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津丨小小蒙芯,葫蘆上存在的精細物

2021-03-04 樂遊天津

從遙遠的舊時起,中國民間就出了畜養鳴蟲的風氣,以清末民初最為興盛,尤其是京津地區,除了選的蟲子好,就連傳世的蟈蟈葫蘆罐,也能表現出來。蟈蟈葫蘆罐不僅外形用料講究,就連其中的葫蘆「蒙芯」,也做的異常精美。

在這大津就要問問大家了,你知道「蒙芯」是什麼嗎?

吳榮順先生作品

蒙芯,是葫蘆蟲具最上端的蓋子。蒙芯的用料一般為竹木、椰子殼等,在過去,高級材料有牛角、紅木、瑪瑙、玉質、螺鈿等。那蒙芯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傳到天津的?現在還有人做嗎?大家帶著這些問題往下看,大津都會為大家一一解答喲。相傳,清代北京有一位叫「白二」的蒙芯製作匠人,此人擅長製作「檳榔瓢」蒙芯,此人技藝之絕,在於能鏤空雕刻出可以微微活動的「檳榔瓢」蒙芯,可謂這門技藝的經典之作。

由於天津距北京較近,深受皇家文化影響,又因為清末民國時期下野朝臣等為躲避動蕩時局紛紛來到天津,同時也帶來了葫蘆文化和蒙芯文化。隨著玩家群體的擴大,對葫蘆和蒙芯的需求逐漸增加,索性在天津存了一批專門從事蒙芯雕刻的藝人,同時也讓此地成為全國蒙芯的集散地。

使用象牙口框的清代透雕暗花紋葫蘆

蒙芯雕刻,可以說是專門為葫蘆量身定做的。具有非常強烈的中國文化特點。既可觀賞,又可拿在手中把玩。對於蒙芯的敘說,用天津蒙芯非遺傳承人吳榮順老先生說:「葫蘆就是個大音箱,要通過蒙芯這個蓋兒發聲,刻的太密了,蟲兒叫不出聲來,但要太稀了,蟲聲又攏不住,這都有講究的。」看似簡單的蒙芯實則製作不易,選料、開料、成型、設計、繪畫、粗雕、細雕、修活,缺一不可。蒙芯雕刻工藝考究,難度大。對於所選擇的材料上更是有木材,椰殼,更是有象牙等多種名貴材料。極其考驗製作者的手藝。吳榮順老先生在蒙芯雕刻這一行已經做了四十載了,從自幼學習繪畫、泥塑的紮實功底,到二十多歲時的學習雕刻,從最初的模仿到後來的獨立創作,吳老可算是下足了功夫。功夫不怕有心人,通過自己刻苦調研和實踐經驗,吳老對蒙芯的外形樣式、尺寸、畫片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認識。

吳榮順先生

據大津了解,吳老在繼承前輩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開創了立體的藤蔓雕,立體的草蟲雕等新的創意。現在的蒙芯不僅單純的是葫蘆上的蓋子,更是一個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物件。吳老還將幾乎失傳的浸黑、彩茜、茜色繼承了下來。 

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十分難得,從選料到最後的修正,一件成品少則三四個月,多則半年。每一件作品也是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中,獲得了更加的豐富。如今的吳老有不少的得意門生,但吳老表示,如果還有人愛這門技藝,他還是將毫無保留地教授,保證蒙芯雕刻更好的傳承。如今,蒙芯雕刻技藝被錄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吳老所做的蒙芯也很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同時也把天津優秀的非遺文化傳向了世界。好啦,以上就是蒙芯雕刻的故事啦!你還有什麼想了解的非遺知識,趕緊告訴大津,大津一一講給你聽~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樂遊天津」(tianjin-tour)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TJtour123@163.com

