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香港成亞太金融中心,臺灣一些人的春夢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取代香港成亞太金融中心,臺灣一些人的春夢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傑通 尹豔輝]「香港已死,臺北成大贏家?」29日,臺灣Yahoo奇摩網站上用大黑標題拋出了這樣一個噱頭。但報導看上去還算清醒,認為「亞洲金融中心格局未變恐怕還差得遠」。

這篇文章的作者稱,隨著「港區國安法」的推行,臺灣媒體出現這樣的猜想:臺灣喊了多年的「亞太金融中心」,有機會在此時局下成真?

作者的觀點是:香港至少在未來 20 年間,依然會穩居亞洲前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前十大國際金融中心。至於臺北或臺灣,很遺憾地不可能「一步登天」,仍有非常多需要追趕的空間。

臺灣《今周刊》也在做類似的迷夢,28日在網站上提出:美國可能將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臺灣有機會一償宿願、搖身變為亞洲金融中心嗎?報導引述一名國際投資銀行經濟學家的話稱:臺灣有機會成為亞洲投資中心。

在臺灣一些人看來,美國的支持似乎是他們的最大憑仗。

27日,臺媒「中央廣播電臺」載文稱,臺灣應該掌握美國力挺時機建立國際金融中心。

報導還稱,到底,臺灣能不能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取代香港?從理論上存在充分條件。從現實來看,實在困難多多,但設計建設得當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在6月初「罷韓」運動結束後,臺當局能在高雄設置一個自由貿易特區,建立一個相對於獨立臺灣司法、關稅等具有特殊政策的自由港,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有必要和極有可能成功的。

報導聲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反美國家擁有過國際金融中心,相反,全部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得到美國的支持和默許的。

《彭博》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近日分析亞洲各城市取代香港的可能,在談到臺北的文章中,費克林表示,由於政治地位影響導致金融法規設下重重障礙,而且追求平等的文化也導致難以接納大量高階金融人才,以及臺當局不斷想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導致臺北轉型成金融之都是難上加難。

費克林在文中稱,儘管臺灣與大陸、香港往來一直都十分密切,還被外國人視為理想居住地,但金融市場卻是「一灘死水」,股票市場遠小於香港、日本及中國,甚至也小於韓國及澳大利亞,新臺幣只佔美元外匯交易的0.9%,幾乎跟土耳其裡拉或南非幣差不多,讓曾在臺北擔任花旗主管的谷月涵(Peter Kurz)直言,臺北「就是個平靜的城市」。

這與臺灣嚴格的金融法規有關,對金融及保險業的嚴格監管,讓臺灣的銀行業相對較小且不國際化,比較像德國法蘭克福而非英國倫敦,也影響創新,費克林稱這又與國際地位有關。

臺灣多次傳出有無可能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的話題,5月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高票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因美國日前揚言中止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島內又傳出相關議論。

有臺灣網友28日在網絡論壇「PTT」發出一篇「香港金融地位,由臺灣來代替的八卦?」的文章,文章稱,從地理位置等條件看來,臺灣最適合取代香港地位,此文一出,立刻引起大量網友討論。

臺灣綠營媒體《自由時報》28日引述一名臺灣網友在網絡論壇「PTT」發文稱,雖然香港現在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但如果地位崩盤,「接下來會產生新的金融中心,還是東京或新加坡會把多出來的資源吃掉?」一些網友紛紛表示會讓其他國家或地區重新分配,「新加坡、臺灣、東京賺到」、「新加坡大補血,其次日本,再來臺灣」。

臺灣金融業從業人員宋孟倫、前監獄教誨人員王昱培5月25日曾向臺媒投稿,直言臺灣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很難。文章分析,臺灣對於金融業始終採取高度監管,不利吸引外資。再者,臺灣金融業與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仍然不足,難以滿足外資要求。文章提到,臺灣的產經政策需因地制宜,考慮產業結構、民情與政經環境,如果僅因看到香港的現況就想取而代之,猶如遊泳選手未經周詳評估就想轉行當演員,恐怕不僅失之莽撞而已。

臺灣《聯合報》報導稱,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認為,目前香港在貿易、稅制和金融商品等自由度,均較臺灣自由,臺灣短期不可能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根據過往經驗,得利者應是新加坡。張建一提到,成為籌資中心,臺灣是有機會的。

