界對舊世界的瓜分卻正好趕上,這個運氣真不是一般的好。
而美國遇到的更幸運的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這個時候,英國其實已經不再遙遙領先於它的歐洲朋友們,世界科技的中心不再只是倫敦,還有柏林,德國成為19世紀下半葉以及20世紀上半葉的科技及工業新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維持住了面子上的體面,與此同時人太少、殖民地太多、敵人更多的情況日益凸顯,日益強大起來的歐洲諸列強在瓜分完美洲、非洲、亞洲的資源之後,開始互相看向對方手裡的肥肉。
利益衝突終於因為希特勒發起閃電戰而一發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拉開序幕。說實話,我覺得這兩次世界大戰應該合在一起,只不過中間休戰了二十年。
因為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義大利們為解決同一個問題而發起的,這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句很辛酸的質問:憑什麼你們(英法)肥頭大腦一臉蠢相卻那麼富有四海,而我們(德意)這麼努力上進發奮圖強最後卻窮的沒飯吃?這不公平!
德國發起二戰,復仇心理很明顯,但更根本的還是戰爭利益誘人。
英國在二戰中的損失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雖然明面上德軍從未佔領英國本土,倫敦未曾陷落,但我們應該認識到,英國的大量財富其實都在海外。德國對於英國本土軍事力量的打擊和消耗,削弱了英軍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實力,這給它的對手和敵人們創造了機會。
二戰過後世界各地紛紛掀起民族解放運動,其中固然有落後地區的發展終於到達民族意識覺醒的臨界點,但另一個客觀的原因則是,二戰削弱了各主要參戰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力量。
隨著全球多地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隨著殖民地宣布獨立脫離帝國主義國家的控制,英法等國的國力都受到了實質性的削弱,而英國可能是這裡邊受實質損失最大的國家。
這個時候放眼全球,二戰主要參戰國德意日基本都被打成廢墟,日本更是成為核武器的試驗場。而新的國際秩序也已經出現,美蘇成為頭號大國,歐洲國家得益於兩次工業革命,沒有動到根本的東西,有點時間就可以恢復。
但是也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讓眾多的社會精英離開歐洲來到美國,世界科技的中心也離開了歐洲大陸在美國遍地開花。對整個歐洲而言或許並不值得難過,但對於英國來說肯定有些失落。
再往後,有一個新的問題被放在了桌面上:英國該如何維持大國形象,保障它在國際事務中的重大影響力?
美國伸出了友誼的雙手。
三
英國可能到20世紀末期都不怎麼看得起中國,就像乾隆皇帝看不起那個時候前來上貢的英國使者一樣——無論什麼時候,偏見總是會存在。
偏見怎麼來的呢?
跟前蘇聯有關。
二戰過後,美蘇攫取了最大的戰爭成果,歐洲被從意識形態層面一分為二,東歐搞社會主義,西歐搞資本主義。因為兩者的政治理念有著明顯衝突,二戰時的並肩作戰變成了戰後的針鋒相對,美蘇搞起了軍事對抗,一個組建了北約,一個成立了華約。
在北約組織內部其實也存在著明顯的站隊跡象,雖然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的野心,但以德法為首的歐洲大陸國家採取的是更加獨立溫和的態度,他們是真的不想再打仗,畢竟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大陸都是主戰場,打的稀碎,法國就算贏了也是慘勝。相比而言美英為首的國家態度就激進的多,英國尤其是西歐國家裡的拼命三郎。
按我總結,第一可能因為英國本土沒有被佔領過,不像德法意和其他歐洲小國一樣慘的沒法說;第二個可能是英國對蘇聯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的極端排斥,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整個社會已經被資產階級把持,這個跟美國的情況一樣,如果蘇聯那一套在美英獲得影響力,那麼美英很可能會因此一蹶不振。
