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小行星的真實面貌:黑暗、乾燥又古老的碎石堆

2021-01-1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日本研究人員發表了三篇關於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的探測對象的研究論文。

圖解:「隼鳥2號」環遊「龍宮」的藝術化描繪。圖源:cosmosmagazine

行星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中提到,目前正在由日本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進行測繪的一公裡寬的「龍宮」星(小行星第162173號),看起來像一個形似旋轉陀螺的巨大「碎石堆」。

圖解:「隼鳥2號」。圖源:wikipedia

小行星的密度也非常低,這意味著它充滿了多孔的間隙,就像一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瑞士奶酪。

圖解:瑞士奶酪。圖源:google

為了確定小行星的形狀,科學家們使用了多個角度的照片,並對其地形進行了雷射測距映射,從而創建了3D模型。

通過觀察探測器跌落到小行星表面850米以內,然後上升到5.4公裡,來計算小行星的孔隙率。日本名古屋大學的渡邊誠一郎(Sei-ichiro Watanabe)說,在此基礎上,有可能確定小行星的質量、體積和平均密度。

圖解:「龍宮」星登上《科學》雜誌的封面。圖源:science

他說,假設它是由與一類隕石(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相同類型的礦物製成的,那麼,三分之一的孔隙率如此之低,進一步可以推測出不同大小的間隙必須佔小行星體積的一半。

圖解:碳質球粒隕石或C球粒隕石是球粒隕石,至少有8種已知的群組和許多尚未分類的隕石屬於這一類型,它們包括許多種已知的原始隕石。C球粒隕石只佔墜落隕石總數的一小部分(4.6%)。一些著名的碳質球粒隕石是:阿顏德隕石、默奇森隕石、奧蓋爾隕石、Ivuna、默裡隕石、塔吉什湖隕石、和薩特磨坊隕石。本圖中的阿顏德隕石的薄片顯示出圓形的隕石球粒。圖源:wikipedia

他補充說,它的陀螺形狀可能是它年輕時的遺留物,當快速旋轉將其變形為具有突出赤道脊的扁平形狀時,即使其旋轉現在已經減慢至7.6小時,該陀螺形狀仍持續存在。

渡邊說,為什麼這個山脊還沒有慢慢變平,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他認為這是因為「龍宮」星上的表層材料不會輕易崩落。

他說:「似乎『龍宮』星的表層材料的摩擦角足夠大,導致了鬆弛過程相當緩慢。」

在另一項研究中,由日本東京大學的杉田徵治(Seiji Sugita)領導的小組利用飛船近紅外光譜儀中的數據發現,含水的礦物質在「龍宮」星的地表「無處不在」。

也就是說,這些材料似乎已經「熱變形」並部分脫水。

杉田說,「龍宮」星最有可能起源於大約45.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母體。

該母體內部經歷了高水平的巖水反應,形成了小行星上現在發現的水合礦物質。

但是,在那之後,它經歷了部分脫水的過程,這可能是由於內部加熱導致其中一些水合礦物質分解,從而使水流失到太空。

然後,大約十億年前,一次大碰撞使母體破裂。

一個可能的母體是波蘭碰撞家族的前身,以38公裡的「波蘭」星(小行星第1112號)命名,其母體在14億年前破裂。另一個可能的母體原本是「歐拉利亞」星(小行星第495號)的母體,這是一顆大小與「龍宮」星相似並在八億年前分裂的小行星。

然後,碰撞產生的碎屑重新堆積成若干個碎石堆,其中一個變成了「龍宮」星,或者變成了更接近「龍宮」星的母體,而「龍宮」星是通過另一次撞擊產生的。

渡邊說,將這些發現推廣到其他小行星尚為時過早,因為「隼鳥2號」並不是當前研究近地小行星的唯一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西裡斯號」目前正在繞行較小的「貝努」星(小行星第101955號),並有望很快宣布其初步發現。

圖解:近地小行星「貝努」星的地圖繪製是「歐西裡斯號」任務的科學目標之一,也是太空飛行器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太空飛行器將花費一年的時間對「貝努」星進行調查,然後再收集需要帶回地球進行分析的樣本。圖源:nasa

渡邊說:「對『龍宮』星和『貝努』星進行的比較研究將告訴我們它們的共性和差異。」

同時,他補充說,「隼鳥2號」是一次樣品返回任務,旨在從小行星表面收集樣本,並在明年年底之前將其帶回地球進行分析。當前研究的目標之一是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來收集樣本,理想情況下,應該選擇一個有助於我們了解小行星如何形成旋轉頂形狀的位置。

