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輕鬆一課
古人三年才能「高考」一次 不小心就白了鬍子
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的高考時間比往年推後整一月,7月7日,全國高考在炎炎暑日火熱開始。事實上,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高考時間本就定在每年的7月7日,即盧溝橋事變日,高考定在這一日,寓意莘莘學子不忘國恥,以國為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但7月份,天氣實在太熱了,考生在考場上一坐就是兩個小時,很容易發生中暑等情況,而且,天熱易煩躁也影響考試發揮,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將原定於7月的高考改為6月。
人們一直把現代高考制度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做比較,那麼,古代的「高考」是在什麼時候舉行的呢?
古代科舉考試與現代中高考一樣,也是分階段分層次的,分別有:鄉試、會試、殿試。會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吧,這是一次中央級別的全國性考試。會試又叫「春闈」,一看名字就知道,古代的「高考」是在春天舉行的。春天哪一月又各不相同。我們知道,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唐代考試時間定在春夏之間,宋元就到農曆二月了。明清時期沿襲前朝舊例,會試也是在春季舉行,故稱「春闈」。與「春闈」相對應的還有「秋闈」,也就是在秋天舉行的鄉試,鄉試考取的是舉人,也就是為「春闈」進行考試資格選拔,只有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春闈」會試呢!若把「秋闈」與現代考試制度相比,中考差不多能對應上吧。
不過,與現代中高考不同,古代的「春闈」「秋闈」每三年才考一次,考試機會難得著呢,若屢試不中,一不小心就考成範進了——鬍子白了還在參加「高考」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說了「春」「秋」,再說「闈」,「闈」就簡單多了,若參觀過南京夫子廟附近的「江南貢院」就會很直觀地知道,古代的考生待遇可要比現在級別高得多,那都是單人單間。待搜完身,發三支蠟燭,就把考生關進一間不到兩平方米的房子內,答題、吃住都在裡面,故稱作「闈」。所以說,古代的高考與現在熱火朝天的場面可大不相同,那基本上是一個人的戰鬥。 (文/廣雅)
02
扒著門縫看歷史
魯連子:不計個人得失的大名士
春秋戰國的時候,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大名士,他們個個飽讀詩書,都很有學問。魯連子的名氣在諸子百家裡算不上大,但卻被人認為是當時唯一的真名士。
魯連子是齊國人,生於戰國時期,公元前305年。他年輕的時候在齊國著名的文化學院稷下學宮進修學習,當時學院裡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學者,名叫田巴。田巴學識過人,文思如泉湧,是學院的辯論冠軍。
魯連子看不慣他誇誇其談的樣子,便問他:「田先生,現在楚國、趙國、燕國、陳國、蔡國,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不知您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敵人退兵?」田巴沉默了半天,回答說:「我沒有辦法。」魯連子說:「身為齊國臣民,敵人都快打到家門口了,您卻只顧在這裡空談,不考慮怎麼救國,您不覺得可悲麼?」一席話說得田巴滿臉羞愧,從此退出稷下學宮。
後來,燕國大將樂毅帶兵攻破齊國,幾乎將齊國大小城市全部佔領,僅剩即墨城孤城奮戰。危急之際,魯連子使用反間計,派人到燕國散布樂毅要謀反的謠言,說樂毅之所以沒有攻下即墨城,是因為他想把齊國打敗後,自己當齊國國王,所以在故意拖延時間。燕國國王一聽,就派人去把樂毅大將軍的位子給撤掉了。結果,新上任的大將軍是個大草包,不但沒有攻下即墨城,原先佔領的地盤,也被齊國重新搶了回去。齊國總指揮叫田單,他收復狄城的時候,魯連子說:「狄城你攻不下來。」田單很不服氣地說:「我以前帶的殘兵敗將,連續收復了50座城市,現在糧草充足,兵強馬壯,攻打狄城,是易如反掌。」結果,田單一連攻了三個月,狄城紋絲不動。
沒辦法,田單去請教魯連子。
魯連子說:「以前打仗的時候,你總是衝在最前面,打完仗又和士兵一起搬石頭修城牆,那時候你振臂一揮,將士們個個奮勇衝殺。現在呢?打仗的時候你躲在軍營內聽別人匯報,打完仗你在家裡飲酒作樂,這樣的作派,將士們還願意為你冒死作戰嗎?」田單聽完,慚愧不已。第二天,田單披掛上陣,身先士卒,這下將士們的士氣重新回來了,終於將狄城收復。
齊國全境收復之後,齊國國王要給魯連子論功行賞,誰知他卻早已飄然而去,歸隱東海。正如李白的詩句裡所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文/書香遍野)
03
小神話
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神、人聯姻的兒子,他父親叫帕琉斯,是希臘城邦的國王,母親則是美麗溫柔的海洋女神忒提斯。在阿喀琉斯出生後,他的母親忒提斯從命運女神那裡得知自己的兒子將會戰死。為挽回兒子的命運,忒提斯便用天火燒煉就兒子金剛不壞之身。本來修煉工程已經順利進行到最後階段,卻不慎被阿喀琉斯的父親帕琉斯撞見,計劃功虧一簣,給兒子的金剛不壞之身留下了罩門。
但更為廣泛的說法是,忒提斯是用水,而不是用火給兒子打造神的軀體,她握著阿喀琉斯的腳踝倒提著將兒子浸入冥河,被河水浸過的身體都刀槍不入了,可漏掉的腳踝卻成為阿喀琉斯的致命死穴——這就是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指一個人致命的弱點或軟肋。為了規避命運女神的預言,母親將阿喀琉斯寄養給他人,甚至不惜隱瞞身份和性別。但命定要發生的事情終究躲不掉,特洛伊戰爭爆發,沒有阿喀琉斯參戰,希臘人就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最終阿喀琉斯還是來到特洛伊戰場。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用筆墨最多、最強大、最勇敢、最光芒四射的英雄就是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具有神族血統的英雄,但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為了替好朋友報仇,他將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決然迎戰赫克託爾。在阿喀琉斯看來,真摯的友情比生命更重要。這是一場真正的王者對決。兩人之間的戰鬥就像熔巖噴發,電光石火,讓人感到驚心動魄。阿喀琉斯再次見到赫克託爾,已完全忘記母親的勸告。因為以命運女神的預言,只要阿喀琉斯殺死赫克託爾,自己的死期也就到了,他將被太陽神的神箭射死。
阿喀琉斯在決鬥中殺死赫克託爾,一雪前恥。但在戰爭的最後,命運女神的預言還是無可挽回地應驗了,阿波羅將一支暗箭射向阿喀琉斯的腳踝,這是他全身上下唯一的,也是最脆弱的地方。英勇的阿喀琉斯轟然倒地,與世長辭。(文/解語花)
04
漲姿勢
「皇帝」一詞是怎麼來的
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之後,覺得自己這是建立了自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仍然和以前的各國國君一樣稱「王」的話,不足以顯現出自己「前無古人」的功績來,於是嬴政讓宰相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和眾位大臣商議後報告嬴政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兼採「皇」「帝」兩個字,稱為「皇帝」,並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所沿用。 (文/百城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