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馬家人都應知道的!

2021-02-14 馬氏大家族

點擊加入馬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只要你姓馬;請您先點擊上面「馬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馬氏大家庭。

分布地區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省光平東南)。

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

郟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唐、宋、元,元末復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

姓氏來源

1、由「馬服」氏改變而來。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

2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後西域有姓「馬」者入內地,即以「馬」為姓。

3又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4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

5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遷徙分布

馬姓最初發祥於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陝西省鹹陽,在此後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並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後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布於各地。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遍布於福建。至清代,馬姓開始有些移居於臺灣省,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當今,馬姓為中國第十九位大姓,擁有人口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並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馬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徵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裡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惇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雲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宗族特徵

1、馬姓在少數民族中為大姓,且在漢族人口中也屬前列之姓。據有關資料統計,馬姓在全國回族中屬十三大姓之一,在漢族人口中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馬姓多位於西北地區,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

3、各支馬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河北青縣馬姓一支字行為:「有志名克立,維汝受國榮,之文允寶鎮,世錫慶元宏。」虞東幹渡馬姓祖制排行字行為:「觀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風,惟思豪傑士,冀冠聖賢中,經濟治君國,詩書善厥躬,鵬飛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訓,家傳尚質衷,登瀛懷睿智,顯達式英雄,宜法攀龍嗣,求多起鳳衝,寬和端本道,莊敬令聞崇,恩澤深先代,榮封勉爾忠,品量欽景哲,光耀望元通。」

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夫人賣餅;賢后含飴。——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唐初大臣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少年好學,精通《詩經》、《春秋》。客居中郎將常何家,太宗下詔令百官評論朝政得失,馬周代常何寫二十餘條陳,太宗召見馬周,任他為監察御史,後歷官中書侍郎、中書令。年輕的時候,馬周曾聽善相術的袁天綱說:「京城裡有個賣餅的女人,以後當有大富貴。」馬周娶了她,後來果然成了夫人。下聯典出東漢明帝皇后馬後,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後宮。

龍虎出谷;鸞鳳衝霄。——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唐代郟城人馬燧,字洵美,少年時即有大志「以功濟天下」,屢立戰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圖形繪於凌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是魁傑啊!」。下聯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衝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繼烈;青海重光。——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I今湖北宜城南)人。兄弟五人並有才名,其中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學最高,俗稱「馬氏五常,白毛最良」。下聯典出東漢槐裡侯馬騰,字壽成,隴西人。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官終衛尉。青海東與北皆界隴西(屬甘肅省)。

白眉繼烈;絳帳授徒。——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同上(上聯)。下聯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絳帳設教;銅柱立功。——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追贈學士;御封真人。——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明代禮部右侍郎馬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進士。為官門無私謁,論事寬厚,卒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下聯典出宋代進士馬鈺,字宜甫,扶風人。傳說,大定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遊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四家待詔;三代推官。——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南宋畫家馬遠,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人。下聯典出清代著名學者馬瀟,字宛斯,鄒平人。順治進士,曾任淮安推官,生平研究先秦歷史著有《繹史》、《左傳事緯》等,時稱「馬三代」。

銅柱世澤;絳帳家聲。——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漢·馬援徵交趾,立銅柱表功。下聯典指東漢·馬融設絳帳以授生徒。

雲臺列像;銅柱標功。——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東漢·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卒後,其圖形繪於雲臺閣。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馬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字千裡,號東籬,大都人。其文詞豪放有力,頗含諷喻。作戲十六種,現存《漢宮秋》、《嶽陽樓》等七種,散,工有《東籬樂府》。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師皇乘龍去;伏波裹屍還。——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黃帝時代著名獸醫馬師皇,善治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下聯典出東漢名將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淵,茂陵人。年八十年餘猶徵虞沙場。嘗謂賓客曰:「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果卒於軍。

金樽宜醉酒;絳帳自生春。——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全聯典指東漢·馬融事。

〖馬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少女素雄才辯;仙姑雅號清浮。——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之女馬倫,少年時就有辯才,嫁給同郡袁隗為妻,剛結婚,二人就辯論起來,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聯典指宋代扶風人馬鈺,字元寶,進士及第,後來遇到重陽子王嘉,得道術,與妻子孫氏同時出家修煉。孫氏仙去,人稱孫仙姑,號清浮山人。

