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創投項目成活率低怎麼破?王紅衛教授有話說

2020-12-23 影視獨舌

編者按:

創投會兇猛!無創投不電影節。梳理過去5年國內創投會的獲獎項目,其中能夠開展後制直至上映的,只佔四分之一不到。創投項目成活率低的問題怎麼破?讓我們聽聽創投大拿王紅衛教授怎麼說。

近些年,各式各樣的創投會可謂是琳琅滿目,創投活動也是如火如荼。甚至可以說,沒有創投會的電影節,似乎吸引力都沒有那麼大了,畢竟創投是電影節面向市場的活動設置。

對於今年金雞節系列活動而言也是如此,金雞電影創投大會座無虛席。

經過前期多輪評選,11月19日13個項目進入終極路演環節。主創現場進行項目闡釋,從當天早上9:30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臺下落座的很多是抱著學習心態而來的青年創作者,不少投資方也位列其中。除此之外,黃建新、劉德華、徐崢擔任主評審,王紅衛、王易冰、李捷、梁靜等22位製片人組成的評審團陣容堪稱豪華。

評審團從1057個項目中選出30部入圍作品,最終又評選出《村莊 音樂》《臍帶》等獲獎項目。

創投會的初衷是挖掘更多青年導演的優秀項目,但在實際轉化過程中參與創投的影片遇到的困難也不少。受疫情影響,影視創作被按下暫停鍵。這也使得本就變數極大的影視創作過程更加複雜、艱難。在今年一對一洽談環節,很少有明確態度的資方參投。

對此,影視獨舌對話本屆金雞節創投大會評審團成員之一,常年參與電影節創投評審的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紅衛,聽聽他對當下國內電影創投生態的看法。

王紅衛(右)

「內捲化」危機

張猛的代表作品《鋼的琴》曾在2009年上海電影節創投會上獲得「最具創意項目」獎,李霄峰的《少女哪吒》在2013年上海電影節創投會獲「最具創意大獎」,《白日焰火》 2010年曾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會……不少近年的電影佳作,都與創投會有著不解之緣。

引自國外的創投會活動,最初是依託電影節又或是政府扶植而產生的。

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後除了保留了基本模式,像依託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等展開的創投會之外,也形成了商業公司、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發起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模式,比如山一創投會、青蔥計劃的創投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等等。

但是,隨著不同名稱的電影創投會接連開展,越來越多作品獲得獎項,真正拍出來與觀眾見面的影片卻很少。梳理過去5年國內創投會的獲獎影片,其中能夠開展後制直至上映的,只佔四分之一不到。

五花八門的創投會確實讓電影創投面臨「內捲化」困境——停滯不前沒能向更好的模式迭代。

「2018、2019年開始,我認為創投會是過多的。首先就是項目不夠用、重疊率高。復工以來的這些創投項目重疊率已經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進入終選的,有一半是我們這些經常參加各種創投的評審早就見過的。」

王紅衛表示,這些項目通常品質較好,只不過還沒有拍成,想要繼續通過創投會去獲取社會和業界關注,尋找沒能落實的投資,吸引到明星演員、監製這類線上資源投入之後再去宣傳,就會比同類項目有優勢。

創投會太多,不僅導致項目和青年導演不夠用,甚至連評委都不夠用了。

「創投項目評選需要評委擁有一套複雜的知識體系,不僅對劇本、導演的判斷要有經驗,還要了解行業趨勢,熟知影視製作的規律,對市場敏感,對新人成長要有經驗……」王紅衛表示,「為了增加曝光度,創投會喜歡找明星來做評委,有經驗的優秀演員也許合適,但更多情況下,能勝任評委一職的人有限。」

談及不同創投會的偏好,王紅衛表示,一般官方組織的創投會評委陣容更雄厚,像金雞節這樣有二十多位評審的,綜合意見會取一個最大公約數。對於民間創投會而言,3~5人的評審陣容規模較小,獲獎結果更受評委個人喜好影響,有特色的項目更易獲得青睞。

