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中藥材種植形成規模

2021-02-12 武安快訊

  武安市,河北直轄,邯鄲市代管,位於河北省南部、屬典型丘陵山區,有70多萬畝耕地、百萬畝林地,但溝壑縱橫、十年九旱,非常適合中草藥材生長,是中藥材生產規模較大的縣。

據介紹,武安市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探索出「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中藥材種植經營模式。發揮典型示範帶頭作用,建立中藥材健康種植基地,同時針對不同的主體,分類制定出科學的技術規範,加大技術、信息、涉農資金整合等方面的幫扶力度,推動中藥材種植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板藍根耐旱,市場需求較大。武安市農業農村局協調製藥企業與農場派相關技術人員跟蹤服務,並籤訂最低保護收購價格,這等於給農場上了雙保險。到了秋後收穫時,畝收板藍根根莖400斤,每斤最低保護價4元,畝收板藍根葉300斤,每斤1.5元,畝收入合計2050元,一年增收十幾萬元。

近些年來,武安市新發展中藥材種植新型經營主體8個,新建中藥材規模種植基地20個,培育了一大批種植示範點,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

在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的同時,農業農村部門特別注重公司品牌培育,開展了「三品一標」認證,形成了以連翹、柴胡、板藍根等為主的中藥材知名品牌,註冊了銀祺、興連康、鼎石、鮮蔚、打老兒等商標品牌。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縣級平臺建成投入使用。「打老兒」牌連翹茶和「銀祺」牌金銀花茶,獲得京津冀中藥材產業大會大健康產品優秀獎。

武安市野外普查了36個樣地,其中12個樣地普查二次以上,共採集中藥植物、藥材、種質標本1000多種。普查中新發現20多種中藥資源。其中,馬鞭草科植物蕕、罌粟科植物小藥八旦子填補河北省中藥資源空白,光果田麻、羊蹄、木賊麻黃、華北耬鬥菜、五味子、毛蕊老鸛草、勿忘草、凍綠、東北鳳仙花、水金鳳、穗花馬先蒿、苦皮藤等14種填補邯鄲市中藥資源空白,冬凌草、木賊麻黃、鱗葉龍膽、羊兒蒜、齒果酸膜、蔥皮忍冬、角盤蘭、田麻、木瓜等11種填補武安市中藥資源空白。

