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為何成為了種族主義白人女性的代名詞?

2020-12-23 界面新聞

「小心,有卡倫經過」 圖片來源:Edward Berthelot/Getty Images

當我讀到中央公園事件當事人艾米·庫珀(Amy Cooper)的新聞時,我感到異常震驚。一名黑人男子只是提醒庫珀給狗拴上繩子,她卻報警稱自己受到了威脅。

但是,作為一名研究和撰寫關於語言和歧視的社會語言學家,我同時也被庫珀在多個新聞標題中的名字所震驚:「中央公園卡倫」。在Twitter上,事件中黑人男子的姐姐也稱她為「卡倫」。

此處的稱呼實際上並沒有意義不明之處:「卡倫」是一個白人女性的標籤,這類白人女性利用自己的特權威脅並試圖通過報警來恐嚇黑人。

但這只是最近幾個月來「卡倫」被提及的形式之一。還有個女人也被稱為「卡倫」,她在讓一名異常忙碌的服務員將番茄醬帶到她的桌子之後,自己又跑去服務臺親自拿了一些。還有一名母親被稱為「卡倫」,她告訴一個穿著比基尼的女人蓋住身體不要過於暴露。此類以「卡倫」為題的事件不甚枚舉。

乍一看,一個普通的名字被注入了如此多的含義,顯然十分荒謬。你是否能想像你的朋友抱怨他的老闆「真是個大衛(a real David)」,或者一個兄弟姐妹指出媽媽的行為「簡直克裡斯蒂娜到了極點(such a Christina)」。

那麼,像「卡倫」這樣的名字為何會成為社交媒體上如此強大的一種形式呢?它又如何同時包含了如此之多不同的意義呢?

意義的多種形式

名字包含了各種社交線索,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性別。但是它們也可以傳達其他類型的信息,包括年齡、種族、宗教、社會階層和地域信息。「卡倫」這一名字的使用在1965年達到頂峰,這意味著到2020年,大多數叫作「卡倫」的人都是中年人。由於上世紀60年代大約80%的美國人口是白人,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到2020年,名為「卡倫」的人從比例上來說主要是白人。

因此,「卡倫」這個名字就會給大眾帶來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如此常見的一個中年白人女名發展出了諸多含義?

一方面,意義可以直接指代世界上的某些事物,因為我們經常假設一個詞語的含義是固定且穩定的。但意義也可以是更為間接的,表明諸如一個人來自何處、其年齡或種族等特徵。無論你稱碳酸飲料為「蘇打」「汽水」還是「可樂」,都可以表明你可能在美國長大。在許多非裔美國人社區中,「廚房」一詞不僅是你做飯的地方,還可以指代一個人的「頸背」——這類差異化的定義通常被稱為「索引」,因為不同的上下文指示或索引了不同的含義。意義本身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穩定或固定。

這就是單詞的使用和理解隨時間變遷而產生變化的方式,也是名字如何成為社交評論工具的原因。

追溯「卡倫」起源

「卡倫」之所以成為了白人女性的代名詞——而不是「琳達」或者「辛西婭」(60年代的美國,琳達和辛西婭也是較為熱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撇開名字自身的普及性,「卡倫」這個名字在社交媒體和大街上的廣泛使用,反過來增強了其作為社交標籤的地位。

在追溯「卡倫」的起源一直到中央公園事件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含義如何融合在一起,使得「卡倫」成為了一個卑鄙且有特權的白人女性的標籤。

