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臨武——麥市篇

2021-02-12 愛臨武

郭文龍,筆名:青松,湖南臨武人,從2002年開始古典文學創作,系湖南詩詞、嶽麓詩詞、郴州詩詞、臨武縣韓山詩社會員,詩詞常在《湖南詩詞》、《嶽麓詩詞》、《九州詩詞》《詩詞月刊》、《詩詞世界》、《深圳詩詞》、《郴州老乾詩詞》、《武水文學》、《韓山詩苑》等刊物上發表。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中國農耕飲食文化依時而變,因地制宜,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把每一個365端上餐桌,把每一份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餐桌。淘洗歷史,糅合時光,品味生活。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在炊煙升起的地方,用至精至誠的心烹製食物,一餐一食之間,展示著個性,渲染著風情,用一顆感恩之心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珍貴的滋養。

舌尖大中國,微微小市井。在地處南嶺山脈的白玉嶺下,(臨武人叫通天山)孕育了以麥市為代表的美食文化,(這裡涵蓋了臨武的萬水、鎮南、三合、香花、大衝、楚江等地)麥市人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所淘煮出的美食也頗具特色。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我們今天去品味一下這裡的特色美食,感受一下這裡特別的人土風情。

油茶:(麥市話「油叉」)在麥市美食百科園中首居「刀把子」的當數油茶。麥市油茶歷來是讓外來客帶著滿意嘖嘖稱道的特色美食,俗話說的好「自己誇,爛冬瓜;別人誇,一朵花。」對麥市油茶的讚許,筆者認為決非過譽。好不好喝了後見分曉。(今天不講製作過程,只講由哪些原材料組成並展示其成品)油茶主要由糯米(麥市話「凍米」)、花生(麥市話「落傘」)、抖餈粑(麥市話「餈粑崽」)、玉米(麥市話「綠古仔」)等食材組成。

油茶水:(麥市話叫「油叉許」)有提神醒腦、開味、消食等功效(用開水煮出來的茶叫響茶,用冷水煮出來的茶叫聾子茶,炒茶必須用豬油,地道的麥市人一品便知其中滋味)

抖餈粑:分糯米抖餈粑和高粱抖餈粑。在麥市農村只有年關歲末才抖餈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街頭巷尾365天都能吃到抖餈粑,但少了其中滋味。

冬粉餈:每年農曆十一月份進入冬季,天氣開始霜降人們就開始製作冬粉餈,其主要原材料是糯米。冬粉可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餈粑。

米豆腐:是麥市人一民風民俗,麥市歷來有農曆二月初一吃米豆腐習俗,(麥市話叫「章氣節」)其主要食材由大米組成。

餡豆腐:(麥市話叫「亮豆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今天我們只展示麥市「亮豆腐」和「魔芋豆腐」魔芋豆腐是近幾年臨武人創新出來的,吃起來勁道十足,都說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血鴨:大美臨武出名鴨,麥市烹飪獨特創血鴨。麥市血鴨取材方便,屬本地產的麻鴨為上等鴨。麥市血鴨是麥市人一年四季待客聲名遠播的家常菜。

麥市粽餈粑:八月十五麥市人以獨特的方式慶中秋佳節,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果實來慶祝豐收的喜悅,用三角粽、牛角粽、枕頭粽祭拜月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麥市油炸肉:(俗稱年肉)是麥市人新年待客的一道傳統名菜,按習俗要年關28.29才製作,現在生活好了,你想什麼時候做就什麼時候做,但缺少了哪種「味」。

黴豆腐:(麥市話「迷豆腐」)按習俗一般要過臘八後才「迷豆腐」,現在生活好了,你想什麼時候醃就什麼時候醃,更何況這是過苦日子時候的菜,上學時沒少吃,因為鹹耐儲存,往事全當回味。

豆豉:(麥市話「迷豆崽」)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少有人醃「迷豆崽」了,上學時三餐如影隨形的陪伴者,往事不堪回首。

