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應如何被對待?

2021-01-08 開春氣象生

在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擁有了高科技,有了手機電腦,有了高鐵飛機,萬事講求一個快字,唯快不破。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古代文化應屈從與現代發展,真的應該這樣嗎?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真的需要順應時代而被改變嗎?

多少人空有滿腹經綸而無所成就,報國志向遠大卻不被重用。如果那個時候的天下講求法律與仁德,堅守和睦與高良品質,那些才華出眾之人又怎會發愁報國無門呢?社會和睦、天下大同,孔子想要的世界從來都不是為自己而定的,他永遠都在為民眾著想,而這一信念也在激勵他不斷前進。

一說到孔子,大家對這這標誌性的名字如雷貫耳,就連小學生也能對「孔子名丘字仲尼」信口拈來。哪怕至今,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依舊熱度不減,眾多學生和各種從事工作的人將孔子奉為偶像。而徵服眾多人的不僅僅是孔子言之有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名句真理,而且還有孔子本人謙遜有禮、恭敬孝順、剛正不阿的個人品質。

曾經的以為孔子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的謙遜和學問深厚,後來才發現並沒有深刻的了解過,不知道他的孝順是可以用性命與之替代的,不知道他的品格是比金堅比石硬的。孔子能夠達到這樣高的成就離不開母親的教導有方,同時也得益於自己的修養控制與道德約束,這是值得我們讚頌的,孔子被稱為「聖人」實至名歸。

孔子在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照顧孔子的學業和成長放棄了家產的爭奪。幾年後父親去世,緊接著母親因勞累得病去世,孔子身為人子想找到父親的墓地,將父母二人合葬,讓母親可以有個好的歸宿,安穩幸福,於是數日守在母親靈前等候消息,曾一度勞累過度導致昏迷不醒。

孔子的孝心為世人稱讚,但令人佩服的不僅僅是他的孝心。相傳曾修訂整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他一生的工作職責就在於教學,助學生成才,後被國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曾經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離開生養他的故鄉——魯國。原因竟是大司空嫉妒他的才學與能力,因為當時孔子才華橫溢、理論鏗鏘有力,引得國王喜愛與重用。從此孔子只好背井離鄉,帶著自願追隨的弟子漂泊流浪十幾年。

在這十幾年裡,他經歷了生離死別,心愛弟子的離去讓他悲痛不已、痛心疾首,後來重返故鄉,但此時的故國已不是當年的魯國了。我們都知道孔子最大的願望是實現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推行「周公之禮,文王之道」是重中之重。

「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也不可或缺,還要教導每個人「克己復禮」。我想孔子在堅定這個願望的同時,也決定了以後的一生都在為之奮鬥。否則他不會形單影隻遊歷各國數年勸告各位國王推行「仁政」在此期間他不顧性命之憂。

孔子晚年注重於書教禮樂、文學造詣的修養,著書立說、收集眾多經典書籍,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學著作。只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大量書籍被焚毀,有的還收到戰火的摧殘,導致大量著作流失。孔子十分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留下了「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救人世造福於人類,可為什麼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的遺言,從此一顆巨星隕落與地下。

每天分享一件歷史故事,對於今天的歷史事件,小編有感而發!

感想一、就算實在飛速發展的現代,人類對於古代文化應有謙卑恭敬的態度,文明歷史應該被銘記而不是遺忘

感想二、「聖人」孔子的成就不朽,著作流傳世界,我們應該讓國學文化發揚光大,保留文明文化。

感想三、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就是先人的思想和知識,這是我們打開未來世界的鑰匙。

