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腸是臨武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記得童、少年時期,正月期間,我們總是在有限的炸皮肉、油茶、抖餈粑等吃得差不多了的時候,非常期待品味糯米腸。一旦哪天真正大嚼大咬起美味異常的糯米腸了,常常讓我們這些貪饞的小孩放不下筷子。
糯米腸是怎樣製成的呢?
以前,過年前幾天,大多數家庭都殺豬。殺完豬後,就選擇一節大約三分之二米長,比較肥膩的大腸,將它翻反過來,在上面均勻撒鹽,從頭到尾反覆揉搓,然後放在溫熱的水中蕩洗。至少要如此蕩洗三次,才能完全徹底地去除大腸的異味,衝濯得乾乾淨淨。
弄乾淨後,又把大腸翻反回去,恢復原狀,還不能馬上灌糯米。得先將大腸的一端用柔韌牢實的綿線之類的打死結繫緊了,然後一個大人拿嘴巴含住大腸的另一端,儘量運氣鼓勁,往大腸裡吹風。吹累了,捏住埠,不讓裡面的風倒流出來,竭口氣,繼續吹……一直吹到整條大腸充分鼓脹起來,如同現在的小孩春節期間玩的氣球棒一樣,才用事先準備好的前面說的那種綿線將這個埠也牢牢紮緊。
大腸充滿氣了,便利用它兩端的綿線盈餘部分,把它懸掛在樓板梁釘子上,使之風乾。
過段時間,估計大腸風乾得差不多了,前一天晚上發好糯米。到了第二天上午,就取大腸下來,解掉一端的結,將摻和了少量豬生血和五香粉的發泡過的糯米一小勺一小勺輕慢細心地灌入大腸,灌到八分飽左右為止,並打結系牢實埠。不要灌得太滿,灌得太滿的話,一會兒蒸煮時糯米腸怕要撐脹破喲。 接下來,蒸糯米腸。
這個比較簡單,像平常家裡或學校食堂蒸飯蒸紅薯樣的,蒸熟就OK了。
蒸熟的糯米腸,不一定馬上吃。記得我們那時候,措辦這事通常在寒冬臘月或雖則已是第二年新春,但天氣仍然十分寒冷的曰子,即所謂春寒料峭之時吧。這段時間,糯米腸不輕易變壞,可以讓它在樓板梁上如前述需要風乾時那樣再懸掛那麼三五天甚至頭十天。 三五頭十天一過,大人尤其小孩子特別想吃了,就取糯米腸下來,稍微洗一下,切成一短節一短節的;然後放到熱油(最好用茶油)中炸制。糯米腸在油鍋中輕輕轉圈,油麵則冒著微煙。等它們被炸至外表略略焦黃,就夾上來,裝在碗裡。
最後泡茶。吃糯米腸和喝油茶一樣,必得上好的油茶水伴送,才能吃出風味,才體會得到真正的吃喝享受的真諦。所以泡茶這道工序必不可少。泡哪樣茶?少許熱油煎炙大茶葉,伴以老薑拍打翻炒,再用沸水燒泡,加適量鹽調和鹹淡,熱浪滾滾,霧氣騰騰的那種茶。 終於等到吃糯米腸了。早已等得吞囫圇口水(臨武土話叫吞圓口水)的小孩,包括部分大人夾了糯米腸就往口裡丟。一口糯米腸,一口油茶水。糯米腸柔韌香糯,油茶水濃醇香噴,邊吃喝邊細品,嘴裡發出"哧咦」、"哧咦」的聲音,相當有味,格外享受。大人嘛,一般吃幾節後,有點「飽意」就算了。小孩則不然。他們往往吃得放不下筷子,要吃到打個飽嗝出來都是油膩膩的方才作罷。
糯米腸是臨武特色美食之一。它為舌尖上的臨武助色增味不少。
如今在我縣河濱路,解放路,逢圩趕場的日子,還不時可見有糯米腸賣。但買回來炸好品享,卻覺得其色、香、味都比不上先前那年月的。是現在的人吃好的吃多了,口感鈍化了;還是這糯米腸沒有嚴格依上述規程製作,遜色差火些了呢;抑或此兩種因素兼而有之?這就很難講得清了。
玩轉臨武
尋找身邊的吃喝玩樂
商務微信:garyleesh
合作電話:186705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