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著門縫看歷史
鏟屎官楚莊王的愛馬死了,是肥死的!
楚莊王很喜歡一匹駿馬,但楚莊王愛馬與別人不同。唐太宗也愛馬,唐太宗愛馬是讓馬陪著他馳騁疆場,南徵北戰,建立不朽功勳。身後又把他的「六駿」描圖浮雕位於昭陵,使「六駿」流芳百世。楚莊王卻不一樣,別說讓愛馬腥風血雨馳騁疆場,莊王都捨不得馬住馬棚,吃草料!他讓愛馬搬進了豪華的宮殿,馬身上配的不是鞍韉,而是披上豔麗的絲綢衣裳。這還不夠,他還設了名為「露床」的床讓馬休憩,吃的就更不用說了,給馬享用的是棗脯、桃脯等美味,這些東西便是平常人都輕易吃不到啊!總而言之,楚莊王愛馬如愛人,這哪裡是養馬,他簡直把馬當寵妃一般百般寵溺。
如此這般寵愛馬,結局卻不怎麼好。楚莊王的愛馬竟死了。怎麼死的?肥死的。用腳丫子想都能想明白,一匹馬好吃好喝精飼料可勁給餵著,又不讓動,不肥死還待如何?
愛馬死了,楚莊王傷心不已,竟命令他的臣子們穿上喪服弔祭他的馬,還打算把死馬殮進棺槨之中,以大夫的禮節安葬。王的馬再尊貴,也不過是畜生,這簡直是侮辱!群臣紛紛進諫。傷心過度的楚莊王發話道:誰再敢為馬的事在寡人跟前聒噪,格殺勿論!眾臣只好閉嘴。
優孟,楚王宮廷的一名樂師,不但能歌善舞,還能言善辯。他知道怎樣才能勸動一意孤行的君王。
楚莊王正擰著眉毛懷念他的愛馬呢,優孟仰面大哭著奔進殿來,那樣子簡直如喪考妣!優孟的悲痛把大王的傷心都驚沒了,莊王連忙問:「你這是怎麼了?」優孟哭道:「這匹馬是大王的最愛啊,怎能只用大夫之禮安葬呢?太簡薄了。再說我們楚國如此地大物博,什麼東西求不來呢?臣懇請大王以人君之禮安葬它!」楚王一聽心想,總算來了個能理解寡人心意的。便問優孟:「如何用人君之禮安葬?」優孟一本正經地說:「內棺應用白玉雕成,套棺用有斑紋的梓木。再請秦、晉、齊、魯等國派使臣弔唁,為它立廟,用太牢祭祀……總而言之,用葬君王的規格葬這匹馬。這樣,各諸侯國都會知道我們大王是重馬而輕人了!」
話說到這份上,大王已然明白自己在這件事上有多荒唐!楚莊王到底是春秋五霸之一,知錯能改,因此嘆道:「寡人的過失竟到如此地步!那你說該怎麼處置呢?」優孟答道:「這好辦,請大王用六畜之禮來安葬馬。」大王便問什麼是六畜之禮?優孟答道:「以壠灶為槨,以銅鍋為棺,再附上姜蒜等去腥之物……」一句話,就是把這匹馬煮了吃了。大王從善如流,立即招來御廚主管拖走死馬,如法烹製。養得肥美的馬,加上如此精心的烹調,一鍋好肉!楚莊王的愛馬就這樣葬在眾臣的肚子裡。
楚莊王養馬如養豬。嗚呼!莊王愛馬耶?其真不愛馬也! (文/廣雅)
輕鬆一課
上過「黃金臺」的,那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燕昭王是戰國時期燕國的一位賢明君主,他即位的時候,燕國剛剛經歷了內亂,又被齊國大舉侵犯,以致國力空虛。為報仇雪恥,使燕國重新強大起來,燕昭王決定廣招人才,振興燕國。
當時,燕國有一位名叫郭隗(wěi)的人,很有才能。燕昭王便親自登門向他求教。郭隗對燕昭王講了個「千金買馬」的故事:古時候有個國君喜愛千裡馬,他出千金的價格,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也沒找到。後來,有個侍臣打聽到很遠的地方有匹千裡馬,便自告奮勇地去買馬,沒想到等他到了那裡,千裡馬已害病死了,於是他就用五百金的價格買回了千裡馬的屍骨。國君見了千裡馬的屍骨非常生氣,說:「我要的是活馬,你買回死馬有什麼用?」侍臣回答說:「現在天下人都知道了國君您連千裡馬的屍骨都肯出重金買,還怕沒人把活的千裡馬送來嗎?」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來了好幾匹千裡馬。
郭隗講完故事對燕昭王說:「大王如果真心要招攬人才,不妨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受到你的重用,那些比我賢能的人,自然會來的。」燕昭王聽了郭隗的建議,把郭隗請到宮中,拜為老師,虛心求教。並委以重任,經常和他商討治國復興之計。燕昭王還專門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高臺,在上面堆放了許多黃金,供招來的賢才們使用。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黃金臺」。
燕昭王築黃金臺招納人才的事很快就傳開了,各國有才能的人爭相而來。魏國的名將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和洛陽人蘇秦等,都匯集到燕國來了,成為燕國復興大業的骨幹。燕昭王依靠這些人才,經過20多年的努力,把一個幾乎要滅亡的小國,又發展成為雄踞一方的強國。從此以後,「黃金臺」也成了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代名詞。(文/呂嘉文)
成語典故
徙木立信
戰國時,衛國有一個叫公孫鞅的人,在秦孝公時被封在商地,他就是後人所說的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他為了治理好國家,網羅天下人才,就發布了一道命令:無論任何國家的人,只要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秦孝公的這一號召,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在魏國未得到重用的商鞅到了秦國,見到秦孝公,侃侃而談他的治國理念。秦孝公相信了商鞅的學說,任他為左庶長,命他制定變法的命令。
命令制定好以後尚未公布,商鞅怕老百姓對新法不相信,就叫人在國都的南門外豎立了一根長長的木頭,布告老百姓說:有誰能把這根木頭移到北門去,就賞給他10兩金子。一時間,南門外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議論紛紛。老百姓大概不相信錢會這麼好賺,所以沒有一個人來搬。
商鞅見無人敢搬,又說:「能夠搬移的,獎給他50兩金子。」這時人群中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馬上賞給這個人50兩金子,以表示不欺騙老百姓,取信於民。在取得群眾的信任之後,商鞅便公布新法,開始了改革,正是商鞅變法使秦國開始變得強大,並最終統一了天下。
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變法最終能夠成功,與他能夠取信於民很有關係。 (文/百城閣)
地理那些事
若無祁連,金城蘭州是不是早就變成沙漠之城了?
少年英雄霍去病一生的功績與祁連山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18歲初次徵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入葬。為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詔令「為冢象祁連山」,把霍去病墓的外形修成祁連山的樣子。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匈奴民歌所指「祁連山」就是位於河西走廊的一條山脈。
廣義的祁連山泛指甘肅、青海之間一系列西北-東南走向在地質或地貌上相聯繫的一系列山脈。其地理意義在於:它是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是中國地勢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200mm的年等降水量線;是內外流區的分界線……
然而,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不僅於此,《中國國家地理》曾就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有著這樣的描述:「東部的祁連山,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是伸進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溼島。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沙漠也許會大大向蘭州方向推進。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一條條河流,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
是不是也該慶幸,若無祁連,我們這座固若金湯的金城蘭州是不是早就變成沙漠之城了? (文/解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