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蟲葫蘆概述

2021-02-18 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歡迎加入中華鳴蟲群,請添加群主微信2010088077.
關注微信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鳴蟲葫蘆概述

文源網絡

由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整理

鳴蟲葫蘆作為畜養鳴蟲之具,在長期的玩賞過程中, 經過歷代玩好者和藝人的不斷努力,葫蘆加工製作方法不斷翻新, 種類也愈來愈多, 使本來屬於天然之物的葫蘆蟲具逐漸發展為一種倍受寵愛的特種工藝品。

種類

就製作方法來說, 可分為本長、勒脖、範制火繪、砑花等多種;就葫蘆的造型來說,更是千姿百態,精彩紛呈。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1、本長葫蘆

「本長」是北方玩蟲者的一名行話,指天然長就,不加人工範束的葫蘆蟲具,主要相對範製品而言。本長葫蘆雖系自然天成,雖造型有限,卻有天然之致。這是本長葫蘆為人所重的第一個原因。原因之二是本長葫蘆中符合畜蟲要求者少之又少,極難覓得,俗雲「物以稀為貴」,能在千百葫蘆中得一上品, 自然要受到人們的珍視。

所謂本長難得主要是指亞腰葫蘆。其難在兩點,一是腰太細,不成比例;二是長得不甚周正。亞腰葫蘆的外形特徵就是細腰便腹, 大大小小有很多種。但無論大者,還是小者,如果作為觀賞, 則腰與腹的比例愈懸殊愈覺別致。但作為蟲具,對亞腰葫蘆卻有特殊要求, 講究腰粗而腹略小。葫蘆的腰部,做成蟲具後便成了脖處,既是鳴蟲出入的門戶,又是傳聲的關鍵部位, 如過細,則效果不佳;最佳比例為6:5:6,即葫蘆的上下腹直徑皆為6釐米,腰的直徑5釐米, 這樣才大小適中,比例勻稱,既受看又很好的傳聲效果。然而象罩比例的亞腰葫蘆是很少見的。常見的情況是腰太細而腹太大,或腰稍粗而腹更粗, 或腰與腹的比例尚好,而上腹卻又嫌小,這些都不符合要求。

第二個難點是亞腰葫蘆一般很難長得十分周正。所謂周正,是指葫蘆不歪斜,飽滿充實, 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觀察,外形曲線都應該是相同的。換言之,葫蘆的上腹,腰與下腹的中心點應處在一條直線上。由於葫蘆生長期間各部位受光程度不同,往往向陽部分長得較為飽滿,而背**分生長不足,造成成上下腹的兩面鼓出的曲線稍有差別,並形成「歪脖」。這是玩家視為大忌的。有經驗者試驗葫蘆是否周正,除用眼仔細觀察,放在手中旋轉感驗之,尚需將葫蘆放在桌面上,如能筆直站立,則大體周正;如傾向一方,則不周正。所以古人說葫蘆嫩時就應該「扶令端正」,這是很有道理的。葫蘆開花坐果時要把葫蘆的蒂柄扶正,令其垂直朝下,並在生長期內經常改變葫蘆的朝向,使各部分的受光程度相同,就容易長得周正了。

以本長亞腰葫蘆做成蟲具,主要利用葫蘆的下腹,腰和上腹之少半,下腹為鳴蟲的「居室」,腰為鳴聲之通道,上腹的一部分形成「喇叭口」,起擴音作用。這後一部分,北方玩蟲者稱為「翻兒」。「翻兒」愈大,擴音效果愈好。所以要求亞腰葫蘆的上腹的大小要與下腹基本相同,或稍大亦可。如上腹過小,即使腰與下腹成比例,「翻兒」也出不來,亦為玩家所不取。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葫蘆的腰與下腹相比顯得過細,但與上腹相比卻成比例。這時可以從下腹部截口,作葫蘆的「喇叭口「,而由上腹作鳴蟲的「居室」,做成「倒栽葫蘆」(南方稱為「倒裝」)。如柄處很直,罩「倒栽」與雞心葫蘆很相似;若柄處歪斜,可將此處鋸去,再鏇一個大小相當的紅木底座粘住,造型卻也別具一格。其實在本長葫蘆蟲具中,以「倒栽」為多。原因是亞腰葫蘆上腹小,下腹大的特殊外形,決定了腰與上腹的粗細更為接近,較易得到比例合適者