第一條線索來自於非裔美國人社區,在那裡,某些普通名字長期以來一直是「需要警惕的白人女性縮寫,因為她會毫不猶豫地利用特權來犧牲他人」。在2018年左右,人們開始張貼白人婦女在黑人進行正常活動時報假警的圖片。這些人被標記為#燒烤貝基(#bbqbecky,一位白人女性兩次打電話舉報兩位在燒烤指定區域燒烤的黑人,並謊稱二人並未在指定區域進行烹飪,錄音中,這位女性說,「快出警,我怕極了。」),#許可證帕蒂(#permitpatti,一位白人女性謊稱自己並未報警舉報路邊一位黑人女孩無證銷售飲用水,但之後新聞爆出了她報警的錄音),#高爾夫球車蓋爾(#golfcartgail,一位開著高爾夫球車的白人女性在經過一場青少年足球賽時,報警舉報了一位黑人參賽者的父親,因為後者朝著球場呼喊)和#轉角店卡洛琳(#cornerstonecaroline,一位白人女性報警稱自己在布魯克林某熟食店慘遭一名9歲黑人孩童性騷擾)等標籤。

Twitter上帶#bbqbecky標籤的段子:你好,我想舉報黑人啥事也沒做

起這些外號的目的,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風格來揭露這些女性固有的種族主義和白人特權,恰如庫珀打電話給警察聲稱自己受到威脅。

第二條線索來自單口喜劇和Reddit。2005年,戴恩·庫克(Dane Cook)表演了一段脫口秀,其中提到卡倫是「那個沒人喜歡的朋友」。在該作品中,卡倫被形容為「總是像個白痴」。「卡倫」在此處的描寫與她的種族主義無關,包含更多基於性別的批評,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某些人一直稱呼性別主義者為「卡倫」的原因。

2017年末,「卡倫」作為Reddit用戶的吐槽對象出現在一條帖子中,該用戶大罵了他的前妻卡倫,他前妻拿到了孩子的監護權和房子。「卡倫」很可能還與諸如「把你們經理叫出來」之類的挑剔行為聯繫在一起。這一類聯繫最初可能是通過模仿而產生的,之後又成為了自負和專橫者的確鑿標籤。

「卡倫」的豐富內涵

中央公園事件為這兩條線索創造了完美的融合契機。有趣的是,儘管許多媒體都對「卡倫」的真正含義進行了分析,但其在實際使用中卻非常靈活。例如,我們看到有人否認種族主義的存在,或是恐慌地購買廁紙,或是呼籲結束社會隔離,這些人都被稱為「卡倫」。

實際上,卡倫的含義和用途在不斷變化——我們也可以找到男性「卡倫」和黑人「卡倫」,甚至現任總統唐納·川普都曾被稱為「卡倫」。「卡倫」還被用來爭取過正義,警察暴力抗議者舉著「卡倫反對警察暴行」和「我想與系統性種族主義的管理者談談」的標語進行抗議。

那麼,「卡倫」是否代表了將種族特權用作武器的白人女性?是否代表著一個令人討厭的規則守護者? 還是代表了一個無趣可笑的母親?它可以代表以上所有。這並沒有削弱對「卡倫」所指代之人的批判,它只不過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和細節。

本文作者Robin Queen系密西根大學語言學教授。

(翻譯:徐成傑)

