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央軍委提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指示,四大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將原來的縱隊改編為軍一級作戰單位,中原野戰軍由此改編為第二野戰軍。
作為四大野戰軍之一,中原野戰軍當時擁有7個縱隊,不過在整編後,第二野戰軍卻形成了9個軍的戰鬥序列,這多出來的兩個軍來自哪裡呢?其中一個是陳賡的第四縱隊劃分成為了兩個軍,另一個則是楊勇統帥的第一縱隊了。
第一縱隊在抗戰勝利後由冀魯豫軍區主力改編而成,當時由楊得志率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第一縱隊劃分到了晉冀魯豫野戰軍麾下,司令員則換成了楊勇,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又改為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四大野戰軍統一整編時,第一縱隊將下轄的第1旅,第2旅以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6軍,而剩下的第20旅則單獨與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8軍。
第16軍軍長和第18軍軍長分別由誰擔任呢?為何後來大授銜時一位被授予了中將,另一位卻是大校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首先來看第16軍軍長,由尹先炳擔任,他出生在湖北漢川縣,15歲時就參加了紅軍,參軍後,他被分配到了紅二軍團擔任過排長,連長等職位,後來他被調到紅四方面軍跟隨部隊參加了長徵。
抗戰爆發後,尹先炳先後出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參謀長,團長等職,這個團可是來自井岡山的一支老紅軍部隊,抗戰時期跟隨八路軍前總指揮部馳騁華北戰場,參與了百團大戰等戰鬥,之後他又先後擔任過旅長,軍分區司令員,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尹先炳擔任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旅旅長,後來升任為第一縱隊副司令員,協助司令員楊勇指揮了多次作戰,他和楊勇也建立深厚的戰友情,第二野戰軍成立後,他出任16軍首任軍長,參與指揮了渡江等一系列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過貴州軍區副司令員,1952年率領16軍赴朝作戰,大授銜時他本來要被授予中將,可惜因為個人問題被改授為大校,1983年當得知楊勇將軍去世後他悲傷過度,當天腦溢血發作住院,沒多久就去世了,享年68歲。
其次是18軍軍長張國華,被大家稱為「佛光將軍」,他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懷忠鎮,不到15歲他就參加了革命,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
抗戰勝利後,張國華被派往豫皖蘇軍區任職,先後擔任過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在他的統帥下,短短兩年間就發展出了7萬人的武裝力量,解放戰爭期間多次配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作戰任務,第二野戰軍18軍成立後,他被任命為18軍軍長。參與了渡江戰役,成都戰役等。
新中國成立後他率兵前往西藏,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家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他被授予了開國中將,後來他歷任西藏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政委等職。1972年他在成都病逝,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