金雞創投主評審:黃建新、劉德華、徐崢

「7分文藝片」VS「5分類型片」

創投會評選出的獲獎項目,轉化成完整影片需要時間較長,一般周期是3~4年。在這個過程中,成活率也不高。對此,王紅衛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一方面,客觀來看創投會更像是海選,創投影片的成功率本來也不會很高。這些影片在創投會後往往要經歷自然選擇、優勝劣汰。

「很多時候是評審覺得某個項目不錯,但是投資方卻認為這個項目有問題、不敢投,以及可能投資方都開始接洽了,但因為主創的溝通能力、實操能力問題讓項目擱置。」

另一方面,創投會的入圍名單通常比較寬泛,以給更多年輕人肯定為主,這樣也會造成創投項目基數很大。但如果冷靜觀察後會發現,劇本可能只有一個創意點不錯,項目整體一般,這也使得影片後續推進受阻。

這裡似乎存在一個悖論。誠然,劇情和喜劇項目是電影市場的剛需類型,創投會鼓勵類型創作。但另一方面這類創作在創投會又很難拿獎。

「即使有些創投會或者評審事先約定了鼓勵類型創作,但也不能7分的文藝片不給獎,5分的類型片給獎。」作為在行業內浸淫多年的專業人士,王紅衛和同行們始終堅持「標準不能降」。

「一般規律下,文藝片就更適合青年人上手,因為在文藝片中他們可以更多調用自己的個體經歷和真實情感,而不需要那麼多的技巧、經驗和市場嗅覺。」

文藝片本就是電影市場上的小眾群體,單靠青年導演操盤可能聲量較小,線上資源加持必不可少。創投項目想要能夠突圍,背後少不了成熟電影人助力。比如《我不是藥神》背後有寧浩、徐崢,《送我上青雲》背後有姚晨。

而在創投會的另外一些創作者看來,他們也並非只想通過創投獲得投資那麼簡單,聽取更多評委意見、接受市場維度的評價也是他們參與創投的目的。 有的提案者表示,「我們更希望的是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接收到一些更加專業的意見和反饋信息。」

同時,活動路演現場,記者對於幾個項目的主創進行採訪,他們並不諱言參加創投會對項目有提前預熱、增加曝光的期待。

創投會結束,才是真的開始

「前輩扶持、後輩努力」似乎成了創投會的老生常談。但到具體創投項目的推進則是另一番光景。

王紅衛以自己任理事長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為例,「由李少紅導演我們幾個人的力量去推進,每年能拍兩三個已經很不容易了。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每年把獲獎項目都拍出來,已經是一個中型電影公司了。」

換言之,創投會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契機,只有項目真正拍成完整影片,才是創投會真正成活的體現,而不是它在創投會獲了多少獎。

反觀近年來與創投相關有一定影響力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過昭關》沒有一個是去參加創投會拿到的資金,反而都是創作者自己寫劇本、自己籌錢,押房子押車,要不就是靠過往積蓄完成拍攝的。」

王紅衛表示,因為沒人幹涉,這幾個項目的純粹度很好,也因為沒有退路,青年導演必須把電影拍出來的決心也很堅定。

實際上,這些硬著頭皮完成的項目也考驗了創作者的「人品」,要想真正做成一個項目,無堅持不能成。

當然,還有些人專門吃創投會這碗飯,整日遊走於各個創投會間。因為混得臉熟,業界很多人會覺得他已經是資深導演了。事實上,這些創投導演並沒有沒拍過一部電影作品,而他的項目也永遠在PPT上。

王紅衛認為,要想提高創投會的產出率,最關鍵的還是業界要將關注和資源後移,多在創投會的後端下功夫,至於如何提升前端準確度,他認為很實際的辦法是——拍攝樣片。

相較於一般創投會給予獲獎項目5萬、10萬、20萬元不等的獎勵,青蔥計劃每人100萬元的獎勵可謂是大手筆。這筆資金會專款用於劇本深化以及短片、概念片的拍攝。「找到劇本中的一段拍攝,不是Demo小樣也不是片花,而是要有情節的一段戲。」

