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5日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官網公布健康知識《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什麼?寶寶得了有哪些表現? 》。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什麼疾病呢?
這一疾病在醫學上的名稱叫做「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英文簡稱DDH。這個名稱是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者發育性髖關節結構異常的統稱,其中包含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和髖關節全脫位。
寶寶為什麼會得髖關節發育不良?
關於DDH的病因,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沒有出現被所有學者所公認的確切治病原因。通過流行病學研究有如下的危險因素:
1.性別因素:
女性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可達5-6倍。
2.胎位因素:
臀位產的新生兒中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明顯高於非臀位產。第一胎出生的多見。
3.機械因素:
傳統襁褓將嬰兒固定於髖關節伸直內收位,此種體位更易導致出現髖關節脫位;我國部分地區有捆綁、拉拽嬰兒雙腿習慣,認為能夠幫助嬰兒「長個兒,腿直」,這也可能造成髖關節脫位。
4.激素因素:
母親的激素可能導致女性新生兒韌帶鬆弛,這與髖關節脫位有關。
5.遺傳因素:
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此病為遺傳性疾病,但是統計數據表明髖脫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佔10%。
6.並發畸形:
髖脫位患者常伴發其他畸形,包括:肌性斜頸,仰趾外翻足,蹠骨內翻等。
總之,DDH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對髖關節發育不穩定都有影響。例如,第一胎女孩,臀先露分娩,患有韌帶鬆弛和斜頸,有DDH陽性家族史,同時下肢曾被捆綁,其患DDH的概率就很高。
髖關節發育不良具體有哪些表現?
前文提到過,由於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小兒童均沒有主觀症狀的表述,因此其臨床表現主要是通過家長懷疑,醫生檢查並確認而發現的。這包括:
雙下肢皮紋不對稱:
包括腹股溝和臀部下方皮膚皺褶的深度、長度、數量不對稱。但皮紋不對稱的發生並非絕對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在正常嬰幼兒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皮紋不對稱現象,這是由於嬰幼兒的下肢相對成人短小且脂肪堆積導致的。
雙下肢長度不等:
髖關節脫位時,股骨頭向後上方脫位出髖臼,造成患側肢體較對側縮短。比較容易檢查的方法是:嬰幼兒屈髖屈膝時,其雙膝高度不相等。
髖關節外展受限:
正常嬰兒雙側髖關節外展對稱且能到達80-90度,髖關節發育不良患兒外展減小,常小於60-70度。
髖關節外展彈響:
此病例基礎為髖脫位患者脫位的股骨頭在外展運動時越過髖臼緣重新進入髖臼產生的跳動感。
當患兒開始負重行走(1歲後)可以出現典型的短肢跛行步態,多數患兒是因此體徵而發現異常就診的。高位脫位的兒童可以脊柱向患側偏斜,雙側脫位患兒出現搖擺步態,類似「鴨步」行走。此時患兒站立,患肢負重時骨盆向健側傾斜,在醫學上稱為Trendelenburg徵陽性。較大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會出現痛性跛行及關節活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