〖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遠浦帆歸曲致遠;長春留引經季長。——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下聯典指東漢經學家馬季長,在聯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顛。——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

〖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具王佐才,築砦釣渭;步隱淪躅,授業著書。——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嗜學,善《詩》、《春秋》。下聯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字貴與,欒平人。鹹淳中漕試第一,博極群書,以蔭補承事郎。

烏威聖德,萬古流芳英烈將;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

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馬融和馬良。下聯典指馬援和馬騰。

銅柱今猶未倒,願吾宗後裔繼承,再鎮邊疆傳祖跡;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立,重披古典講儒經。——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全聯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後人。

家族名人

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道一:又名馬祖道一,唐玄宗開元時期(713—741)高僧,佛教洪州宗的創始人。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後人尊為馬祖。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

馬皇后:馬援之女(39-79),東漢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后。終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幹預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親戚。章帝即位後為太后,多次拒絕章帝賜封馬氏兄弟。後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馬防、馬廖、馬光三兄弟為列侯,馬太后認為即使他們因軍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歸第」。

相關焦點

  • 原來我的馬姓起源這麼牛,馬家人頂起來!
    在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隋唐及其後的五代,馬姓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期間,除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原有的馬姓得到發展外,江蘇、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現了馬姓。唐代,河南馬氏較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從河南馬殷建楚後,河南馬氏便顯貴一時。馬異,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興元間登進士第。馬異與當時著名詩人皇甫浞、盧仝等交情很深,尤其與盧仝關係密切,兩人有《結交詩》互相酬答。
  • 《小藝的故事》兩年邀請1200多位外來務工者及其家人觀劇
    《小藝的故事》兩年邀請1200多位外來務工者及其家人觀劇 發布時間:2020-12-23 17:20: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 馬氏文化之——馬姓的遷徙,馬家人該知道的!!!
    在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隋唐及其後的五代,馬姓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期間,除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原有的馬姓得到發展外,江蘇、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現了馬姓。 更多關於馬氏家譜信息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馬氏家族總群。唐代,河南馬氏較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從河南馬殷建楚後,河南馬氏便顯貴一時。馬異,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興元間登進士第。
  • 「蛛絲馬跡」的「馬」是什麼馬?字面背後的故事她在抖音告訴你
    她是@ 豆神教育-楊老師,在抖音講詞句、寫作、閱讀以及字面背後的文化故事。「過去的語文集中在漢語工具層面,現在的語文正在回歸文學教育。」楊老師介紹道,教材改革之後,文學教育比例提升。之後的考試,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凸顯,「得語文者得天下」。
  • 從《送東陽馬生序》到兄弟情仇大戲!文化基因解碼讓浙江秀出「創作...
    「因為時間比較緊,可能現在得趕去下一站盧宅了……」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工作人員不好意思地解釋,我們不得不錯過了這段精彩的結尾。該故事的背景取自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贈言《送東陽馬生序》,講述了宋濂在東陽治學時的兩位門生馬君則與陳英從結義到共事再到因為官理念不同而反目的故事。
  • 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應如何被對待?