扁圓葫蘆只能用來畜養蟈蟈;亞腰葫蘆多用來畜養蟋蟀,油葫蘆所用稍大一些,鬥蟋蟀所用則是小型的,金鐘兒所用是一種粗矮口闊者。除這兩種外,其他種類的葫蘆均不宜做成本長葫蘆蟲具。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2、範制葫蘆蟲具

造型乃人力而為,隨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種類極多,遠遠超過本長葫蘆。不過就基本形態來說,常見者可總結為以下幾種:

1,雞心葫蘆

顧名思義,其形如雞心,鼓腹粗脖, 下部稍尖。有大小之別,大者腹脛7釐米或稍多,長12釐米;小者腹6釐米,長10釐米。雞心葫蘆出現較早,約在清鹹豐年間或之前,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雞心葫蘆內部空間較大, 鳴蟲居其中有充分的迴旋餘地,主要用來畜養蟈蟈,出音宏亮動聽

2. 柳葉葫蘆

形如其名,象柳葉,稍細長,下部尖削。其與雞心葫蘆的外形頗相象,只是比雞心葫蘆細長一些, 所以脖與腹的比例也稍小於雞心葫蘆。晚清以來的花模製品多為罩葫蘆。有粗細長短之別, 此種葫蘆的用途與發音效果和雞心葫蘆相同。

3,棒子葫蘆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這也是一種專用作畜養蟈蟈的葫蘆, 其外形特徵細長而不鼓腹,如圓木棒,故名。器身大部分為一直筒,底部渾圓,只有脖處凹入。又分二種。一種是脖 處以下部分上下一般粗,另一種是脖下部處稍粗, 下端細,中間部分微鼓,有如玉米棒子之形, 這是「棒子」之名的另一個來源。前一種出現較早, 晚清某些王府出品的官模中就有這一種,且為花模;後一種出現較晚,多為素模。行家們認為,畜養蟈蟈, 以棒子葫蘆效果最佳。因其內壁為直筒形,容積較大, 容易產生共鳴,發聲集中渾厚,低音豐富。棒子葫蘆有大小多種,一般粗5釐米,長 15釐米左右;最大者粗竟6--7釐米,長20餘釐米,算是葫蘆蟲具中的「巨人」。

4,油瓶葫蘆

罩葫蘆也比較大,形如古代的油瓶, 其主要特點是脖處細長,與腹部有較大的懸殊。用其畜養蟈蟈,發音低沉,音量也較大,不過此種已不多見。

花瓶葫蘆

雞心、柳葉、棒子、油瓶四種葫蘆都是蟈蟈葫蘆,共同特徵是脖處靠最上端,口撇而短。花瓶葫蘆屬於蟋蟀蟲具,脖在全器的中下部,「喇叭口」很長,約佔葫蘆體的一半或稍多,由脖處向上緩緩外撇。花瓶葫蘆的下部為圓球狀或稍扁,這裡是蟋蟀的居處;其餘全為鳴聲的「擴音系統」。花瓶葫蘆的外觀修長勻稱,十分優美。因蟋蟀蟲體較小,所以早期的花瓶葫蘆多是小型的,高約10釐米,下腹徑粗5釐米。近幾年範制的花瓶葫蘆則有大、中、小多種,最大者高近20釐米,下腹徑粗7釐米。因下腹造型的不同,花瓶葫蘆中又分為幾種。一種下腹渾圓,底部扁平,這是晚清以來的常見形式。第二種下腹扁圓,底部向內凹入,稱之為「荸薺扁」,因其下腹象荸薺之故也。第三種下腹較鼓,而底部為一平面,稱作「沙酒壺」。第四種下腹呈倒梯形,俗謂之「步步得兒」。這幾種葫蘆只有腹部不同,上部則完全一樣,整體造型很象瓷花瓶,故皆歸入一類