相關焦點

  • 新疆中藥材種植成為牧民增收新亮點
    過去一直從事小麥、玉米、油葵等農作物種植,村民的收入每畝地超不過400元。 為了盤活農村土地,「今年我們進行土地流轉,拓展規模經營,發展現代化農業。對村子裡7700畝土地進行流轉,其中3700種植藥材,4000畝流轉給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土地流轉後,村民在種植大戶的田間地頭學習種植藥材技術,每天的收入在220元,每家每戶的收入都在翻翻。」努爾別克·卡肯說。
  • 隘口壩芒村中藥材種植忙
    村民們正忙著栽種中藥材。全媒體記者 魯詩勤 攝據介紹,該基地將種植300畝銀花,並套種200畝黃精,三年後預期產值可達100萬元以上。基地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當地村民可在基地務工獲得收入,還能以土地入股形式實現分紅。
  • 蘆山種植的這個中藥材開花啦!
    近年來,小河村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推進「以白芨、重樓、毛慈菇等為主,發展高附加值中藥材種植」產業扶貧項目,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內生動力。2017年小河村實現整村摘帽、全戶脫貧。截至目前,大川鎮共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萬餘畝。有了政府的支持,小河村將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鼓勵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參與種植加工,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
  • 陽灣村:中藥材種植鋪就「致富路」
    楊井鎮陽灣村村民付生芳指著自己的牡丹田說,「當初就想著自己先賭一把,如果經濟效益可觀就帶動更多的村民種植中藥材。」作為楊井鎮陽灣村致富帶頭人的付生芳,在楊井區域農業技術站的指導下,成為了村裡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他所種植的油用牡丹預計明年可產生經濟效益,畝產量可達1萬元。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確保群眾可持續增收的基礎。
  • 龍鳳堂中藥材種植基地版圖全覆蓋 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中藥產業龍頭企業,2014年江蘇龍鳳堂中藥有限公司即在全國道地中藥材產區啟動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其中藥資源部——龍鳳閣中藥材種植公司銜命出擊,從「零」開始,跟隨龍鳳堂發展節奏規劃布局中藥材基地,推進「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嚴格執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確保「基源明確、產地穩定、質量可控、保證供應、療效確切」。
  • 三年種植萬畝中藥材 千年古鎮村民有了增收新路徑
    中新網晉中10月18日電 題:三年種植萬畝中藥材 千年古鎮村民有了增收新路徑  作者 陸祁國  「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中藥材種植,鎮政府前幾年號召,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5畝柴胡。現在看來,種植中藥材的經濟收益確實不錯,平均每年增收一萬塊錢左右不成問題。」10月9日,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河村村民李廣勝說。
  • 雪峰山下藥草香——洪江市發展中藥材產業紀實
    2019年,該市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安排財政獎補資金近1000萬元用於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同時加大水利、交通、農業、扶貧等部門的資金整合力度,用於改善規模種植基地的道路交通及水利設施。 洪江市白及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 小小中藥材 引發「熱浪」來
    在縣委、縣政府的引領下,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區於今年10月份建成開放。該園區佔地面積100畝,總投資1000餘萬元,由中藥材植物館、種植示範基地、中藥材科普館3大板塊構成,立體化展示了全縣中藥材種類、品質、價值及種植加工等流程,是一座集良種繁育、示範種植、馴化保護、中醫傳承、成果展示、觀光旅遊、科普教學、科研教育的絕佳之地。
  • 雲南嘉農年華滇聖草白芨種植,在中藥材種植市場上火爆
    雲南嘉農年華滇聖草白芨種植,在中藥材種植市場上火爆。,是人們吃飯穿衣的根本,所以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的重大、核心問題,是中國國家發展、安全、國力強大等的一個核心根基,由於農村、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城市社會消費高些,物價高些,農民在農村掙錢少些,不能養家餬口,不夠供孩子讀書上高中、大學等,於是許多農民朋友們背井離鄉,與自己的親人、孩子等分別,孤獨地在城市打工,尋求更高的收入,現在有一種很好的適合農民在家創業致富的渠道,它就是雲南嘉農年華滇聖草白芨種植
  • 2021中藥材種植怎麼選擇中藥材品種和藥材種子,12個萬元以上中藥材品種有訂單
    8.對於目前白鮮皮已經開始大面積家種了,會對當前的價格形成衝擊嗎?你怎麼看?答:也聽說了,我們這邊種植的不多。感覺家種的沒有野生的質量好,還是種植的年限短的原因,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衝擊吧。據市場調查,購買的一批種子裡雜質竟高達20%~30%,也就是說購買的種子幾乎三分之一不是藥材種子,種植效果肯定不理想。第二,發芽率高,出苗率佳。第三,用種量少。好的種子即使用種量少也能保證較高的出苗率,能夠幫種植者省去不少成本。中藥材種植要講因地制宜,以野生藥材馴化脫毒培育為主。從而得到效益最大化。