    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古代文化應屈從與現代發展,真的應該這樣嗎?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真的需要順應時代而被改變嗎?多少人空有滿腹經綸而無所成就,報國志向遠大卻不被重用。如果那個時候的天下講求法律與仁德,堅守和睦與高良品質,那些才華出眾之人又怎會發愁報國無門呢?社會和睦、天下大同,孔子想要的世界從來都不是為自己而定的,他永遠都在為民眾著想,而這一信念也在激勵他不斷前進。
  • 安徽農業文化遺產的概況及其保護
    原標題:安徽農業文化遺產的概況及其保護    安徽是農業的發祥地之一,穿境而過的長江、淮河滋養出輝煌燦爛的安徽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成為中國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農業文化發展史中佔據重要位置。
  • 馬背上的內蒙古|草原初探 認識內蒙古馬文化
    圖片來源:劉鯨魚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出內蒙古馬文化旅遊品牌——「馬背上的內蒙古」,通過定製化馬幫遊歷的體驗形式,串聯當地多元的歷史文化,帶遊客體驗原生態的牧民人家、宴飲、音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奉上一場融合豐富文化內涵的草原深度旅行。
  • 洪邁《夷堅志》中的鹿故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洪邁《夷堅志》中的鹿故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王小洪局長會見女孩菲菲及其家人
    我看了很多介紹中國的圖書,知道「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這些年菲菲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他,飽嘗分離之苦。菲菲永遠屬於她的父母,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她只是在地球的那一端進行了一次長達22年的旅行。如今,菲菲終於與家人團聚。由衷地感謝善良的侯警官,感謝北京警察付出的努力,是你們讓這個感人的故事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 馬戶與驢|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生活在池塘裡的魚沒有想到,此生會被車撞死。馬戶養的驢也沒想到,由於自己的莽撞,自己成為了肇事方。馬戶今年六十歲,小時候,爺爺在公社勞動一天可以掙8分或10分工分。
  • 十二生肖排座次,民俗文化有故事
    許多時候,我們在欣賞收藏者的那些情懷時,總是在傾聽別人的故事——儘管他們還陶醉在自己的玩賞中。——題記 田友泉 2020.08.08就數量上來講,十二枚,就是一個有別於其它手工藝術品的增量優勢;印章無論是邊款、還是印章主體文字,都是在延伸到民俗文化中之外的價值與意義。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傳統類餐、飲用品也借用生肖及其形象的紀念意義,拉近客戶、並以此來創造市場效益。
  • 以蒙古馬精神為抓手 提升文化軟實力
    【核心提示】●在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相統一中,從文化底蘊、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三重維度全面把握蒙古馬精神的內涵要義,充分發揮其在提升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感召力、凝聚力、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將蒙古馬精神打造成指向明確、辨識度高的內蒙古名片,應以歷史傳統為依託,建構體現時代要求、突出內蒙古特色的文化符號,切實增強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傳播力
  • 非遺文化 |雲南甲馬【2】宗教文化(原始宗教)的異彩紛呈是甲馬流傳的載體
    甲馬作為祭祀時必須焚燒的雕版印刷品,由內地傳入雲南時只是一種極普遍的漢文化現象。大理地區各縣鄉村都有甲馬或都在使用甲馬,在眾多信仰神祇中,漢族有「本境」,白族有「本主」,彝族有「土主」。「本境」、「本主」、「土主」甲馬充分體現了雲南甲馬的地方民族特色。
  • 一個文化人和一群有文化的貓的故事
    馬未都先生,一位關注度頗高的文化名人。他有著「多重身份」:文學編輯、編劇、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文化學者、作家……央視上眾多的鑑寶節目,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無論是陶瓷、字畫、器具還是其它古物,他都能從古至今把文物的來龍去脈說得一清兩楚,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學識淵博。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伯庸非庸才(三十)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伯庸非庸才(三十) 2020-12-03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匹蒙古馬的故事讓每個蒙古人痛哭...
    草原上各地都有馬被賣到遠方,自己歷盡艱險跑回來的故事。
  • 偃師跑火馬 滿載中國文化的焰火藝術
    為何耍火馬?府南村火馬藝人們的共識是:「通過祭火神祈福,慶豐收,慶太平;前代人向後代人展示文明。」 「耍火馬是慶豐收。」火馬藝人席玄周老人介紹。席玄周、席文耀、張炎生……府南村火馬藝人多數都是七旬上下。「每年都要耍火馬。豐收,村民心情好也就耍得起勁;年景不好,村民也要好好耍,努力爭取來年豐收。」  72歲的張炎生老人介紹,扎木馬架子和做木馬裝飾一般從春節之後就開始了。
  • 美國影響下的戰後德國文化及其對中國文化戰略的啟示
    美國影響下的戰後德國文化進入20世紀以來,德國被認為是歐洲大陸與美國最親近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皆敗於美國的德國,在政治、經濟、服裝、飲食、音樂、電影等諸多方面深受美國影響,正如法國學者西格弗裡德所說,「德國人很多方面都與現代美國相似」。
  • 榮馬故事 | 2020年,收一份屬於你與榮馬的故事
    榮馬故事 | 2020年,收一份屬於你與榮馬的故事 2020-12-18 2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