3、勒脖葫蘆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勒脖葫蘆也是蟲具的一種,其特點是只有脖處是範制而成的,腹部則是自然生長而成的,可以說是一種介乎本長與範制之間的半範制葫蘆。勒,即勒系,以物套在或綁住葫蘆的某一部分,這一部分的生長,以符合我們的要求,原理與範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我們已經知道,範制葫蘆並不是一件易事,不但需要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還具有很高的工藝性,難度很大;而勒脖顯然簡便得多,只要有地方種下幾棵葫蘆,即可進行。勒脖選用的葫蘆也是長葫蘆(瓠子),其他品種均不相宜。選種時尤其要注意擇形狀細長而挺直者,不要用體形粗大彎曲者作種,因為勒脖只能控制脖頸的粗細,腹部無法控制;如下腹長得過於粗大,則與脖處難成比例,便成廢品矣。另要注意葫蘆花坐果時,一定要及時將花扶正,使花蕊垂直向下,這樣長出來的葫蘆較周正;否則,即使下腹粗細合度,卻歪斜難看,仍不成器。勒脖所用的模具較簡單,只是一件木製或陶製的套環,粗細適度,高矮不等。高者套出來的葫蘆脖長,矮者套出來的葫蘆脖短。套環的內側呈凸形,將決定葫蘆脖頸的曲線。套環的粗細要根據葫蘆成熟後的粗細而定,不過一般難掌握,最常見的情況是葫蘆脖勒制尚好,惜下腹過於膨大,所以勒脖葫蘆的成功率是很氏的,故遠比範制葫蘆厚實,堅固耐用。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還有一種用繩子勒霄來的葫蘆,造型更為別致。其法是趁葫蘆幼時,將繩子結成的網子套在葫蘆上,長成後葫蘆上便出現一個又一個菱形凸起,整器象由很多菱形拼合而成,令人感到很新奇。所見有兩種,

一種用扁圓葫蘆勒系而成,一種用亞腰葫蘆勒系而成。前者可用為蟲具畜養蟈蟈,後一種大者可作蟲具,極小的可作鼻煙壺。

製作工藝

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火繪

火繪俗稱「燙花」或「烙花」是一種有很長歷史的工藝,最初是在本質器物上燙出種種花紋圖案,後來被藝人移植到葫蘆上,出現了火繪葫蘆。火繪葫蘆並不限於蟲具,象葫蘆鴿哨、觀賞葫蘆及其他葫蘆器均有火繪者。如前所述,火繪葫蘆蟲具出現於清代,自彼迄今,操此業者不乏其人,創造出不少火繪葫蘆,不但質地堅厚,金色燦然,上面的火繪田園人物圖更令人驚嘆不已。藝人在方寸之地,用極細的火針,精心繪製出山水、田園、人物、茅舍、樹木、籬笆,構織出一幅恬淡而寧靜的生活圖景,筆法細緻入微,意境深遠,繪技十分高超。一具品質優良的葫蘆蟲具,再配以意趣高雅的火繪作品,無疑是錦上添花,會大大提高葫蘆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層次。火繪所用的工具甚簡單,只火針和香二種。為了適應多種筆法的需要,火針的端部除錐形一種外,尚有刀形和鏟形兩種。錐形火針適應性較廣,凡畫面上的曲線部分均可以為之。刀形火針主要用來繪直線,以「刀刃」輕輕放在葫蘆上,就會燙出筆直的線條;而以錐形針畫則不易畫得直,且線條發虛。鏟形針前端是個平面,作潤筆用,容易畫出國畫中的皴(cun)染效果。上述乃傳統之法。其優點是火針的溫度較為均衡,繪出的畫面濃淡相宜,恬淡雅致;又因火針較尖,即使很精細的地方也可以表現出來,易產生工筆畫的效果。其缺點是香菸繚繞,易燻人眼,影響繪者的視線,甚至被搞得淚流滿面,很不舒服。現代火繪者多已拋棄此法,改用電烙鐵作畫,更為簡便,也免去煙燻火燎之苦。電烙鐵的瓦數不同,燙出的花紋有濃淡之別。一般應該多備幾把,以適應畫面的不同需要。買來的電烙鐵,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制,將烙鐵頭磨成不同的形狀。現在有人研製出一種可調溫電烙鐵,無需換來換去用起來就更方便了。葫蘆火繪工藝並不難掌握,只要不斷練習,就會有所長進;難的是藝術修養、審美能力的培養。火繪與繪畫藝術除了使用的工具不同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說就是繪畫藝術的一個分支;而任何繪畫大家,其作品絕非只表現了他們的高超畫技,更說明了他們的深厚藝術修養,沒有罩修養,是根本不可能創造出藝術精品來的。

