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在前,重任在肩,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靜海區以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保持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不斷助力受援地區取得脫貧攻堅新戰績,扶貧一線捷報頻傳。
在鎮原縣方山鄉賈山村,楊光耀家的小院裡馬上又有一窩新兔子降生,家裡多了些新生命,生活有了新希望。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老楊一家人用勤奮改變命運。
幾年前,楊光耀守著幾畝薄田,日子越過越窮,母親年事已高,4個孩子上學花銷不菲,貧窮成了纏繞在老楊身上的枷鎖,幾代人脫貧無路。一貧如洗之時,靜海的幫扶幹部送來了10隻種兔,老楊沒想到,這幾隻「小精靈」的到來成了他生活轉折的開始。
「好日子不是等出來的,這是靜海幫扶幹部告訴我的,真正能改變命運的,要靠自己的雙手和黨的政策。」老楊沒想到靜海不僅扶持他養殖肉兔,還回收自家的農產品。收入穩定了,孩子長大了,生活變好了,老楊望著無邊隴原,眼裡滿是希望。
山大溝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靜海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靜海幫扶幹部的足跡紮實地走在鎮原的大地上,他們心中有真情,腳下沾滿泥,誓要打贏脫貧攻堅戰。
勇挑重擔,一線掛牌作戰。靜海建立「1113」包聯幫扶工作機制,11位區委常委和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政協主席親自掛帥,分別帶領靜海的鄉鎮、村街、企業與掛牌督戰的鎮原縣貧困村結成包聯幫扶對子,包調查研究、包製定方案、包推動落實,確保13個掛牌督戰貧困村如期脫貧。
「越是艱難,越要勇往直前。不僅不向大山屈服,更要讓制約脫貧的那些山低頭!」靜海先後選派113名黨政幹部及各領域專業技術骨幹赴鎮原縣開展人才支援,與當地幹部群眾一道謀劃推動鎮原發展,為鎮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幫扶隊伍。同時,靜海鄉鎮、村街、社會組織以及學校、醫院共與鎮原縣建立幫扶關係350對,共引導91家企業與鎮原86個貧困村結對幫扶,開展結對認親155對,帶動1516戶、5528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根治貧困,必須找到一劑良方,重置產業發展模式是靜海助力脫貧必須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靜海幫扶組在走訪鎮原19個鄉鎮後發現,肉兔養殖成本低,產仔率高,市場前景廣闊,鎮原土地資源廣、飼草多,適合肉兔產業發展。扶貧思路一拍即合,肉兔養殖被列為精準脫貧產業。
曾經沉寂的山巒生機盎然,靜海扶持鎮原打造肉兔養殖合作社81個、肉兔養殖示範鎮2個,帶動915戶、3226人實現脫貧。建辦久鼎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項目、新靜原肉兔肉羊肉牛屠宰等項目,以全產業鏈的幫扶方式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同時,按照「331+」產業培育模式,建立「黨組織+產業基地+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戶緊緊綁在產業鏈上,享受產業發展紅利,確保產業利民、發展惠民。
土特產「出山」,貫通供應、流通、銷售全產業鏈的消費扶貧「靜海模式」日漸成熟,消費扶貧駛入了「快車道」。
今年6月30日,靜海區主要領導做客「老鄉別急,我們幫你」直播間,進行直播帶貨,為鎮原消費扶貧加油助力。一部手機、一根網線打通了鎮原特產的「出山路」,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農具」。
在靜海的幫扶下,網絡收購服務幾乎覆蓋了鎮原的每一個鄉村,四級全覆蓋網格式供給端網絡正在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消費扶貧行列。鎮原的產品正在與靜海終端消費市場無縫對接,逐步形成了點對點直銷模式,降低中間差價,讓錢都裝進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消費扶貧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便捷途徑,我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要針對消費扶貧長效機制,打造一張網絡,深度連接靜海和鎮原兩個市場,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靜海區商務局商業發展科科長孟建斌說,今年年初至今,靜海已採購、銷售鎮原各類產品30多種,金額達到2300萬元,帶動6100多貧困戶人口實現增收。
強化黨建引領,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用黨建這根「針」,穿好扶貧千條「線」。
「幫錢幫物,不如幫咱建個好支部。」在賈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明金的眼裡,東西部攜手脫貧攻堅帶來的喜人變化,不僅藏在全村村民的「錢袋子」裡,也展露在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心氣兒」上。
在靜海的幫扶下,賈山村建成全開放式、集17個功能室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大力推廣靜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經驗做法。在方山鄉,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已達到90%。
「賈山村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讓產業連成一片。黨的先進性正在全產業鏈上充分彰顯。」方山鄉黨委書記高亞麗介紹說,今年村裡種植了546畝萬壽菊,123戶村民參與種植,每畝收入可達1000多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讓扶貧扶志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靜海經驗和創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