圖解:「歐西裡斯號」。圖源:wikipedia

福島會津大學的北裡耕平(Kohei Kitazato)是《科學》雜誌中第三篇論文的主要作者,據他所說,另一個目標是了解「龍宮」星等小行星是如何將水帶到地球的。

他說:「了解有多少像『龍宮』星這樣的小行星對陸地水做出了貢獻的關鍵是要推測出小行星內部的存水量。」

「我們對『龍宮』星的觀察顯著表明,小行星上的含水物質(和有機物)的豐富程度受其早期由於放射源熱引起的脫水作用的控制。

「這可能影響了生命誕生時地球從小行星帶獲得的水和有機物的數量。」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在與地球碰撞的過程中面對這樣的物體,那麼,研究這些小行星對於了解它們對我們的未來可能構成的威脅也會非常重要。

渡邊說,一項小型隨身撞擊器實驗將向小行星發射2.5千克的銅子彈,以了解其表面層是如何粘合在一起的。如果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發現自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在這樣的物體撞擊我們之前將其轉移,這一結果可能是有參考意義的。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來休

author:Richard A. Lovet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小行星龍宮塵埃送達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準備探測它
    該艙內有一些太陽系中最珍貴的貨物:飛船今年早些時候從小行星龍宮(Ryugu)的表面收集的塵埃。到2021年年底,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將把龍宮(Ryugu)的樣本散布到全球的六支科學家團隊中。這些研究人員將對這些古老的塵埃進行加工、加熱和檢查,以進一步了解其起源。
  • 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
  • 第4229回:隼鳥號小行星探測,採集龍宮巖石樣品
    探測船於2014年12月3日升空,2018年抵達小行星,且成功採集到小行星龍宮上的砂石。密封倉於2020年12月6日著陸在澳洲南部沙漠地區,並順利完成回收。 「龍宮」地表溫度從零下47攝氏度到63攝氏度不等。隨後,福神留在了這顆小行星上。
  • 日本宣布獲取小行星「龍宮」黑色砂粒狀物質
    新華社東京12月14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4日發布公報宣布,確認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隼鳥2號回收艙6日凌晨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8日被轉運回日本。
  • ...龍宮|月球|地球|隼鳥2號|探測器|日本|奧西裡斯-rex|jaxa|小行星
    北京時間12月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於東京時間6日3時(北京時間2時)左右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著陸。該回收艙攜帶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微量塵埃和巖石樣本,JAXA將對其展開後續研究。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通過轟炸的方式測定小行星「龍宮」的年齡
    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圍繞小行星「龍宮」(1999JU3)進行科學探測已經有一年多了。期間它使用一種「衝擊裝置」,通過爆炸將速度達每秒2公裡的高速彈丸衝入小行星表層,以便從未受日照、射線等影響的小行星內部採集原始樣本。
  • 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盒被打開 首次觀察到「龍宮」的碎片
    周一,該機構披露了從近地小行星 「龍宮」上收集到的首批材料圖像。「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追逐太空飛行器,它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圍繞龍宮度過了16個月。在此期間,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表面進行了兩次著陸,收集了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和碎片,並將它們儲存在樣品艙中,非正式地稱為tamatebako或「寶箱」。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登陸「龍宮」:開始探測任務
    近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發生2枚著陸器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並順利傳回了照片。隼鳥2號發射於2014年,為世界首枚採集小行星樣本並返回地球的「隼鳥號」後續機型,發射目標是抵達小行星「1999JU3」外號「龍宮」,該小行星上可能有含有機物質和水的巖石。
  • 日本「粉碎小行星」探測器發現了相當年輕的太空巖石!
    富含碳的小行星「龍宮」可能在大約1000萬年前就形成了。2019年4月,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撞向了小行星「龍宮」,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向四周蔓延。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日本宇宙飛船向小行星發射的炮彈正在「照亮」太陽系中最常見的小行星。