相關焦點

  • 孔子故鄉,東方聖城 ——曲阜與孔子文化的千年之緣
    年輕的孔子,趕著牛車,滿載一腔的豪邁熱血,以自己的「仁」之思想遊說各國,奈何時值戰亂年代,各路霸主諸侯最關心的是:令行禁止的軍隊、豐富堅韌的軍械戰車、嚴刑峻法,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從歷史來看,孔子的滿腹經世治國之道是超前的,在那樣一個戰亂動蕩的年代,當權者都是想的如何去徵服,而不是經營。如今我們再去查詢關於孔子的簡介,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三個標籤: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孔子是如何對待發小的?
    廣州好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陳昌文解讀:原壤是孔子小時候的朋友,也就是我們說的髮小。原壤夷俟,有一天孔子要去見原壤,原壤就等孔子,如何等的呢?像個野人一樣等,野人怎麼等?就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胡亂蹲著,或者靠著,或者躺著吧,當然這個時候,孔子與原壤都老了。
  • 沒有健身房,古代如何健身?孔子、蘇東坡帶領古代「全民健身」
    那麼問題來了,現代人健身依傍於科技,那麼古代的人呢?古人是不是就不健身了?其實不是的,早在很久之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在健身了。甚至我們熟知的孔子以及蘇東坡都是健身達人。讓我們回到歷史,看看古代人是如何進行健身的吧。
  • 中國古代的服裝是如何起源的?孔子與老子的穿衣文化有什麼不同?
    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衣又被排在第一位,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服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從我們熟悉的很多成語或者熟語就可見一斑,比如衣食父母,顛倒衣裳,天地玄黃,文質彬彬,冠冕堂皇,衣錦還鄉,經天緯地,孟母斷織等等,這些詞語訴說著一個個生動的歷史典故,更從服裝的視角積累了豐富的時代文化和凝心聚力的民族精神。
  • 【科普文化歷史】孔子的一生
    【科普文化歷史】孔子的一生 2020-09-27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孔子在是中國文化的巨人,您認為孔子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
    中國教育事業的豐碑,古代思想家。腳下是前輩築基的高峰,我們的責任是建築更宏偉的思想和更博大的教育事業,不能一味停留在古代智慧的底層。讓儒道佛墨法等安安靜靜的做基石,動不動挖出來發揚光大等於破壞!孔子從人文思想的高度,為人類的理性思維做出了燈塔式的貢獻。
  • 【文化商丘】孔子思想與太丘社文化
    孔子文化受到舉世關注,孔子思想的形成與商丘密切相關。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並成長了孔子思想?據《孔子家語》證明,孔子在商丘地域長大,在孔子的成長過程中,商丘境內的太丘社文化對孔子思想的孕育與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記載,孔子應約從衛返魯會見魯哀公,其中對話如下:魯哀公問:先生穿的衣服是儒服嗎(儒者在當時的魯國是被瞧不起的階層)?
  • 國博孔子文化展:帶你走進孔子的精神世界
    ,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傳承的歷史,講述孔子文化的深遠影響力。「很多人都說,了解中華文明,先從孔子開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標識,浸潤和滋養著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孔子研究院院長、外聘策展人楊朝明說,舉辦這次孔子文化展,旨在向國內外觀眾闡釋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新表達,讓孔子文化、儒學思想產生新的時代價值。
  • 徐友漁:電影《孔子》的忠君思想踐踏中國文化
    對待傳統要有更技巧跟高明的做法。  精彩言論:(文化跟制度)仔細看是沒有這樣關係的,如果我們先搞市場經濟不要接受基督教文化,我覺得沒有必要。任何人,一個農民他什麼都不懂,你讓他賺錢那自然就會,那你一定讓他信哪個人這是毫無關係的事情。
  •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孔子學院創始由來,千年文化影響最深者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四百多年前,義大利的傳教士曾將《論語》一書譯為拉丁文帶回歐洲,孔子的學說便隨之開始在西方流傳。但相反,只有在孔子學院的創辦之初,我們掀起過屬於中國學習的「孔子熱」,全球的孔子學院最高曾達到五百多所,但在近段時間以來,孔子學院屢屢受挫。比較突出的像瑞典在2020年4月21日就徹底關閉了所有在國內設置的孔子學院,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腳步並順利。「為什麼孔子學院會失敗?
  • 「中國古代佛教文化」講座走進以色列特大孔院
    現場聽眾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近日,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邀請,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孫英剛,舉辦了「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系列講座,講座題目分別為《圖像、符號與政治:中古中國對轉輪王理念的接受  在第二場講座中,孫英剛教授從西安大雁塔的命名入手,詳細分析了被譯為「大雁」的印度神鳥桓娑如何隨著犍陀羅藝術和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其與佛教的緊密聯繫和進入中國後的變化與發展。  孫英剛教授運用大量文物實例和圖像學資料,將中古中國與世界的廣泛聯繫以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形態展現給當地師生,引起師生們的廣泛興趣。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孔子對財富有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他肯定財富對人生和社會的意義,也指出了臨財所應有的公平和正當性原則。其間的「微言大義」,或許仍可作為我們今天對待財富問題的座右銘。孔子財富觀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肯定財富,認為財富是好東西。
  • 初中歷史《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專題》
    1、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階段特徵及成就:(科技文化的發展是政治經濟的反映。)(1)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藝成就,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礎。(2)秦漢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奠定了世界領先地位。(4)隋唐時期: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在所有文化領域都有突出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5)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古代文化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
  • 近侍外應,孔子的幸與不幸
    但也因為這樣,孔子一生活到老,學到老,永不言倦,成萬世師表,生命充滿了光輝。——桐源居士孔子出生地夫子洞東面,地勢微微回朝,還是那樣的東高西低,回龍顧祖的尼山在最後一刻保持著對祖宗不變的景仰。作為尼山的外重白虎砂,昌平山是不可或缺的外應,對主人產生的作用不容小視。連同向東南延伸的線狀低山,與尼山北部向東一字排開的5個山列一起,周邊構成均衡的對應之山。外應四備,遠朝有情,表明尼山之鳳發越時間的久遠綿長。但近侍乏力,又是夫子洞應砂的一大硬傷。朝山高大緊迫,壓穴百米,內堂逼仄不暢,限制了鳳地的作為,主人難免抑鬱不得志。
  • 通訊:尋訪藏文化中的孔子
    11月22日電 題:尋訪藏文化中的孔子  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  「衰老了,很久沒有遇見周公了,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據魏冬介紹,根據多種現存的藏文文獻記載,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漢文化交接地帶,孔子多被認為是「不語怪力亂神」的聖人,而在西藏腹地,孔子則被普遍尊崇為佔卜、歷算、儀式、命理等神秘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在苯教文化系統中,孔子被看做是苯教始祖辛繞米沃的徒弟和嶽父、苯教的四大護法神之一;而藏傳佛教則又視孔子為文殊菩薩的弟子或化身,並以「孔澤楚傑」著稱。
  • 孔子:如何才算盡孝
    在孔子眼中,盡孝的關鍵就是「無違」,就是不違背禮制。對此,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部分理解:一是孝順父母應當虔誠恭敬,不能敷衍行事;二是針對魯國當時三大家族爭權奪利的情況,孔子意在隱指為人臣子者應當合乎禮節。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循原則和規定,不能亂了禮樂和法度。
  • 民胞物與:古代生態倫理典範
    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如果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生態哲學認知的範式,那麼,「民胞物與」就是中國古代生態倫理訴求的典範,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科學認知,至今仍給人以啟示。
  • 從科學的角度評價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文化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
    新京報訊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播出。《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