砑花技術

其原理與陽雕相似,陽雕是剔除花紋周圍的部分,以使花紋凸現出來。砑花是用硬物壓得凹陷下去,以免破壞葫蘆表面的一些硬皮。 砑花所用的工具,據前人的說法是「瑪瑙厚刀」。以瑪瑙作刀,是取其堅固而光潔,不易損傷葫蘆的表皮。然瑪瑙不可能製成十分尖細玲瓏的刀具,所以它所壓製出來的花紋圖案必是較為粗大簡略者,過於精細的圖紋應該用其他刀具才能完成。用一般的平口刃篆刻刀即可進行。刀刃不要過於鋒利,刀背要厚一些,較易使上力。先在葫蘆上畫出所需花紋圖案,以刀刃之一尖靠近花紋的外側,沿邊災刀橫行,邊用力按壓,力量主要用在靠花紋的一側,另一側則基本上不需用力,刀過後即出現一條呈斜面的凹溝,靠花紋的一側較深。花紋的另一側亦如法炮製,這樣花紋就凸現出來。所謂「凸現」,是與其周圍被壓下去的凹溝相對而言的,其實花紋並沒有增高,這一點與範制葫蘆上的凸起花紋是完全不同的。砑花的原理雖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並非易事,尤其是比較複雜精細的花紋圖案,需要十分耐心和細緻。另外還發現,在質地較軟的葫蘆上砑花較易,壓下的凹陷較深,花紋凸起非常明顯;而質地堅硬的葫蘆則效果不明顯。這時可採取兩個步驟,一是將葫蘆放在水中浸泡一二天,或抹上矽油套上塑膠袋密封半天使其變得較柔軟;二是要輔以刀刻。刀刻時要注意不要挖得太深,只需稍顯現出花紋的凸起即可。就筆者所見到的幾件砑花作品來看,幾乎沒有一件是純為壓制而不施刀刻的。有的甚至是全為刀刻而成,即將花紋周圍部分以刀削薄,以突出花紋。

葫蘆蟲具以其天然的造型美和獨特的質地,遠較其他蟲具高潔淡雅。所以自清代以來,在各種蟲具中,葫蘆蟲具最為鳴蟲愛好者所愛;其價之貴,常令外行人咋舌,現存故宮博物館的一些葫蘆蟲具中的精品,是被視為國寶的高級藝術品;而民間亦有不少葫蘆,價竟幾萬元。

挑選與保養

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1)挑選

既然葫蘆蟲具有實用和觀賞兩重價值,那麼挑選葫蘆也就應該從這兩個角度來考慮。作為一般玩好者來說,應該側重於前一種作用;對於富有的玩家或愛葫蘆成癖者來說,重點考慮後一種作用。

所謂「實用」,就是聯繫自己所畜養的鳴蟲的種類,選擇適當的葫蘆,以利鳴蟲的生長和發音。前面已經介紹,葫蘆有很多種類,選型不同,內部構造也有差別,而這些都是與鳴蟲的種類相聯繫的。比如說棒子葫蘆是專用畜養蟈蟈的蟲具,其粗細長短,是與蟈蟈較大的體形相關的,而且它的長圓形的筒式構造,能夠使蟈蟈的鳴聲發生強烈的共鳴,使鳴聲變得更為優美動聽;蟈蟈葫蘆的瓢蓋及銅膽,也都是根據蟈蟈的鳴聲特點而設計配置的。如果用蟋蟀葫蘆畜養蟈蟈,就無法充分發揮其鳴聲物特點。同樣地,用蟈蟈葫蘆畜養蟋蟀,便會貽笑大方,甚至難以使蟋蟀正常地生長,葫蘆與鳴蟲之間的罩聯繫,並不什麼人憑空臆想出來的,它是歷代玩蟲者實際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必然性。因此,選擇葫蘆首先要「對路」。