  • 帶回小行星樣本!日隼鳥2號密封艙成功著陸澳大利亞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完成小行星「龍宮」的採樣任務,裝有砂石樣本的密封艙划過地球上空成功著陸澳大利亞,並於今(6日)清晨5時47分被回收小組發現,經過迅速檢查後將送往日本進行研究。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行星小組負責人羅素(Sara Russell)表示,龍宮小行星是由非常古老的巖石所組成,可以讓科學家了解太陽系形成的方式,因此獲得樣本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情。
  • 日本成功回收 「隼鳥 2 號」樣本艙,內裝小行星碎石
    當地時間 2020 年 12 月 5 日下午,「隼鳥 2 號」向地面釋放裝有小行星 「龍宮」碎石的密封樣本艙。當地時間 6 日凌晨,樣本艙進入地球大氣層。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行星小組負責人羅素(Sara Russell)表示,龍宮小行星是由非常古老的巖石所組成,可以讓科學家了解太陽系形成的方式,因此獲得樣本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情。IT之家了解到,「隼鳥 2 號」探測器於 2014 年 12 月發射升空,在 「龍宮」小行星製造了隕石坑,兩度成功著陸。2019 年 11 月,它結束了約 1 年半的停留,開始返回地球之旅。
  • 隼鳥2號送回「龍宮」寶藏,人類首次捕獲太空氣體,探究生命起源
    」的小行星,這是一顆富含碳元素,寬約900m的巨型土豆樣子的近地小行星。有學說認為地球的海水是由以前飛來的小行星帶來的,調查龍宮樣本中含有的水和有機物,可以探索地球的海洋與生命的來源。因為水中含有同樣是氫但重量不同的「同位素」,團隊將分析帶回的巖石,如果同位素比例與地球的水相同,那麼小行星給地球帶來水的可能性將增大,此外巖石內如果存在被稱為生命原料的有機物,將更加證明地球生命的起源。
  • 住在沒有重力的小行星上,會發生什麼事?
    不過小行星又是另一回事,小行星帶上是繞著太陽公轉的隕石群,但它們的體積比行星小很多,直徑約在九公尺到482公裡不等。如果將太陽系中所有小行星的質量相加的話,其總和仍然會比月球的質量還要小。靠近地球的小行星蘊藏著價值數兆美金的金屬和礦物。有些小行星離我們非常近。因此專家相信開採小行星的星際任務在不久後就能實現。
  • 「立方體狀物體」在小行星上被發現,NASA沒有察覺
    然而,外星獵人相信他們已經在一顆小行星上現了外星文明活動的證據,這是一個輪廓形似人工建築的物體,很多人把它稱為「基地」,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所謂的「基地」是在巨大的小行星厄洛斯上發現的,它的直徑為16.8公裡(10.4英裡),當時外星人獵人正在檢查美國宇航局的太空巖石圖像,著名的外星獵人斯科特·韋林在瀏覽美國宇航局的圖片時發現了小行星上的立方體狀物體,聲稱這是外星活動的證據。韋林先生在他的網站上寫道,這是來自NASA的一張很酷的厄洛斯小行星的照片,它是一個長方形的結構。
  • 那隻邂逅小行星的「鳥」即將返航
    隼鳥2號的前身,隼鳥號上搭載的裝有從絲川小行星(小行星25143)上採集的百萬分之一克塵埃的太空艙也在2010年在Woommera著陸場著陸。此次飛行的原計劃會採集更多樣本,但因為在深空中發生的多次意外而受阻。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中採集的樣本規模應該會更加可觀,此次任務計劃將會採集1克的樣本。
  • 「隼鳥二號」滿載而歸 即將破解小行星的奧秘
    在這張人工上色的地圖中,圓圈標記的是小行星「龍宮」上的隕石坑。2019年2月和7月,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宇宙飛船曾在近地C型(碳質)巖石小行星「龍宮」(Ryugu)表面短暫著陸停留。據日本東京大學官網5月11日消息稱,該校領導相關研究項目的科學家日前在《科學》雜誌發文公布了該宇宙飛船在那段時間裡利用各種儀器採集的一系列讀數,這讓他們能夠深入地了解這顆直徑有1千米寬的小行星的物理及化學特性。這些發現或有助於解釋「龍宮」和其他小行星的演化史,以及甚至整個太陽系的歷史。
  • 澳大利亞夜空閃過亮光,控制中心一片歡呼,小行星探測日本已領先
    在12月5日的時候,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的返回艙已經分離,到12月6日凌晨,返回艙已經成功進入了大氣層,這個代表了日本在龍宮小行星探測項目上的成功,在返回艙回收成功之後,日本將會獲得從龍宮小行星採集的10克的巖石樣本。
  • 「龍宮,我來啦!」嘭!丨Calling太空
    「我要把龍宮炸了!!!」(龍宮「Ryugu」,目標小行星「1999JU3」的名稱,是一顆C類(碳質)小行星,直徑約900米。毫無懸念的,隼鳥二號(Hayabusa-2)探測器上攜帶的撞擊載荷(SCI)在距離「龍宮」小行星100米處爆炸,以1毫秒加速彈丸至2公裡/秒「炮轟」「龍宮」小行星。
  • 「隼鳥2號」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
    圖片來源:AP/Shutterstock 本報訊本周,日本航天探索局(JAXA)確認完成了將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的任務。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返回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