棉菜餈粑:只有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才有的作。其口感細膩、回味悠長。

麥市燈盞餈粑:遊子在外心在家,心中時刻戀著它—燈盞餈粑,你看在外回來的人排著長龍買燈盞餈粑。兒時跟著大人趕圩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為了它。

豬血腸:麥市遊子戀戀不忘的鄉愁,不管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時常想著它。以前農村只有在殺年豬時才灌豬血腸。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在麥市圩每天都有。

倒缸酒:俗稱年酒,口口生香、後勁十足,醉一場保你不知「天高地厚」。

糯米腸:風味獨特,豐儉隨人,有素有葷。

麥市血腸粉:三天趕一圩就是為了一碗血腸粉,味道槓槓地!

米粉肉:(麥市話「米絲哦」)以前農村蒔完田犒勞打牙祭的硬菜。很有味,真的很有味。

甜酒:(麥市話「浮子」)倒缸酒的完美組合者,現在不是什麼稀罕物了,以前可要年底才有的吃。

舌尖品美食、把酒問青天。近鄉情更切,意想復歸還。鄉愁情慾濃,珍饈回味長。此刻,熱情好客的麥市人民正高舉甘甜的美酒歡迎您的到來。

愛臨武

臨武最具影響力微信平臺。


長按烏龜餈,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商務微信:garyleesh 

合作電話:18670584588

相關焦點

  • 【本地文學】臨武美食三章(曹會斌)
    我最先吃沙田黃牛巴,是在十年前,縣作協組織部分重點作者到金江鎮文學採風,在一家餐館吃到地地道道的沙田黃牛巴,那時的感覺,牛肉鮮美細膩,很有嚼勁,香辣開胃,汁濃醇厚,吃後滿口生香,堪稱臨武美食一絕。一個小時過後,三菜一湯,端上桌面,最引人注目要算沙田黃牛巴這道菜,主料牛肉乾薄片,拌青椒、蒜箭,加了蔥、姜、香油、白酒、糖等佐料,色香味俱全,食慾頓生。
  • 央視舌尖2上的美食:蕨根餈粑,臨武也有,而且更好吃!
    2014年4月,央視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火爆中國,一時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郴州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極其適合蕨類植物的生長,在這廣袤的湘南大地上,用漫山遍野來形容蕨類植物的壯觀景象毫不過份。臨武屬於郴州下轄的縣市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臨武歷史上竟然有這麼多的軍事歷史!
    這是臨武作為楚南郡邑之最古者的歷史記載。臨武君是何人,他的真實姓名,史書上都沒說。《戰國策》只記載了秦攻趙,趙使趙嘉求救於平原君,平原君以臨武君為將,帶兵救趙。《資治通鑑》記載了臨武君與荀況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他主張「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以及「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可見是一位戰將。
  • 臨武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嗎?
    這是臨武作為楚南郡邑之最古者的歷史記載。臨武君是何人,他的真實姓名,史書上都沒說。《戰國策》只記載了秦攻趙,趙使趙嘉求救於平原君,平原君以臨武君為將,帶兵救趙。《資治通鑑》記載了臨武君與荀況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他主張「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以及「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可見是一位戰將。
  • 臨武美味之王——麥市血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臨武農村擺脫困窘了人們幾十年的爛木板房、歪歪斜斜的青磚屋,大興土木,全力建設紅磚蓋瓦新居的時候。不少人家都較難請到抖沙泥、遞磚頭等的小幫工(那時候來幫工的只圖一頓或幾頓吃,沒得日工錢進)。但一聽說哪戶人家中餐或者晚餐(一般是晚餐)有血鴨吃,幫工的人馬上就會蜂擁而至。這就是明證啊。當然今天的人生活水平特別高了,想吃一餐血鴨已經不是什麼奢望。