實用的第二個含義是要結實耐用。古人曾提出挑選葫蘆蟲具的四字原則,曰:「紫、潤、堅、厚」。後兩個字就是指的結實耐用。一般來說,葫蘆愈厚愈結實。挑選時應該用食指探入葫蘆熟得愈透愈結實,尚未熟透的葫蘆曬乾後也許比較厚,但不堅固。檢驗的方法是,當年採摘的葫蘆,色愈黃熟得愈透,色淡甚至發白者就沒熟透。另外可以用手指敲一敲葫蘆,如發音清脆明亮,似有金屬之聲,便是熟透結實的葫蘆;若發音沉悶,甚至有「撲、撲」之聲,便不結實。還可以用直觀的方法,若發現葫蘆表皮細密,光潔度高,以指甲掐無痕,便是好貨;表皮結構鬆散,暗淡無光,一掐即有凹陷,便為劣品。最後,緊握葫蘆,若稍一用力,即有變形,乃到內壁「劈啪」作響,肯定不堅固;反之,即為熟透佳品。

若從審美的角度挑選葫蘆,要求就更高了。在首先要實用的前提下,不同種類的葫蘆蟲具尚有各自的要求,但大略言之,不在乎形與色兩端。形即葫蘆的造型,要求周正而勻稱,給人以美的感覺。不論本長葫蘆還是是範制葫蘆,各個部位都要端正無偏斜。如從上部看,口很圓;從底部看,腹部的外形也要呈圓形;從側面看,葫蘆兩側的外形曲線要對稱;脖要正、底部圓或平,臍眼要處在底部的最中央,勻稱主要指葫蘆的口、脖、腹三者的粗細要協調,比例要恰如其分。另外口、蓋的配置,大小厚薄應與葫蘆體相匹配。一般來說,範制葫蘆因屬人工所至,較易達到這些要求,而本長葫蘆能符合這些要求的則極少。

葫蘆的皮色極其重要,「四字原則」中的「紫潤」就是對此而言的;事實上,葫蘆器為人寵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葫蘆具有獨特的色澤,洋溢著一股清新的自然之氣,給人以古樸、凝重的審美感覺。葫蘆的本色是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由淺入深,由黃變紅,由紅變紫。真正達到「紫潤」的葫蘆,是玩好者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娑的結果。所以愈是皮色發紫的葫蘆,證明它的歷史愈長,愈能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價值也愈高。

(2) 收藏與保養

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葫蘆蟲具比較嬌貴,要注意保養收藏,只要保養得當,不但經久耐用,而且會進一步增加它的審美價值。葫蘆的質地鬆軟,但幹後卻又變得很脆,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蘆,纖維質老化,極易破碎。因此在使用、存放時都要格外小心。玩蟲者為了保護葫蘆,喜歡縫製一個葫蘆套,將葫蘆裝入套中。葫蘆罩一可保護葫蘆表皮不被磕碰,二防葫蘆蓋脫落。使用葫蘆時要輕拿放,不要與硬物、利器相碰,揣入懷中時要注意是否放在了實處,存放時不可置於高處或平滑的地方。平時要將其置於乾燥通風之處,夏天多雨季應經常拿出曬曬太陽。當發現葫蘆受潮而發黴,要迅速放在太陽下暴曬,擦去葫蘆上的黴斑,以核桃油塗抹浸潤,再置於乾燥處。為保證通風,可將葫蘆蓋拿下,與葫蘆分別存放。

葫蘆易為蟲蛀。養蟲過後應將葫蘆內的殘留物清理出來,保持內部清潔。根據經驗,經過煮沸的葫蘆較少生蟲,可能是經過滅菌消毒的緣故。葫蘆內放入幾粒花椒,防蟲效果很好;也可畜蟲前用濃茶水涮洗,對蟲不會有不良影響,大家不妨一試。

葫蘆無論使用還是收藏期間,都應該經常把玩摩挲,或以細布擦拭。據有經驗者說,手上愈有汗愈好,這樣可使汗水浸入皮下,葫蘆的色澤會變得更重。以布擦拭前,可先塗一層核桃油或牙膏,浸潤一時,然後用力擦之。布不宜太粗,以毛織物最好。如此日積月累,葫蘆便會變得愈加光潤可愛。