樣片拍完之後如果覺得不行,投資方可以及時止損,而這部分資金也可以作為投資,一直留在項目裡,轉化為股權,而對於青年創作者來說,他們有自我認知、修改調整的空間。

此外,王紅衛還以自己親身經歷佐證。他以2019年第十四屆華語青年電影周「獵鷹計劃」中的一個創投項目為例,其中一個項目在劇本階段並沒有引起評委注意。「我覺得這個劇本還可以,但也沒有那麼好,心裡的獲獎名單中並沒有這個項目,但是到現場看了他拍的樣片之後,我們評委三人一致決定給這個項目最高獎。」

這個項目就是《雨打芭蕉》,它去年十一月底拿了獎,今年十月底就拍攝完畢。這個快速產出的項目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拍攝樣片的重要性。

今年金雞創投會上,主評審黃建新不停強調的一個詞是「信心」,而青年創作者的樣片,能證明「我」有能力承擔起對項目的責任,給投資方以信心。

從這個角度看,創投會的周期可以更長一些,扶上馬,送一程。

【文/文朔朔】

相關焦點

  • 《暴裂無聲》《瘋狂的外星人》顧問:王紅衛
    現在,再聽到王紅衛的名字,幾乎全來自青年導演口中,「過幾天見王紅衛老師,聽聽他對這個項目的建議」,「約了王紅衛老師,讓他幫忙看看初剪」……仿佛全中國扶持青年導演的創投會都會找王紅衛,似乎全中國的青年導演都認識王紅衛。有些誇張,但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王紅衛到底在忙什麼?
  • 俊彥奮進星月能攀 第十屆北京電影節創投項目總結
    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頒獎路演繽紛落幕,圓夢創投舞臺。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的17部終審作品,於8月25日結束競逐,六項大獎,各有歸屬。回望2019年12月2日,第十屆北京電影節創投項目正式開通報名渠道。疫情也並沒有阻礙電影人圓夢的渴求。最終829個申報項目的數量再次刷新紀錄,比2019年的735個,增加104個。延長的初審固然讓影人忐忑,但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影復甦的第一波好兆頭。7月15日,經過四個多月,八名評委的初審,入圍了30個創投項目和10個WIP製作中項目。
  •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獎項揭曉
    7月28日晚,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揭曉獲獎名單,為期四天的電影項目創投圓滿落幕。獎項包括4個評委會獎和8個合作單位關注項目,獲獎者將獲得資金、培訓、後期技術等多種形式的獎勵。
  • 夏雯新作《芯靈追兇》入圍長春電影節創投會 蓄勢待發
    長春電影節剛剛落幕,新銳導演夏雯新作《芯靈追兇之記憶碎片》入圍金鹿創投洽談會,新一批優秀電影項目也將一觸即發。
  • 「深度」150萬獎金背後:海南電影節創投惹爭議,誰為文藝片的困境...
    創投評委會主席曹保平在評委見面會上透露了評選的方向和標準:最大的獎海南選擇大獎需要有排他性,也就是說,在其他電影節的創投項目上得過獎的將不在海南創投的範圍之內;兩個三亞關注大獎更多傾向於支持有作者表達且對投資有迫切需求的電影;三個行動力支持大獎傾向於給各種類型化、工業化、市場化的項目。
  • SIFF PROJECT | 2020電影項目創投發布本屆榮譽名單
    7月28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揭曉榮譽名單,為期四天的電影項目創投圓滿落幕。今年,電影項目創投共收到來自9個國家的450個項目的申請,有39個項目從中脫穎而出
  •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創投會終審入圍名單發布
    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 創投會終審入圍名單公布啦! 你知道本屆創投會一共徵集了多少天嗎? 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徵集嗎?
  • 一批優質電影項目藉助H!Action創投會平臺對接資源實現上映
    《又見奈良》在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上斬獲多項榮譽,成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孵化的首部電影作品,後入圍國內外多個電影節的展映及競賽單元並有所收穫。鵬飛直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對電影人的幫扶力度很大,H!Action創投會為行業新人提供真金白銀。」
  • 北京國際電影節入圍項目《哈日夫》導演寶音格西格專訪
    導演寶音格西格這樣介紹自己的電影項目《哈日夫》。在籌備項目的十年中,寶音格西格認為很多資方都對《哈日夫》不了解也不理解,但入圍了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20強,他很感謝平臺的鼓勵,也更加堅定了他完成這部影片的信念。據寶音格西格分享,影片《哈日夫》已經進入精剪階段,預計全片將於2019年8月完成製作。  寶音格西格生於蒙古族牧民家庭,他對馬有很深的喜愛。
