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許多人批評為「年度最差」的海南國際電影節,將於今天正式落下帷幕。
儘管已經辦至第三屆,但今年的海南國際電影節還是有許多地方叫人感慨「一言難盡」:充滿甲醛氣味的電影院、不夠專業的媒介對接、混亂的排片安排、屢屢發生的放映事故……不少媒體人、電影人都向圈裡GeeWhy(微信ID:G-why-)抱怨,這屆海南電影節的混亂程度,遠遠超出他們想像。
「電影節事故」不是新鮮事。如果關注國內電影市場,不難發現最近幾年「電影節」、「電影展」正變得越來越多,有官方牌照的電影節、電影展就有十餘個,各種地方電影節、微電影節也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電影節多了,關於電影節的槽點也在變得越來越密集。雖然不一定像今年海南電影節這般事故頻發,可是普遍都「差」得各有特色:
在電影開播前臨時更換放映的版本;在放映過程中出現畫面失焦、字幕不匹配等低級事故;請來一批行業大佬做論壇卻連嘉賓的名字也弄錯;一些行業人士的演講稿從年初說到年尾幾乎一字不差;舉辦影迷活動時先讓領導講上幾十分鐘的話……
(電影節放映事故時常發生)
對於電影節來說,僅體驗不好其實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其本應發揮的產業價值也並不明晰:產業論壇總是浮於表面、泛泛而談;創投環節項目重合率極高,有時候接連兩個電影節裡,重複的項目能達到70%以上;競賽單元更是有些尷尬,有的獲獎項目甚至完全沒有受眾認知度。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中國需要這麼多電影節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理清什麼才是「電影節」。
目前國內很多常見的「某某市某某電影節」,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電影節」,除了沒有取得相關的電影節牌照外,其本質更像是一種「電影展」,主要功能是影片展映和相關宣傳,例如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中國農民電影節都應歸於其中,在此就不多討論了。
目前內地有官方牌照的電影節,包括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基本上都帶有了一定的官方屬性。
比較成熟的電影節,除了展映單元,還會包含競賽單元、市場單元、創投單元、產業論壇和大師班等部分,目的在於促進行業之間、行業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按照這個標準,First青年影展等「電影展」或者「電影周」,雖然不叫「電影節」,但其職能上則和電影節相同。
如何評價一個電影節的好壞?
有相關從業者告訴圈裡GeeWhy,評判標準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幾點:「首先,展映單元片子的質量和映後交流的質量是不是足夠好;其次,到底有多少新片子或者新電影人,是從這個電影節裡出來的;最後,競賽單元獎項的含金量夠不夠,這其中就包括參賽影片的質量。」
電影節不僅是影迷刷片的福地,其核心是產業交流與合作,因此判斷一個國家的電影節數量是否「超載」,不能光看絕對數字的多少,而應去看電影節的發展和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否相「匹配」。直白點說,就是電影產業有沒有發展到需要那麼多的交流需求,否則很容易就變成圈內少部分人的自嗨。
在電影產業最為發達的北美,雖然比較大型的電影節有二十多個,但是各有側重、差異,或和文化需求契合、或和當地電影產業的發展契合。例如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致力於將亞洲文化以影像的形式介紹給當地觀眾,而美國拉丁電影節則是拉丁電影和拉丁電影人進行展示的舞臺。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現場)
但很顯然,國內一些電影節已經成了某種自嗨,本身沒有和產業發展相匹配。
最直接的一個問題,便在於電影節缺少好電影。原《青年電影手冊》執行主編耿聰多年前曾對媒體表示,中國辦不出好電影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暫時沒有生產出好的電影。這個觀點放在今天來看仍然成立:中國還沒有「足夠多」的好電影。
在疫情之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了,每年都有近千部國產新片問世,可在這之中,真正足夠成熟且具備不錯藝術價值的電影還相當有限。
在此背景下,想要保證十多個不同的電影節上都有足夠多的優質影片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海內外很多電影節都要求競賽影片必須是世界首映或者國際首映,所以很多希望角逐國際大獎的國產片,也會放棄參加國內電影節。
不僅國內的優秀電影少,「國際首映」的門檻,同樣令很多海外影片對中國電影節望而卻步。
有策展從業者和圈裡GeeWhy表示,對於海外影片來說,選擇中國的電影節最大的疑慮其實是知名度不夠高、對其吸引力有限。「雖然中國電影市場最近幾年發展很快,但大多數國家的電影人還是更認可美國和歐洲的電影市場及電影節獎項。一些質量較好且知名度較高的影片來說,肯定是優先考慮歐洲的幾大電影節。」
早在20年前,就不斷有媒體質疑,一些中國電影節參賽影片質量較低,然而直到最近幾年,這樣的情況依舊沒有太多改善。例如獲得2019年北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的《幸運兒彼爾》,豆瓣評價人數僅有1400,而早年獲獎的《暮年困境》《盧卡》等豆瓣評價人數都在200以下,熱度可見一斑。