(3)裝蟲

將鳴蟲裝入蟲具,或為鳴蟲倒換蟲具,都採用適當的方法,方保鳴蟲的安全;絕不可徒手擒來,隨便塞入其中。各種鳴蟲的身體都很嬌嫩,稍有不慎,便會損傷其體。要根據鳴蟲的習性,結合蟲具的特點,選擇方法。

用葫蘆飼養蟋蟀時,翻轉葫蘆將蟋蟀罩住,口邊留些縫隙,輕輕吹氣,蟲即爬到葫蘆中。蟈蟈以葫蘆飼養,但要使它進入黑洞洞的葫蘆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新蟲。要手執葫蘆,口朝下,從蟈蟈上前方將其罩住然後輕輕搖動葫蘆。往往罩動作要重複多次,蟈蟈才會向上爬入葫蘆。這時應將葫蘆提起,看蟈蟈是否進入葫蘆的深處,如已進入可將葫蘆膽塞入,然後蓋上葫蘆蓋。上蓋時還應看一下蟲須是否在口處,免得擠斷。有時蟈蟈趁葫蘆尚未將其罩住的機會,突然竄出,這時要將葫蘆迅速向上移開,然後再次慢慢罩住。此事不可性急,最忌用手生擒蟈蟈,硬塞入葫蘆中。那樣容易弄斷蟈蟈後足,即使硬塞進,它也會突然轉身逃出。畜養一段時間的蟈蟈,習慣了葫蘆內的環境,再使之入內,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1,官模子自道光以來絕大多數為蟈蟈葫蘆,形狀已尖底為多,模印清晰飽滿題材豐富,花鳥人物走獸蟲魚無所不精,黑白蟲和金鐘葫蘆較少,幾乎全為花模,鮮有光素者,最晚的官模子距今也有百年的歷史。

2、安肅模,安肅即今日的河北徐水縣,可以說安肅模是官模子的翻版,安肅模分素模與花模兩種,花模之中又分精細和粗獷兩種,精細者估計是當年宮中遣散的種植官模老藝人出宮時帶出的手藝和模具,可與道光時期的官模子媲美。粗獷者是當時鄉野村夫鏤刻的模具,大多花紋粗糙,題材不免平庸俚俗。也有極富當地鄉土氣息的作品。安肅模幾乎全沒有裡子。

3、三河劉,三河劉的葫蘆一律光素,未見有花模。且黑白蟲葫蘆多矮身,未見高身出現,三河劉葫蘆大多為糠胎,所以出叫,因此早年間其價格竟然超過官模子數倍。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4。旋家,天津的旋大爺種植的葫蘆皮質好,瓦加紙和黑蟲步步得是大爺的首創,大爺曾經種的一把花模棒子勾連圖案那真是精品,比道光的官模子一點不差。

5、李六爺,六爺的葫蘆多紙模和草紙模,也有瓦模。以前者見長。六爺的草紙模步步得,籤筒子,兩大堆都是相當出叫的好葫蘆。六爺的草紙模擰麻花可稱一絕,細紋如牛毛髮絲一般。

6,史老啟,史家的葫蘆也有草紙模多粗紋,似怪石似樹皮似魚腸,顯得蒼勁有力。史爺還有一絕活,是本長手捏,史爺的本長葫蘆外形與套模的範制葫蘆有一拼,外行絕看不出。據說史爺還有一兄弟史老勤專門種植本長葫蘆,因沒有見到實物所以不敢妄加評論。關注公眾號:花鳥蟲魚雅趣社區

7、長春堂張家,張家是天津的商賈經營藥店,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種植葫蘆只是業餘玩票,但出的儘是些精品,如花模棒子,玉簪把等。