  • 黑龍江樺南縣 打造北方中藥材生產示範區
    2020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6萬畝,較上年增加2.5萬畝,同比增長18.52%。5家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單位的示範基地,在林地種植中藥材1.9萬畝,打造康源藥業、久仙草公司、長彥家庭農場等7家規模近千畝的種植基地。建設中藥材道地品種展示園8個,輻射明義、石頭河子、駝腰子等6個鄉鎮,帶動周邊農戶新增種植中藥材面積近萬畝。
  • 黃龍:小小中藥材 引發「熱浪」來
    、核桃產業抓加工、中蜂產業抓品牌、藥材產業抓規模、特色產業促旅遊、全縣農業強生態」的生態農業發展思路,大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縣委、縣政府的引領下,黃龍中藥材研究開發服務中心開始籌建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區。該園區佔地面積100畝,總投資1000餘萬元,由中藥材植物館、種植示範基地、中藥材科普館3大板塊構成,立體化展示了全縣中藥材種類、品質、價值及種植加工等流程,是一座集良種繁育、示範種植、馴化保護、中醫傳承、成果展示、觀光旅遊、科普教學、科研教育的絕佳之地。
  • 包頭中藥材產業:品牌化建設初露頭角
    近年來,藉助政策優勢,我市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迎來發展良機,但由於種種原因,中藥材產業化發展仍面臨著較大挑戰。品牌化建設初露頭角「2019年我們種植了一千多畝有機黃芪,並且都和困難農戶籤訂了訂單合同來幫助他們增收。」
  • 陝西黃龍:小小中藥材 引發「熱浪」來
    4+X」產業開發模式,按照「蘋果產業抓升級、核桃產業抓加工、中蜂產業抓品牌、藥材產業抓規模、特色產業促旅遊、全縣農業強生態」的生態農業發展思路,大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縣委、縣政府的引領下,黃龍中藥材研究開發服務中心開始籌建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區。該園區佔地面積100畝,總投資1000餘萬元,由中藥材植物館、種植示範基地、中藥材科普館3大板塊構成,立體化展示了全縣中藥材種類、品質、價值及種植加工等流程,是一座集良種繁育、示範種植、馴化保護、中醫傳承、成果展示、觀光旅遊、科普教學、科研教育的絕佳之地。
  • 2021,我們的小康願景|把種植中藥材變成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去年是第一次種中藥材,收益不錯,還積累了經驗,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品種,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用種植中藥材這把「金鑰匙」打開致富門,阿城區雙豐街道辦事處興隆村黨支部書記陸英信心十足。興隆村原來一直以種植玉米為主,農民收益不高,村黨支部書記陸英一直在調整種植結構上想辦法。2020年,興隆村嘗試種植了1300畝中藥材,其中,板藍根佔了一半以上,當年種當種收穫;鄉親們還種了防風、黃芪、黃芩和甘草等,需要兩三年才能收穫。陸英介紹,去年秋天收穫的板藍根在元旦前幾天已經全部賣完了,每畝地純收入在1500元以上,達到了預期目標。
  • 正清集團夯實核心中藥材產品產業鏈 打造全國最大青風藤種植基地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2日訊(記者 劉永濤 通訊員 楊林)推進青風藤馴化種植,夯實中藥材產業鏈。在11月21日舉行的懷化中藥材產業協會成立大會上,湖南正清集團與靖州、漵浦籤訂5萬畝青風藤種植基地合作協議,致力打造全國最大青風藤種植基地,為正清風痛寧等核心產品擴大生產提供支撐。根據協議,正清集團提供青風藤種苗和技術服務,合作縣當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及企業提供土地和勞動力,負責青風藤合作基地的建設、管護和運營。此舉將帶動5000餘農戶增收致富。
  • 百名記者百村行|90後女大學生的中藥材種植經
    本報記者 萬 昕在瀘溪縣浦市鎮都岐村的村口,記者看到,一片長勢喜人的中藥材黃柏,在山谷中、溪水邊隨處可見。但誰也想不到,這片中藥材種植基地出自一位90後的大學生龔宗敏之手。龔宗敏留意到家鄉中藥材市場的空缺,於是學習了大量與中藥材種植相關的知識。回家後,她主動聯繫了瀘溪縣委縣政府,申請在都岐村種植黃柏並套種黃精項目獲得通過。龔宗敏得到了縣扶貧辦、林業、外資外援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 鄧本俊:從貧困戶到中藥材種植帶頭人
    2017年,鄧本俊家被評為村裡建檔立卡戶,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在掛鈎幫扶人的動員鼓勵下,鄧本俊籌措來5萬元錢,再加上政府給10800元的產業補助資金種植了5畝苦參。種下的5畝苦參就成鄧本俊脫貧的希望,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苦參的田間管理上,除草、施肥一樣也沒落下。讓鄧本俊意想不到的是,僅僅辛苦了兩年,種植苦參不單讓他實現脫貧,還給他家帶來的財富。
  • 農村有種作物,被稱為綠色中藥材,種植戶收入成亮點
    農村有種人工種植和野生行情差異較大的中藥材,近年來人工種植價格從均價25元/公斤,到2018-2019年下降至最低11元/公斤,再到2019下半年-2020年初的15元/公斤,雖說行情波動起伏,但和野生行情相比,則差距懸殊,如內蒙東部野生價格高達300多元/公斤,質量稍遜的野生品種
  • 中藥材遠志需求量大,價格平穩,因種植加工局限,可適當選擇種植
    中藥材遠志入藥有細葉遠志和寬葉遠志之分。遠志通常指細葉遠志,為遠志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藥,味苦,性溫,有安神益智,怯病解鬱作用。遠志為大宗藥材,需求量大,由於大量採挖,野生資源日漸枯褐。遠志商品日益短缺,特別是供出口的中高檔遠志筒己極少見,遠志人工栽培已成熟,不存在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