影片質量不出挑,能在國內電影節上真正獲得機會、被更多人看到的新人其實也相對有限。
國內電影節,目前最大的產業價值之一體現在創投環節,即為年輕的創作者們提供較大的平臺去和資方接洽。但多位經常參與各大電影節創投的從業者都指出,目前國內電影節創投的項目重疊率普遍較高,去兩三個電影節的創投就能把這年比較好的項目都看完了。
但在有的從業者看來,創投項目少並非單純因為優秀影片少,很多電影節的創投環節根本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項目,甚至有團隊不知道國內某些大的電影節有創投環節:「單從電影節創投項目重複的現象來看,可能會讓人覺得電影節飽和了,但以我們自己做影展的經驗來看,其實不少有才華的團隊、好的項目,根本都沒有進入到電影節創投裡的。」
專業團隊的缺乏,是發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一場大型電影節的背後,籌備期往往能達到半年以上,這就需要一個專業且龐大的團隊,來負責各種項目的策劃與落地。然而圈裡GeeWhy採訪了多位電影節(展)相關人士,都被告知目前國內電影節方面的策展人才十分緊缺,以至於很多項目都找不到合適的策展人。
「策展相關的專業在國內還是很小眾的,所以來我前公司應聘的基本上都是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但普遍來看的話,真正有實戰經驗的從業者還是很少。」某前電影節從業者透露。
據了解,今年海南電影節之所以會事故頻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在於上屆電影節後團隊內部發生了些變化,本屆電影節採用了全新的團隊。「新團隊不是很懂電影、影迷和媒體,因此才會犯一些被人詬病過於初級的錯誤。」有業內人士表示。
但這並不代表只要找圈內人來辦,電影節就一定能做得好。一位參與了某電影展策劃的電影人便坦言:「不是說懂電影的人就能做電影節策展,我們在做電影展時就很缺乏會務的經驗。而國內很多電影節,也正是因為缺乏相應的人才,所以連自己服務的對象是誰、要達成怎樣的訴求都不知道,才會造成創投項目、影片和電影節之間的錯位。」
如果按照上面這一系列梳理下來,會發現從影片供給、人才儲備到產業端的訴求等,目前在中國都很難支撐起那麼多電影節的差異化發展。但在圈裡GeeWhy看來,問題的核心不在於電影節數量的多少,而是在於電影節的形式,是否真的能和電影產業接軌。
平遙電影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規模上來看,它遠比不上很多大的電影節,但其在業內的受認可度和好評度卻一直較高,不少優質的海外影片也願意把首映放在平遙。數據顯示,平遙今年的官方單元展映當中,有43.4%的影片為全球首映、近9成為亞洲首映。
這一方面是因為相比於國內不少電影節的官方背景,平遙整體的商業化、開放度,要做得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平遙電影展的創始人賈樟柯、藝術顧問馬可·穆勒在電影行業裡的名望,在其中起也到了很大拉動作用。
只不過平遙終究還是少數,很多電影節的模式與之還有很大差異。
最近幾年,不少媒體人都指出,除了展映環節之外,北京電影節整體的氛圍都不比過往了。影視圈的大佬們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不少論壇基本上變成了「閉門討論會」、乾貨和亮點不多,過去幾年甚至出現過熱門影片的研討會上,影片資方和主創無一人到場的情況。
不止有一位影視公司的中高層,曾在私下裡和圈裡GeeWhy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北影節的整體氛圍太過官方了,不太適合我們的活動」。相比之下,上影節整體的靈活度和商業化做得相對好一些,這也是很多影視公司都把商業發布放在了上影節的原因,如此一來也能得到更多曝光。
而另一位曾在某電影節組委會工作過的業內人士則提出,目前國內很多電影節的形式都不夠靈活、開放,即使是在產業論壇上,嘉賓也因種種顧慮很難暢所欲言。
這些比較正式的電影節、電影展還不是最誇張的,很多由地方舉辦的電影節、電影展,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種當地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實打實的電影展映、電影活動沒搞多少,各種大型晚會、開幕式、座談會和領導講話倒安排了挺多,很難叫人相信這是一個「電影活動」。
類似的情況,不禁使人想起十多年前,很多地方一窩蜂地興建各種影視拍攝基地、影視樂園,要對標橫店搞影視旅遊。結果到2012年左右時,有80%的地方影視基地和70%的地方影視樂園是處於虧損狀態,能盈利的還不到10%。而今的各種地方電影節、電影展,無非是這些政績工程的新形態罷了。
(上海影視樂園2019旗袍節)
如果電影節都是這樣,那無怪乎大家會覺得一些電影節多餘了。但其實很多真正參與過電影節的業內人士都認為,要是電影節整體能更開放一些,那以現在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市場吸引力來看,慢慢把一些電影節牌子做大、吸納更多的人才和優質影片進入並不是難事。
目前國內十餘個官方的電影節和許多民間、地方的電影展其實並不算多,若單以電影的交流和展映需求來看的話,還可以更多。但問題是很多電影節普遍沒有很好地發揮其職能,而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沒有真正匹配上。
因此如果真要想把各種電影節做成一塊文化招牌,還是得讓一切回歸到電影本身,比起追求數量,更應該踏踏實實把電影的質量做好,而不是做成徒有虛名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