8、還有陳擺式和蕭扯子都是上世紀天津種葫蘆的名家。

相關焦點

  • 鳴蟲——蟈蟈蟋蟀油葫蘆畫法示範
    本節介紹蟈蟈、蟋蟀、油葫蘆三種鳴蟲。(本素材摘錄自《劉闊工筆花鳥畫技法(禽鳥草蟲篇)下冊》,劉闊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1.蟈蟈蟈蟈頭大體肥,能鳴擅鬥,最喜麗日通風,穠蔭葉蔽,其清脆之音,似可解暑,若徹夜長鳴,最有夏趣。蟈蟈的畫法↓↓↓
  • 論「官模子」鳴蟲葫蘆的藝術成就
    文章在器型、藝術、工藝等三方面對「官模子」鳴蟲葫蘆進行了專業而詳盡的解讀;文中搭配大量葫蘆成品與範匏模具圖片,直觀呈現了這種久負盛名的葫蘆器的藝術成就。北京養蟲家及古玩業對大內及諸府第所範葫蘆,統稱「官模子」。其廣義自然包括康、乾兩朝賞玩器,其狹義則指道光時始大量出現之小形葫蘆器。所謂「官」,與民間相對而言,安肅、三河等地農家所範不與焉。
  • 六種鳴蟲及所用葫蘆器型詳解
    人工孵育之蟲使鳴於冬者,有蟈蟈、扎嘴、油壺魯、蛐蛐、梆兒頭、金鐘等六種,所用葫蘆皆不同。其所以不同,乃因其生活習性、身材大小有別。故言葫蘆當自言蟲始。一、六種鳴蟲及所用葫蘆器型詳解六種鳴蟲可分為兩類。蟈蟈、扎嘴餐風露飲於叢草之間,求侶覓食於枝柯之上,不妨稱之為「緣枝類」。油壺魯等四種,夏末蛻衣於亂草瓦石之底,秋涼藏身於土穴石隙之中,不妨稱之為「穴居類」。
  • 鳴蟲也是文玩
    蟋蟀、蟈蟈、油葫蘆並稱中國「三大鳴蟲」。
  • 倒栽本長葫蘆賞析
    「本長」是指天然長成,且適合裁切成蟲具的葫蘆蟲具。本長葫蘆為亞腰形制,做蟲具時,下肚為「居室」,腰為「通道」,上肚一部分為「翻兒」。 「倒栽」是將本長葫蘆上下顛倒180°做成的蟲具,葫蘆下肚當作「翻兒」,而上肚則供鳴蟲生活。之所以這麼處理,是因為這些葫蘆的腰與下肚相比顯得過細,但與上肚相比卻成比例。顛倒以後,不僅有「翻兒」,還有型。
  • 史上最全鳴蟲集錦,果斷收藏!
    夏、秋兩季,是野生鳴蟲的旺季,大部分鳴蟲都在這個時候出現大黃蛉、金蛉子、綠金鐘、金琵琶……,夫子廟的鳴蟲店生意也格外得好,當然,有空的時候,自己也會約了好友一起去抓蟲,這種置身自然的感覺,一切煩惱也都隨之淡忘了……到了冬天,便成了人工反季鳴蟲的天下(人工反季節鳴蟲指在冬天,人工加溫使鳴蟲卵孵化,使其在人工的溫室內長大。)
  • 範制葫蘆也能當作「手把件」!
    二是實用盛納之器,它們個體較前者為小,但工藝同樣精巧,人們熟知的鳴蟲葫蘆、鼻煙壺葫蘆皆屬此類範疇,它們在充當實用容器之餘,兼具觀賞、把玩樂趣。小型鳴蟲葫蘆除了鳴蟲葫蘆,鼻煙壺葫蘆也是把玩佳品。蛉蟲葫蘆綜上所述,範制葫蘆具有外觀多樣化、把玩手感舒適等特點,此外由於器型、裝配的加持,使得它們與天然手捻葫蘆比較起來,不存在斷腰、掉龍頭等問題,是一類「稱職」的手把件,更為重要的
  • 竹蛉蟲具面面觀 葫蘆、竹筒、盒子、籠子皆可養
    竹蛉,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鳴蟲,很多愛蟲人士都是從竹蛉開始認識鳴蟲並喜歡上鳴蟲的。
  • 路北區非遺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巧手鈍刀 在葫蘆上呈現古今...
    砑花的原理與陽刻相似,用瑪瑙、玉、牙、金屬等製成的砑花刀壓下花紋周邊部分,使葫蘆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立體圖案。砑花不會破損表皮,葫蘆可以歷經百年長久保存,歷史價值極高。「葫蘆砑花技藝所用原料為純天然葫蘆,綠色環保可再生,符合當今社會需求。」劉建春說。  談到與葫蘆結緣,自幼喜歡繪畫的劉建春笑著談起了動畫片《葫蘆娃》,更因在農村親戚家中看到了大大小小的葫蘆,心生喜愛。
  • 樹灌棲、草棲、地棲類鳴蟲分別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徵?
