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龍,筆名:青松,湖南臨武人,從2002年開始古典文學創作,系湖南詩詞、嶽麓詩詞、郴州詩詞、臨武縣韓山詩社會員,詩詞常在《湖南詩詞》、《嶽麓詩詞》、《九州詩詞》《詩詞月刊》、《詩詞世界》、《深圳詩詞》、《郴州老乾詩詞》、《武水文學》、《韓山詩苑》等刊物上發表。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中國農耕飲食文化依時而變,因地制宜,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把每一個365端上餐桌,把每一份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餐桌。淘洗歷史,糅合時光,品味生活。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在炊煙升起的地方,用至精至誠的心烹製食物,一餐一食之間,展示著個性,渲染著風情,用一顆感恩之心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珍貴的滋養。
舌尖大中國,微微小市井。在地處南嶺山脈的白玉嶺下,(臨武人叫通天山)孕育了以麥市為代表的美食文化,(這裡涵蓋了臨武的萬水、鎮南、三合、香花、大衝、楚江等地)麥市人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所淘煮出的美食也頗具特色。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我們今天去品味一下這裡的特色美食,感受一下這裡特別的人土風情。
油茶:(麥市話「油叉」)在麥市美食百科園中首居「刀把子」的當數油茶。麥市油茶歷來是讓外來客帶著滿意嘖嘖稱道的特色美食,俗話說的好「自己誇,爛冬瓜;別人誇,一朵花。」對麥市油茶的讚許,筆者認為決非過譽。好不好喝了後見分曉。(今天不講製作過程,只講由哪些原材料組成並展示其成品)油茶主要由糯米(麥市話「凍米」)、花生(麥市話「落傘」)、抖餈粑(麥市話「餈粑崽」)、玉米(麥市話「綠古仔」)等食材組成。
油茶水:(麥市話叫「油叉許」)有提神醒腦、開味、消食等功效(用開水煮出來的茶叫響茶,用冷水煮出來的茶叫聾子茶,炒茶必須用豬油,地道的麥市人一品便知其中滋味)
抖餈粑:分糯米抖餈粑和高粱抖餈粑。在麥市農村只有年關歲末才抖餈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街頭巷尾365天都能吃到抖餈粑,但少了其中滋味。
冬粉餈:每年農曆十一月份進入冬季,天氣開始霜降人們就開始製作冬粉餈,其主要原材料是糯米。冬粉可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餈粑。
米豆腐:是麥市人一民風民俗,麥市歷來有農曆二月初一吃米豆腐習俗,(麥市話叫「章氣節」)其主要食材由大米組成。
餡豆腐:(麥市話叫「亮豆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今天我們只展示麥市「亮豆腐」和「魔芋豆腐」魔芋豆腐是近幾年臨武人創新出來的,吃起來勁道十足,都說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血鴨:大美臨武出名鴨,麥市烹飪獨特創血鴨。麥市血鴨取材方便,屬本地產的麻鴨為上等鴨。麥市血鴨是麥市人一年四季待客聲名遠播的家常菜。
麥市粽餈粑:八月十五麥市人以獨特的方式慶中秋佳節,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果實來慶祝豐收的喜悅,用三角粽、牛角粽、枕頭粽祭拜月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麥市油炸肉:(俗稱年肉)是麥市人新年待客的一道傳統名菜,按習俗要年關28.29才製作,現在生活好了,你想什麼時候做就什麼時候做,但缺少了哪種「味」。
黴豆腐:(麥市話「迷豆腐」)按習俗一般要過臘八後才「迷豆腐」,現在生活好了,你想什麼時候醃就什麼時候醃,更何況這是過苦日子時候的菜,上學時沒少吃,因為鹹耐儲存,往事全當回味。
豆豉:(麥市話「迷豆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少有人醃「迷豆崽」了,上學時三餐如影隨形的陪伴者,往事不堪回首。
棉菜餈粑:只有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才有的作。其口感細膩、回味悠長。
麥市燈盞餈粑:遊子在外心在家,心中時刻戀著它—燈盞餈粑,你看在外回來的人排著長龍買燈盞餈粑。兒時跟著大人趕圩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為了它。
豬血腸:麥市遊子戀戀不忘的鄉愁,不管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時常想著它。以前農村只有在殺年豬時才灌豬血腸。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在麥市圩每天都有。
倒缸酒:俗稱年酒,口口生香、後勁十足,醉一場保你不知「天高地厚」。
糯米腸:風味獨特,豐儉隨人,有素有葷。
麥市血腸粉:三天趕一圩就是為了一碗血腸粉,味道槓槓地!
米粉肉:(麥市話「米絲哦」)以前農村蒔完田犒勞打牙祭的硬菜。很有味,真的很有味。
甜酒:(麥市話「浮子」)倒缸酒的完美組合者,現在不是什麼稀罕物了,以前可要年底才有的吃。
舌尖品美食、把酒問青天。近鄉情更切,意想復歸還。鄉愁情慾濃,珍饈回味長。此刻,熱情好客的麥市人民正高舉甘甜的美酒歡迎您的到來。
愛臨武
臨武最具影響力微信平臺。
長按烏龜餈,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商務微信:garyleesh
合作電話:186705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