  • 產業|為什麼曹保平說不要一窩蜂哪都投,項目好就來H!Action創投會
    三個獎的原則和方向,曹保平解釋道: 「第一,最大的獎海南選擇大獎在所有的22部入圍的項目裡邊,我們需要有排他性,就是在其他的電影節的創投項目上得過獎的不在我們的範圍之內。
  • 他們為何能獲得明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直通門票」?
    2020 SIFF NEXT入圍學員 創投訓練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2019年推出的新人孵化單元,和電影項目創投相比,它「前置一步」,挖掘和扶持有潛力的電影新人
  • 第二屆金雞電影創投大會啟動徵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宣8月底舉辦 |...
    熱點資訊 北京國際電影節官宣8月22、23日舉辦] 7月28日上午,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微博發博稱,本屆電影節將於8月22至8月29日舉辦。
  • 2020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獲獎名單公布
    央視網消息: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頒獎典禮於12月10日在三亞海棠灣舉行。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電影創作者,帶來了「自成方圓」的作品,也帶走了「方圓無界」的觀念。
  • SIFF PROJECT | 2020電影項目創投公布入圍名單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今日公布「製作中項目」(Work in Progress Project)子單元入圍名單。
  • 如何提高小豬成活率?小豬成活率低怎麼辦?小豬成活率低的原因
    本文給大家講一下,如何提高小豬的成活率。咱們必須要知道想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首先是要從母豬的飼養管理上下功夫,那麼母豬至少要做到下面這幾點。第一點就是要做好疫苗,像常見的豬瘟、藍耳、偽狂犬、口蹄疫等等這幾種疫苗一定要做好,如果做不好的話,那小豬那肯定難以獲得高的成活率。比如像藍耳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話,那肯定會產生流產、死胎的問題。偽狂犬如果疫苗沒有做的話,那母豬產後這個小豬一旦發病偽狂犬,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 第十屆北影節項目創投揭曉 鄧超詠梅pick了他們
    這是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創投單元的頒獎現場,17個入圍終審的電影項目,角逐六項大獎。導演和製片人們翹首以盼,拿到獎項,就意味著會得到不同電影公司贊助的獎金。獎項和獎金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面對為期三天的線上市場洽談,與不同資方交流,爭取獲得更多合作機會。
  • Action創投會力推優秀電影項目「登陸」院線
    12月9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系列活動之「H!Action創投會WIP放映」活動在三亞市海棠灣畔舉行。現場放映了《街娃兒》《六月船歌》《山河小敘》《思想沒問題》《一個和四個》等WIP電影(發展中的電影項目)的片段,多部WIP電影主創人員作了推介。
  • 第23屆上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公布第一批入圍名單 七成為導演處女作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將於今年7月25日至28日舉行,組委會於7月21日公布29個入圍項目名單,其中10個項目入圍「青年導演項目」子單元,3個項目入圍「合拍片項目」子單元,16個項目入圍「創作中項目」子單元,其中包括姚晨監製的《我心底的美麗世界》、王學兵自編自導的《困獸》等。
  • 呂星辰電影《孤星人》入圍上影節創投單元
    近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公布入圍名單。由呂星辰主演的《孤星人》成功入圍「製作中項目」子單元。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設立於2007年,至今已成功舉辦13屆,見證75個項目進入製作。知名導演刁亦男擔任此次獎項評委會主席。
  • 中國需要這麼多電影節嗎?
    對於電影節來說,僅體驗不好其實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其本應發揮的產業價值也並不明晰:產業論壇總是浮於表面、泛泛而談;創投環節項目重合率極高,有時候接連兩個電影節裡,重複的項目能達到70%以上;競賽單元更是有些尷尬,有的獲獎項目甚至完全沒有受眾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