相關焦點

  • 匠心傳承,陳威讓葫蘆「講故事」
    匠心傳承,陳威讓葫蘆「講故事」 2020-11-27 20: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陳威:匠心傳承讓葫蘆「講故事」
    陳威:匠心傳承讓葫蘆「講故事」 陳威介紹自己的作品一雙手、一把刻刀、一支畫筆,栩栩如生的畫面被雕刻在葫蘆上,變成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這就是陳威孜孜不倦下的美好成果。
  • 葫蘆上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二甲傳臚
    喜歡鳴蟲葫蘆的朋友對「二甲傳臚」肯定不陌生,蛐蛐葫蘆的蒙芯上常出現這種圖案。二甲傳臚是中國民間吉祥紋樣,亦稱「黃甲傳臚」,主繪兩隻螃蟹,以其螯鉗住蘆葦,諧音二甲傳臚(蘆),含有金榜題名的美好祝願。
  • 天津大學布老虎與葫蘆雕刻技藝培訓班正式開班
    天津大學布老虎與葫蘆雕刻技藝培訓班開班儀式。 王曉巖 攝培訓班學員在學習製作布老虎。 王曉巖 攝中新網天津7月2日電 (記者 張道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布老虎技藝、葫蘆雕刻技藝)培訓班」2日在天津大學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位傳承人參加了開班儀式。
  • Mitti好好吃啊丨葫蘆,葫蘆, 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葫蘆娃 葫蘆娃一根藤上七個瓜風吹雨打都不怕 啦啦啦啦歌曲一響起來mama和小寶貝腦海裡立馬飄浮出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鄭小良:其實烙畫很早就有,清朝時河南南陽出產的筷子上就會烙簡單的畫,比如花、竹子。烙畫還有壓花這種工藝,就是在葫蘆上用一種刀把線條壓進去,立體感強。烙,其實就是把東西燒焦,葫蘆上、木板上、宣紙上,總之材質顏色相對較淺的都可以烙。徽派:聽說您也是從小畫畫,又是怎麼接觸到烙畫的?
  • 中央新影老故事頻道《匠心》第四季535集·預告丨《東江故事》將於2月4日播出
    在廣東韶關就有這樣一家快餐連鎖店,他們經營的小小肉丸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在餐飲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他們又是憑藉什麼吸引著食客的呢?請隨小編收看本期《匠心》——東江故事本期預告韶關市小小東江飲食服務有限公司採訪視頻——總經理  曾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惠州東江客家人曾霖光舉家遷入韶關,為了生計曾霖光將家傳的肉丸製作手藝當成了營生。從走街串巷到街邊擺攤,一來二去這曾家極富彈性、鮮味可口的豬、牛肉丸很快得到了當地食客的認可。
  • 匠心天津丨匠心手作 幸福鞠球——訪鞠球製作技藝傳習者侯立紅
    侯立紅,現定居天津,兩年前對一種美輪美奐的小球一見傾心。出於好奇,她於是翻閱文獻,查找資料,才得知這個叫做「鞠球」的小傢伙竟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個個有著美好寓意的小球在侯立紅手中誕生,蘊含著她的匠心,更傳遞著對幸福人生的期許。
  •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起重葫蘆分會三屆四次大會在天津武清召開
    2020年12月14日至16日,由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起重葫蘆分會主辦,華德起重機(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起重葫蘆分會三屆四次會員大會於天津市武清區成功召開。 景曉波、王繼生、張維新、劉武勝、王繼賓、黃小偉等主辦和協辦單位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並致辭。
  • 地大物博,精工巧物一一關東葫蘆古鎮葫蘆文化博物館
    葫蘆古鎮葫蘆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800餘平方米,主體建築由青磚砌築,白灰勾縫,仿古式垂花門廊,大紅門板上扣著銅製門環,整體風格及建築細節古樸大方,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楊為博物館題寫館名,國內研究葫蘆文化的知名學者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孟昭連教授為博物館撰寫了前言。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據說雕刻葫蘆在民間起源於甘肅一帶,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刻畫出有觀賞價值的花草蟲魚圖案,並流行到全國。民間藝人們在葫蘆上雕畫刻字(雕指立體雕刻藝術,刻為葫蘆表面刻畫),形成了豐富的葫蘆藝術品類。再後來,葫蘆演變成了一種掌上把玩之物,稱為手捻葫蘆,也稱為文玩葫蘆,作為文玩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深受玩友們的喜愛。
  • 石泉村:小葫蘆變身「寶葫蘆」
    「我們是慕名前來觀賞葫蘆的。聽說這裡的葫蘆挺有名,農莊的風景也不錯,便想來看看。」6月7日,兩名來自潞城的遊客這樣說。在長治市屯留區豐宜鎮石泉村有一個石泉葫蘆農莊遠近聞名,小小葫蘆成為了當地的品牌,獨具特色的葫蘆文化正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扶貧故事丨「寶葫蘆」老田
    扶貧故事丨「寶葫蘆」老田 2020-12-25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下飯這件事上,天津鹹菜全國第一!
    咱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鹹菜,應該就是「疙瘩頭」了。圖源:@掌上天津這樣的疙瘩頭可以切絲切片直接吃,脆脆鹹鹹。或者也可以蒸熟,吃起來就變得軟綿,拌上點香油和醋口感更好。冬瓜肉絲炒冬菜丨圖源:@花魚兒醬香地葫蘆吃著特別脆,很適合配粥。
  • 玻里尼西亞:葫蘆起源與葫蘆藝術
    人們認為,葫蘆在古代就已經廣泛存在於整個玻里尼西亞地區,由早期玻里尼西亞人和他們的祖先從印度尼西亞引進。然而,惠斯勒(1990年)最近的重新調查顯示,沒有證據表明葫蘆遠在斐濟、薩美亞或湯加。他將「證據」重新解釋為對古代引進的葫蘆果實的錯誤識別,葫蘆是一種起源於亞洲的植物。
  • 吊重物、被繩勒、坐網兜……這屆葫蘆太難了!
    天津手捻很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要求,所以近幾年的手捻市場上,這類葫蘆都是碾壓式的存在。 看到了吧,為了能夠長得周正,葫蘆形狀穩固後,就要在下方懸掛重物,目的就是讓它們能夠垂直向下生長,避免長歪長偏。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葫蘆何嘗又不是這樣呢?可以說,為了讓這種自然之物按照要求生長,人們真是花費了不少精力呢!
  • 代表委員話檢察丨凝聚匠心力求極致 打造過硬檢察鐵軍
    代表委員話檢察丨凝聚匠心力求極致 打造過硬檢察鐵軍 2021-01-06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