正是這兩點,讓英國利用自己在英語國家中的巨大影響力,協同美國進行對蘇聯的抵制。在蘇聯解體前的半個世紀中,共產主義者在其他國家可能是全世界被黑的最厲害的一群人。而美國則專注於在科技軍事方面的對抗,為西方國家人民展示資本主義共和制度的優越性。
蘇聯解體於1991年,同年11月,以德法為首的歐盟正式宣告成立。
英國其實一直很搖擺,從宗教信仰、社會認同甚至於政治互信方面,英國跟美國、加拿大更加親近,但從地緣來講,英國當慣了孤懸海外的歐洲王者,它無法脫離歐洲。但是逐漸地它看清了一個事實:歐洲大陸的想法越來越獨立,德法並不願意成為美英的跟隨者,而更想走出一條其他的道路。
所以後來英國脫歐也就不稀奇了,所以中美對抗中,歐盟對於中國的敵意反而比美英小得多也就很容易理解。
蘇聯解體後中國依然很弱,雖然開啟了改革開放,但成果還比較一般。這個時候美國還在跟中國你儂我儂,英國在被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經濟超車後也變得低調了很多,柴契爾夫人雖然號稱鐵娘子,但形勢比人強,我們還是順利收回了香港——香港可以說是二戰後英國在海外最大的財富聚集地,英國內心其實十分不願意。
這是英國在中國改開後心懷不滿的第一個點。
第二個點很明顯,蘇聯解體後,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從蘇聯轉移到了中國身上。不過那幾年我們實在窮,雖然搞得起核彈,但常規軍力很弱,經濟水平甚至趕不上印度。所以英國就不怎麼看得起我們,用行話叫「戰略上重視我們,戰術上輕視我們」。
第三點很詭異,那就是中國在蘇聯解體後的這三十年經濟突飛猛進,迅速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把日本都往後甩了一大截。這件事兒英國算是親眼目睹,看著中國踩著自己往上走,最後連個影子都看不到。美國排第一,英國還是能做到不眼紅,日本排第二,英國就開始跟美國在小黑屋裡各種咬牙切齒,那麼中國跑到第二名去,我們可以想想英國有多心理不平衡——而且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啊老夫好生氣。
從對抗的動機來說,美國比較單純,它其實不那麼在意意識形態,他們更看重的是國家實力的此消彼長。而英國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大本營,他們的擔憂更多在於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畢竟他們早已經站在資本主義金字塔的頂端,屁股決定腦袋,它更擔心的是金字塔的最底部被埋進去炸藥。
從這個角度來講,英國人們還挺「居安思危」。
中國崛起後,美國組建起新的戰線,英國也不再在歐洲大陸和美國之間搖擺不定,而是鐵了心地脫離歐洲,來到美國身邊。
四
廣義範圍上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除美國外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英國協國家,甚至於南非都可以列入其中,雖然南非民族主體依然是非洲人,但國家命脈還在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
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聯盟,美英將從這裡邊挑選合作對象。
最後的選擇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兩個國家一看,這不行啊,都跟中國遠隔重洋,經濟上的牽製作用雖然也可行,但最好還有能夠「抵近找茬」的存在。再往下看看,看有沒有征服過的其他「友好國家」。
美國自然而然再次找到了日本,英國則是看到了印度——這個國家對我們挺忠心,也很聽話,就它吧!
現在我們來看,僅從直觀的影響力而言,這個聯盟中英國影響較大的有三個國家,美國只有一個。雖然這不能體現實質影響力,但也能體現出英國的價值——老牌帝國不是吹的。
接下來就是分工了。分工倒是很簡單,美國把握大局輸出武力展示肌肉,英國更多做的是地下工作。
它為這次行動準備了兩件武器,第一件武器叫HK,第二件武器叫輿論戰。
本來HK回歸以後風平浪靜,大家都好好發展自己的經濟,沒啥問題。但是為了介入或者牽制中國大陸的精力,英國就需要出現所謂的「HK問題」——你看,所謂的政治老流氓就是「沒有問題我就製造問題」!