  • 臨武為什麼叫「臨武」?
    這是臨武作為楚南郡邑之最古者的歷史記載。臨武君是何人,他的真實姓名,史書上都沒說。《資治通鑑》記載了臨武君與荀況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他主張「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以及「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可見是一位戰將,而且頗懂兵法,善於指揮。考烈王把他封在這個鄰近百越的地方,又可見臨武自古就被看作用兵的要地。而「臨武」在戰國已經出現。
  • 臨武民間小吃糯米腸
    殺完豬後,就選擇一節大約三分之二米長,比較肥膩的大腸,將它翻反過來,在上面均勻撒鹽,從頭到尾反覆揉搓,然後放在溫熱的水中蕩洗。至少要如此蕩洗三次,才能完全徹底地去除大腸的異味,衝濯得乾乾淨淨。        弄乾淨後,又把大腸翻反回去,恢復原狀,還不能馬上灌糯米。得先將大腸的一端用柔韌牢實的綿線之類的打死結繫緊了,然後一個大人拿嘴巴含住大腸的另一端,儘量運氣鼓勁,往大腸裡吹風。
  • 舌尖上的瑤寨:彩色糯米飯篇
    相關閱讀:舌尖上的瑤寨:臘肉篇舌尖上的瑤寨:大瑤山黃瓜篇舌尖上的瑤寨:樹心蟲篇舌尖上的瑤寨:馬蜂篇支持瑤族文化,關注瑤族生活掃碼關注
  • 舜帝在臨武的傳說
    舜帝是我國歷史上的「五帝」之一。相傳舜以孝道出名,深得民心。經四方部落首領薦舉後,又經堯進行了三年的考察,最終成為堯的繼承人。舜即位後選賢任能丶仁德為政,幹就了一番事業,晚年選定了治水有功的禹為其繼承人。
  • 臨武石板路的來歷可真不簡單!
    千年古邑臨武縣城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古道的起點「南門口——老街」。在十多年以前,老街地面上還是鋪設的是青溜溜光的石板,現已用水泥鋪蓋,這石板路就一直從南門口延伸到廣東連州境。史載:臨武宋代時期,官方在臨武古道上,設有兵家守備和傳遞消息的「三關兩隘」,其中「南關」就設在鄺家村,關卡點就是這座「更樓」,扼守縣城南向臨武至連州古驛道鹽稅收取和兵情傳遞。
  • 張湖平:臨武故道訪古
    ,系《臨武縣誌》總纂。也正因為此,臨武成為西漢建立後首批建縣的地方。爾後,臨武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湘粵古道的「國道」地位,決定了它在功能上的多樣性。清同治《臨武縣誌》載:縣接南海,舊獻龍眼、荔枝,及生鮮獻之。十裡一置(鋪遞驛站),五裡一堠(即涼亭之類),晝夜傳送,奔騰阻險,至有遭虎狼毒害,頓僕死亡不絕。道經臨武,羌(東漢臨武縣長唐羌,字伯遊,汝南人)乃上書諫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故天子食大牢為尊,不以果食為珍。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
  • 鮮為人知的臨武西城黃門巖書屋
    黃門巖黃門巖書屋,也叫瀛州書館丶柏子書屋丶李氏書樓,是臨武西城李氏的家族辦學機構。其名字見載於《湖南省志》《桂陽郡志》《臨武縣誌》。據清同治六年《臨武縣誌》中《黃門巖記》記載,院中為廣場,兩株古柏,「大可合抱,夭矯離披,黛色參天,翠陰盈畝」。書館規模宏大,館內建有36間書舍,每舍一窗一幾一床;還購置了大量圖書,讓學子們廣泛涉獵。無論是環境、規模、配置,當時是臨武首屈一指的。友萊公在這裡給兒子開禧、開祥、開裕及李氏其他子弟講學授課,也在這裡與臨武境內外文人學士會課交流丶切磋提高學藝。
  • 口感像牛肉的脆鯇魚,臨武鄉親你吃過不
    四大家魚隨處可見,好養,價格不貴,尋常百姓都吃得起,中國人都喜歡講究年年有餘,魚像徵著餘,所以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是它們唱主角。可以說草魚也是超越了階層的全民美食,上至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都吃過也吃得起。那些動輒百元一斤的石斑魚,甲魚只是曲高和寡,就像龍肝鳳膽一樣,鮮有人問津,缺乏群眾基礎。這些年人們的口味越來越挑剔,總想追求舌尖上刺激,尋找新花樣,有一種叫做脆肉鯇的魚應運而生,是魚中的貴族白富美,一般草魚價格不過三四元,而它卻要二十元以上,翻了好幾番。