在「PTT」論壇,很多網友留言表示,「不可能」、「做夢」、「想太多」。

也有臺灣網友點出,「臺灣的公司、稅制跟金融規管制度不變,基本沒機會」;「要也是新加坡。。。你不知道臺灣的金融自由度沒這麼高嗎?」

還有網友酸諷,「臺灣連機場都蓋不出來」;「要有交通腹地」。

關於「臺灣有無可能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的話題,已不止一次被臺灣媒體報導。早在去年12月,「修例風波」拖累香港經濟,外界關心臺灣有無機會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臺灣「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稱,臺灣的環境與香港大不同,其中有五大因素包含臺灣是大陸法系、非英語國家、稅制不同、消費者保護及匯率穩定,他坦言,臺灣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難度。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上海、海南、澳門,哪個能取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作者| 邊際實驗室近期,關於海南建立自由貿易港的消息引起了對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爭論。很多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上海、澳門甚至海南都有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潛力。但是,這些城市如果想取代香港的地位,可能並不是很容易。
  • 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太難了
    而像百度、B站、唯品會、攜程等公司也傳出要到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至於抖音、快手等新興網際網路公司,更是想要直接去港股上市。內地投資者投資優質企業的渠道這些優秀的新經濟代表企業在港股上市,一大問題就是內地民眾難以享受到它們的成長紅利。內地港股開戶的人還是比較少。
  • 「中國金融」打造穩定高效的國際金融中心——訪香港金融管理局...
    二是繼續扮演好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一直在非常有序地運作。人民幣的結算系統日均交易量達1.1萬億元,支持了很多大額金融交易的完成。國際清算銀行每三年會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有一次外匯方面的調查,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以及衍生工具的交易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一,日均交易量1076億美元,比三年前增加了40%,比排位第二的倫敦高出90%。
  • 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未來策略
    今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首次在網上平臺舉辦。全球有數以萬計人士在網上參與這年度盛事,充分反映香港金融科技業的活力。 金融科技長足發展,令一些人憂心傳統銀行業會否被逐步取代。我卻有不同看法。穩健的銀行業建基於三項核心原則,即優質的服務、客戶的信任,以及有效的資本管理。
  • 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GDP直逼4萬億,未來或取代臺灣成第一
    作為我國經濟的中心,上海市一直是對外開放的大都市, 也是無數年輕人夢想敞開的地方, 上海每年都能迎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和漂洋過海的人們, 這些人為上海市注入了活力,使上海市成為世界十大經濟城市之一,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GDP直逼4萬億,未來或取代臺灣成第一。
  •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羅佳斌:去中心化金融發展勢不可擋
    作者:羅佳斌,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鼎亞資本總裁兼合伙人來源:《信報財經新聞》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簡稱DeFi)是2020年數位貨幣(即數字貨幣)界最熱門的話題。今年,DeFi項目的總市值增加了9倍,從年初的17億美元暴增至近期的170億美元。
  • 瑞豐德永全面解析納閩IBFC,帶您走進亞太中岸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遵守盡職審查與透明度的國際標準,使得納閩島成為亞洲主要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並且納閩擁有自己的商業、稅務和金融服務立法。那麼接下來,瑞豐德永將為您全面解析納閩IBFC。什麼是納閩IBFC?納閩金融服務局管理局(LOFSA)是納閩島的一站式主管部門,而其全資子公司納閩國際商業與金融中心(以下簡稱納閩IBFC)則致力將自身打造為亞太區首選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利用其在亞太區域內的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進行招商引資活動。
  • 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香港虛擬銀行「牛刀小試」