HK一亂,英國就開始有意識推動國際輿論尤其是西方輿論向中國大陸潑髒水,同時進一步激發大陸與HK之間的矛盾,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誰是這場動亂中最大的受益者,那麼誰就是始作俑者。很顯然,它的目的是想通過HK的混亂來牽制甚至打斷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步伐。
大陸很克制,不上這個當,當然我們也很惱火,讓你們租了這麼多年沒要租金,你們租客還敢這麼囂張,還有沒有王法了?還講不講道理了?
這件武器至今仍在使用,不過基本上已經被我們新設立的一道法律給化解掉了。HK雖亂了一陣,但沒有破壞基本秩序。
第二件武器是輿論戰,這個算作英國的常規性武器,對我們的傷害可能超過HK動亂。
英國匯集起來了眾多國家的官方媒體以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廣播機構,BBC、ABC等構成英國在另一戰場上的大殺器。
他們揮舞起的大刀基本上集中在三個點:人權、專制以及意識形態。具體的不展開說,更不用思考這些東西的對錯,因為他們講這些並不是為他們所宣稱的「解放」我們,而是為了攻擊我們——所有冠冕堂皇背後都是利益使然。
知道這點,有利於防止被洗腦。
我們其實沒什麼好的應對,國外民眾也已經對這些老生常談搞得有點麻木,不過對於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嫉妒心,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所以也算是有市場。
想想中國網際網路搞個牆也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我們可能會過得很鬧心。
今年美英兩國算是抓住了新的開火切入口——新冠病毒,本來能夠有所作為,奈何還沒來得及攻擊我們,他們就在這場疫情中成為世界各國的「圍觀對象」。
除了以上這兩件武器,英國還有很多組合牌,但我們更需要擔心的不是當前英國已經亮出的牌面,而是英國的姿態——它越來越明顯地開始站在美國身後,旗幟鮮明地支持美國,同時旗幟鮮明地對抗中國。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五
最後一個問題:英國對抗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八字不合嗎?
我的理解是三個字:道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對於蘇聯和中國的仇恨並不相同,但是英國對兩國的敵意則擁有基本相同的理由,這是美英之間的一個細微差別——英國更多從文化意識層面思考國際關係。
一百八十年前,是英國的堅船利炮開啟了中國恥辱的百年歷史,他們用鴉片來實現貿易順差,當有人反抗他們就殺掉反抗的清醒的人。如果說日本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扣在中國人頭上,那麼英國可能是事實上的兇手。鴉片戰爭過後,中國開啟了漫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程,民族的覺醒緩慢而沉重。
在他們眼裡,這是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徵服。
一百八十年後,中國尋找到了新的道路實現崛起,它比前蘇聯更加有活力,也比前蘇聯擁有更強大的潛力,更重要的是中國相比前蘇聯是一個更有凝聚力以及更深的文化底蘊的國家,我們經歷過比前蘇聯更加深刻的民族意識覺醒的歷史,我們流過更多血汗,也苦苦思索過未來的路,所以我們比前蘇聯更堅定、更自信,我們也確實證明了自己。
這一切對英國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族群來說,陌生而忌憚。
另一方面,儘管威脅顯而易見,但跟中國交惡的後果也不再像以前一樣不值一提,根據今年八月份數據,英國出口貿易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中國排第八;而進口貿易前十國家中,中國排名第三。英國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中國的強大已經讓英國對抗的成本不再微不足道。
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可能都要沉浸在「既不能撕破臉,偶爾還要裝的很無奈,其實內心裡咬牙切齒」的失落氛圍之中,尤其是中國和歐盟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後,英國將更加失落。
如果你問我啥時候這種局面會終止,答案只有一個:英國人能夠理解我們對於和平發展究竟有多珍惜、對於意識形態鬥爭究竟有多麼無所謂的時候。
如果你又問我:英國人有可能理解嗎?
我建議你看看我的文章題目,了解一下野望是什麼意思。
最後呢,場面話還是要說的:對英國不能掉以輕心,外松內緊對待,該合作還是要合作,該回懟也不能太矜持,總之呢,平常心,知道英國心眼有點壞就夠了,我們要跟英國反著來——戰略上重視它,戰術上藐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