    鳴蟲按照棲息地的不同,可分為樹灌棲、草棲及地棲三類。每一類鳴蟲分別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徵?本文為您一一講述。一、樹灌棲類鳴蟲日常棲息在樹木及灌木叢等較為高大的植物上的鳴蟲。主要包括中華樹蟋、雲斑金蟋、優雅蟈螽等。
  • 王世襄舊藏拾珍:說葫蘆
    清紫紅鷹水葫蘆兩具  王世襄  【清紫紅鷹水葫蘆兩具】  筆者以為尚有十分重要一面罕經人道,即葫蘆有特殊之體質
  • 43種鳴蟲的學名、俗名
    常見鳴蟲從大類上來說,分為螽斯類與蟋蟀類。每一大類又可細分成許多小類,不僅種類多,名稱更是繁多。
  • 北京最大鳴蟲市場日售蟈蟈數千條 少數身價超千元
    小蟈蟈大市場每月能賣10萬條北京最大鳴蟲市場日售蟈蟈數千條,少數身價超千元;大多為天津批量養殖再返北京銷售電影《讓子彈飛》裡有句臺詞,叫「吃著火鍋唱著歌」。而冬天的京城,很多老北京有一大快事:吃著火鍋,聽著蟈蟈。蟈蟈,和油葫蘆、蟋蟀、金鐘一起,位居四大鳴蟲之列。
  • 葫蘆vs 筒子,哪個更適合養蟈蟈?
    在出音效果方面,葫蘆具備天然優勢,無論是「糠胎緞子裡」,還是肚、腰、翻兒,無不為出音而生。即便有些蟈蟈原本叫聲並不好聽,如果選對了葫蘆,也能讓它的叫聲質量上幾個檔次。如此神奇功效,自然廣受玩家追捧。筒子在這方面則要略輸一成,儘管通過內部構造,以及簧、蓋子的調配也能優化叫聲,但效果不可以葫蘆同日而語。
  • 鳴蟲巨人——巨擬葉螽
    蟈蟈稱得上鳴蟲界的「大個子」,但是在自然界有種鳴蟲體型卻比蟈蟈還要大上許多,你知道這是什麼鳴蟲嗎?它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我國目前已知最大的螽斯科昆蟲——巨擬葉螽。巨擬葉螽有多大?論體型,不僅是鳴蟲當中的「王者」,即便在整個昆蟲界,也能排得上號了。巨擬葉螽不光體型大,顏值也高,它通體淺黃綠色或翠綠色,前翅各有一個眼斑,後翅淡藍色,高高豎起的翅膀呈現流線型,好似造型優美的飛行器。巨擬葉螽飛行能力超強,一次可飛上百米,但並卻不如蟈蟈、扎嘴善跳躍。得益於這對大翅膀,巨擬葉螽不僅飛得遠,而且叫得響。
  • 葫蘆這麼厲害,你知道嗎
    葫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近一萬年前,在中華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著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 ,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古人認為,由於葫蘆的性質和用途不同,所以名也因之。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
  • 匠心天津丨小小蒙芯,葫蘆上存在的精細物
    從遙遠的舊時起,中國民間就出了畜養鳴蟲的風氣,以清末民初最為興盛,尤其是京津地區,除了選的蟲子好,就連傳世的蟈蟈葫蘆罐,也能表現出來。
  • 國內鳴蟲之最--巨擬葉螽(素貝)
    好消息:鳴蟲愛好者可以添加梵牧野微信2010088077,歡迎加入中華鳴蟲交流群好消息:鳴蟲愛好者可以添加梵牧野微信
  • 葫蘆上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二甲傳臚
    喜歡鳴蟲葫蘆的朋友對「二甲傳臚」肯定不陌生,蛐蛐葫蘆的蒙芯上常出現這種圖案。二甲傳臚是中國民間吉祥紋樣,亦稱「黃甲傳臚」,主繪兩隻螃蟹,以其螯鉗住蘆葦,諧音二甲傳臚(蘆),含有金榜題名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