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大津就要問問大家了,你知道「蒙芯」是什麼嗎?
吳榮順先生作品
蒙芯,是葫蘆蟲具最上端的蓋子。蒙芯的用料一般為竹木、椰子殼等,在過去,高級材料有牛角、紅木、瑪瑙、玉質、螺鈿等。那蒙芯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傳到天津的?現在還有人做嗎?大家帶著這些問題往下看,大津都會為大家一一解答喲。相傳,清代北京有一位叫「白二」的蒙芯製作匠人,此人擅長製作「檳榔瓢」蒙芯,此人技藝之絕,在於能鏤空雕刻出可以微微活動的「檳榔瓢」蒙芯,可謂這門技藝的經典之作。由於天津距北京較近,深受皇家文化影響,又因為清末民國時期下野朝臣等為躲避動蕩時局紛紛來到天津,同時也帶來了葫蘆文化和蒙芯文化。隨著玩家群體的擴大,對葫蘆和蒙芯的需求逐漸增加,索性在天津存了一批專門從事蒙芯雕刻的藝人,同時也讓此地成為全國蒙芯的集散地。使用象牙口框的清代透雕暗花紋葫蘆
蒙芯雕刻,可以說是專門為葫蘆量身定做的。具有非常強烈的中國文化特點。既可觀賞,又可拿在手中把玩。對於蒙芯的敘說,用天津蒙芯非遺傳承人吳榮順老先生說:「葫蘆就是個大音箱,要通過蒙芯這個蓋兒發聲,刻的太密了,蟲兒叫不出聲來,但要太稀了,蟲聲又攏不住,這都有講究的。」看似簡單的蒙芯實則製作不易,選料、開料、成型、設計、繪畫、粗雕、細雕、修活,缺一不可。蒙芯雕刻工藝考究,難度大。對於所選擇的材料上更是有木材,椰殼,更是有象牙等多種名貴材料。極其考驗製作者的手藝。吳榮順老先生在蒙芯雕刻這一行已經做了四十載了,從自幼學習繪畫、泥塑的紮實功底,到二十多歲時的學習雕刻,從最初的模仿到後來的獨立創作,吳老可算是下足了功夫。功夫不怕有心人,通過自己刻苦調研和實踐經驗,吳老對蒙芯的外形樣式、尺寸、畫片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認識。吳榮順先生
據大津了解,吳老在繼承前輩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開創了立體的藤蔓雕,立體的草蟲雕等新的創意。現在的蒙芯不僅單純的是葫蘆上的蓋子,更是一個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物件。吳老還將幾乎失傳的浸黑、彩茜、茜色繼承了下來。 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十分難得,從選料到最後的修正,一件成品少則三四個月,多則半年。每一件作品也是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中,獲得了更加的豐富。如今的吳老有不少的得意門生,但吳老表示,如果還有人愛這門技藝,他還是將毫無保留地教授,保證蒙芯雕刻更好的傳承。如今,蒙芯雕刻技藝被錄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吳老所做的蒙芯也很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同時也把天津優秀的非遺文化傳向了世界。好啦,以上就是蒙芯雕刻的故事啦!你還有什麼想了解的非遺知識,趕緊告訴大津,大津一一講給你聽~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樂遊天津」(tianjin-tour)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TJtour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