相關焦點

  • 《COD16》「OK」手勢被移除 通用手勢成為種族主義代名詞
    目前IW並沒有對這一行為作出任何解釋,但該動作疑似被解讀為「白人至上主義的表達」,因此被刪除。根據外媒Eurogamer報導,「OK」這個手勢是今年早些時候添加到遊戲中的,玩家可以通過這個手勢直接在遊戲中交流。在玩家贏個一場遊戲時便會使用這個手勢表達自己的喜悅。然後在第四賽季中期這個手勢卻被完全刪除了。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為何難以根除?
    因而,種族問題仍然是美國社會最為敏感的公共議題之一,它可以瞬間引爆情緒,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而白人警察對黑人的暴力執法,又是最容易引發社會衝突的場面之一——直接的身體對抗,比隱性的歧視更能刺激圍觀者的神經。根據聯邦統計局數據,2010年至2012年,黑人年輕男性被警察殺死的可能性是白人年輕男性的21倍,而黑人入獄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
  • 《卡倫:一段回憶》與信仰的力量
    與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樣,《卡倫:一段回憶》也是採取的框架敘事的模式,即「敘述者+傾聽者」的模式,由第一人稱「我」講述了一個在馬來半島發生的故事:敘述者是一個英國人,他與其他三個白人何裡斯、傑克遜等到當地做軍火走私生意,被一名當地部落首領卡倫信任,但卡倫常心神不拉,往往得待到一位名叫拉賈的捧劍老人站在其身後才能稍顯鎮定,我們由此對他有所懷疑,甚至覺得做完生意後即撤走才對。
  • 美國白人抗議者偶遇落單黑人警察,舉動亮了,這不是種族主義?
    隨著美國種族主義抗議變得越來越激烈。雖然現在美國總統川普對於一個種族主義還關注著,但顯然就沒有做到足夠的重視。之前抗議者宣布成立的「西雅圖自治區」還沒有解決,還有抗議者想著在白宮外面建立「黑宮自治區」。如果真的建立了,可能事情的發展量川普都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住吧。
  • 特權國度,庫茲馬為種族主義發聲,白人擁有萬能書包
    湖人前鋒凱爾-庫茲馬也在社媒上談到了自己對種族主義的認識。庫茲馬表示,不少白人認為自己骨子裡並沒有種族歧視,這無關白人的心態問題,關鍵在於白人在這種意識形態下受益。對於白人特權,庫茲馬打了一個比方來形容,每個白人都有一個隱形的萬能書包。
  • 哈維·佐丁: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已融入美國血脈
    今天,小百通編譯了美國卡特政府法律顧問哈維·佐丁撰寫的一篇文章,該文章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美國種族主義的起源,以及為何在數百年後的當下,種族歧視仍然在美國根深蒂固。△ 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哥倫布在波士頓的塑像被示威者推倒踩在腳下。
  • 美國種族主義歷史觀察:根深蒂固的隱性歧視
    美國種族歧視事件為何頻發?其歷史根源是什麼?弗洛伊德事件將對美國政治產生哪些影響?本報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丁見民。美國種族主義始終植根於歷史與現實之中記者:近期,美國種族主義騷亂持續發酵,透視這一現象,您認為其歷史根源是什麼?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哪些主要表現?
  • 黑人運動員為何喜歡娶白人女性為妻?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
    黑人運動員為何喜歡娶白人女性為妻?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許多黑人運動員都喜歡娶白人為妻,即使是未成家的黑人運動員在選擇女朋友時也優先選擇白人女性,這樣的現象一直以來也讓大家感到非常疑惑。
  • 川普支持者在美國大學遊行,驚現高呼「白人力量」種族主義組織
    極右翼組織成員在大學校園遊行支持川普(資料圖)據《國會山報》報導,周六,一個極右翼組織的成員在美國一所大學校園遊行支持川普時,高喊種族主義言論。埃隆大學教授梅根斯奎爾在推特上發布的另一段視頻顯示,遊行隊伍中的一些成員高呼「白人力量」等種族主義口號。
  • 承受黑人抗議壓力,韋氏詞典修訂種族主義定義承認系統性種族主義
