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擁有了高科技,有了手機電腦,有了高鐵飛機,萬事講求一個快字,唯快不破。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古代文化應屈從與現代發展,真的應該這樣嗎?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真的需要順應時代而被改變嗎?
多少人空有滿腹經綸而無所成就,報國志向遠大卻不被重用。如果那個時候的天下講求法律與仁德,堅守和睦與高良品質,那些才華出眾之人又怎會發愁報國無門呢?社會和睦、天下大同,孔子想要的世界從來都不是為自己而定的,他永遠都在為民眾著想,而這一信念也在激勵他不斷前進。
一說到孔子,大家對這這標誌性的名字如雷貫耳,就連小學生也能對「孔子名丘字仲尼」信口拈來。哪怕至今,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依舊熱度不減,眾多學生和各種從事工作的人將孔子奉為偶像。而徵服眾多人的不僅僅是孔子言之有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名句真理,而且還有孔子本人謙遜有禮、恭敬孝順、剛正不阿的個人品質。
曾經的以為孔子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的謙遜和學問深厚,後來才發現並沒有深刻的了解過,不知道他的孝順是可以用性命與之替代的,不知道他的品格是比金堅比石硬的。孔子能夠達到這樣高的成就離不開母親的教導有方,同時也得益於自己的修養控制與道德約束,這是值得我們讚頌的,孔子被稱為「聖人」實至名歸。
孔子在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照顧孔子的學業和成長放棄了家產的爭奪。幾年後父親去世,緊接著母親因勞累得病去世,孔子身為人子想找到父親的墓地,將父母二人合葬,讓母親可以有個好的歸宿,安穩幸福,於是數日守在母親靈前等候消息,曾一度勞累過度導致昏迷不醒。
孔子的孝心為世人稱讚,但令人佩服的不僅僅是他的孝心。相傳曾修訂整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他一生的工作職責就在於教學,助學生成才,後被國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曾經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離開生養他的故鄉——魯國。原因竟是大司空嫉妒他的才學與能力,因為當時孔子才華橫溢、理論鏗鏘有力,引得國王喜愛與重用。從此孔子只好背井離鄉,帶著自願追隨的弟子漂泊流浪十幾年。
在這十幾年裡,他經歷了生離死別,心愛弟子的離去讓他悲痛不已、痛心疾首,後來重返故鄉,但此時的故國已不是當年的魯國了。我們都知道孔子最大的願望是實現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推行「周公之禮,文王之道」是重中之重。
「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也不可或缺,還要教導每個人「克己復禮」。我想孔子在堅定這個願望的同時,也決定了以後的一生都在為之奮鬥。否則他不會形單影隻遊歷各國數年勸告各位國王推行「仁政」在此期間他不顧性命之憂。
孔子晚年注重於書教禮樂、文學造詣的修養,著書立說、收集眾多經典書籍,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學著作。只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大量書籍被焚毀,有的還收到戰火的摧殘,導致大量著作流失。孔子十分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留下了「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救人世造福於人類,可為什麼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的遺言,從此一顆巨星隕落與地下。
每天分享一件歷史故事,對於今天的歷史事件,小編有感而發!
感想一、就算實在飛速發展的現代,人類對於古代文化應有謙卑恭敬的態度,文明歷史應該被銘記而不是遺忘
感想二、「聖人」孔子的成就不朽,著作流傳世界,我們應該讓國學文化發揚光大,保留文明文化。
感想三、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就是先人的思想和知識,這是我們打開未來世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