  • 臨武美食之田螺
    田螺是臨武的一道美味菜。它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是螺中上乘之選,亦堪稱一絕。田螺生活在稻田裡的多,比較大,生活在江河小溪、山塘水庫,比田螺小,有些地方又叫沙螺、江螺、花螺等。撈田螺的時間最好是下午,俗話說「田螺精,夜出身」就是這道理。
  • 中國高新院助力臨武工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
    近年來,臨武充分發揮湖南「南大門」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一帶一部」「粵港澳大灣區」「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區域發展大格局,將臨武工業園打造成為臨武承載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基本形成電子信息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兩大主導產業。
  • 回眸湖南·臨武第三屆寶玉石文化旅遊節,精彩!
    紅網時刻12月8日訊(通訊員 陳衛平)12月7日,湖南·臨武第三屆寶玉石文化旅遊節圓滿閉幕。短短的七天裡,寶玉石展示展銷、國玉銘珍通天玉慈善拍賣會、掌上展銷會、通天玉形象代言人複賽、第四屆臨武通天玉香花玉原石公盤交易會、臨武天下第一鴨鍋·聖火全鴨宴、第二屆臨武網紅夜市特產美食節、湘粵贛「紅三角」圍棋邀請賽等系列活動精彩紛呈,眾多遊客來到寶玉石文化產業園購寶玉石、觀文藝表演、嘗美食……意猶未盡,讓大家現場感受到了臨武「玉石之鄉、礦晶之都」寶玉石原產地、「礦井口博物館」的獨特魅力。
  • 臨武花塘韭菜花香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裡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開未開時採摘,磨碎後醃製成醬食用,農家多稱之為「韭菜花」。韭菜花是中國南北城鄉普遍食用的一種佐料。韭菜花富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A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食物纖維等。適宜夜盲症,乾眼病之人食用。
  • 臨武六中:擦亮「籃球特色」名片喜提「國字號」
    臨武六中籃球隊勇奪臨武縣第十六屆初中生籃球賽冠軍留影。2015年以來,臨武六中高度重視辦學品質,把「發展校園籃球運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學生「全員發展 個性成才」為目標,將籃球運動融入常規課堂教學中,逐漸形成了「人人參與 校隊引領」的籃球特色,成為學校運動場上一道的靚麗風景線。
  • 臨武:防疫教學「兩手硬」,開學複課穩運行
    臨武三中要求複課的初三學生按班、分4個時間段到校報到,且入校即接受體溫檢測和鞋底消毒;臨武六中制定了《臨武六中2020年春季防疫期間返校學生一日常規》,對學生返校後每日出家門前、往返學校時、入校門、入教室、放學後、就餐、就寢等場景逐一提出要求;臨武一中就返校學生的健康卡、健康碼、體溫測量作了明確要求。這些只是臨武高三、初三學生開學複課的一個縮影。
  • 臨武在廣東省電池行業協會G20會長會上作招商推介發言
    臨武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楊在會上作招商推介發言。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湖南「一帶一部」和「一核三極四帶多點」戰略全面展開,臨武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議程「示範區」、湖南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湘粵開放合作的「試驗區」和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縣」,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為臨武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