    喬治·弗洛伊德的死亡引發的抗議席捲全美國,人們對種族主義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如果認為種族主義僅僅是一種「無意識偏見」,實際上否認美國存在系統性種族主義。委屈的白人會說:「白人不是唯一種族主義者,黑人一直對白人有種族歧視!」進擊的黑人會說:「不!黑人不可能是種族主義者,因為種族主義需要系統的力量。黑人根本不具備種族主義的社會資本。」 外籍人士會說:「錯了!錯了,先生。任何人都可能是種族主義者。
  • 為何黑人仍被警察殺死?川普竟如此回答:「白人也被殺了,更多白人...
    據美國媒體7月14日報導,當美國總統川普被問及為何黑人仍被警察殺死的時候,川普竟然這樣回答:「白人也被殺了,更多白人!」
  • 種族主義!美國黑人男星稱白人是野蠻人,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7月14日報導,美國著名歌手、主持人、流行天后瑪利亞·凱莉的前夫尼克·卡農在接受採訪時抨擊白人,稱白人皮膚 「少了一點」黑色素,所以「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聲稱「猶太人都想變成黑人」。目前,他正面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指控。
  • 巧克力甜品成為瑞士種族主義爭論的焦點
    顧客們「團結」在一起,吃掉了更多這款甜品,儘管許多人認為它的名字涉嫌種族主義,右翼瑞士人民黨(SVP)的年輕黨員甚至在步行街區分發這種甜品。 在Migros集團宣布停售Dubler的這款產品以後,人們開始在工廠外排隊直接購買,該公司表示現在需要增加額外的生產班次以滿足需求。
  • 白人女性為何都想找黑人運動員, 尤其卡戴珊家族女人,有圖為證
    白人女性為何都想找黑人運動員, 尤其卡戴珊家族女人,有圖為證
  • 到底有沒有種族主義?黑人和白人答案截然不同
    在自由省的Paul Roux 地區,N5高速公路明顯的將這裡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白人居住的,不到240座房子;另一個則是黑人的城鎮,被人稱為Fateng Tse Ntsho。一名76歲的白人農場主查德維克,一輩子都住在這個小鎮上。他說,最近發生的農場殺戮事件,讓這兩個社區之間產生了一些緊張情緒:「要說實話,我們這裡一直都存在著牲畜盜竊的問題。在過去的10年裡,我有四次遭到過牲畜盜竊犯罪的襲擊。但是所謂的農場殺戮,之前從來就沒發生過。現在確實有人被殺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但是問題在於究竟是誰殺了人?
  • 反種族主義圖書在英美脫銷,作家表示並不喜歡生命換來的收益
    據英國《衛報》報導,在美國民眾進行八天抗議活動後,雷尼·埃多-洛奇(Reni Eddo-Lodge)、伊傑瑪·奧洛(Ijeoma Oluo)和萊拉·F·薩阿德 (Layla F Saad)等作家針對「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書籍在英國脫銷。
  • 10個數據看清美國的系統性種族主義
    CNN視頻截圖今日美國報導指出,在美國,黑人受到種族主義歧視和奴隸制的影響,長期以來遭受不公平待遇,他們更難獲得成功。這是文化、政策和制度相互作用帶來的後果,是系統性種族主義的體現。下面從醫療、教育、就業、收入等多個方面,通過10個數據來看美國的系統性種族主義。
  • 白人嫌疑人犯案前發布種族主義反移民仇恨宣言,讚揚紐西蘭恐襲案
    德州槍擊案:白人男子犯案前發布種族主義反移民仇恨宣言,讚揚紐西蘭南島克賴斯特徹奇市清真寺恐怖襲擊案 。美國德州西部毗鄰墨西哥的邊界城市帕索3日發生大規模槍擊案,21歲白人男性疑犯柯魯修斯拿著類似AK-47的突擊步槍,進入當地一家沃爾瑪大賣場掃射,造成至少20人死亡慘劇,其中包括3名墨西哥公民,而犯罪嫌疑人犯案後自行投降,目前已被警方關押,且他在行兇數小時前,還在另類右派聚集的社群平臺8chan發布有關反移民的宣言,警方亦稱,此案與種族主義「仇恨犯罪」有關。
  • 美國網友:為什麼所有的白人都是種族主義者,黑人到底要什麼
    你不能修復已經被破壞的東西,除非你自己承認被種族歧視的父母教育長大,他們在種族主義制度和白人空間中撫養你,給你在白人世界中成功的最好機會,因為他們知道作為黑人有多糟糕。 不接受反駁。我不在乎你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每個人都知道他們不想成為黑人,因為白人已經告訴全世界,黑人是不好的,儘管他們需要我們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