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糟心的事情不少:
中美貿易戰從上半年的「中興事件」開始就火花四濺,人心惶惶;
娛樂圈偷稅漏稅大起底,吃瓜群眾再也不能好好吃瓜了;
沒交的稅都可以覆蓋地區GDP了,貧富收入差距不要太過刺激。
滴滴打車打出人命,重慶公交車墜江……
管理有漏洞,出行有隱患,出門在外到底怎麼才能平平安安?
是不是有點太「喪」了,
那就說點「燃」的。
《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8)》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讓公眾印象深刻的十件大事:
2018年震撼的海上閱兵加強了民族自信心,
持續走高的反腐行動大快人心,
川航機組的生死迫降給國民安全打了一針定心劑,
李克強總理訪日、第十七屆博鰲亞洲論壇召開,
進一步增強了國際文化交流;
華姐實力「代言」華為,
讓制霸中國手機市場多年的蘋果涼了一回,
激發起國人的民族意識……
都說現在的中國人有點浮躁,
只不過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關卡:
溫飽要滿足、安全要保證、心情要愉悅、價值要實現。
有學上,有房子住,得病有藥吃,這些對大多數人說都是基本訴求;
過有安全感、幸福感、歸屬感和成就感的高質量生活才是道阻且長的終極目標。
一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爆文戳中了多少城市中產脆弱的內心,
接踵而至的是越來越密集的痛點攻擊:
「外賣,正在毀掉中國人」;
「月入兩萬,在老家根本抬不起頭來」;
「月入三萬,竟然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
「焦慮」完美當選2018年度詞語,
焦慮從何而來?
高房價,高物價,高消費;
不買好的,只買貴的,既要品質,又要品味。
但是現實很殘酷,螞蟻並不能任性地花唄。
現代人更玻璃心,
社交恐懼症比感冒還普遍,
朋友圈有多大,戲精的舞臺就有多大,
「貌合神離」是當代成年人社交的寫照。
「我是誰」「我在哪兒」,
變化快到懷疑人生,
跳槽、搬家成為常態,
今天在中國,明天在海外。
每個人都會有身份認同的障礙,
因為還沒來得及培養認同和歸屬感,
這個地方可能隔天就不在了……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階層收入差距懸殊,不斷打擊著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我們的壓力從哪兒來的?
我們在焦慮、憤恨和失落些什麼?
我們在哪些方面還缺乏安全感?
我們的期望和願景又是什麼?
比起過去,我們更加幸福了嗎?
《2018年上半年社會心態報告》採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收集2018年社會心態調查的3288個城鄉公眾數據,分析了當前公眾所體現出的主要社會情緒、社會心態以及行為傾向,並對社會心態進行了預測。
也許在這份報告裡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掃碼閱讀皮書報告
《2018年上半年社會心態報告》
說到焦慮,困擾大多數成年人的因素無非這麼幾個:
房子、孩子、票子。
「看病有門路,吃藥有保障」也是決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關鍵。
《我不是藥神》不僅完成了作為商業片的成就,
而且引發了社會對於「錢和命」敏感話題的關注。
「碰上人命關天的事,心態真的說崩就崩」。
頻繁的「醫患糾紛」報導,映射出醫患關係的緊張狀態:
一邊是緊張的醫療資源和有限的醫療水平,
另一邊是焦急等待,無計可施的患者家屬。
雙方各有難處,而部分媒體也誇大激化了醫患矛盾,
將醫生和患者塑造成「天生的勁敵」,
再由「鍵盤俠」添油加醋,將醫患矛盾於網絡上進一步發酵。
醫患關係真的如報導所言如此緊張不可調和嗎?
面對醫患糾紛,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站隊互攻?
我們是不是只看到了患者的痛苦與無奈,
卻忽視了醫方的消極情緒?
《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8)》通過對醫方和患方的數據收集,
使用情緒詞選擇與情緒強度打分的方式,
盡力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醫患關係,
或許能幫助國人擺正心態,
從媒體的憤怒中抽離出來,
看一看醫患關係的衝突是否可以緩和和排解。
掃碼閱讀皮書報告
《中國人的醫患社會情緒體驗及其影響因素》
關於這個時代,《雙城記》裡的一句話形容地特別貼切: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個時代提供給現代人追求高水平物質生活的條件和基礎,
這個時代也帶來人們對「滿意的收入」「公平」「穩定的工作」以及「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的焦慮和擔憂。
有一種心態值得借鑑:
認可這個社會需要人文關懷和權利平等,
同時認清現實社會關於這兩個方面的缺乏,
在嬉笑怒罵、自嘲娛樂中努力著,
期望著能做出一點點改變。
面對糟糕的情況,心態也不會崩壞。
以上皮書報告均摘自
《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8)
本書將於2018年11月6日(周二)9:30正式發布
掃碼即可收看發布會直播
主 編/ 王俊秀
副主編/ 陳滿琪
ISBN:978-7-5201-3635-8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出版
定價:128.00元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策劃 / 力麟 MYX
本期編輯 / 力麟 M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