    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虛擬銀行的用戶還能享有如下普惠服務:沒有最低帳戶餘額要求;不會加收低餘額帳戶管理費用;活期存款收穫1%高息,達到香港市場普遍水平1000倍……許洛聖表示,因為資金門檻和年期要求,用戶往往對一些銀行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卻步,虛擬銀行希望讓更廣泛的人群受惠
  • 海南的野心:不是取代香港,而是對標杜拜!
    彼時曾引起一波討論,很多人把海南和香港拿來對比,尤其是在「零關稅」、「自由貿易帳戶體系」、「金融業擴大開放政策」、「個人和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方面,引發了類似「海南很有可能替代香港」的猜想。不過,6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明:海南自由貿易港與香港的定位不同,重點發展產業也不同,應該說互補大於競爭,不會給香港造成衝擊。
  • 廣州:我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活在過去的香港以粵語文化中心自居
    在文化層面,廣州就沒什麼文化輻射力是能去到亞太區或者東南亞的,就算說有飲食文化都很牽強。要說文化輸出,粵語區的現代文化中心是香港無疑,遠超廣州。我們說美國是世界文化中心,它有好萊塢、它有NBA,我們說法國是世界文化中心,它有羅浮宮、它有紅酒,我們說日本、韓國是東亞文化中心,他們有日韓明星、有整容,都是很清晰有具體文化符號的。廣州有什麼文化符號?羊城、飲茶、騎樓等等,都可以。問題是輻射到亞太輻射到東南亞了嗎?並沒有。
  • 再下一城,廣發客服中心榮膺「2015年亞太客服中心協會嘉許大獎」!
    (圖片來自網絡)9月18日,素有客服中心F1賽事美譽的「2015年亞太客戶中心協會領袖聯盟博覽(APCCAL EXPO)」在新加坡隆重舉行。廣發銀行客服中心憑藉著卓越的服務品質、富有成效的創新策略、行業影響力等出色表現,力壓群雄,榮獲「2015年亞太客服中心協會嘉許大獎」!
  • 晨光兩乳品通過香港食品安全檢測 入圍「綠色亞太2020環保成就獎」
    「綠色亞太2020環保成就獎」評委會據此並審核該公司口碑信用、生產技術、流程及冷鏈運輸、上市食安保證等必要規管,經總體初定,認為達到「傑出綠色食品」標準,已入圍「綠色亞太2020環保成就獎(食品類)。據了解,從1979年開始,與深圳經濟特區同歲的晨光乳業就擔負起了負責向珠三角及香港地區供應鮮奶的「任務」。
  • 取代香港?中國最大的自貿港要來了!
    6、金融開放。率先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落實金融業擴大開放政策;支持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加快發展結算中心。 這其中,且不說島內消費免稅、離島免稅這些重量級政策,就足以將海南帶往「購物天堂」的康莊大道,而國家航運樞紐、金融開放,則給海南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當然,最具殺手鐧的,當屬「零關稅」和封關運作。
  • 臺灣「中央大學」成立「香港研究中心」
    新華網臺北4月23日電 記者獲悉,臺灣「中央大學
  • 百年港交所:從英國人的金錢世界到中國人的亞太NO.1
    1947年,在合併了香港股份商會後,經紀協會更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但在遠東,其風頭遠不及當時最大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  華商所彼時才是十裡洋場的金錢匯聚之地,擁有近200家上市公司,一手將舊上海送上國際金融中心的寶座。  風水輪流轉,它的覆沒,成就了香港金融業的崛起。
  • 臺灣在涉外領域參與的經濟組織(上)
    根據臺灣「外交部」的資料顯示,目前,臺灣以不同名義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亞洲開發銀行(ADB)等38個國際組織或其下屬機構等擁有「會籍」,其中多數為經濟組織及相關機構等,涉及金融、產業、行業規則乃至漁業捕撈等不同類型。
  • 香港工商金融界:國家安全立法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為工商企業和社會民生正常運行提供保障,有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特區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表示,國際投資者、融資者和金融中介機構人員都希望在安穩的社會環境中工作生活。但自去年6月開始,香港出現破壞及暴力違法活動,近期更演變成具恐怖主義及分離主義性質的活動,令人極為不安。若不能有效遏止這些活動,香港永無寧日,必嚴重削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他指出,香港絕不能成為被外部勢力用來攻擊國家的基地。
  • 香港 瑞幸騙局的最大贏家!為什麼不好取代?
    可惜後來打起了仗,上海金融中心的名頭跟著出逃的移民和資本一起轉移到了香港頭上。源源不斷運進來的黃金和熱錢,在「新移民」的手裡成了最烈的燃料,東方之珠開始騰飛。整個60年代,香港的GDP幾乎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長,不過上市公司的數量不多,只有60多家。
  •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了「定海神針」
    6月30日,香港國安法正式出臺,為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為香港儘快走出困局、恢復繁榮穩定局面,提供了強有力制度保障,引發全社會關注。  連日來,香港各界持續積極發聲支持香港國安法。
  • 替代香港的亞洲第一金融中心:GDP近7萬億,經濟超全球92%的國家
    在此之前,我們熟悉的全球前三金融中心紐倫港的排名是怎麼評定的呢?答案是來自一個叫做GFCI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這個指數由世界銀行、OECD組織以及經濟學人智庫共同評定,每年都會有更新起伏。